专利名称: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压力锅,例如“匚”式结构弹性电压力锅大部分都在锅盖上设有盖牙,外锅上设有锅牙,通过旋转锅盖实现盖牙与锅牙扣合或松开,即实现开合盖动作,该结构存在开盖力大,手感不好,并且锅盖体积庞大等缺点。刚性结构韩式电压力锅多设有带扣牙的锁环和带有锅牙的内锅,通过旋转锁环实现扣牙与锅牙的扣合或松开,此结构锁环体积大、加工工艺性差、成本高,开合盖时阻力较大,手感不好。另外,还有一些电压力锅的开合盖是通过锁扣结构来实现的,利用锁扣与内锅扣合实现开合盖动作;或者,利用锁扣与外锅扣合实现开合盖动作。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锁扣开合盖机构仍存在如下缺陷结构复杂,开合盖机构导向性差,容易因导向机构卡死而不能实·现开合盖动作;其内盖为需要承压的不锈钢锅盖,制造工艺性差,成本高;而且,内盖不能单独拆洗,给消费者的使用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压力锅,其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使用方便、产品成本低。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力锅,包括锅体和可连接于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锅盖包括内盖和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固定于所述内盖上,所述内盖上转动设置有转盘,所述锅盖上还设置有在所述转盘驱动下沿所述内盖径向运动以锁合或松开所述锅体的锁扣。具体地,所述盖板组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内盖上。具体地,所述内盖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锅体同轴设置,所述转盘可旋转式活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具体地,所述内盖上设置有沿所述内盖径向设置的滑槽,所述锁扣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更具体地,所述锁扣包括钩体和吊轴,所述吊轴固定连接于所述钩体并滑动吊挂于所述滑槽内。更具体地,所述钩体上固定设置有导向柱和用于扣紧或松开所述锅体的扣钩,所述转盘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导向柱径向滑动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柱活动伸入所述导向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组件上设置有浮子阀,所述内盖对应于所述浮子阀处设置有通孔,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于所述锅盖合盖到位时供所述浮子阀穿过的缺口。具体地,所述锅体包括内锅、外锅和外壳,所述内锅置于所述外锅内,所述外锅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锅或外锅的外周壁凸设有径向延伸且可由所述锁扣锁合的翻边。[0013]具体地,所述内盖上设置有可相对所述内盖转动的操作手柄和用于驱动所述转盘的传动拨杆,所述传动拨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操作手柄,且所述传动拨杆活动连接于所述转盘。具体地,所述盖板组件上设置有浮子阀,所述内盖对应于所述浮子阀处设置有贯孔,所述贯孔处设置有可由所述浮子阀顶起的止开阀,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于所述锅盖合盖到位时供所述止开阀穿过的缺口。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压力锅,其通过在锅盖上设置用于锁紧或松开锅体的锁扣,锁扣由周向旋转的转盘驱动并径向滑动,从而可锁紧或松开锅体,减少了开合盖过程中的导向机构,传动的可靠性高,不会出现卡死现象;采用锁扣将盖板与锅体扣合方式,锁扣结构简单,体积小;传动机构及锁扣均可设置在内盖上,结构紧凑;开合盖过程中阻力小,开合盖动作顺畅,手感好;各部件可制造性高,装配工艺性好,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压力锅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压力锅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压力锅中内盖、转盘、锁扣、操作手柄和传动拨杆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压力锅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压力锅中内锅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压力锅中外锅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压力锅中锁扣锁紧于内锅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如图1 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可为电压力锅。上述压力锅包括锅体2和可连接于锅体2上的锅盖1,锅盖I包括面盖11、内盖12和盖板组件13。内盖12夹设于面盖11与盖板组件13之间,盖板组件13固定于内盖12上。盖板组件13可作为承压结构之一,拆洗方便。内盖12上转动设置有转盘3,锅盖I上还设置有在转盘3驱动下沿内盖12径向运动以锁合或松开锅体2的锁扣4。只需正向或反向转动转盘3便可驱动锁扣4沿内盖12的径向向前或沿内盖12的径向向后滑动,从而可轻松地松开锅盖I和锅体2或者锁紧锅盖I和锅体2,锁扣4及用于驱动锁扣4的转盘3作为开合盖机构,其结构简单,导向性佳,操作十分简易,且开合盖机构不易卡死。而且转盘3、锁扣4等部件可连接于内盖12上,其装配简单易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压力锅,其无需采用盖牙与锅牙扣合或松开的结构,可以可靠地实现锅盖I与锅体2的锁紧与松开,开合盖过程阻力小、手感佳,且结构体积小,便于加工装配,加工工艺性好,产品制造成本低。另外,由于盖板组件13可作为承压结构之一,故内盖12无需采用需要承压的不锈钢制成,其制造工艺性佳,而且盖板组件13可方便地单独拆卸下来清洗,便于消费者的使用。具体地,盖板组件13可拆卸固定于内盖12上,以便于拆洗盖板组件13,便于用户的使用。具体地,如图1 图4所示,内盖12上开设有凹槽122,凹槽122呈圆环状且与锅体2同轴设置,转盘3呈圆环状且可旋转式活动设置于凹槽122内。通过在内盖12上设置凹槽122,并将转盘3转动放置于凹槽122中,可使产品结构更紧凑,转盘3定位可靠,装配简单,产品拆装方便。当然,可以理解地,凹槽122、转盘3的外形也可呈弧形等合适形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具体地,如图1 图4所示,内盖12上设置有沿内盖12径向设置的滑槽121,锁扣4滑动连接于滑槽121,锁扣4可沿滑槽121前后滑动,以松开或锁紧锅盖I和锅体2,以便于打开锅盖I及将锅盖I锁紧于锅体2上。滑槽121和锁扣4可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滑槽121和锁扣4各设置有四个,且以内盖12的中心为圆心周向均布。具体地,如图1 图4所示,锁扣4包括钩体41和吊轴42,吊轴42固定连接于钩体41并滑动吊挂于滑槽121内,钩体41可位于内盖12和盖板组件13之间。盖板组件13包括盖板135,盖板135的边缘处可设置有密封圈132,盖板135上可设置有排气阀131。盖板组件13的上端面可紧贴钩体41的下表面,当锅内起压后,盖板组件13、锁扣4与锅体2构成承压结构。故内盖12无需采用需要承压的不锈钢制成,其制造工艺性佳。具体地,如图1 图4所示,钩体41上固定设置有导向柱411和用于扣紧或松开锅体2的扣钩,导向柱411设置于钩体41与转盘3相连的一端。转盘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导向柱411径向滑动的导向槽31,导向柱411活动伸入导向槽31内。当转盘3周向转动时,导向槽31可驱动钩体41沿内盖12的径向滑动,从而可锁紧或松开锅盖I与锅体2,通过转盘3直接驱动锁扣4径向运动,减少了传动部件,提高了开合盖机构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锁扣4的导向柱411与钩体41 一体成型,通过冲压工艺实现;当然,导向柱411也可以焊接于钩体41上,吊轴42可焊接于钩体41上。更具体地,如图1 图4所示,导向槽31包括开盖定位槽311、合盖定位槽313和导向斜槽312,开盖定位槽311比合盖定位槽313靠近于内盖12的边缘,且开盖定位槽311与合盖定位槽313错位设置,导向斜槽312的两端平滑过渡连接于开盖定位槽311与合盖定位槽313之间。这样,转盘3正向转动时,导向柱411从开盖定位槽311经过导向斜槽312滑入合盖定位槽313,钩体41沿内盖12的径向向内盖12的中心方向滑动,从合锁紧锅盖I和锅体2。当转盘3反向转动时,导向柱411从合盖定位槽313经过导向斜槽312滑入开盖定位槽311,钩体41沿内盖12的径向向内盖12的边缘方向滑动,从合松开锅盖I和锅体2。具体地,如图1 图4所示,内盖12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柱123,转盘3上开设有用于限定内盖12转动角度的限位导槽32,限位柱123活动伸入限位导槽32内。限位导槽32可限定转盘3相对内盖12的转动角度,可靠性高。具体地,如图1 图4所示,盖板组件13上设置有浮子阀133,内盖12对应于浮子阀133处设置有通孔124,转盘3上设置有于锅盖I合盖到位时供浮子阀133穿过的缺口 33。合盖到位时,缺口 33位于通孔124上方,浮子阀133能穿过通孔124浮起位于转盘3上的缺口 33中,阻止转盘3转动,实现锅内有压力时不能开盖;未合盖到位时,转盘3遮挡在通孔124上方,浮子阀133不能穿过通孔124浮起,实现合盖不到位锅体2内不起压,提高了开合盖的安全性。具体地,如图1 图4所示,锅体2包括内锅21、外锅22和外壳23,内锅21置于外锅22内,外锅23置于外壳23内,内锅21与盖板组件13及密封圈132构成加热食物的空腔。请参考图5和图7,内锅21的外周壁凸设有径向延伸且可由锁扣4锁合的翻边211。锁扣4包括扣钩412。翻边211可凸设于内锅21外侧,扣钩412的下端可钩置在内锅21向外翻的翻边211的底部,当锅内起压时,盖板组件13、锁扣4及内锅21可构成承压结构。或者,请参考图6,于外锅22外侧也可凸设翻边221,扣钩412的下端可钩置在外锅22向外翻的翻边221的底部,当锅内起压时,盖板组件13、锁扣4及外锅22可构成承压结构。内锅21锅口翻边形状可与如图6所示外锅22锅口翻边形状相同,外锅22锅口翻边也可与图5所示内锅21锅口翻边相同。具体地,如图1 图4和图7所示,内盖12上设置有可相对内盖12转动的操作手柄5和用于驱动转盘3的传动拨杆6,传动拨杆6固定连接于操作手柄5,且传动拨杆6活动连接于转盘3。这样,用户作用于操作手柄5便可通过传动拨杆6使转盘3转动,从而使锁扣4锁紧或松开锅体2,操作十分方便。具体应用中,传动拨杆6上设有拨销61,转盘3上设有拨销孔34,拨销61穿过拨销孔34,可以带动转盘3在内盖12上的圆形凹槽122中转动。具体地,如图1 图4和图7所示,盖板组件13中部设有连接孔134,内盖12上固定有带螺纹的连接件7,连接件7穿过连接孔134并与螺母8配合将盖板组件13固定在内盖12下方,以方便用户拆洗盖板组件1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压力锅,其通过在锅盖I上设置用于锁紧或松开锅体2的锁扣4,锁扣4由周向旋转的转盘3驱动并径向滑动,从而可锁紧或松开锅体2,减少了开合盖过程中的导向机构,传动的可靠性高,不会出现卡死现象;采用锁扣4将盖板与锅体2扣合方式,锁扣4结构简单,体积小;传动机构及锁扣4均可设置在内盖12上,结构紧凑;开合盖过程中阻力小,开合盖动作顺畅,手感好;各部件可制造性高,装配工艺性好,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低。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1 图4和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中内盖12对应于浮子阀133处设置有通孔124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压力锅,盖板组件13上设置有浮子阀133,内盖12对应于浮子阀133处设置有贯孔,贯孔处设置有可由浮子阀133顶起的止开阀(图中未示出),转盘3上设置有于锅盖I合盖到位时供止开阀穿过的缺口 33。浮子阀133的长度小于实施例一中浮子阀133的长度,浮子阀133与止开阀可以用不同材料做出,降低生产成本;安装盖板组件13时,浮子阀133不用穿过通孔124,提高了装配性能;浮子阀133的运动行程可以设计的更短,不易被卡死,运动更加可靠,也有助于提高浮子阀133的密封性能,防止浮子阀133处出现漏气。合盖到位时,转盘3上的缺口 33位于止开阀上方,浮子阀133位于止开阀下方,浮子阀133能将止开阀顶起,使止开阀卡置于转盘3上的缺口 33中,阻止转盘3转动,确保锅内有压力时不能开盖;未合盖到位时,转盘3遮挡在通孔124及止开阀上方,在止开阀的作用下浮子阀133不能浮起,确保未合盖到位时锅内不能起压,提高了开合盖的安全性。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压力锅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同赘述。[004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压力锅,包括锅体和可连接于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锅盖包括内盖和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固定于所述内盖上,所述内盖上转动设置有转盘,所述锅盖上还设置有在所述转盘驱动下沿所述内盖径向运动以锁合或松开所述锅体的锁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内盖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锅体同轴设置,所述转盘可旋转式活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上设置有沿所述内盖径向设置的滑槽,所述锁扣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包括钩体和吊轴,所述吊轴固定连接于所述钩体并滑动吊挂于所述滑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钩体上固定设置有导向柱和用于扣紧或松开所述锅体的扣钩,所述转盘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导向柱径向滑动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柱活动伸入所述导向槽内。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上设置有浮子阀,所述内盖对应于所述浮子阀处设置有通孔,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于所述锅盖合盖到位时供所述浮子阀穿过的缺口。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内锅、外锅和外壳,所述内锅置于所述外锅内,所述外锅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锅或所述外锅的外周壁凸设有径向延伸且可由所述锁扣锁合的翻边。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上设置有可相对所述内盖转动的操作手柄和用于驱动所述转盘的传动拨杆,所述传动拨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操作手柄,且所述传动拨杆活动连接于所述转盘。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上设置有浮子阀,所述内盖对应于所述浮子阀处设置有贯孔,所述贯孔处设置有可由所述浮子阀顶起的止开阀,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于所述锅盖合盖到位时供所述止开阀穿过的缺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压力锅,包括锅体和可连接于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锅盖包括内盖和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固定于所述内盖上,所述内盖上转动设置有转盘,所述锅盖上还设置有可在所述转盘驱动下沿内盖径向运动以锁合或松开所述锅体的锁扣。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压力锅,其减少了开合盖过程中的导向机构,传动的可靠性高,不会出现卡死现象;采用锁扣将盖板与锅体扣合方式,锁扣结构简单,体积小;传动机构及锁扣均可设置在内盖上,结构紧凑;开合盖过程中阻力小,开合盖动作顺畅,手感好;各部件可制造性高,装配工艺性好,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低。
文档编号A47J36/10GK202820909SQ20122044480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吴建新, 陈瑞德 申请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