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锅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885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载锅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搬运时防止手指触碰到载置的烹饪锅的载锅台。所述载锅台(30)是烹饪锅(20)的载置台,其中,烹饪锅(20)具备底面部(21)和外周部(22),且在外周部(22)具备向外突出的突出部(翼部(25)),载锅台(30)具备:顶壁部,其具有供烹饪锅的底面部(21)侧穿过的插通孔部(32);外周壁部(34),其以将插通孔部(32)的外周包围的方式设置在顶壁部(31)的下部,比烹饪锅的底面部(21)更向下方延伸,且具有从外部贯通到内部的把持孔部(36);隔壁部(40),其设置在烹饪锅(20)与把持孔部(36)之间,烹饪锅的突出部(25)载置在插通孔部(32)上,或者烹饪锅(20)的底面部(21)侧载置在隔壁部(40)上。
【专利说明】载锅台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载置烹饪锅的载锅台,该烹饪锅中收容有由厨房的烹饪设备烹饪好的烹饪物。
【背景技术】
[0002]在将收容有烹饪物的烹饪锅放置在餐桌上时,使用载锅台。专利文献I记载的载锅台具有:顶壁,其具有供烹饪锅穿过的插通孔;外周壁,其以将穿过的烹饪锅的外周部覆盖的方式设置在顶壁上。外周壁形成为具有四面的侧壁部的方形形状,且在对置的一对侧壁部上设有把持孔。
[0003]使烹饪锅从插通孔的上方穿过,将烹饪锅的把手或上端凸缘卡挂于插通孔的上侧缘而进行载置。而且,将手伸入把持孔中来把持载锅台,搬运该载锅台而将其载置在餐桌上。然而,就专利文献I的载锅台来说,在搬运时手指可能会触碰到热的烹饪锅。
[0004]【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6-13011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搬运时手指不会触碰到载置的烹饪锅的载锅台。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载锅台,其是烹饪锅的载置台,其中,所述烹饪锅具备底面部和外周部,且在所述外周部具备向外突出的突出部,所述载锅台具备:顶壁部,其具有供所述烹饪锅的所述底面部侧穿过的插通孔部,在所述烹饪锅穿过所述插通孔部时,通过所述突出部与该顶壁部的上部抵接而载置所述烹饪锅;外周壁部,其以将所述插通孔部的外周包围的方 式设置在所述顶壁部的下部,比载置于所述顶壁部的所述烹饪锅的所述底面部更向下方延伸,且具有从外部贯通到内部的把持孔部;隔壁部,其在载置于所述顶壁部的所述烹饪锅与所述把持孔部之间设置。
[0007]就载锅台来说,在从插通孔部的上方插入烹饪锅时,通过从外周部突出的突出部与插通孔部的上侧缘抵接而能够保持为载置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向把持孔部伸入手的话,手指与隔壁部抵接。由此,手指不会与烹饪锅抵接,因此能够防止被烹饪锅的热所烫伤。而且,由于外周壁部比载置的烹饪锅的底面部更向下方延伸,因此烹饪锅不会与载置的餐桌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餐桌的热劣化。
[0008]优选的是,还具备将所述外周壁部的下端封闭的底壁部,在所述底壁部上竖立设置所述隔壁部。这样的话,能够简化结构,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而且,能够防止烹饪锅的外表面的附着物滴下而附着在餐桌上的情况。
[0009]优选的是,所述把持孔部设置在所述外周壁部的下端。这样的话,能够提高形成把持孔部时的作业性。而且,能够增高从把持孔部的上端缘到顶壁部的上表面为止的距离。
[0010]具体而言,从所述把持孔部的上端缘到所述顶壁部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优选设为60mm以上且IOOmm以下。在此,60mm以上且IOOmm以下的范围包含成人的手的第一指(拇指)的第一关节到第二指(食指)的第二关节为止的平均值。通过使从把持孔部到顶壁部为止的高度处于设定范围,由此能够防止把持的手的第一指触碰到在顶壁部上露出的烹饪锅的情况。
[0011]从所述把持孔部到所述隔壁部为止的距离优选大于从载置的所述烹饪锅的外周部到所述隔壁部为止的距离。这样的话,能够确保手指的伸入空间,因此能够以稳定状态进行把持。
[0012]具体而言,优选在从上方观察所述顶壁部时,所述隔壁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插通孔部的内周缘靠内侧的位置。这样的话,能够通过隔壁部以使烹饪锅的中心位于插通孔部的中心的方式进行限制。
[0013]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隔壁部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烹饪锅的所述底面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所述隔壁部具有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外侧倾斜的引导面。而且,优选的是,在俯视观察下以90度间隔设有四处所述隔壁部。此外,优选的是,从载置的所述烹饪锅的外周部到所述隔壁部为止的距离小于从所述烹饪锅的外周部到所述插通孔部的内周缘为止的距离。并且,优选的是,所述隔壁部的所述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烹饪锅的与所述底面部连续的圆弧部在比所述圆弧部的中点靠上侧的位置处相接。这样的话,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烹饪锅位于插通孔部的中心。
[0014]【实用新型效果】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载锅台中,当向把持孔部伸入手时,由于手指与隔壁部抵接,因此手指不会被烹饪锅的热所烫伤。而且,由于烹饪锅不与餐桌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餐桌的热劣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载锅台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0017]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3中,(A)是载锅台的局部剖开的主要部分俯视图,(B)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首1J视图。
[0019]图4是表示图1的盖布的俯视图。
[0020]图5是表示盖布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21]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载锅台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0022]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载锅台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0023]图8是表示使用载置在载锅台上的烹饪锅进行烹饪的作为烹饪设备的烧饭机的剖视图。
[0024]【符号说明】
[0025]20…烹饪锅
[0026]21...底面部
[0027]22...外周部
[0028]23…圆弧部
[0029]24…凸缘部
[0030]25…翼部(突出部)[0031]30…载锅台
[0032]31…顶壁部
[0033]32…插通孔部
[0034]34…外周壁部
[0035]36…把持孔部
[0036]37...底壁部
[0037]40…隔壁部
[0038]42…引导面
[0039]43...盖布
[0040]45…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42](第一实施方式)
[0043]图1及图2表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载锅台30的载锅组件。该载锅组件具备载置烹饪锅20的载锅台30、配置在烹饪锅20上的盖布43及锅盖45。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止在载置有烹饪锅20的状态下搬运时手触碰到烹饪锅20的情况。
`[0044]载锅组件被一同装入例如出售图8所示的烧饭机10的包装箱内。烧饭机10在烧饭机主体11内的收容部12配置烹饪锅20,并利用盖体13将烹饪锅20封闭。需要说明的是,在收容部12内设有对烹饪锅20的翼部25进行载置的台阶状承受部14。作为控制机构的微型计算机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5的输入值,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来控制感应加热线圈16。由此,对放在烹饪锅20内的作为烹饪物的做饭用米和水进行加热,蒸煮(烹饪)米饭。
[0045]如图1及图2所示,烹饪锅20例如使用蓄热性高且具有磁性的南部铁并通过铸造来制造。当将烹饪锅20安置于烧饭机10且在感应加热线圈16中流过高频电流时,通过产生的磁场而流过涡电流,由此对烹饪锅20进行感应加热。烹饪锅20具有将底部封闭的大致平坦的圆板状的底面部21,在底面部21的外周缘具有朝向上端的开口而逐渐扩展的外周部22。在底面部21与外周部22之间设有以规定曲率弯曲的圆弧部23。在外周部22的上端缘设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24。而且,在外周部22上,在设有凸缘部24的上端与底面部2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翼部25。翼部25形成为外径比凸缘部24的外径小的圆环状,构成用于向载锅台30载置的突出部。
[0046]载锅台30是俯视方形形状的木制的框体,具备顶壁部31、外周壁部34、底壁部37和隔壁部40,载锅台30在烹饪锅20穿过配置的状态下被搬运而配置在餐桌等上。
[0047]顶壁部31由横向宽度Wl比烹饪锅20的凸缘部24的外径大的规定壁厚的正方形形状的板材构成。在中央部设有供烹饪锅20的底面部21侧穿过配置的插通孔部32。插通孔部32的直径Dl比烹饪锅20的翼部25的外径Rl小,且比外周部22的形成有翼部25的部分的外径R2大(Rl > Dl > R2)。由此,能够使翼部25与插通孔部32的上侧缘抵接来载置烹饪锅20。需要说明的是,在顶壁部31以位于外周壁部34的四角的方式设有用于将外周壁部34螺纹紧固的凹部(未图示),该凹部由装饰构件33闭塞。[0048]外周壁部34通过将呈长方形形状的四张板构件35组合而形成为方形形状。外周壁部34的横向宽度W2比顶壁部31的横向宽度Wl小,且比插通孔部32的直径Dl大(Wl> W2 > Dl) ο由此,外周壁部34以将插通孔部32的外周包围的方式设置在顶壁部31的下部。外周壁部34的全高Tl比从顶壁部31的下表面到烹饪锅20的下端为止的插入高度T2高(Tl > T2)。由此,外周壁部34比载置在顶壁部31的烹饪锅20的底面部21更向下方延伸。
[0049]在各板构件35上设有从外部贯通到内部的把持孔部36。把持孔部36形成为将扁平率不同的两个半椭圆组合而成的形状。从把持孔部36的上端缘到顶壁部31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T3优选为60mm以上且IOO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0mm。该数值范围包括一般的成人的手的第一指(拇指)的第一关节到第二指(食指)的第二关节为止的平均值。需要说明的是,把持孔部36设置在板构件35的下端中央。由此,能够提高形成时的作业性,并能够确保从上端缘到顶壁部31的上表面为止的距离(高度T3)。
[0050]底壁部37由横向宽度比顶壁部31的横向宽度Wl大的规定壁厚的正方形形状的板材构成。在从上方观察顶壁部31时,在底壁部37上以位于插通孔部32的内侧的方式且以90度间隔在四处设有用于装配隔壁部40的安装槽部38。与顶壁部31同样地,在底壁部37上以位于外周壁部34的四角的方式设有用于螺纹紧固到外周壁部34的下端来进行封闭的凹部(未图示),该凹部由止滑构件39闭塞。
[0051]隔壁部40具备向底壁部37的安装槽部38插入并粘接的安装部41。如此,通过在底壁部37装配隔壁部40,并相对于外周壁部34组装顶壁部31和底壁部37,由此能够简单地组装出载锅台30。如图3(A)所示,隔壁部40以插通孔部32的轴线为中心而在俯视下以90度间隔设置在四处。当从上方观察顶壁部31时,隔壁部40的包含内侧面在内的大部分位于比插通孔部32的内周缘靠内侧的位置。如图3(B)所示,隔壁部40位于载置的烹饪锅20与把持孔部36之间,并以从底壁部37向上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隔壁部40的上端位于比载置在顶壁部31上的烹饪锅20的底面部21靠上方的位置。在烹饪锅20所处的隔壁部40的内侧设有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外侧倾斜的引导面42。引导而42设为比烹饪锅20的外周部22的倾斜角度平缓的倾斜角度而与圆弧部23发生干涉,且设为在比圆弧部23的中点A靠上侧的位置处与圆弧部23相接的倾斜角度。从把持孔部36到隔壁部40为止的距离、即从外周壁部34的内表面到隔壁部40的外侧面为止的距离LI比从烹饪锅20的外周部22的外表面到隔壁部40的内侧面即引导面42为止的距离L2大(LI > L2)。而且,距离L2比从烹饪锅20的外周部22的外表面到插通孔部32的内周缘为止的距离L3小(L2 < L3)。
[0052]如图1所示,盖布43以夹入烹饪锅20与锅盖45之间的方式配置,吸收烹饪物的蒸气。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边中的一边的附近绘制出与作为烹饪物的米饭相符的谷物的图样44A。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如图5所示,绘制出与日本的风情相符的流水樱花的图样44B。
[0053]如图1及图2所示,锅盖45与载锅台30同样为木制,且由比烹饪锅20的凸缘部24的外径更大径的圆形形状的板材构成。在锅盖45的上部安装有平行地延伸的一对把手4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锅盖45上设有一对燕尾槽形状的组装槽部46、46,在各把手47上设有对应的组装突部48。将组装突部48嵌合于组装槽部46并通过粘接进行固定。[0054]在使用该载锅组件时,将烹饪锅20从载锅台30的上方配置在插通孔部32内。由此,烹饪锅20的圆弧部23与以90度间隔设置了四处的隔壁部40的引导面42抵接,按照引导面42的倾斜而引导成底面部21的中心位于插通孔部32的轴心。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烹饪锅20位于插通孔部32的中心。
[0055]以将烹饪锅20的翼部25与载锅台30的插通孔部32的上侧缘抵接并卡挂的方式载置烹饪锅20,由此完成配置作业,维持该载置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外周壁部34的全高Tl比从顶壁部31到烹饪锅20的下端为止的插入高度T2高,因此烹饪锅20的底面部21不会与载锅台30的底壁部37抵接,烹饪锅20成为悬吊的状态。
[0056]接着,在烹饪锅20的上端开口部覆盖了盖布43之后,在盖布43上再配置锅盖45。由此来抑制内部的烹饪物的散热。而且,由于能够利用盖布43来吸收烹饪物的蒸气,因此能够防止蒸气附着于锅盖45而结露成的结露水向烹饪物(米饭)滴下的情况。
[0057]如此形成为图1所示的使用状态,并从完成烹饪的厨房向餐桌搬运。例如,从外侧将双手伸入对置的一对把持孔部36、36中,将第二?第四指放在把持孔部36的上缘并将第一指放在顶壁部31的上表面来进行把持。
[0058]在该把持状态下,由于从把持孔部36到隔壁部40为止的距离LI比从载置的烹饪锅20到隔壁部40为止的距离L2大,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二?第四指的伸入空间。而且,由于隔壁部40位于第二?第四指与烹饪锅20之间,因此第二?第四指与隔壁部40干涉(抵接),而不会触碰到烹饪锅20的外周部22。而且,由于从把持孔部36到顶壁部31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T3设为60mm,因此也不会发生位于顶壁部31上的第一指触碰到露出的烹饪锅20的情况。
[0059]由此,在搬运时,不会发生手触碰到烹饪锅20而被烫伤的情况,而且能够以稳定状态进行把持。另外,由于载锅台30的底部由底壁部37封闭,因此即使在烹饪锅20的外表面上附着有附着物,也能够防止附着物在搬运之中滴下或者附着于水槽或餐桌的情况。而且,在载置于餐桌的状态下,由于烹饪锅20以悬吊状态载置,因此能够防止烹饪锅20的热量传导,从而能够抑制热劣化。而且,由于隔壁部40几乎未与烹饪锅20接触,因此也能够抑制载锅台30的热劣化。
[0060](第二实施方式)
[0061]图6表示使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载锅台30的载锅组件。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周壁部34的全高Tl比第一实施方式高,且从把持孔部36到顶壁部31为止的高度T3设为80mm。
[0062]在如此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而且,由于将高度T3增高,因此能够提高把持状态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指触碰到烹饪锅20而被烫伤的情况。
[0063](第三实施方式)
[0064]图7表示使用了第三实施方式的载锅台30的载锅组件。该第三实施方式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设置底壁部37,且在外周壁部34上设置隔壁部40。具体而言,在外周壁部34的各板构件35的内侧面上设有嵌合槽部49。在隔壁部40的上端设有相对于引导面42反向突出的连结部50,在该连结部50上设有嵌合突部51。使隔壁部40的嵌合突部51与呈方形形状的外周壁部34的嵌合槽部49嵌合,并通过粘接剂进行固定。在此状态下通过向外周壁部34组装顶壁部31而形成载锅台30。
[0065]在如此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烹饪锅20上附着有烹饪物的情况下,烹饪物可能会滴下而弄脏周围,但第三实施方式在其他方面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而且,由于隔壁部40的上部由连结部50封闭,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二?第四指触碰到烹饪锅20的情况。
[006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载锅台30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0067]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外周壁部34形成为方形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圆形形状,外周壁部的俯视形状可以根据期望来变更。而且,把持孔部36以90度间隔设置在四处,但也可以仅设置对置的一对把持孔部,把持孔部的个数及位置可以按照外周壁部34的形状,根据期望来变更。
[0068]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对在烹饪锅20的中间部分呈环状地突出设置有翼部25来作为突出部的带翼锅进行载置,但是对未形成翼部25的烹饪锅20而言,也可以将上端的凸缘部24用作突出部而载置到插通孔部32的上侧缘。而且,并不局限于将烹饪锅20的突出部载置于顶壁部31的结构,也可以是将烹饪锅20的底壁部21侧(圆弧部23)载置在隔壁部40上的结构。
[0069]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图8所示的烧饭机10所使用的烹饪锅20载置于载锅台30,但也可以对其他的烹饪设备即通用的炉子所使用的烹饪锅20进行载置。这种情况下,例如从外周部22的对置位置将把手用作突出部而载置到插通孔部32的上侧缘。
【权利要求】
1.一种载锅台,其是烹饪锅的载置台,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锅具备底面部和外周部,且在所述外周部具备向外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载锅台具备: 顶壁部,其具有供所述烹饪锅的所述底面部侧穿过的插通孔部; 外周壁部,其以将所述插通孔部的外周包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顶壁部的下部,比所述烹饪锅的所述底面部更向下方延伸,且具有从外部贯通到内部的把持孔部; 隔壁部,其设置在所述烹饪锅与所述把持孔部之间, 所述烹饪锅的所述突出部载置在所述插通孔部上,或者所述烹饪锅的底面部侧载置在所述隔壁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外周壁部的下端封闭的底壁部,在所述底壁部上竖立设置所述隔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孔部设置在所述外周壁部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把持孔部的上端缘到所述顶壁部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为60mm以上且IOO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把持孔部到所述隔壁部为止的距离大于从载置在所述顶壁部上的所述烹饪锅的外周部到所述隔壁部为止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方观察所述顶壁部时,所述隔壁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插通孔部的内周缘靠内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烹饪锅的所述底面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所述隔壁部具有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外侧倾斜的引导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下以90度间隔设有四处所述隔壁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从载置在所述顶壁部上的所述烹饪锅的外周部到所述隔壁部为止的距离小于从所述烹饪锅的外周部到所述插通孔部的内周缘为止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载锅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的所述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烹饪锅的与所述底面部连续的圆弧部在比所述圆弧部的中点靠上侧的位置处相接。
【文档编号】A47J47/00GK203591201SQ201320717735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4日
【发明者】坂口洋一 申请人: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