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真空保温器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340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合式真空保温器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餐具,特别一种组合式真空保温器皿。
我们的在先96200492.8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组合式保温器皿,它主要由中部的保温锅和数个扇面体的保温盒拼组成一圆形组合式餐具,保温汤锅和保温盒的结构相同,其最内部为不锈钢的内胆,内胆外周为一保温层,保温层外周为一外壳,同时,它们还设有扣盖,扣盖分为外壳、保温层和内衬三层。
这种组合式保温器皿与目前广泛采用的一般不锈钢或瓷类器皿,比具有较高的保温效果,但其保温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因为,组成本体的三层之间是相互接触的,其传导面积大而还具有较大的导热散热作用。而这种接触性导热正是保温所不需要的。另外,这种由里、中、外三层组成的器皿的结构也较为复杂,模具投资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为足,而提供一种具有夹层的抽真空的内锅体和内盒体的,具有极佳的保温效果的组合式真空保温器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保温汤盆和数个与保温汤盆拼组而成套组配使用的保温盒体构成,保温汤盆和各保温盒体均设有由不锈钢内衬、盖体及夹设在其内的保温层组构成的扣盖,其特征在于保温汤盆和保温盒体是一抽真空的夹腔不锈钢壳体,在不锈钢壳体下部承边处套有一塑底托,不锈钢壳体是由内壳体、外壳体及底盖三部分焊接构成的中空壳体,在底盖上设有抽真空的管体。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第1由于采用了具有夹腔的,且经过抽真空的中空不锈钢壳体作为汤盆和围拼盒体的本体,而抽真空后的壳体由于其内部没有空气的传导散热作用,因而,具有极佳的高保温效果。
第2由于真空壳体本身具有足够的隔热保温效果,故无需再装设与内壳体形状相同的保温层以及外壳,使结构变得简单。
第3不锈钢真空整体式壳体处于直观外露状,既保持了外形的美观,又便于擦拭和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实现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拼时的俯视图。
图2是
图1中间汤盆的结构剖视放大图。
图3是
图1中外围的盒体的结构剖视放大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
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设有保温器皿本体1,在保温器皿本体1的上敞口处扣盖有扣盖2,扣盖2是由一不锈钢内衬21,一塑制外壳22和夹设在两者之间的保温层体23构成的,其特征在于保温器皿本体1是一抽真空的,且具有中空隔热夹腔11的不锈钢壳体,在不锈钢壳体的下承边14处扣套一底托3。参见图2至图4。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还在于保温器皿本体1包括一个设于中间的圆形器皿和数个围拼在中间圆形器皿周围的扇形器皿构成,各扇形器皿及圆形器皿的中空隔热夹腔11均是由一个不锈钢的内壳体12、一个不锈钢的外壳体13及一个扣咬在不锈钢外壳体13的下承边14孔口内的带下承边的底盖15焊接构成的,在底盖15上设有一与中空隔热夹腔11相通的抽真空管体151及一与抽真空管体151相连通并于抽真空后封闭的吸气体152,在保温器皿本体1的不锈钢的外壳体13上周边套有一塑制套环16。参见
图1至图4。
扇形器皿和圆形器皿一般配套使用,参见
图1,但也可单独使用,其形状虽可不同,但其结构均是相同的。
权利要求1.组合式真空保温器皿,设有保温器皿本体(1),在保温器皿本体(1)的上敞口处扣盖有扣盖(2),扣盖(2)是由一不锈钢内衬(21),一塑制外壳(22)和夹设在两者之间的保温层体(23)构成的,其特征在于保温器皿本体(1)是一抽真空的,且具有中空隔热夹腔(11)的不锈钢壳体,在不锈钢壳体的下承边(14)处扣套一底托(3)。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真空保温器皿,其特征在于保温器皿本体(1)包括一个设于中间的圆形器皿和数个围拼在中间圆形器皿周围的扇形器皿构成,各扇形器皿及圆形器皿的中空隔热夹腔(11)均是由一个不锈钢的内壳体(12)、一个不锈钢的外壳体(13)及一个扣咬在不锈钢外壳体(13)的下承边(14)孔口内的带下承边的底盖(15)焊接构成的,在底盖(15)上设有一与中空隔热夹腔(11)相通的抽真空管体(151)及一与抽真空管体(151)相连通并于抽真空后封闭的吸气体(152),在保温器皿本体(1)的不锈钢的外壳体(13)上周边套有一塑制套环(16)。
专利摘要组合式真空保温器皿,由保温汤盆和数个与保温汤盆拼组而成套组配使用的保温盒体构成,保温汤盆和各保温盒体均设有由不锈钢内衬、盖体及夹设在其内的保温层组构成的扣盖,其特征在于:保温汤盆和保温盒体是一抽真空的夹腔不锈钢壳体,在不锈钢壳体下部承边处套有一塑底托,不锈钢壳体是由内壳体、外壳体及底盖三部分焊接构成的中空壳体,在底盖上设有抽真空的管体。
文档编号A47J41/00GK2281746SQ9621185
公开日1998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14日
发明者付林明 申请人:付林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