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提耳式空气过滤器的沸腾型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15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提耳式空气过滤器的沸腾型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现代日常生活的一种饮水家用电器。
饮水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家用电器,使用于家庭、写字楼等场所。普通饮水机的基本结构大都由外壳、贮水槽、聪明座、常温水龙头、热水龙头、热罐、进水管、单向阀、排气管及温控电源等组成。水瓶倒置在聪明座上,纯净水先进入贮水槽暂贮,再分一路由进水管经单向阀到热罐底部,经加热后,从热罐上部通往热水龙头,另一路则由常温水管通往常温水龙头。现有饮水机普遍存在以下缺点1、均为非沸腾型,热水最高温度仅达93℃左右,当沏茶、冲咖啡、泡制即食食品等时效果欠佳;2、贮水槽与大气直通,易因取水补气而带入尘埃细菌,造成二次污染3、易产生热串温现象,从而引起常温水口感不佳和能耗增加等问题;4、少数带简易空气过滤器的机型,过滤膜易受尘埃和水蒸气影响,过滤寿命短。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热水温度能达到100℃、拆卸清洗方便、防二次污染、防串温效果好、空气过滤寿命长,成本尽可能增加不多的新一代饮水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沸腾型饮水机不仅具有外壳、贮水槽、聪明座、常温水龙头、热水龙头、热罐、进水管、单向阀、排气管,而且还具有沉圆、隔离罩、缓冲腔、挡板、循环管、单向阀、三通、提耳式空气过滤器及进气管等。沉圆位于贮水槽上部,圆底上设有密封圈槽并且连接排气管和循环管;隔离罩位于沉圆和聪明座之间,并与它们构成超大型缓冲腔,把由排气管排出的水蒸气、热涨水与贮水槽隔离;缓冲腔内有挡板数片垂直等分布并与聪明座连成整体,使水蒸气在缓冲腔内受一定的阻碍后再排放大气;循环管将缓冲腔内的热涨水和冷疑水循环流回热罐,循环管上串接单向阀以防止热罐内水倒流回缓冲腔;三通起到循环管和进水管内的水均能流进热罐的作用;提耳式空气过滤器位于饮水机左右两侧,不占用额外位置、更换过滤膜方便、过滤膜口径有条件做得较大;进气管将过滤后的无菌空气送入全封闭的贮水槽。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贮水槽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展开剖视图;图4为提耳式空气过滤器正面视图;图5为图4的全剖视图;图6为提耳式空气过滤器及进气管安装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1-水瓶 2-档板 3-缓冲腔4-外壳 5-排气管 6-常温水管7-热水龙头 8-热罐 9-隔离罩10-聪明座11-循环管 12-贮水槽13-进水管14-单向阀 15-单向阀16-三通 17-沉圆18-密封圈槽19-定位凸20-进气管 21-自封头22-排放口23-密封圈 24-O型密封圈25-导肋 26-提耳27-通风孔28-过滤器盖 29-盖柄30-自封头31-过滤膜32-过滤器座33-进气孔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整体连接安装关系见
图1;贮水槽、聪明座及隔离罩部分的装配关系见图2、图3;提耳式空气过滤器的装配关系见图4、图5;提耳式空气过滤器、进气管的连接安装关系见图6。
1、沉圆17位于贮水槽12的上部,由槽12的端口下沉一定位置,沉圆17底上具有密封圈槽18,并且连接有排气管5和循环管11,它17起到支承隔离罩9、构成缓冲腔3,使槽12口宽敞易清洗的功用。
2、隔离罩9位于沉圆17和聪明座10之间,隔离罩9和沉圆17的接触部分由密封圈23轴向密封,O型密封圈24则将聪明座10与隔离罩9径向密封,聪明座10上8片垂直等分的导肋25能使套上O型密封圈24时顺畅及拆卸隔离罩9时O型密封圈24不易脱落,隔离罩9可避免水蒸气对过滤膜31产生不良影响及热涨水对贮水槽12产生热串温现象,同时,把贮水槽12形成全封闭结构(聪明座10下端内,也具有相应的密封圈)。
3、缓冲腔由沉圆17、隔离罩9、聪明座10的一部分及密封圈23、24构成,腔3内顶部具有8片档板2,它们2垂直等分布并与聪明座10形成整体,缓冲腔3把由排气管5排出的水蒸气、热涨水的混合体进行分离后并减压、降温,再分别排放入大气和循环回热罐8,档板2具有降低蒸气的排放速度、增加蒸气在缓冲腔3内的冷凝时间的作用,由于超大型缓冲腔3的容积远远大于(18倍以上)热罐8每个加热周期所产生的蒸气体积(未扩散时),故经缓冲腔3排放入大气的蒸气其温度、压力和速度都大为减低,甚至感觉不到蒸气的排放,安全可靠。
4、提耳式空气过滤器位于饮水机左右两侧,由提耳26、过滤器座32、过滤膜31、过滤器盖28、进气管20组成,并且提耳26和过滤器座32形成一整体,其优点是不额外占用饮水机其它位置,过滤膜31的口径相对可做得较大,共为普通简易型的10倍以上,更换过滤膜31方便,无需将饮水机背面翻过来或需拆卸聪明座10才能更换,提耳26、过滤器座32一体化的结构还降低了成本。通风孔27有利于散发外壳4内的热量。
5、进气管20进气管20的两端具有自封头21及30,原理是利用硅橡胶的良好弹性,将自封头21及30分别挤压进相应的安装孔内,因安装孔的壁厚大于自封头21及30的安装槽缝,由于硅橡胶的弹力,进气管20的两端便和贮水槽12、过滤器座32形成密封连接状态,具自封头的进气管20的优点是简单、连接位置灵活、占用空间少。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安装关系由
图1可看出,贮水槽12位于外壳4顶部,聪明座10安装在贮水槽12的中央,水瓶1倒置在聪明座10上;贮水槽12的底部连接有常温水管6通向常温水龙头,底部还连接有进水管13,经单向阀15到达三通16,缓冲腔3的底部连接循环管11,经单向阀14到达三通16,它们均由三通16汇合到热罐8底部;热罐8顶部的排气管5连接至缓冲腔3,热罐8上部经管道通往热水龙头7;贮水槽12的下方是热罐8,并位于外壳4的内部。
由图2及图3可看出,贮水槽12侧壁上部连接有进气管20;沉圆17上的密封圈槽18内,嵌有密封圈23;隔离罩9安放在密封圈23上,O型密封圈24从聪明座10的下部往上套至导助25上方,再将聪明座10由上往下套进隔离罩9内;然后压紧并顺时针旋转一个角度,由于贮水槽12端口的4个定位凸19的作用,聪明座10使固定在外壳4上;全封闭的贮水槽12及缓冲腔3均同时形成。
由图4及图5可看出,过滤器座32底部连接着进气管20,器座32内装有圆形的复合型过滤膜31,过滤膜31的外侧盖有过滤器盖28;由图6可看出,该图为本新型饮水机无后盖背面示意图,提耳式空气过滤器分别安装在饮水机左右两侧的上部;它们分别通过进气管20与贮水槽12内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1、水的流动顺序当水瓶1倒置在聪明座10上后,纯净水便经聪明座10内流入贮水槽12暂贮,贮水槽12里的水分成两路一路经常温水管6——常温水龙头;另一路经进水管13——单向阀15——三通16——热罐8底部——热罐8上部——热水龙头7。
2、进气的顺序(取水时)外界空气——盖柄29上的三个进气孔33——过滤膜31——进气管20-—贮水槽12——聪明座10——水瓶1。
3、水蒸气的排放顺序热罐8——排气管5——缓冲腔3——贮水槽12端口处的两个排放口22——排入大气。
4、热胀水和冷凝水的循环顺序由水加热所产生的热涨水和水蒸气在缓冲腔3所产生的冷凝水由缓冲腔3——循环管11——单向阀14——三通16——热罐8底部。
5、水加热的顺序接通电源开关——热罐8内的水开始升温——达到100℃沸腾——温控电路自动断开电源——水温下降到预设温度——加热电源自动接通——水温回升到100℃——如此重复。(温控器需更换为比普通饮水机大7℃即94℃左右的规格)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热水温度能达到100℃沸腾,当沏茶、冲咖啡、泡制即食食品等时效果佳。
2、空气过滤膜更换方便,无需转动饮水机在背面更换或需拆卸聪明座更换。
3、空气过滤器不受水蒸气影响,工作可靠,并且过滤寿命长,为普通简易型的10倍以上。
4、感觉不到水蒸气的排放现象,适合要求较高的环境,使用安全。
5、贮水槽口宽敞,附件装卸容易,清洗方便。
6、和贮水槽与大气直通的普通饮水机相比,防二次污染,饮水更加卫生。
7、制热水量大(以90℃升每小时计),比一般非沸腾型饮水机多1.5倍以上。
8、防串温效果好,以至常温水口感好,并减少了不必要的能耗。
9、可用自来水作水原(常温水龙头出水不能直接饮用),适应无纯净水厂的地区,增加了用途。
10、结构简洁,可靠性高。
权利要求1.具提耳式空气过滤器的沸腾型饮水机,不仅具有外壳、贮水槽、聪明座、热罐、进水管、单向阀、排气管、常温水龙头、热水龙头、其特征是还具有沉圆、隔离罩、挡板、循环管、三通、提耳式空气过滤器及带自封头的进气管,沉圆上具有密封圈槽、并连接排气管和循环管,隔离罩位于沉圆和聪明座之间,将沉圆和隔离罩以上空间构成缓冲腔,隔离罩以下部分形成全封闭式的贮水槽,隔离罩和沉圆间用密封圈轴向密封,隔离罩和聪明座间为O型密封圈径向密封,挡板位于聪明座顶部,它们垂直等分布,并且与聪明座形成整体,循环管上端连接沉圆,下端串联接单向阀后连至三通,进水管下端串接单向阀后也连至三通,三通接到热罐底部,热罐顶部连接排气管下端,热罐位于外壳内并处于贮水槽下方位置,提耳式空气过滤器位于饮水机左右两侧,并且具有提耳功能,两端带自封头的进气管分别连接过滤器座与贮水槽。
专利摘要具提耳式空气过滤器的沸腾型饮水机,不仅具有外壳、贮水槽、聪明座、热罐、进水管、单向阀、排气管、温热水龙头,特别是还具有沉圆、隔离罩、挡板、循环管、三通、提耳式空气过滤器及带自封头的进气管:沉圆、隔离罩、挡板和聪明座等构成超大缓冲腔,排气管及循环管分别连接至缓冲腔,循环管下端串联单向阀后经三通到热罐底部,设计新颖、简洁,热水通达100℃、空气过滤寿命延长10倍以上、过滤膜更换方便、感觉不到蒸气的排放现象、易于拆卸清洗、制水量增加1.5倍以上、防二次污染、防串温效果好。
文档编号A47J31/00GK2387837SQ9923367
公开日2000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8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8日
发明者张学军 申请人:张学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