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拉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960阅读:7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呼拉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娱乐用具,尤其是一种呼拉嗡。
呼拉嗡是从中国杂技中的“空竹”衍生出来的一种健身娱乐用具。空竹一般由专业人员表演时使用,普通人员难于掌握其要领,主要原因是空竹自身在绳上自由高速旋转,难于控制,稍有不慎,可能导致空竹飞出伤人,因此在群众中难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控制且可发出声响的健身娱乐用具-呼拉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嗡体周缘面上均布制有音腔及一共鸣音腔,在嗡体左右两侧的所制的凸轴内制有可穿过其两端带有手柄的拉绳的绳孔,嗡体外套有一护罩。
嗡体周缘面上均布制有的音腔随嗡体直径的大小可有3-40个,嗡体凸轴内的绳孔也可以有2-12个,绳孔制在凸轴的同心圆上;护罩为塑料网罩。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嗡体高速旋转且通过拉绳予以控制,设置的音腔和共鸣音腔可使嗡体在旋转时发出各种声响,设置的护罩可使在拉绳断裂时不能伤人(在一些安静场合,可以使用不透音的的护罩,以避免发出声响);嗡体凸轴内可以设置多个拉绳或若干个嗡体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呼拉嗡,形似一个大的拉力器,满足多人的同时健身娱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控制,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健身娱乐用具。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主视半剖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嗡体外缘面展开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祥述嗡体5由左壳体9、右壳体10相互固接形成一腔体,嗡体的周缘面上均布制有音腔4及一共鸣音腔6,音腔可有3-40个,根据嗡体的直径而定,本实施例中为6个音腔,其展开图见图4。嗡体的左、右壳体的中部均制有凸轴7,该凸轴内制有可穿过其两端带有手柄1的拉绳2的绳孔8,该绳孔根据嗡体直径的大小和娱乐健身人数的多少可以有2—12个,也就是说,可以穿有1-6对拉绳,本实施例中绳孔为2个。本实施例中两端的拉绳采用为穿过嗡体的方式(也可采用将拉绳固装在凸轴上等其他的方式),绳孔一般制在凸轴内的同心圆上。嗡体外套有一护罩3,该护罩可由塑料网罩构成,其中心圆套装在嗡体的凸轴外缘上。
在一些需要安静的场合,可以不使用塑料网罩而采用不透音的的护罩,如布罩,以避免发出声响。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为当嗡体转动时,使拉绳绞拧在一起,再拉拉绳时,绳孔之间的力矩将使嗡体转动的更快,嗡体周缘所制的音腔和共鸣音腔将产生音响,而护罩因仅与嗡体的凸轴外缘进行线接触,因此基本上不动,起到防止拉绳断裂嗡体伤人的事故。
权利要求1.一种呼拉嗡,由嗡体、护罩、拉绳、手柄构成,其特征在于在嗡体周缘面上均布制有音腔及一共鸣音腔,在嗡体左右两侧的所制的凸轴内制有可穿过其两端带有手柄的拉绳的绳孔,嗡体外套有一护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呼拉嗡,其特征在于嗡体周缘面上均布制有的音腔随嗡体直径的大小可有3-40个,嗡体凸轴内的绳孔也可以有2-12个,绳孔制在凸轴的同心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呼拉嗡,其特征在于护罩为塑料网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拉嗡。其主要特征是在嗡体周缘面上均布制有音腔及一共鸣音腔,在嗡体左右两侧的所制的凸轴内制有可穿过其两端带有手柄的拉绳的绳孔,嗡体外套有一护罩。设置的音腔和共鸣音腔可使嗡体在旋转时发出各种声响,通过设置多条拉绳和多个嗡体组合,可满足多人的同时健身娱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控制,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健身娱乐用具。
文档编号A63B67/16GK2434028SQ00243069
公开日2001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4日
发明者赵长岭 申请人:赵长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