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767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器材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随着棒球运动的发展,参与的人也随之增多。根据材质来分,棒球运动所使用的球棒可概分为木棒、铝棒及碳纤维球棒三大类,由此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喜好。现有技术中,不管是哪类球棒,球棒的打球部表面均为平滑圆柱面,这样的结构在实际打球时,由于结构上的缺陷,使得打球部与球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且打球部的反弹力小,影响击球效果。另外,由于打球部表面均为平滑圆柱面,击球时所产生的震动较为剧烈,会使打球者手部感到酸麻甚至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可增加打球部与棒球的摩擦及接触面积,提高击球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反弹力的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棒球棒由打球部、握持部及连接打球部和握持部的锥状部构成,在打球部的外周面上成型有复数个间隔分布的小凹槽。
所述小凹槽的内底为光滑的球面结构;所有小凹槽大小一致,且间隔均匀。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做如下改进在打球部之小凹槽外周再包覆一层PU或EVA层;PU或EVA层的厚度为1~10mm。
所述打球部包覆PU或EVA层的部位相对打球部两端内凹,即打球部构造为近似“工“形;PU或EVA层的厚度恰好匹配内凹的幅度。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棒球棒,其打球部的外周面上成型有复数个间隔分布的小凹槽,利用小凹槽的间隔分布,从而获得表面面积相对加大、摩擦效果更佳的打球部,这样在击球时,可有效加大棒球与打球部的接触面积,提高击球效果。
本实用新型另一优点是结构简单,制作简便,小凹槽的内底为光滑的球面结构,由此在打球时,利用小凹槽的结构特性使打球部表面具有形变大、反弹力大的特点,回击球的力量也就相对更大,且避震效果良好。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小凹槽外周包覆一层PU或EVA层,确保打球部表面平整,且还可利用小凹槽的结构特性使打球部表面具有形变大、反弹力大的特点。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小凹槽形变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示意图;附图4为图3之打球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见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打球部1、握持部2及连接打球部1和握持部2的锥状部3构成,在打球部1的外周面上成型有复数个间隔分布的小凹槽11,小凹槽11的内底为光滑的球面结构。
加工时,由钢珠植入已卷制好的球棒上,再缠上OPP热收缩型胶带,继而进行烘烤、成型,随后把OPP胶带去掉,取出钢珠,即可获得带小凹槽11打球部1,所有小凹槽11大小一致,且间隔均匀。
打球部1的外周面上成型有复数个间隔分布的小凹槽11,从而获得表面面积相对加大、摩擦效果更佳的打球部1,这样在击球时,棒球与打球部1接触面积加大,提高击球效果。
图2所示,小凹槽11的内底为光滑的球面结构,由此在打球时,利用小凹槽11可变形的结构特性使打球部1表面具有形变大、反弹力大的特点,回击球的力量也就相对更大,且避震效果良好。
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打球部1之小凹槽11外周再包覆一层PU或EVA层4,PU或EVA层4的厚度为1~10mm,使得打球部1外表面平整;而打球部1包覆PU或EVA层4的部位相对打球部1两端内凹,即打球部1构造为近似“工“形;PU或EVA层4的厚度恰好匹配内凹的幅度。
小凹槽11外周虽然包覆有PU或EVA层4,但在有效控制PU或EVA层4的厚度及利用其PU或EVA本身材料的特性。在打球时,小凹槽11仍然可发生变形,使打球部1表面具有形变大、反弹力大的特点,回击球的力量也就相对更大。
权利要求1.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由打球部(1)、握持部(2)及连接打球部(1)和握持部(2)的锥状部(3)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打球部(1)的外周面上成型有复数个间隔分布的小凹槽(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凹槽(11)的内底为光滑的球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有小凹槽(11)大小一致,且间隔均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在打球部(1)之小凹槽(11)外周再包覆一层PU或EVA层(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PU或EVA层(4)的厚度为1~10mm。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球部(1)包覆PU或EVA层(4)的部位相对打球部(1)两端内凹,即打球部(1)构造为近似“工“形;PU或EVA层(4)的厚度恰好匹配内凹的幅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器材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棒球棒表面结构改良。由打球部、握持部及连接打球部和握持部的锥状部构成,在打球部的外周面上成型有复数个间隔分布的小凹槽。使用时,利用小凹槽的间隔分布,从而获得表面面积相对加大、摩擦效果更佳的打球部,这样在击球时,可有效加大棒球与打球部的接触面积,提高击球效果;结构简单,制作简便,小凹槽的结构特性使打球部表面具有形变大、反弹力大的特点,回击球的力量也就相对更大,且避震效果良好。
文档编号A63B59/06GK2933497SQ20062001796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4日
发明者李明贤 申请人:李明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