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式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902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动式玩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动式玩具,尤其涉及一种通过设置于可动式玩具 各部位的驱动模块及与该驱动模块枢接的枢接件带动可动式玩具各部位实 现各种动作的可动式玩具。
背景技术
一般玩具大多被归类为两种, 一种是玩具各部位为一体成形不能自由活 动的玩具,另一种是玩具各部位相互枢接并可活动的玩具。 一体成型的玩具 虽然成本较低,但是变化度不高,所以玩家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觉得缺 乏兴趣甚至感到厌烦,最后该玩具失去其娱乐价值。各部位相互枢接并可活 动的玩具成本较高,相对的其变化度也较高,所以玩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仍 会被其高变化度吸引而兴趣不减。所以,各部位相互枢接并可活动的玩具其 娱乐价值高于一体成型的玩具。
如申请日为1999年2月17日的美国专利第6,244,925号揭示了一种现 有的玩具,该玩具包括一头部、 一身体部、两手部及两脚部,玩具的身体部 具有一枢接头部、两手部与两脚部的连动装置,当该可动式玩具的任一部位 运动时,可动式玩具的其它部位通过连动装置的牵引也一起运动。例如,当
该可动式玩具的头部相对于身体部运动时,其两手部与两脚部也一起运动。 但是,上述各部位属于连动关系,而各部位无法自行独立运动,因此,如何 设计出一种使得各部位可自行独立运动的可动式玩具,以增加高娱乐价值, 乃玩具业者现在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由设置于可动式玩具各部位的 驱动模块与枢接该驱动模块的枢接件,使其带动可动式玩具各部位以实行各 种动作的可动式玩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动式玩具,具有第一驱动模块、 第二驱动模块、头部、身体部、基部、手部、第一枢接件、第二枢接件及第 三枢接件。头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模块,身体部具有分别设置于身体部 上端与下端及相对两侧的至少四个第一驱动模块,基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驱 动模块,手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驱动模块,头部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身体部上 端的第一驱动模块通过第一枢接件相互枢设,身体部两侧的第一驱动模块与 手部的第二驱动模块通过第二枢接件相互枢设,身体部下端的第一驱动模块 与该基部的第一驱动模块经由第三枢接件相互枢设。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可动式玩具包括头部、身体部、基部及手部; 该可动式玩具还包括多个第一驱动模块、至少一第二驱动模块、第一枢接件、 第二枢接件和第三枢接件;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驱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驱 动模块设置在该头部,至少四个第一驱动模块分别设置于该身体部的上端、 下端及相对两侧,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模块设置在该基部;所述第二驱动模块 设置在该手部;该第一枢接件枢接该头部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该身体部上端的 第一驱动模块;该第二枢接件枢接该身体部两侧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该手部的 第二驱动模块;该第三枢接件枢接该身体部下端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该基部的 第一驱动模块。
在上述可动式玩具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一第一壳体、 一固定在该 第一壳体上的第一马达、 一固定在该第一马达上的第一齿轮、 一与该第一齿 轮啮合的第四齿轮、 一与该第四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 一与该第三齿轮啮合 的第二齿轮、 一枢接该第二齿轮与该第四齿轮并固定在该第一壳体上的第一 枢轴、及一枢接该第三齿轮并固定在该第一壳体上的第二枢轴。
在上述可动式玩具中,所述头部包括一头部壳体、 一头部齿轮及一承接 体,设置在该头部的第一驱动模块有两个,该两个第一驱动模块分别水平和 垂直固定在该头部壳体上,该头部齿轮固定在该承接体上并枢接在该头部壳 体上,且该头部齿轮与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相互啮合,垂直固定在该头 部壳体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该第一枢接件枢接。
在上述可动式玩具中,所述身体部包括一身体部壳体;设置在身体部的 第一驱动模块有四个,其中两个分别横向固定于该身体部的上端与下端,另 两个分别纵向固定于该身体部的相对两侧。
在上述可动式玩具中,所述基部包括一基部壳体,设置在该基部的第一 驱动模块纵向固设于该基部壳体上,该基部壳体的两侧向外凸设有一第一凸 出部及一第二凸出部。
在上述可动式玩具中,该可动式玩具还包括两脚部,分别连接在该第一 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上。
在上述可动式玩具中,所述第一枢接件与第三枢接件均包括一纵向基板 及一与该纵向基板呈垂直设置的横向基板;该纵向基板上设置有纵向啮合 部;该横向基板上设置有横向啮合部;所述第一枢接件的纵向啮合部与该头 部的第一驱动模块啮合,所述第一枢接件的横向啮合部与该身体部上端的第 一驱动模块啮合, 一连接部连接该头部与该身体部;所述第三枢接件的横向 啮合部与该身体部下端的第一驱动模块啮合,所述第三枢接件的纵向啮合部 与该基部的第一驱动模块啮合。
在上述可动式玩具中,所述第二枢接件包括一手部齿轮及与该手部齿轮 同心设置的转轴, 一啮合部设置于该手部齿轮边缘且分别与该身体部两侧的 第一驱动模块啮合;该转轴的一端形成有与该第二驱动模块卡固的固持部。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枢接件与第三枢接件 类似于颈部与腰部,而第二枢接件类似于肩关节,通过第一枢接件、第二枢 接件和第三枢接件与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的相互配合,使得可动式 玩具各部位单独实现各种动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第一驱动模块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第一驱动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头部的立体组合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头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身体部的立体组合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身体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基部的立体组合图。图io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基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手部的立体组合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第二驱动模块的立体组合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第二驱动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第二驱动模块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第二驱动模块间相互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可动式玩具的第二驱动模块间相互枢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可动式玩具1头部10
头部壳体100第三侧壁1000
第四侧壁1001第一顶壁1002
第二顶壁1003第五枢接孔1004
挡壁1005第二固定臂1006
头部齿轮101第八啮合部1010
第一转轴1011承接体102
第二螺孔103第二螺杆104
身体部11身体部壳体110
前壁1100后壁1101
第五侧壁1102第六侧壁1103
第一内壁1104第二内壁1105
第三内壁1106第六枢接孔1107
第三螺孔111第三螺杆112
左手部12右手部13
基部14基部壳体140
第七侧壁1400第八侧壁1401
底壁1402第一凸出部1403
第二凸出部1404第四螺孔141
第四螺杆 壳体
电池收容槽 第一纵向基板 第一纵向啮合部 缺口
第二凸柱 第四凸柱 第二沟槽 第四沟槽
右手部第二枢接件
第二转轴
固持部
第二横向基板
第二横向啮合部
第五凸柱
第七凸柱
第五沟槽
第七沟槽
第一驱动模块
第一侧壁
第一固定臂
第二枢接孔
第四枢接孔
第三侧壁
传动轴
第二枢轴
第一贯孔
第二齿轮
第二啮合部
142脚部15
150固定孔151
152第一枢接件16
160第一横向基板161
162第一横向啮合部163
164第一凸柱1650
1651第三凸柱1652
1653第一沟槽1654
1655第三沟槽1656
1657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
18手部齿轮180
181第九啮合部182
183第三枢接件19
190第二纵向基板191
192第二纵向啮合部193
1940第六凸柱1941
1942第八凸柱1943
1944第六沟槽1945
1946第八沟槽1947
2第一壳体20
200第一收容槽2000
2001第一枢接孔2002
2003第三枢接孔2004
2005第二侧壁201
202第一马达21
210第一枢轴22
23第一齿轮24
240第一啮合部241
25第二贯孔250
251第三啮合部252
第三齿轮26第三贯孔260
第四啮合部261第五啮合部262
第四齿轮27第四贯孔270
第六啮合部271第七啮合部272
第一螺孔28第一螺杆29
第二驱动模块3下盖体30
第一枢接槽300第二枢接槽301
第三枢接槽302第四枢接槽303
第一枢接轴304第二枢接轴305
第三枢接轴306第五齿轮307
第五贯孔3070第十啮合部3071
第十一啮合部3072第六齿轮308
第六贯孔3080第十二啮合部3081
第十三啮合3082第七齿轮309
第七贯孔3090第十四啮合部3091
第十五啮合部3092轴承310
第八齿轮311第十六啮合部3110
第三转轴3111嵌合部3112
固定盖体32导引部320
开口部321第二收容槽322
第七枢接孔323上盖体33
第二马达34第二传动轴340
第九齿轮341第十七啮合部342
电路板35连接器350
第四螺孔36第四螺杆37
卡合组件4连结组件5
可变电阻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的可动式玩具1具有头部10、身体部11、 左手部12、右手部13、基部14及脚部15。头部IO与身体部11通过第一枢 接件16相互连接,身体部11与左手部12通过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相互枢 接,身体部11与右手部13通过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相互枢接,身体部11 与基部14通过第三枢接件19相互连接。
可动式玩具1的头部10、身体部11及基部14分别具有枢接第一枢接件 16与第三枢接件19的第一驱动模块2。第一枢接件16与第三枢接件19的 作用类似于颈部与腰部,可动式玩具1通过第一枢接件16、第三枢接件19 与第一驱动模块2的相互配合可使头部10实现点头、摆头、前倾与后仰等 动作。
可动式玩具1的左手部12与右手部13分别具有枢接左手部第二枢接件 17与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的第二驱动模块3。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与右手 部第二枢接件18的作用类似于左肩关节与右肩关节,可动式玩具1通过左 手部第二枢接件17、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第一驱动模块2与第二驱动模 块3的相互配合可使左手部12与右手部13实现举手、旋转与摆动等动作。
请参阅图3与图4,第一驱动模块2具有第一壳体20、第一马达21、第 一枢轴22、第二枢轴23、第一齿轮24、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26及第四 齿轮27。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壳体20由两盖体组成,第一壳体20具有第一 侧壁200、与第一侧壁200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201及连接第一侧壁200与 第二侧壁201的第三侧壁202。第一侧壁200、第二侧壁201与第三侧壁202 形成一收容空间,用以收容第一枢轴22、第二枢轴23、第一齿轮24、第二 齿轮25、第三齿轮26及第四齿轮27。
第一侧壁200外侧形成有第一收容槽2000及第一固定臂2001 。第一固 定臂2001与第一侧壁200上分别设有第一枢接孔2002与第二枢接孔2003, 第二侧壁201设有与第一枢接孔2002和第二枢接孔2003相对应的第三枢接 孔2004与第四枢接孔2005。第一马达21具有一传动轴210。第一齿轮24 具有一贯穿其圆心的第一贯孔240与一第一啮合部241 。第二齿轮25具有贯 穿其圆心的第二贯孔250及相互同心的第二啮合部251与第三啮合部252, 其中第二啮合部251的直径大于第三啮合部252的直径。第三齿轮26具有
贯穿其圆心的第三贯孔260及相互同心的第四啮合部261与第五啮合部262, 其中第四啮合部261的直径大于第五啮合部262的直径。第四齿轮27具有 贯穿其圆心的第四贯孔270及相互同心的第六啮合部271与第七啮合部272, 其中第六啮合部271的直径大于第七啮合部272的直径。
当第一驱动模块2组装后,第一马达21收容于第一收容槽2000中。, 一马达21的传动轴210穿过第一齿轮24的第一贯孔240,使得第一齿轮24 固设于传动轴210上。第一枢轴22穿过第二齿轮25的第二贯孔250与第四 齿轮27的第四贯孔270,使得第二齿轮25与第四齿轮27枢设于第一枢轴 22上,且第一枢轴22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枢接孔2002与第三枢接孔2004。 第二枢轴23穿过第三齿轮26的第三贯孔260,使得第三齿轮26枢设于第二 枢轴23上,且第二枢轴23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枢接孔2003与第四枢接孔 2005。
通过第一枢轴22与第二枢轴23的位置布置,第一齿轮24的第一啮合 部241与第四齿轮27的第六啮合部271相互啮合。而第四齿轮27的第七啮 合部272与第三齿轮26的第四啮合部261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6的第五啮 合部262与第二齿轮25的第二啮合部251相互啮合。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壳体20通过设置在两盖体边缘的多个第一螺孔28 及配合第一螺孔28的第一螺杆29相互组合而组装在一起。第一驱动模块2 通过第一齿轮24、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26及第四齿轮27的啮合部设计, 将第一马达21产生的转力变为动力,使得第一驱动模块2可带动可动式玩 具1各部位运动而实现各种动作。
请参阅图5与图6,本实用新型的可动式玩具1的头部10具有头部壳体 100、头部齿轮IOI、承接体102及至少两个第一驱动模块2。本实施例中, 头部壳体100由两盖体组成。头部壳体100具有第三侧壁1000、与第三侧壁 1000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1001、连接第三侧壁1000与第四侧壁1001的第 一顶壁1002、连接第三侧壁1000与第四侧壁1001并与第一顶壁1002间隔 一距离设置的第二顶壁1003、分别设于第一顶壁1002与第二顶壁1003上的 第五枢接孔1004、挡壁1005及第二固定臂1006。挡壁1005设置的平面与 第一顶壁1002设置的平面呈一夹角,第二固定臂1006延伸于第四侧壁1001 外侧,用以固定第一驱动模块2。头部齿轮101具有第八啮合部1010及与第
八啮合部1010同心的第一转轴1011。本实施例中,头部齿轮101与第一转 轴1011为一体成型,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转轴1011可为穿过头部齿轮101
并相互结合的独立部件。
当头部10组装后,头部壳体100通过设置在两盖体边缘的多个第二螺 孔103及配合第二螺孔103的第二螺杆104相互组合。两个第一驱动模块2 的齿轮分别呈垂直设置与水平设置并固设于头部壳体100中。头部壳体100 的第一顶壁1002、第二顶壁1003与第五枢接孔1004构成一齿轮定位部,使 得头部齿轮101与头部壳体100相互枢设。
头部齿轮101收容于第一顶壁1002与第二顶壁1003之间,头部齿轮101 的第一转轴1011与头部壳体100的第五枢接孔1004相互枢接,使得头部齿 轮101的第八啮合部1010恰与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中的第二齿轮25 的第三啮合部252相互啮合。头部齿轮101的第一转轴1011 —端与承接体 102相连接。当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运转时,会带动头部齿轮101 — 起运转,使得连接头部齿轮101的承接体102可左右旋转,类似摇头的动作。
请参阅图7与图8,身体部11具有身体部壳体110及两纵向设置和两横 向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身体部壳体110由两盖体组成,具有前壁IIOO、 与前壁IIOO相对设置的后壁1101、连接前壁IIOO和后壁1101的第五侧壁
1102、 连接前壁1100和后壁1101并与第五侧壁1102相对设置的第六侧壁
1103、 设置于第五侧壁1102内侧并与第五侧壁1102间隔一距离设置的第一 内壁1104、设置于第六侧壁1103内侧并与第六侧壁1103间隔一距离设置的 第二内壁1105及设置于身体部11中间并连接第五侧壁1102和第六侧壁 1103的第三内壁1106。
第五侧壁1102、第六侧壁1103、第一内壁1104及第二内壁1105上分 别开设有第六枢接孔1107。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与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分 别通过第六枢接孔1107枢设于身体部11中。两纵向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 分别设置于身体部壳体110的第五侧壁1102和第六侧壁1103内侧邻近处, 本实用新型中,两纵向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分别固定在身体部壳体110的 第三内壁1106上。两横向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分别设置于身体部壳体110 内的上部与下部邻近处,本实用新型中,两横向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分别 固定在身体部壳体110的前壁1100上。身体部壳体1105的两盖体通过设置
在盖体边缘的多个第三螺孔111与配合第三螺孔111的三螺杆112相互组合 而组装在一起。
请参阅图9与图10,基部14具有一基部壳体140与一纵向设置的第一 驱动模块2。基部壳体140由两盖体组成,具有第七侧壁1400、与第七侧壁 1400相对设置的第八侧壁1401及连接第七侧壁1400与第八侧壁1401的底 壁1402。纵向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设置于基部壳体140内部并固定于底壁 1402上。第七侧壁1400与第八侧壁1401外侧分别延伸有第一凸出部1403 与第二凸出部1404。基部壳体140的两盖体通过设置在两盖体边缘的多个第 四螺孔141与配合第四螺孔141的第四螺杆142相互组合而组合在一起。
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的可动式玩具1的脚部15包括一壳体 150,壳体150内部设置有固定孔151与一电池收容槽152。当脚部15与基 部14组合后,基部14的第一凸出部1402与第二凸出部1403分别与脚部15 的固定孔151卡合。电池收容槽152用以收容电池(图中未示),电池可供 应电能至第一驱动模块2与第二驱动模块3。
请参阅图2、图5、图6、图7与图8,可动式玩具1的头部IO与身体 部11通过第一枢接件16相互连接。第一枢接件16具有第一纵向基板160 及与第一纵向基板160大致呈90度设置的第一横向基板161 ,于第一纵向基 板160与第一横向基板161边缘分别设有第一纵向啮合部162与第一横向啮 合部163,第一纵向基板160上并开设有呈一预设角度的缺口 164。
第一枢接件16通过一第一连接部与头部10及身体部11相互连接。第 一连接部包括凸设于第一枢接件16上的第一凸柱1650、第二凸柱1651、第 三凸柱1652、第四凸柱1653及与第一凸柱1650、第二凸柱1651、第三凸柱 1652、第四凸柱1653相应设置的第一沟槽1654、第二沟槽1655、第三沟槽 1656、第四沟槽1657。第一凸柱1650与第二凸柱1651呈相对设置,第三凸 柱1652与第四凸柱1653呈相对设置,且第一凸柱1650和第二凸柱1651分 别与第三凸柱1652和第四凸柱1653大致呈90度设置。第一沟槽1654与第 二沟槽1655分别设置于头部壳体100的第三侧壁1000与第四侧壁1001,第 三沟槽1656、第四沟槽1657分别设置于身体部壳体110的前壁1100与后壁 1101的顶部。
当第一枢接件16与可动式玩具1的头部10和身体部11组合后,第一
凸柱1650、第二凸柱1651、第三凸柱1652、第四凸柱1653分别与第一沟槽 1654、第二沟槽1655、第三沟槽1656、第四沟槽1657相互卡合。使得第一 枢接件16的第一纵向啮合部162与头部10中垂直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中 的第二齿轮25的第三啮合部252相互啮合,而第一枢接件16的第一横向啮 合部163与身体部11中横向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中的第二齿轮25的第三 啮合部252相互啮合。头部10的挡壁1005设置于第一枢接件16的缺口 164 内。
当头部10中垂直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运转时,第一驱动模块2的第 二齿轮25的第三啮合部252沿着第一枢接件16的第一横向啮合部163移动, 使第一驱动模块2带动头部10运转,使得头部10可前后移动,类似点头的 动作。通过头部10的挡壁1005抵顶第一枢接件16的缺口的内壁,可限制 头部IO于缺口 164的预设角度内前后移动。当身体部11中上部的横向设置 的第一驱动模块2运转时,带第一枢接件16的第一横向啮合部163 —起运 转,使得连接第一枢接件16的头部10可左右摇摆,类似摆头的动作。
请参阅图2、图7与图8,可动式玩具l的身体部ll、左手部12及右手 部13分别通过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与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相互连接。本 实用新型中,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包括手部齿轮180及第二转轴181。手部 齿轮180的边缘具有第九啮合部182,第二转轴181同心地凸设于手部齿轮 180上,第二转轴181 —端设有固持部183。当第三枢接部18与可动式玩具 1的身体部11和右手部13组合后,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的手部齿轮180收 容于身体部壳体110的第五侧壁1102与第一内壁1104之间,第二转轴181 枢接第五侧壁1102和第一内壁1104上的第六枢接孔1107内。第九啮合部 182与身体部11中纵向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中的第三啮合部252相互啮 合,固持部183连接右手部13。本实用新型中,固持部183呈U形。左手 部第二枢接件17与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具有相同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当身体部11中设置于第一侧壁1002邻近处的第一驱动模块2运转时, 带动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 —起运转,使得连接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的左手 部12同步运转,使得左手部12可旋转,类似手部旋转的动作。同上所述, 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运转时,使得连接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的右手部13 同步运转,使得右手部13可旋转,类似右手部旋转的动作。请参阅图7至图10,可动式玩具1的身体部ll与基部14通过第三枢接 件19相互连接。第三枢接件19具有第二横向基板190及与第二横向基板190 大致呈90度设置的第二纵向基板191,于第二横向基板190与第二纵向基板 191的边缘分别设有第二横向啮合部192与第二纵向啮合部193。第一枢接 件19通过第二连接部与身体部11及基部14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包括凸 设于第三枢接件19上的第五凸柱1940、第六凸柱1941、第七凸柱1942、第 八凸柱1943及与第五凸柱1940、第六凸柱1941、第七凸柱1942、第八凸柱 1943相应设置的第五沟槽1944、第六沟槽1945、第七沟槽1946、第八沟槽 1947。
第五凸柱1940与第六凸柱1941呈相对设置,第七凸柱1942与第八凸 柱1943呈相对设置,且第五凸柱1940和第六凸柱1941分别与第七凸柱1942 和第八凸柱1943大致呈90度设置。第五沟槽1944与第六沟槽1945分别设 置于身体部壳体110的前壁IIOO底端与后壁1101底端,第七沟槽1946、第 八沟槽1947分别设置于基部壳体140的顶部。
当第三枢接件19与可动式玩具1的身体部11和基部14组合后,第五
凸柱1940、第六凸柱1941、第七凸柱1942、第八凸柱1943与第五沟槽1944、
第六沟槽1945、第七沟槽1946、第八沟槽1947相互卡合,使得第三枢接件
19的第二横向啮合部192与设置于身体部壳体110内下部第一驱动模块2中
第二齿轮25的第三啮合部252相互啮合,而第三枢接件19的第二纵向啮合
部193与基部14的第一驱动模块2中第二齿轮25的第三啮合部252相互啮 合。
当身体部11中与第三枢接件19枢接的第一驱动模块2运转时,该第--驱动模块2的第三啮合部252沿着第三枢接件19的第二横向啮合部192移 动,使得第一驱动模块2带动身体部11运转,使得身体部ll可左右摆动, 类似身体摇摆的动作。当基部14的第一驱动模块2运转时,带第三枢接件 19的第二纵向啮合部163 —起运转,使得连接第三枢接件19的身体部11可 前后摇摆,类似身体向前弯及向后弯的动作。
请参阅图11至图14,可动式玩具1的左手部12与右手部13分别由多 个第二驱动模块3所构成。第二驱动模块3具有下盖体30、固定盖体32、 上盖体33、第二马达34与电路板35。下盖体30内设置有第一枢接槽300、
第二枢接槽301、第三枢接槽302及第四枢接槽303,第一枢接槽300、第二 枢接槽301与第三枢接槽302分别枢接第一枢接轴304、第二枢接轴305与 第三枢接轴306。 一第五齿轮307、 一第六齿轮308与一第七齿轮309分别 枢设于第一枢接轴304、第二枢接轴305与第三枢接轴306。
第五齿轮307具有贯穿其圆心的第五贯孔3070及相互同心的第十啮合 部3071与第i^一啮合3072,其中第十啮合部3071的直径大于第十一啮合部 3072的直径。第六齿轮308具有贯穿其圆心的第六贯孔3080及相互同心的 第十二啮合部3081与第十三啮合部3082,其中第十二啮合部3081的直径大 于第十三啮合部3082的直径。第七齿轮309具有贯穿其圆心的第七贯孔3090 及相互同心的第十四啮合部3091与第十五啮合部3092,其中第十四啮合部 3091的直径大于第十五啮合部3092的直径。
第一枢接轴304、第二枢接轴305与第三枢接轴306分别穿过第五齿轮 307的第五贯孔3070、第六齿轮308的第六贯孔3080与第七齿轮309的第 七贯孔3090并相互枢接。第四枢接槽303收容一轴承310,轴承310与第八 齿轮311相互枢设,第八齿轮311具有第十六啮合部3110、第三转轴3111 与嵌合部3112,第八齿轮311的第三转轴3111—端与轴承310相互枢设并 收容于第四枢接槽303中。
下盖体30与固定盖体32相结合并收容第一枢接轴304、第二枢接轴305、 第三枢接轴306、第五齿轮307、第六齿轮308、第七齿轮309与第八齿轮 311。固定盖体32具有设置于其一端的导引部320、设置于另一端的开口部 321、第二收容槽322及第七枢接孔323。第八齿轮311的第三转轴3111 — 端与第七枢接孔323相互枢设,使第八齿轮311的嵌合部3112设置于导引 部320中。第二收容槽322收容第二马达34,第二马达34具有第二传动轴 340。
第九齿轮341具有第十七啮合部342,第二马达34的第二传动轴340与 第九齿轮34相互固定。电路板35与第二马达34电性连接,电路板35上设 有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及连接器350,控制电路可控制第二马达33的运转, 连接器350接收电源以驱动第二马达34。外部控制电路还可通过连接器350 控制第二马达34的运转。上盖体33与固定盖体32相结合,并收容电路板 35。
当第二驱动模块3组合后,第九齿轮341的第十七啮合部342与第五齿 轮307的第十啮合部3071啮合,第五齿轮307的第H^—啮合部3072与第六 齿轮308的十二合部3081啮合,第六齿轮308的第十三啮合部3082与第七 齿轮309的第十四合部3091啮合,第七齿轮309的第十五啮合部3092与第 八齿轮311的第十六合部3110啮合。下盖体30固定盖体32与上盖体33经 由设置在其边缘的多个第四螺孔36及与该第四螺孔36相配合的第四螺杆37 相互组合。第二驱动模块3通过第五齿轮307、第六齿轮308、第七齿轮309、 第八齿轮310及第九齿轮34的啮合部设计,将第二马达34产生的转力变为 动力,使得第二驱动模块2可带动与其相枢设的部位进行运转,进一步实现 各种动作。
请参阅图15与图16,两个第二驱动模块3之间通过一与其导引部320 卡合的卡合组件4相互固定,本实用新型中,卡合组件4呈"工"字形。两 个第二驱动模块3之间通过一连结组件5相互枢设,本实用新型中,连结组 件5为两端均呈U形的柱状体。
请一同参阅图8,当可动式玩具l的身体部11与右手部13连结时,右 手部第二枢接件18的固持部183收容于第二驱动模块3的开口部321内并 与第八齿轮310的嵌合部3112相固定。当右手部13的第二驱动模块3配合 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运转时,右手部13可于一平面执行任何角度运动。当 右手部13的第二驱动模块3配合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与身体部11的第一 驱动模块2运转时,右手部13可于空间中执行任何角度运动。同样,左手 部12与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配合可以实现左手部12于空间中执行任何角 度运动。
综上所述,可动式玩具1经由头部10中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带 动头部齿轮101 —起运转,使得连接头部齿轮101的承接体102可左右旋转, 使得可动式玩具1的头部IO可实行摇头的动作。通过头部10中垂直设置的 第一驱动模块2配合第一枢接件16,使得第一驱动模块2带动头部10运转, 使得头部IO可前后移动而实行点头的动作。透过身体部11中上部的横向设 置的第一驱动模块2配合第一枢接件16,使得连接第一枢接件16的头部10 可左右摇摆,而实行摆头的动作。
可动式玩具1通过身体部11中设置于第一侧壁1002邻近处的第一驱动模块2配合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使得连接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的左手部 12可旋转,使得左手部12可实行旋转的动作。通过身体部11中设置于第二 侧壁1003邻近处的第一驱动模块2配合右手部第二枢接件18,使得连接右 手部第二枢接件18的右手部13可旋转,使得右手部13可实行旋转的动作。
通过身体部11中第一驱动模块2配合第三枢接件19,使得身体部11可 实行左右摆动的动作。通过基部14的第一驱动模块配合第三枢接件19,使 得身体部11可实行前弯及向后弯的动作。经由左手部12与右手部13的第 二驱动模块3配合左手部第二枢接件17,使得左手部12及右手部13可实行 手举起与手放下等动作。可动式玩具1的各部位进一部包含有可变电阻6, 通过可变电阻6,可限制可动式玩具1各部位的运转度,使得可动式玩具1 各部位的动作更加近似人的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可动式玩具1并可配合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及声音输出模 块而达成互动功能。控制模块可设置于可动式玩具1的各部位,用以检测外 部力量。检测模块可检测接触力及非接触力,当检测模块检测到外部力量后 产生一信号,并将该信号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该信号控制第一驱动 模块2、第二驱动模块3与声音输出模块,使得可动式玩具1实行各种动作 并发出声音。所以当玩家以直接接触方式触碰可动式玩具1的检测模块,如 玩家以触摸、按压等动作触碰检测模块,或以间接接触方式触碰可动式玩具 1的检测模块,如玩家对着可动式玩具1说话,控制模块产生一信号,并将 该信号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可判断该信号并根据该信号驱动第一驱动模 块2、第二驱动模块3与声音输出模块。使得可动式玩具1可根据玩家的动 作而实行各种反应动作及发出声音,进一步与玩家达成互动效果。
权利要求1. 一种可动式玩具,包括头部、身体部、基部及手部;其特征是,可动式玩具还包括多个第一驱动模块、至少一第二驱动模块、第一枢接件、第二枢接件和第三枢接件;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驱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模块设置在该头部,至少四个第一驱动模块分别设置于该身体部的上端、下端及相对两侧,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模块设置在该基部;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设置在该手部;该第一枢接件枢接该头部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该身体部上端的第一驱动模块;该第二枢接件枢接该身体部两侧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该手部的第二驱动模块;该第三枢接件枢接该身体部下端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该基部的第一驱动模块。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式玩具,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 括一第一壳体、 一固定在该第一壳体上的第一马达、 一固定在该第一马达上 的第一齿轮、 一与该第一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 一与该第四齿轮啮合的第三 齿轮、 一与该第三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 一枢接该第二齿轮与该第四齿轮并 固定在该第一壳体上的第一枢轴、及一枢接该第三齿轮并固定在该第一壳体 上的第二枢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式玩具,其特征是所述头部包括一头部 壳体、 一头部齿轮及一承接体,设置在该头部的第一驱动模块有两个,该两 个第一驱动模块分别水平和垂直固定在该头部壳体上,该头部齿轮固定在该 承接体上并枢接在该头部壳体上,且该头部齿轮与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模块 相互啮合,垂直固定在该头部壳体的第一驱动模块与该第一枢接件枢接。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动式玩具,其特征是所述身体部包括一身 体部壳体;设置在身体部的第一驱动模块有四个,其中两个分别横向固定于 该身体部的上端与下端,另两个分别纵向固定于该身体部的相对两侧。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动式玩具,其特征是所述基部包括一基部 壳体,设置在该基部的第一驱动模块纵向固设于该基部壳体上,该基部壳体 的两侧向外凸设有一第一凸出部及一第二凸出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动式玩具,其特征是该可动式玩具还包括两脚部,分别连接在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式玩具,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枢接件与第三枢接件均包括一纵向基板及一与该纵向基板呈垂直设置的横向基板;该纵 向基板上设置有纵向啮合部;该横向基板上设置有横向啮合部;所述第一枢 接件的纵向啮合部与该头部的第一驱动模块啮合,所述第一枢接件的横向啮 合部与该身体部上端的第一驱动模块啮合, 一连接部连接该头部与该身体 部;所述第三枢接件的横向啮合部与该身体部下端的第一驱动模块啮合,所 述第三枢接件的纵向啮合部与该基部的第一驱动模块啮合。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动式玩具,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枢接件包括 一手部齿轮及与该手部齿轮同心设置的转轴, 一啮合部设置于该手部齿轮边 缘且分别与该身体部两侧的第一驱动模块啮合;该转轴的一端形成有与该第 二驱动模块卡固的固持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动式玩具,包括头部、身体部、左手部、右手部、基部、第一驱动模块及第二驱动模块。第一驱动模块与第二驱动模块均由马达与齿轮所组成。第一驱动模块分别设置于头部、身体部与基部中,第二驱动模块分别设置于左手部与右手部中,头部、身体部与基部的第一驱动模块之间枢接有第一枢接件,身体部的第一驱动模块与左手部和右手部的第二驱动模块之间枢接有第二枢接件。通过设置于头部、身体部、左手部、右手部与基部的第一驱动模块与第二驱动模块配合与其枢接的第一和第二枢接件,使得可动式玩具的头部、身体部、左手部、右手部与基部可实行各种动作。
文档编号A63H13/00GK201076752SQ200720152589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8日
发明者卢景锋 申请人:翰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