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西洋象棋棋块的人体工学架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88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国及西洋象棋棋块的人体工学架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新的中国及西洋象棋的棋块基础外形架构。
背景技术
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象棋的棋块设计是把棋块的标志画或刻在一个
圆筒形物体上的一个平面。图1B显示,这样的设计有它的缺点。 一个棋手看 到的棋块的字是正常的方向,而坐在他对面的对手看同一个棋块是颠倒的。 而且在下棋的时候,需要激烈的思考,棋手会疏忽怎样有规律地把棋子放好, 这样造成了棋盘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战场看起来秩序混乱和不专业。
传统主流立体直立西洋象棋的棋块在图2B显示,基本上没有像传统中国 象棋的棋块方向问题。由于它们的直立和大小不同的优美立体形状,因此从 不同的角度单独来看,每一个西洋象棋的棋块都是很优美的。然而,像这的设 计模式有它的缺点。在游戏期间,较短的棋块很容易会隐藏在较高的棋块后 面。要看清楚每一个棋块,棋手需要移动他的头。 一个解决办法是把每一个 立体直立西洋象棋的棋块统一高度。可是对于这个解决办法很多人是很难接 受的,因为很多年以来,人们普遍已经接受了立体直立西洋象棋的棋块大小 不同是比较好看的,尤其是在专业比赛场合中。传统立体西方直立象棋的棋 块还有另外的缺点,棋手不能很容易地判断棋块在棋盘上的正确位置,尤其 是在下棋时多个棋子在棋盘上较集中地放在一起。最后一个弱点是传统直 立西洋象棋的棋块只有一种颜色(黑色或白色),因此棋手在下棋时需要一定的集中力去识别每一个棋子。
概括来说,对于一个认真的象棋爱好者来说,下一盘好棋是在于俩个棋 手的高智力比试,而双方没有任何因为干扰而造成的错误。传统主流立体直 立式西洋象棋的棋块和传统主流圆筒式中国象棋的棋块设计没有给棋手一个 最佳的棋子识别平台及棋块在棋盘上的精确位置识别平台。因此,本人发明 了 一个新的符合人体工学的立体棋块架构,适合用在中国及西洋象棋的棋子 上,解决了它们上述传统棋块的缺点。

发明内容
我的发明目的是要超越传统主流圆筒式的中国象棋和传统主流直立式西
洋象棋的棋块设计模式;消除他们的上述基本的弱点,并把它们的优点结合 起来,成为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棋块基础架构。图1A和2A说明了棋块人体 工学架构给棋手一个很清楚的棋子的识别平台。因此,符合人体工学的中国 和西洋象棋棋块的人体工学架构有下列的优点
a) 给每一个棋子在棋盘上一个最佳的视野识别平台,使棋手的眼和脑很 顺利地配合运作。
b) 棋块的标志在人体工学架构上会正确地面对棋手坐在任一方,中国象 棋的棋块在棋盘上看起来会比较有规律及专业化。
c) 当棋手选择了适当的位置去下棋,他不需要再动他的头就可以看清楚 每一只棋子。
d) 就算是多只棋块在棋盘上较集中地放在一起,棋手也一样很容易地把 它们的位置识别出来。
e) 多种颜色用在人体工学架构棋块上是很容易会被接受的。
f) 示范和证明西洋象棋的棋块统一大小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超越传统的设计模式。
虽然人体工学棋块架构是为中国和西洋象棋的棋块而设计的,它也可以用 在其他棋盘游戏上。
人体工学架构是一种涉及中国及西洋象棋的棋块基础形状定义。人体工学 架构能很容易地让棋手识别棋子和棋块在棋盘上的位置,因此能够全面地提 高游戏的质量.第一个具体形状示范人体工学架构大概的轮廓和修正。第二 个具体形状示范人体工学架构的两个大等腰梯形的上底长度接近下底的长度 是怎样的。第三个具体形状示范人体工学架构开始像一个金字塔,当两个大
等腰梯形的上底的长度接近长方形顶2的宽度。


图1A,本发明应用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的立体图1B,背景技术中传统的中国象棋的立体图2A,本发明应用在西洋象棋的棋盘上的立体图2B,背景技术中传统西洋象棋的棋块立体图。
图3A,第一个具体形状,用立体图示范用两只手指来拿起这架构;
图3B,第一个具体形状的侧视图3C,第一个具体形状的主视图3D,第一个具体形状的俯视图3E,第一个具体形状,用立体仰视图来显示底8没有挖空的; 图3F,第一个具体形状,用立体仰视图显示底8是挖空的; 图4A,第一个具体形状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B,第一个具体形状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C,第一个具体形状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4D,是4C的俯视图4E,第一个具体形状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F,是4E的俯视图4G,第一个具体形状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4H,是4G的俯视图5A,第二个具体形状的立体图5B,第二个具体形状的俯视图6A,第三个具体形状的立体图6B,第三个具体形状的俯视图。
图中2、小长方形顶;2a、平面;2b、平面(与平面2a的夹角略大于180 角度;3a、小等腰梯形平面;3b、小等腰梯形平面;3c、平面;3d、平面(与 平面3c的的夹角略大丁180角度);3e、平面;3f、平面(与平面3e的夹角 略大于180角度);4a、内部显示表面;4b、内部显示表面;5a、大等腰梯形 平面(或主要陈列面);5b、大等腰梯形平面(或主要陈列面);6a、凹进
去平面;6b、凹进去平面;8、大长方形底(或底部);9、分模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l:
下面结合附图1A, 2A, 3A, 3B, 3C, 3D, 3E, 3F, 4A, 4B, 4C, 4D, 4E, 4F,
与4H-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形状。
人体工学架构棋块的基础外形显示在图3A、 3B、 3C与3D。其他的外 形是围绕着这基础外形来修正和变化。这个基础外形在图3F显示底部8是可 以挖空,或在图3E显示底部8是没有挖空的。最基础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外 形象一个金字塔,但是有一个小长方形顶2,有一个大长方形底8,两个大等腰梯形平面5a与5b,和两个小等腰梯形平面3a与3b。上述两个大的等 腰梯形平面是棋子主要标志陈列平面。
图1A和图1B显示棋块人体工学架构用在真实的游戏上。这架构不能够 过高,过高了,视线上会阻碍其他棋块,也不能够过低,过低了;会失去了 权威与优美的感觉。两只手指在图3A暗示了一个很重要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 基础设计概念。两个大的等腰梯形平面5a与5b的角度不能够太大,也不能 够太小;角度太大了,手指会很难把这架构拿起来,角度太小了,不能给 棋手一个理想的视角暴露平台。而且顶峰不能够太尖, 一定要有相当的厚度 才能让手指容易地把这棋块架构拿起来。
人体工学架构在图3A、 3B、 3C、与3D有以下的尺度。两个大等腰梯形 平面5a与5b的角度是41.85度。如果我们把两个大的等腰梯形平面5a与 5b的下底的长度定为].0,上底的长度会是0.68,长方形顶2的高度会是0 85, 长方形顶2的宽度会是0.20,和四个等腰梯形平面的腰会是0.91。
图4A, 4B, 4C, 4D, 4E, 4F, 4H与3F是人体工学基础架构的修改例子。
图4A显示,棋块的基础外形架构的边全部是圆滑的,棋子的标记王后可 以雕刻,压印,油漆,移印,或粘贴来做。打印出来的粘贴可以透明,或不透 明,其底色和基础架构的颜色是一致的。图4B显示,除了底部的边,棋块的 基础外形架构的边全是圆滑的,棋块符号"兵",可以用上述的方法来做出。
图4C与4D显示除了底部的边,基础架构的边全是圆滑的,棋块的标志 "象"在一张长方形的纸打印了两次,用模内贴标的技术和人体工学架构结 合。长方形纸的底色和基础架构的颜色是一至的,令人很难发觉它们本来是 两个独立的。
图4E与4F显示棋块主体是用注塑成型,分模线9把这基础架构分为两个平等的一半。因而被分模线9分开的平面是略大于180度的,以获得所需的 出模角度。这些平面包括的2a与2b, 3c与3d,和3e与3f 。
图4G与4H显示一个空的棋块架构,可以接受一对薄的等腰梯形形状的 棋块标志粘贴物去粘贴在凹进处的平面6a与6b上,可以是纸张、薄板金属 或有不同颜色的塑料薄板。分模线9显示这棋块基础架构是用注塑成型的。
图3F显示这架构的底部8是空的,如果这架构用的材料是透明或是半透 明的物体,内部显示表面4a与4b可以用来做棋子的符号显示平面。 实施例2
下面结合附图5A与5B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形状。 这个具体形状示范棋块人体工学架构是两个大等腰梯形平面5a与5b的上 底的长度接近下底的长度。图5A与5B显示,当棋子的图案需要那么大的监 视平面,即使人体工学架构的等腰梯形平面5a和5b的上底是比较广阔,但 也是一个很有用的棋块架构。最重要的是,这架构不能够太高,也不能够太 低;主要陈列面5a和Sb的角度不能够太大,也不能够太小,顶部有定 的厚度,能让棋手很容易地用手指去拿起来;跟上述的第一个具体形状论述 一样。 实施例3
下面结合附图6A与6B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形状。 这个具体形状示范当两个大的等腰梯形平面5a与5b的上底的长度接近 长方形顶部的宽度时,棋块人体工学架构的基础外观。图6A与6B显示人体 工学架构开始象一个金字塔,但也是一个很有用的棋块架构。最重要的是, 这架构不能够太高,也不能够太低;主要陈列面5a与5b的角度不能够过大, 不能够过小,和顶部有一定的厚度才能让旗手容易地用手指去拿起来,跟上述说的第一个具体形状论述一样。
总的来说,上述的描述包含了很多的特征,不过这些不应该被解释为发明 范围方面的限制,而是应该当做目前的优选模式具体化例证。在本发明的教
导下允许很多其他的分枝和变化的可能。例如,小的长方形顶2或大的长方 形底8不需要一定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的;等腰梯形平面5a与5b的 上底对比下底的尺度不需要一定是0.68的比率,可以大一点或小一点,例如 0. 73或0. 65。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该是附加的权利要求和他们的合法同等 物来决定,而不是仅限于上述描述的例子。
权利要求
1. 一种中国及西洋象棋棋块的人体工学架构,包括a)一个小长方形顶;b)一个大长方形底,与上述小长方形顶是平行的,它们的中心是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其垂直线与上述小长方形顶和上述长方形底交叉成直角,上述大长方形底的长跟上述小长方形顶的长相对应,上述大长方形底的宽跟上述小长方形顶的宽相对应;c)两个一模一样的大等腰梯形平面,对称性地面对着外面,被上述小长方形顶和上述大长方形底分开,它们的上底跟上述小长方形顶的长是连接的,它们的下底跟上述大长方形底的长是连接的,换句话来说,每一个上述大等腰梯形平面的上底也是上述小长方形顶的长边之一,每一个上述大等腰梯形的下底也是上述大长方形底的长边之一;d)两个一样大小的小等腰梯形平面对称性地面对着外面,被上述小长放形顶和大长方形底分开,它们完整地填满了上述特征(a)、(b)、(c)缺少的平面,成为一个有一个大长方形底、一个小长方形顶、四个等腰梯形在四面的类似金字塔的物体;由此,上述特征(a)、(b)、(c),与(d)给一个棋块的基础架构下了定义,统一了棋块的使用,给艺术家们或设计师们一个视野优化的棋块平台去展示中国及西洋象棋的棋子符号,在上述的两个一模一样的等腰梯形的平面上采用任何有效的方法包括而不限于图画,油漆,移印,冲压,雕刻,粘贴,模内贴标和挤压。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这架构的边全是圆滑的。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这架构的边全是圆滑的,除了底部的边之外。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棋块从大长方 形底部是挖空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两个大等腰梯 形平面有内在的棋子标记展览平面(4a)与(4b),上述两个大等腰梯形平面的材料是透明或半透明的。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棋块从大长方形底部没有挖空。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大长方形底的宽度比长度要短。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小长方形顶的宽度比K度要短。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大长方形底的宽度对长度的比率是一比一。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棋块人体工学架构,其特征是小长方形顶的 宽度对长度的比率是一比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国及西洋象棋棋块的人体工学架构,是一个棋块基础外形人体工学架构,类似一个金字塔,但是有一个小长方形顶(2),有一个大长方形底(8),有两个大等腰梯形平面(5a)与(5b)对称地面对着外面,和两个小等腰梯形平面(3a)与(3b)对称地面对着外面。上述的两个大等腰梯形平面是用来显示棋子的符号。
文档编号A63F3/02GK101484217SQ200780009970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8日
发明者邓小明 申请人:邓小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