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429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晃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晃板,包括定位底板、踏板、滚轮及扶持组件。定位底板一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踏板位于定位底板设有第一凹槽的一侧,踏板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以形成运动通道;滚轮位于定位底板及踏板之间,且设置于运动通道,滚轮的侧面分别与第一凹槽底面及第二凹槽底面接触,以沿运动通道相对定位底板及踏板来回滚动;扶持组件相对定位底板固定设置。如此,定位底板、踏板、滚轮及扶持组件的设置,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形成的运动通道可控制滚轮的滚动路径,扶持组件起扶持作用,进而实现锻炼者踩在踏板上沿运动通道提供的路径来回运动的目的,所需的安装部件少,结构简单,使用便利。
【专利说明】
晃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晃板。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到各种各样的健身活动。为满足人们的各种健身需求,健身器材也越来越多样性。
[0003]晃板是人们健身运动时使用的常用设备。现有的晃板包括基座、承杆、滚轮、滑移框座、踩踏板及握杆,承杆间隔排架于基座顶部,滚轮枢设于承杆两端部的顶面,滑移框座的底面置于相对应的滚轮顶面,踩踏板螺固于滑移框座顶部,握杆垂直架立于基座前侧两边。然而,该晃板所需的安装部件多,导致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晃板所需的安装部件多,导致结构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晃板。
[0005]一种晃板,包括:
[0006]定位底板,所述定位底板一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
[0007]踏板,位于所述定位底板设有第一凹槽的一侧,并与所述定位底板间隔设置,且踏板设置于定位底板上方,所述踏板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设置,以形成运动通道;
[0008]滚轮,位于所述定位底板及所述踏板之间,且设置于所述运动通道,所述滚轮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底面及第二凹槽底面接触,以沿所述运动通道相对所述定位底板及所述踏板来回滚动;
[0009]扶持组件,相对所述定位底板固定设置。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底板固定安装于安装面,所述扶持组件位于所述定位底板设有第一凹槽的相邻侧,以所述定位底板的安装面为基准,所述扶持组件远离所述定位底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踏板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距离。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轮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及/或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匹配。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的端部设置有挡板。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为凹弧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为平面。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持组件包括扶持柱及扶把,所述扶持柱安装于所述定位底板的安装面,且位于所述定位底板设有第一凹槽的相邻侧,所述扶把安装于所述扶持柱远离所述定位底板的一端,所述扶持柱的高度大于所述踏板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距离。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底板与所述扶持柱之间的间距为25?45厘米。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所述扶持柱为基准,所述扶把对称设置。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把的长度为40?80厘米。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远离所述定位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可固定脚的固位扣。
[0019]上述晃板,将定位底板固定,定位底板一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将滚轮放置于定位底板的第一凹槽,再将踏板开设有第二凹槽的一侧放置于滚轮上,且滚轮侧面分别与第一凹槽底部及第二凹槽底面接触,在定位底板设有第一凹槽的相邻侧设置扶持组件。在锻炼过程中,锻炼者首先扶住扶持组件,再将脚放在踏板上,两脚先后用力,踏板受力并将该力传递至滚轮,滚轮在力的作用下沿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形成的运动通道来回滚动,此时滚轮反作用于踏板,使踏板相对滚轮移动,进而锻炼者跟随踏板的移动而运动,实现锻炼的目的。如此,定位底板、踏板、滚轮及扶持组件的设置,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形成的运动通道可控制滚轮的滚动路径,扶持组件起扶持作用,进而实现锻炼者踩在踏板上沿运动通道提供的路径来回运动的目的,所需的安装部件少,结构简单,使用便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晃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晃板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晃板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晃板的扶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晃板10包括定位底板110、踏板120、滚轮140及扶持组件150。
[0028]定位底板110 —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12。
[0029]踏板120位于定位底板110设有第一凹槽112的一侧,并与定位底板110间隔设置,且踏板120设置于定位底板110的上方,踏板120开设有第二凹槽122,第二凹槽122与第一凹槽112相对设置,以形成运动通道130。
[0030]滚轮140,位于定位底板110及踏板120之间,且设置于运动通道130,滚轮140的侧面142分别与第一凹槽112底面及第二凹槽122底面接触,以沿运动通道130相对定位底板110及踏板120来回滚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滚轮140呈圆柱体状,可以理解,所述滚轮140也可为球体。
[0031]请一并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滚轮140的轴向长度与第一凹槽112的宽度及/或第二凹槽122的宽度匹配。如此,在锻炼过程中,有效防止滚轮140在滚轮140轴向方向运动,有效控制运动路径,安全性更好。当然,滚轮140的轴向长度与第一凹槽112的宽度及/或第二凹槽122的宽度匹配是非必须的,能实现滚轮140沿运动通道130来回滚动的目的即可。
[003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22的端部设置有挡板124。如此,挡板124的设置,有效防止滚轮140在滚至第二凹槽122的端部时滚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具体地,第二凹槽122的两端部均设置有该挡板124。可以理解,挡板124是非必须的,能实现滚轮140沿运动通道130来回滚动的目的即可。
[00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2的底面为凹弧面,更具体地,第一凹槽112的底面为凹的柱面,第二凹槽122的底面为平面。在锻炼过程中,锻炼者施力于踏板120,踏板120将力传递给滚轮140,滚轮140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凹槽112与第二凹槽122形成的运动通道130来回滚动,此时滚轮140会沿第一凹槽112形成的弧线方向来回滚动,滚轮140在滚动过程中会反作用于踏板120,进而踏板120相对滚轮140而高低起伏移动,从而锻炼者跟随踏板120的高低起伏移动而运动。如此,锻炼者可沿弧线方向来回晃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晃动幅度大,锻炼效果好,满足人们的各种健身需求。当然,第一凹槽112的底面及第二凹槽122的底面还可均设置为平面或者其他方式,能实现锻炼者踩在踏板120上沿运动通道130提供的路径来回运动的目的即可。
[0034]扶持组件150相对定位底板110固定设置。
[0035]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底板110固定安装于安装面,扶持组件150位于定位底板110设有第一凹槽112的相邻侧,以定位底板110的安装面为基准,扶持组件150远离定位底板110的一端与安装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踏板120与安装面之间的距离。以便锻炼者双手可扶住扶持组件150,扶持组件150起扶持作用,防止锻炼者在晃动过程中不稳定而发生摔倒,安全性好。
[0036]定位底板110固定安装于安装面,该安装面可以为平整的地面,也就是说安装面通常为水平面,同样,所述扶持组件150也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面。可以理解,定位底板110和扶持组件150也可以通过机架(图未示)固定连接到一起,直接将所述晃板10通过定位底板110放置在安装面上也可以,总之,将定位底板110和扶持组件150相对固定设置即可。
[0037]请一并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扶持组件150包括扶持柱152及扶把154,扶持柱152安装于定位底板110的安装面,且位于定位底板110设有第一凹槽112的相邻侧,扶把154安装于扶持柱152远离定位底板110的一端,扶持柱152的高度大于踏板120与安装面之间的距离。在锻炼过程中,锻炼者首先可将双手放在扶把154上握紧,再将双脚放在踏板120上进行晃动。如此,扶持柱152及扶把154起扶持作用,结构简单,使用便利,可靠性高。当然,扶持组件150还可为其他结构,能实现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可扶持稳定的目的即可。
[0038]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定位底板110与扶持柱152之间的间距过大,难免导致锻炼者的双手无法握住扶把154。如果定位底板110与扶持柱152之间的间距过小,难免导致锻炼者的双手不能伸展开来而得不到足够的锻炼。故定位底板110与扶持柱152之间的间距合理设置为25?45厘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底板110与扶持柱152之间的间距还可为其它数值。
[0039]在本实施例中,以扶持柱152为基准,扶把154对称设置。如此,以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可以理解,扶把154也可不对称设置,能实现在锻炼过程中,锻炼者握住扶把154的目的即可。
[0040]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扶把154的长度过大,难免导致安装困难。如果扶把154的长度过小,难免导致锻炼者的双手握住扶把154的握持空间太小。故扶把154的长度合理设置为40?80厘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扶把154的长度还可为其它数值。
[0041]在本实施例中,踏板120远离定位底板110的一侧设置有可固定脚的固位扣(图未示)。固位扣的设置,结构简单,一方面便于指引锻炼者脚放置于踏板120的具体位置,另一方面防止锻炼者没有踏稳踏板120时在踏板120上滑动而发生摔倒,提高安全性能。当然,固位扣是非必须的,能实现锻炼者踩在踏板120上沿运动通道130提供的路径来回运动的目的即可。
[0042]上述晃板10,在锻炼过程中,锻炼者首先扶住扶持组件150,再将脚放在踏板120上,两脚先后用力,踏板120受力并将该力传递至滚轮140,滚轮140在力的作用下沿第一凹槽112与第二凹槽122形成的运动通道130来回滚动,此时滚轮140反作用于踏板120,使踏板120相对滚轮140移动,进而锻炼者跟随踏板120的移动而运动,实现锻炼的目的。当需要结束锻炼时,只需停止双脚用力即可,先将双脚中的一只从踏板120上离开,再将另一只脚从踏板120上离开,最后放开扶持组件150,使用便利。如此,定位底板110、踏板120、滚轮140及扶持组件150的设置,第一凹槽112与第二凹槽122形成的运动通道130可控制滚轮140的滚动路径,扶持组件150起扶持足以,进而实现锻炼者踩在踏板120上沿运动通道130提供的路径来回运动的目的,所需的安装部件少,结构简单,使用便利,且可控性好,无需悬在空中晃动,安全性高,能够满足人们的运动需求。
[0043]此外,滚轮140沿运动通道130相对定位底板110及踏板120来回滚动。也就是在使用过程中,定位底板110是固定的,滚轮140来回滚动,反作用于踏板120,使踏板120相对滚轮140运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晃动幅度大,健身效果好。
[004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晃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位底板,所述定位底板一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 踏板,位于所述定位底板设有第一凹槽的一侧,并与所述定位底板间隔设置,且踏板设置于定位底板上方,所述踏板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设置,以形成运动通道; 滚轮,位于所述定位底板及所述踏板之间,且设置于所述运动通道,所述滚轮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底面及第二凹槽底面接触,以沿所述运动通道相对所述定位底板及所述踏板来回滚动; 扶持组件,相对所述定位底板固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底板固定安装于安装面,所述扶持组件位于所述定位底板设有第一凹槽的相邻侧,以所述定位底板的安装面为基准,所述扶持组件远离所述定位底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踏板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及/或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端部设置有挡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为凹弧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持组件包括扶持柱及扶把,所述扶持柱安装于所述定位底板的安装面,且位于所述定位底板设有第一凹槽的相邻侧,所述扶把安装于所述扶持柱远离所述定位底板的一端,所述扶持柱的高度大于所述踏板与所述安装面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底板与所述扶持柱之间的间距为25?45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扶持柱为基准,所述扶把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把的长度为40?80厘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晃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远离所述定位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可固定脚的固位扣。
【文档编号】A63B22/16GK203989702SQ201420343755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4日
【发明者】李宏 申请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