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杆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666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高尔夫球杆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尔夫球杆头。



背景技术:

已知在杆头主体上安装有击球面板的铁型高尔夫球杆头。日本专利第2691496号公开了一种凸部通过该杆头主体的一部分的塑性变形而成形的杆头,所述凸部与击球面体的凹部啮合、将击球面体固定于杆头主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91496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发现在安装有击球面板的杆头中,能够存在以往没有的新结构。该新的结构能够起到与以往性质不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杆头主体安装有击球面板的结构的头部中附加新的效果的高尔夫球杆头。

解决课题的手段

优选地,高尔夫球杆头具备杆头主体和固定于该杆头主体上的击球面板。上述击球面板具有包括打击面的板前表面、作为与该板前表面相对的表面的板后表面。上述板前表面在其周缘部上具有位于比上述打击面更靠后方的台阶面。上述杆头主体具有:位于上述板后表面的后方的支承面(a receipt surface)、位于上述台阶面的前方的前方配置部和插鞘。上述前方配置部具有塑性变形部和非塑性变形部。通过上述非塑性变形部与上述支承面之间的缝隙,形成啮合上述击球面板的上述周缘部的啮合部。

优选地,上述前方配置部分别被设置于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侧区域和底侧区域。优选地,上述非塑性变形部仅被设置在上述跟侧区域。

优选地,上述杆头主体具有:构成上述打击面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将该平面部与上述插鞘连接的曲面部、以及上述平面部与上述曲面部之间的边界。优选地,上述非塑性变形部的趾侧端与上述边界之间的趾-跟方向(toe-heel direction)上的距离D1为5mm以下。

优选地,上述前方配置部分别被设置于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侧区域和底侧区域。上述非塑性变形部也可仅被设置于上述趾侧区域。

将上述前方配置部的周长设定为L1,将上述非塑性变形部的周长设定为L2。此时,优选地,L2/L1为0.06以上、0.30以下。

优选地,杆头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具有击球面开口的杆头主体和击球面板的工序、和将上述击球面板安装在上述击球面开口上的板安装工序。上述击球面板具有包括打击面的板前表面、和作为与该板前表面相对的表面的板后表面。上述板前表面在其周缘部上具有位于比上述击球面更靠后方的台阶面。上述杆头主体具有:位于上述击球面开口的后方的支承面、沿上述击球面开口的外边缘设置的变形前凸部、与上述支承面相对而配置的非塑性变形部、以及通过上述非塑性变形部与上述支承面之间的缝隙而形成的啮合部。优选地,上述板安装工序包括下述工序。

(1)第1工序:将上述击球面板中形成有上述台阶面的部分插入上述杆头主体的上述啮合部的同时,将上述击球面板配置于上述击球面开口内的最终位置。

(2)第2工序:通过使上述变形前凸部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形成位于上述台阶面的前方的塑性变形部。

发明效果

在将击球面板安装在杆头主体上的结构的杆头中,可以附加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高尔夫球杆头的斜视图。

【图2】图2是表示图1的杆头的背面的斜视图。

【图3】图3是图1的杆头的正视图。

【图4】图4是图1的杆头的后视图。

【图5】图5是图1的头部所涉及的击球面板的平面图。

【图6】图6是图5的击球面板的后视图。

【图7】图7是图1的头部所涉及的杆头主体的正视图。

【图8】图8是与图6相同的后视图。

【图9】图9是沿图3中的F9-F9线的截面图。

【图10】图10是与图3相同的正视图。在图10中,非塑性变形部用粗线(涂成黑色)表示,塑性变形部用阴影线表示。

【图11】图11(a)和11(b)是形成塑性变形部的工序(铆接工序)的说明图。

【图12】图12是沿着图3的F12-F12线的截面图。

【图13】图13(a)-13(c)是板安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4】图14是与图5相同的平面图。在图14中记载了划线(score line)。

【图15】图15是显示相对杆头主体、击球面板向趾侧偏移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6】图16是显示相对杆头主体、击球面板向跟侧偏移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7】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杆头的正视图。在图17中,非塑性变形部用粗线(涂成黑色)表示,塑性变形部用阴影线表示。

【图18】图18是第3实施方式的杆头的正视图。在图18中,非塑性变形部用粗线(涂成黑色)表示,塑性变形部用阴影线表示。

【图19】图19是第4实施方式的杆头的正视图。在图19中,非塑性变形部用粗线(涂成黑色)表示,塑性变形部用阴影线表示。

符号的说明

2:杆头

4:打击面(击球面)

6:插鞘

8:底部

10:插鞘孔

14:击球面开口

16:外周边缘部

18:内侧部

20:板后表面的轮廓线

h1:杆头主体

h1p:杆头主体(变形前主体)

v1:主体侧表面

p1:击球面板

f1:板前表面

b1:板后表面

s1:板侧表面

d1:塑性变形部

d2:变形前凸部

n1:非塑性变形部

t1:台阶面

u1:支承面

gp:缝隙(非塑性变形部与支承面之间的缝隙)

E1:啮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参照适当的附图同时,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本申请中,定义了以下用语。

[基准状态]

基准状态是指,以规定的杆头倾角(LIE Angle)和实际的杆面倾角(LOFT Angle)将杆头放置于水平面h上的状态。在该基准状态中,杆头的杆身孔的中心轴线(杆身轴线)被配置于垂直面VP1内。垂直面VP1是垂直于水平面h的平面。在该基准状态中,击球面(打击面)相对于上述垂直面VP1以实际的杆面倾角倾斜。规定的杆头倾角和实际的杆面倾角记载于例如产品的商品目录等。

[趾-跟方向]

在上述基准状态的杆头中,上述垂直面VP1与上述水平面h的相交线(intersecting line)的方向是趾-跟方向。本申请中,称为趾侧以及跟侧时,是以该趾-跟方向为基准的。

[面-背方向(face-back direction)]

垂直于上述趾-跟方向且与上述水平面h平行的方向为面-背方向。在本申请中,称为击球面侧和杆背侧时,是以该面-背方向为基准的。

[前后方向]

垂直于打击面的方向被定义为前后方向。换言之,击球面的法线方向被定义为前后方向。本申请中,称为前方和后方时,是以该前后方向为基准的。

[上下方向]

垂直于上述趾-跟方向且与打击面平行的方向是上下方向。在本申请中,称为上方和下方时,是以该上下方向为基准的。

图1是从斜前方所见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高尔夫球杆头2的斜视图。图2是从斜后方所见的杆头2的斜视图。图3是杆头2的正视图。图3是从打击面的正面所见的图。图4是杆头2的后视图。

杆头2具有击球面4、插鞘6以及底部8。插鞘6具有插鞘孔10。击球面4是打击面。打击面4的表面上,设置多道划线。但是,除了后述图14,该划线的记载被省略。除了这些划线,击球面4是平面。在底部8上,配置有配重构件wt。杆头2是铁型高尔夫球杆头。

在打击面4的另一侧上,设置有背腔(back cavity)12。杆头2是凹背铁杆杆头。

杆头2具有杆头主体h1与固定于杆头主体h1上的击球面板p1。杆头主体h1的材质是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杆头主体h1的材质是不锈钢。击球面板p1的材质是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击球面板p1的材质是钛系金属。所谓钛系金属是指纯钛或钛合金。杆头主体h1和击球面板p1的材质没有限定。

钛合金是钛的比例为50重量%以上的合金。作为钛合金,可列举出α钛、αβ钛以及β钛。作为α钛,例如可列举出Ti-5Al-2.5Sn、Ti-8Al-1V-1Mo。作为αβ钛,例如可列举出:Ti-6Al-4V、Ti-6Al-2Sn-4Zr-6Mo、Ti-6Al-6V-2Sn以及Ti-4.5Al-3V-2Fe-2Mo。作为β钛,例如可列举出:Ti-15V-3Cr-3Sn-3Al、Ti-20V-4Al-1Sn、Ti-22V-4Al、Ti-15Mo-2.7Nb-3Al-0.2Si、以及Ti-16V-4Sn-3Al-3Nb。作为纯钛,可例举工业用纯钛。作为该工业用纯钛,可例举日本工业标准中规定的第1种纯钛、第2种纯钛、第3种纯钛以及第4种纯钛。

优选地,击球面板p1的比重小于杆头主体h1的比重。比重小的击球面板p1有助于将杆头2中的重量分配至周边。

图5是击球面板p1的平面图。图6是击球面板p1的后视图。击球面板p1具有板前表面f1、板后表面b1和板侧表面s1。板前表面f1包括打击面。除了划线,该打击面是平面。板后表面b1是与板前表面f1的相对侧的表面。板侧表面s1在板前表面f1与板后表面b1之间延伸。击球面板p1具有台阶面t1。更详细地,板前表面f1在其周缘部上具有台阶面t1。台阶面t1可以横亘板前表面f1的周缘部的整体而被设置。台阶面t1也可以被设置在板前表面f1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上。

如图5和后述图11(a)所示,板前表面f1的周缘部具有位于比击球面4更靠后方的台阶面t1。如图5所示,台阶面t1横亘击球面板p1的整个圆周而被设置。

就击球面板p1的固定的观点而言,台阶面t1的宽度Wt1(参照图5)优选0.2mm以上,更优选0.3mm以上。考虑到塑性变形部d1的成形,宽度Wt1优选为2mm以下,更优选1mm以下。

宽度Wt1既可以变化也可以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Wt1一定。就生产率的观点而言,优选宽度Wt1一定。

图7是杆头主体h1的正视图。杆头主体h1具有击球面开口14。该击球面开口14的轮廓大致等同于击球面板p1的轮廓。

杆头主体h1具有:支撑击球面板p1的板后表面b1的支承面u1、和与板侧表面s1相对的主体侧表面v1。支承面u1位于板后表面b1的后方。支承面u1的整体由单一的平面构成。支承面u1在击球面开口14的周围横亘整个圆周而被设置。主体侧表面v1在击球面板p1的周围横亘整个圆周而被设置。板后表面b1的一部分与支承面u1接触。另外,在图7中,前方配置部z1(后述)的记载被省略。

与图6相同地,图8显示板后表面b1。在图8中,外周边缘部16用阴影线表示。如图8所示,板后表面b1具有:环状的外周边缘部16和作为该外周边缘部16的内侧的内侧部18。内侧部18被外周边缘部16包围。

外周边缘部16包括板后表面b1的轮廓线20。即,外周边缘部16的外轮廓线是轮廓线20。外周边缘部16具有宽度Wa。宽度Wa优选1mm以上,更优选1.3mm以上,优选6mm以下,更优选5mm以下。

在图8中,符合CF所示的是板后表面b1的重心(図心)。该重心CF是基于板后表面b1的轮廓线20而决定的。

在图8的平面图中,定义了直线x和直线y。直线x是通过重心CF,与趾-跟方向平行的直线。直线y是通过重心CF,与上下方向平行的直线。

如图8所示,通过直线x和直线y,轮廓线20被划分为4段。分别在这4段的区域中,确定曲率半径最小的点。趾部上侧的区域中,曲率半径最小的点用符号A表示。跟部上侧的区域中,曲率半径最小的点用符号B表示。跟部下侧的区域中,曲率半径最小的点用符号C表示。趾部下侧的区域中,曲率半径最小的点用符号D表示。连结点A与重心CF的直线为直线La。连结点B与重心CF的直线为直线Lb。连结点C与重心CF的直线为直线Lc。连结点D与重心CF的直线为直线Ld。

通过将这些直线扩张为三维,可以将头部2划分为4个区域。定义为包含上述直线La并且垂直于打击面的平面Pa、包含上述直线Lb并且垂直于打击面的平面Pb、包含上述直线Lc并且垂直于打击面的平面Pc、包含上述直线Ld并且垂直于打击面的平面Pd(参考图3)。通过这4个平面Pa、Pb、Pc以及Pd,可以将杆头2划分为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侧区域以及底侧区域。因此,例如杆头主体h1和击球面板p1也分别可以被划分为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部侧区域以及底部侧区域。像这样地,定义本申请中的4个区域(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侧区域和底侧区域)。这些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侧区域以及底侧区域统称为4划分区域。

该4划分区域能适用于杆头2的所有部分。例如,前方配置部z1(后述)被划分为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侧区域和底侧区域。

外周边缘部16形成比内侧部18更突出于后方的突出部。外周边缘部16的厚度大于内侧部18的厚度。如图6所示,外周边缘部16横亘击球面板p1的整个圆周而被设置。该外周边缘部16邻接于杆头主体h1。内侧部18不与杆头主体h1邻接。

在杆头主体h1上,还可以设置相当于外周边缘部16的突出部。但是,在杆头主体h1的比重大于击球面板p1的比重的情况下,该突出部的设置导致杆头重量的增加。此外,由于杆头主体h1的形状相比于击球面板p1是复杂的,因而难以进行加工(例如NC加工)。由于击球面板p1为板状,因而加工容易。

图9是沿图3中的F9-F9线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外周边缘部16(突出部)与支承面u1邻接。外周边缘部16如与支承面u1邻接那样地形成突出的突出部。另一方面,内侧部18不与支承面u1邻接。

如图9所示,杆头主体h1具有前方配置部z1。该前方配置部z1位于击球面板p1的前方。更详细地,前方配置部z1位于台阶面t1的前方。前方配置部z1,前方配置部z1阻止击球面板p1向前方脱落。

前方配置部z1具有与支承面u1相对方向的相向面k1。相向面k1与台阶面t1接触。前方配置部z1覆盖台阶面t1的前方。

前方配置部z1分为2类。这2类是指塑性变形部d1与非塑性变形部。前方配置部z1具有塑性变形部d1与非塑性变形部n1。塑性变形部d1通过塑性变形而成形。塑性变形部d1具有通过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金属组织。非塑性变形部n1通过除塑性变形以外的方法而成形。非塑性变形部n1具有通过塑性变形以外的方法而形成的金属组织。非塑性变形部n1不具有通过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金属组织。

一般地,已知金属的塑性变形通过以特定的结晶面为边界原子滑移而产生。该滑移因线状的晶格缺陷移动而产生。该线状的晶格缺陷被称为错位。另外,还已知:在塑性变形中,发生结晶的旋转。其它的话,已知在变形量大的冷轧中,结晶粒延伸。通过观察金属组织,可以区别塑性变形的有无。基于公知常识,可以区别塑性变形部d1与非塑性变形部n1。

像这样地,塑性变形部d1是通过塑性变形而成形的部分。优选地,变形前部分可以与非塑性变形部n1同样地成形。优选地,该该前部分可以在杆头主体h1的成形时成形。变形前部分是指塑性变形部d1发生塑性变形前的状态。后述的变形前凸部d2是变形前部分的一个例子。

非塑性变形部n1是用塑性变形之外的方法而成形的部分。例如,非塑性变形部n1是通过杆头主体h1的成形而成形的部分。非塑性变形部n1的成形方法与杆头主体h1相同。作为非塑性变形部n1的成形方法,可列举出:铸造、锻造、压制加工、切削加工(NC加工等)以及这些的组合。通过在由选自铸造、锻造和压制加工的1种以上的制造方法而获得的杆头主体h1上实施NC加工,非塑性变形部n1也可以成形。

图10是显示非塑性变形部n1和塑性变形部d1的位置的正视图。通常,用肉眼无法区别非塑性变形部n1与塑性变形部d1。图10中用粗线表示的部分是非塑性变形部n1。图10中用阴影线表示的部分是塑性变形部d1。

前方配置部z1可以分别被设置在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侧区域和底侧区域上。前方配置部z1可以横亘击球面板p1的周围的整体而设置。

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被设置于跟侧区域。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仅被设置于跟侧区域。非塑性变形部n1具有沿直线而延伸的直线部。在跟侧区域上,可以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而不设置塑性变形部d1。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不被设置于顶侧区域。在顶侧区域上,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不被设置于趾侧区域。在趾侧区域上,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不被设置于底侧区域。在底侧区域上,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

趾侧区域中的前方配置部z1的整体为塑性变形部d1。顶侧区域中的前方配置部z1的整体为塑性变形部d1。底侧区域中的前方配置部z1的整体为塑性变形部d1。

跟侧区域中的前方配置部z1的整体为非塑性变形部n1。跟侧区域中的前方配置部z1也可以具有非塑性变形部n1与塑性变形部d1。

图11(a)和图11(b)显示塑性变形部d1的成形的步骤。

在该塑性变形部d1的成形方法中,首先准备具有变形前凸部d2(参考图11(a))的杆头主体h1p。该杆头主体h1p也称为变形前主体。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杆头主体h1p中,已经形成了非塑性变形部n1。杆头主体h1p具有非塑性变形部n1与变形前凸部d2。

如图11(a)所示,在该变形前主体h1p上,设置击球面板p1。接着,在具有与打击面平行的平面的挤压体中,进行压碎(crush)变形前凸部d2的加工。该加工也被称为平面加工。变形前凸部d2发生塑性变形,向台阶面t1的前方的空间移动。其结果是,台阶面t1的前方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形成塑性变形部d1。该工序也被称为铆接工艺。这种塑性变形部d1也被称为铆接部。

因为这样的加工方法,塑性变形部d1中可以残留应力。还存在塑性变形部d1挤压击球面板p1的情况。也存在塑性变形部d1挤压台阶面t1的情况。

塑性变形部d1位于击球面板p1的前方。因此,塑性变形部d1物理性地防止击球面板p1向前方偏离。此外,非塑性变形部n1也位于击球面板p1的前方。非塑性变形部n1也物理性地防止击球面板p1向前方偏离。

本实施方式的杆头主体h1p中,变形前凸部d2被设置在上述击球面开口14的周围的一部分上。设置变形前凸部d2的位置对应于图10中所示的塑性变形部d1的位置。在该变形前凸部d2上,实施上述加工。结果,塑性变形部d1被设置在击球面板p1的周边的一部分上。

图12是沿着图3的F12-F12线的杆头2的截面图。在该图12的截面位置中,跟侧的前方配置部z1是非塑性变形部n1,趾侧的前方配置部z1是塑性变形部d1。

非塑性变形部n1的相向面k1与支承面u1分离。换言之,非塑性变形部n1与支承面u1之间存在缝隙gp。通过该缝隙gp,形成啮合击球面板p1的周缘部的啮合部E1。在啮合部E1中,插入击球面板p1的周缘部。

如图12所示,击球面4的一部分通过击球面板p1构成。另外,打击面4的一部分通过杆头主体h1构成。杆头主体h1具有:构成打击面4的平面部22、和连接该平面部22与插鞘6的曲面部24。曲面部24是凹曲面。平面部22与曲面部24的边界bd1位于比击球面板p1更靠跟侧的位置。截面图中,边界bd1是曲面部24的起点。本实施方式中,边界bd1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边界bd1也可以稍微弯曲而向上下方向延伸。

图13(a)-13(c)是用于说明击球面板p1的安装工序(板安装工序)的截面图。

该板安装工序包括以下工序。

(1)第1工序(参考图13的(a)和(b)):将击球面板p1中形成有台阶面t1的部分插入杆头主体h1的啮合部E1的同时,将击球面板p1配置于击球面开口14内的最终位置。

(2)第2工序(参考图13的(b)和(c)):通过使变形前凸部d2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形成位于台阶面t1的前方的塑性变形部d1。

另外,上述第1工序中的最终位置是指完成的杆头2中的击球面板p1的位置。第2工序是上述铆接工序。

第1工序中,击球面板p1的第1周缘部被插入啮合部E1(参考图13的(a)的箭头y1)。与该插入同时地,在上述第1工序中,击球面板p1的第2周缘部被邻接于支承面u1,以使击球面板p1成为最终位置(参考图13的(a)的箭头y2)。

图14是击球面板p1的平面图。在该图14中,描绘了划线fv。在击球面板p1上,可以设置多道划线fv。划线fv包括最长划线fv1。最长划线fv1的趾侧端的位置被定义为第1位置St。最长划线fv1的跟侧端的位置被定义为第2位置Sh。将第1位置St与第2位置Sh之间2等分的位置定义为线中心位置Sc。第1位置St、第2位置Sh和线中心位置Sc均是位于趾跟方向中的位置。

在从第1位置St至第2位置Sh的范围中,击球面板p1的上下方向宽度W1随着从趾侧到跟侧渐渐变小。

击球面板p1具有直线边缘部SE1。直线边缘部SE1是跟侧边缘。直线边缘部SE1位于跟侧区域。直线边缘部SE1沿着直线延伸。直线边缘部SE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击球面板p1具有直线边缘部SE2。直线边缘部SE2是底侧边缘。直线边缘部SE2位于底侧区域。直线边缘部SE2沿着直线延伸。直线边缘部SE2沿着趾跟方向延伸。

击球面板p1具有曲线边缘部SE3。曲线边缘部SE3是趾侧边缘。曲线边缘部SE3位于趾侧区域。曲线边缘部SE3沿着凸曲线延伸。该凸曲线向击球面外侧变凸而弯曲。

击球面板p1具有曲线边缘部SE4。曲线边缘部SE4是顶侧边缘。曲线边缘部SE4位于顶侧区域。曲线边缘部SE4沿着凸曲线延伸。该凸曲线向击球面外侧变凸而弯曲。

图15是显示上述第1工序中的杆头主体h1和击球面板p1的状态的图。与图15对应的截面图是图13的(a)。图15显示即将实施上述第1工序中的插入之前的状态。

在该第1工序中,击球面板p1从相比于最终位置更偏向于趾侧的位置(图15的状态)朝向最终位置移动。如上所述,击球面板p1的上下方向宽度W1从趾侧至跟侧渐渐变小。因此,在击球面板p1相比于最终位置更偏向于趾侧的状态中,击球面板p1的外缘可以位于比击球面开口14的轮廓(主体侧表面v1)更靠内侧。即,击球面板p1难以被击球面开口14干涉。因此,容易顺利地实施上述第1工序。

与此相对,例如考虑击球面板p1相比于最终位置更偏向于跟侧的情况。图16显示击球面板p1相比于最终位置更偏向于跟侧的状态。啮合部E1被设置在趾侧的情况下,上述第1工序为经过该图16的状态。此时,击球面板p1的大部分边缘位于比击球面开口14更外侧。即,击球面板p1容易被击球面开口14干涉。特别是,靠近啮合部E1的趾侧的部分中,击球面板p1容易被击球面开口14干涉。因此,在将要实施啮合部E1的插入之前,击球面板p1被击球面开口14干涉。因而,难以顺利地实施上述第1工序。

本实施方式中,啮合部E1可以被设置在跟侧。因此,如图15所示,可以顺利地实施第1工序。就该观点而言,优选地,非塑性变形部n1仅可被设置在跟侧区域。

图17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杆头30的正视图。除了非塑性变形部n1和塑性变形部d1的位置之外,其余杆头30与杆头2相同。与图10相同地,就连图17中,非塑性变形部n1也用粗线表示,塑性变形部d1也用阴影线表示。杆头30中,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被设置在趾侧区域。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仅被设置在趾侧区域。

在杆头30中,在趾侧区域中,设置有非塑性变形部n1与塑性变形部d1。在跟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在顶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在底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

图18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杆头40的正视图。除了非塑性变形部n1和塑性变形部d1的位置之外,其余杆头40与杆头2相同。与图10相同地,就连图18中,非塑性变形部n1也用粗线表示,塑性变形部d1也用阴影线表示。杆头40中,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被设置在底侧区域。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仅被设置在底侧区域。

在杆头40中,在底侧区域中,设置有非塑性变形部n1与塑性变形部d1。在跟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在顶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在趾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

在铁杆杆头中,击打置于草坪上的球的机会多。因此,铁杆杆头中,击球点容易偏向底部集中。通过将非塑性变形部n1设置在底侧,可以将强度优异的非塑性变形部n1配置在击球点的附近。就强度的观点而言,优选地,将非塑性变形部n1设置在底侧区域。

图19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杆头50的正视图。除了非塑性变形部n1和塑性变形部d1的位置之外,其余杆头50与杆头2相同。与图10相同地,就连图19中,非塑性变形部n1也用粗线表示,塑性变形部d1也用阴影线表示。在杆头50中,非塑性变形部n1被设置在顶侧区域中。

在杆头50中,在顶侧区域中,设置有非塑性变形部n1与塑性变形部d1。在跟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在趾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在底侧区域中,可以设置塑性变形部d1,而不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

如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4实施方式(图10、17、18、19)所示,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的位置并无限定。考虑到第1工序的顺利性,优选地,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仅被配置在选自于由趾侧区域、跟侧区域、顶侧区域和底侧区域构成的组中的1个区域。

在从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图10、17、18、19)中,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为一个。与此相对,也可以设置多个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例如,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也可以被设置在跟侧区域中的多个位置。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也可以被设置在趾侧区域中的多个位置。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也可以被设置在顶侧区域中的多个位置。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也可以被设置在底侧区域中的多个位置。

在第1实施方式的杆头2(图10)中,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沿着直线延伸。在沿着该直线延伸的啮合部E1上,插入直线边缘部SE1。因此,容易顺利地实施上述第1工序。另外,容易形成沿着直线延伸的啮合部E1。在这点上,第3实施方式的杆头40(图18)也相同。

第2实施方式的杆头30(图17)中,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向击球面外侧变凸而弯曲延伸。在该弯曲延伸的啮合部E1上,插入曲线边缘部SE3。在弯曲的影响下,该曲线边缘部SE3的插入相比上述第1实施方式而言不顺利。此外,如图16所示,向位于趾侧区域的啮合部E1的插入不顺利。但是,反过来地话,一旦插入完成,则曲线边缘部SE3难以从啮合部E1拔出。该拔出难度可以有助于击球面板p1的固定的可靠性。在这点上,第4实施方式的杆头50(图19)也相同。

另外,击球面外侧是指从重心CF朝向打击面4的外缘的方向。

图5中用双箭头Wf表示的是击球面板p1的最大高度。该高度Wf沿着上下方向被测定。高度Wf是上述上下方向宽度W1的最大值。另外,非塑性变形部n1的周长被设定为L2。

如上所述,啮合部E1位于趾侧区域的情况下,向该啮合部E1插入击球面板p1比较难以进行。就使得该插入容易的观点而言,非塑性变形部n1(啮合部E1)位于趾侧区域的情况下,优选比(L2/Wf)小的一方。具体地,L2/Wf优选为0.8以下,更优选0.7以下,更优选0.6以下。就击球面板p1的固定强度的观点而言,L2/Wf优选为0.2以上,更优选0.3以上,更优选0.4以上。

在变形前凸部d2被设置在趾侧区域中的情况下,该变形前凸部d2向击球面外侧变凸而弯曲延伸。如果在该弯曲的变形前凸部d2上实施铆接工序,则变形前凸部d2倒向弯曲的内侧。由于相比于弯曲的外侧,内侧一方的周长短,因而由于倒向弯曲的内侧而产生剩余体积。其结果是,容易产生塑性变形部d1的形成不良。通过在趾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从而抑制上述形成不良。就该观点而言,优选非塑性变形部n1向击球面外侧变凸而弯曲延伸。该弯曲的曲率半径最小的是趾侧区域。因此,就抑制上述形成不良的观点而言,优选非塑性变形部n1仅被设置在趾侧区域。

[跟配置效果]

第1实施方式的杆头2(图10)可以将击球面板p1配置于跟侧。该效果也被称为跟配置效果。

如上所述,在铆接工序中,实施平面加工。在该平面加工中,变形前凸部d2被具有平面的挤压体压碎(crush)。因此,在进行该平面加工时,变形前凸部d2的周围必须是平面。如果变形前凸部d2过于靠近曲面部24,由于曲面部24干涉挤压体,因而无法进行平面加工。结果,由于让击球面开口14靠近曲面部24从而产生限制。即,在将击球面板p1配置在跟侧上产生限制。

在第1实施方式的杆头2(图10)中,非塑性变形部n1被设置在跟侧上,该非塑性变形部n1中不需要平面加工。因此,可以让击球面开口14更靠近曲面部24。结果,可以缩小击球面开口14与曲面部24之间的距离。即,可以将击球面板p1配置于更靠跟侧。通过跟配置效果,提高杆头的设计自由度。

跟配置效果产生更进一步的效果。一般,在铁杆杆头中,插鞘所占据的重量比例大,(Sweetspot)容易变为跟侧。因此,存在甜蜜点位于比划线的中心(上述线中心位置Sc)更靠跟侧的倾向。通过上述跟配置效果,由于击球面板p1向跟侧移动,因而可以让线中心位置Sc靠近甜蜜点的位置。

高尔夫球手致力于在划线的中央打击。即,高尔夫球手倾向于在线中心位置Sc处打击。通过线中心位置Sc靠近甜蜜点,从而高尔夫球手的击球点与甜蜜点靠近。因此,可以提高实际击打中的反弹性能。换言之,可以提高实际击打中的平均飞行距离。

跟配置效果产生其他的更进一步的效果。如上所述,在铁杆杆头中,插鞘所占据的重量比例大,甜蜜点容易变为跟侧。因此,甜蜜点SS倾向于位于比击球面板p1的中心(板中心)更靠跟侧。通过上述跟配置效果,由于击球面板p1向跟侧移动,因而可以让板中心靠近甜蜜点的位置。

在板中心中,击球时的弯曲变形大。该大的弯曲变形使得反弹性能提高。通过使该弯曲变形大的板中心靠近甜蜜点,可以提高反弹性能。另外,板中心被定义为平面视角中的击球面板p1的重心。

图12中双箭头d1所示的是非塑性变形部n1的趾侧端x1与边界bd1之间的距离。距离D1沿着趾-跟方向测定。就上述跟配置效果的观点而言,距离D1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4mm以下,更优选3.5mm以下。距离D1也可以为0mm。另外,端x1与边界bd1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情况下,其距离的最小值被设定为距离D1。

非塑性变形部n1不发生塑性变形。因此,非塑性变形部n1比塑性变形部d1强度更优异。因此,通过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与仅铆接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击球面板p1的固定强度。

在铆接工序中,可以产生塑性变形部d1的形成不良。因此,在塑性变形部d1中的固定强度上可以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在非塑性变形部n1中,不产生由于铆接工序而导致的形成不良。通过设置非塑性变形部n1,可以获得稳定的固定强度。

铆接工序的情况下,通过塑性变形从而形成塑性变形部d1。因此,塑性变形部d1的尺寸并无限制。另一方面,在非塑性变形部n1中,不存在由于塑性变形导致的尺寸的限制,设计自由度优异。因此,例如啮合部E1的深度的设计自由度比较高。啮合部E1有助于提高设计自由度。

在本申请中,前方配置部z1的周长被设定为L1。该周长L1是如图10所述的平面视角中的最外侧的轮廓线的长度。另外,非塑性变形部n1的周长被设定为L2。该周长L2是如图10所述的平面视角中的最外侧的轮廓线的长度。

就提高击球面板p1的固定强度的观点而言,L2/L1优选为0.06以上,更优选0.09以上,更优选0.12以上。就使得上述第1工序中的插入容易的观点而言,L2/L1优选为0.30,更优选0.27以下,更优选0.24以下。

图12中用双箭头Wd1表示的是塑性变形部d1的宽度。该宽度Wd1也是前方配置部z1的宽度Wz1。图12中用双箭头Wn1表示的是非塑性变形部n1的宽度。该宽度Wn1也是前方配置部z1的宽度Wz1。

非塑性变形部n1的宽度Wn1既可以一定也可以变化。塑性变形部d1的宽度Wd1既可以一定也可以变化。如果考虑生产率,则优选非塑性变形部n1的宽度Wn1一定。如果考虑生产率,则优选塑性变形部d1的宽度Wd1一定。优选地,将宽度Wd1与宽度Wn1设定为相同的,并且将宽度Wd1和宽度Wn1设定为一定的。换言之,将前方配置部z1的宽度Wz1设定为一定的。

宽度Wd1与宽度Wn1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将宽度Wn1设定为大于宽度Wd1。另外,例如,可以将宽度Wn1设定为小于宽度Wd1。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明确本发明的效果,但不应该基于该实施例的记载而局限性地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1]

制作与上述杆头2相同的杆头。准备击球面板p1和杆头主体(变形前主体)h1p。通过铸造制作杆头主体h1p。将配重件wt安装于该杆头主体h1p的底部。配重件wt的材质设定为钨镍合金。该杆头主体h1p具有变形前凸部d2。该变形前凸部d2形成于击球面开口14的周围的一部分上。杆头主体h1p的材质设定为不锈钢(SUS630)。击球面板p1切自板材(辊轧材料)。作为突出部的外周边缘部16通过NC加工制作。进一步地,通过NC加工制作台阶面t1。击球面板p1的材质设定为钛合金。作为该钛合金,可以使用新日铁住金公司制造的Super-TIX(注册商标)。

击球面开口14的周围中,在未形成变形前凸部d2的部分上,形成啮合部E1。具体地,通过NC加工,削除主体侧表面v1,形成凹部。其结果是,与支承面u1扩张的同时,在与该经扩张的支承面u1相对的位置上形成非塑性变形部n1。换言之,通过上述凹部,形成了非塑性变形部n1与支承面u1之间的缝隙gp。该缝隙gp是上述啮合部E1。在该实施例中,非塑性变形部n1通过铸造与切削加工(NC加工)制作。

接着,进行上述板安装工序,将击球面板p1固定在杆头主体h1p上。具体地,将击球面板p1中形成有台阶面t1的部分插入啮合部E1的同时,将击球面板p1配置于击球面开口14内的最终位置(第1工序)。紧跟着,通过进行上述铆接工序而使变形前凸部d2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形成位于台阶面t1的前方的塑性变形部d1(第2工序)。由此获得实施例1的杆头。由于啮合部E1被设置在跟侧区域,因而第1工序顺利。由于除了塑性变形部d1之外,还设置有非塑性变形部n1,因而可以获得击球面板p1的固定强度优异的杆头。

如上所示,本发明的优越性明显。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木质型杆头、多功能型杆头、混合型杆头、铁型杆头、推杆杆头等所有的高尔夫球杆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