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器材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跑步机。
背景技术:
走跑运动是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中提高心肺耐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健身走跑是一种非常平凡的运动,适宜于男女老少,是最好的健身方式之一,也是最佳的体育疗法之一。跑步机历来是走跑训练的重要工具,有着广泛的基础需求。跑步作为一项简便而又实效的运动健身方式,使人们更可以利用跑步机器材,在不受天气、环境等条件的局限性,进行健身训练。跑步机作为家庭或健身房等室内健身设备中最为普及的一款锻炼器材。
但是传统的跑步机功能单一,一般只能做重复性的机械运动,时间一长,训练者会觉得非常单调,所以许多训练者常常因觉得训练枯燥乏味而不能坚持,使训练计划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跑步机,以解决现在的跑步机的造型过大,不方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跑步机,包括跑带调节轴、滚轮、硅胶减震器、跑板、缓冲垫、支撑底座、静音马达、支撑架、弧形扶手、支撑台、蓝牙设备、PC板、音响、测心率扶手、紧急按钮、安全锁和跑带,所述跑带调节轴右下方安装有滚轮,且滚轮上方安装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外侧安装有硅胶减震器,且缓冲垫上方安置有跑板,所述跑板右侧安装有静音马达,且静音马达下方设有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与支撑架相连接,且支撑架上安装有弧形扶手,所述支撑架中间安置有测心率扶手,且支撑架上方与支撑台相连接,所述支撑台上方中间安置有PC板,且PC板右侧设有音响,所述PC板左侧安装有紧急按钮,且紧急按钮下方安置有安全锁。
优选的,所述滚轮上安装有刹车装置。
优选的,所述PC板设有USB接口。
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上安装有蜂窝减震器。
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左端安装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跑板中间安装有跑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智能跑步机设有蜂窝减震器、硅胶减震器和缓冲垫,能够减小跑步机的跑板与跑台之间的压力,具有抗震减压、缓冲作用,大大减缓了跑步过程中压力对关节的冲击,避免了关节损伤,同时带来了舒适性,减小了震动,从而降低噪音,同时该装置设有测心率扶手实时监测训练者的心率,通过全程测心率扶手调控有效的训练强度范围以及保证训练活动的全程安全,另外添加了PC板、音响和蓝牙设备,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可选择播放自己感兴趣的媒体文件,还在PC板下安装了支撑台,可放置手机等物品,增加了趣味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跑带调节轴,2、滚轮,3、硅胶减震器,4、跑板,5、缓冲垫,6、支撑底座,7、静音马达,8、支撑架,9、弧形扶手,10、支撑台,11、蓝牙设备,12、PC板,13、音响,14、测心率扶手,15、紧急按钮,16、安全锁,17、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跑步机,包括跑带调节轴1、滚轮2、硅胶减震器3、跑板4、缓冲垫5、支撑底座6、静音马达7、支撑架8、弧形扶手9、支撑台10、蓝牙设备11、PC板12、音响13、测心率扶手14、紧急按钮15、安全锁16和跑带17,跑带调节轴1右下方安装有滚轮2,且滚轮2上方安装有缓冲垫5,滚轮2上安装有刹车装置,缓冲垫5外侧安装有硅胶减震器3,且缓冲垫5上方安置有跑板4,跑板4中间安装有跑带17,跑板4右侧安装有静音马达7,且静音马达7下方设有支撑底座6,支撑底座6上安装有蜂窝减震器,支撑底座6左端安装有滚轮2,支撑底座6与支撑架8相连接,且支撑架8上安装有弧形扶手9,支撑架8中间安置有测心率扶手14,且支撑架8上方与支撑台10相连接,支撑台10上方中间安置有PC板12,且PC板12右侧设有音响13,PC板12左侧安装有紧急按钮15,且紧急按钮15下方安置有安全锁16,PC板12设有USB接口。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智能跑步机之前,需要对整个智能跑步机进行简单的结构了解,整个处理的过程大体上可以进行两个部分的划分,首先检查设备是否松动,根据需要转动跑带调节轴1,然后打开安全锁16使跑步机开始工作,跑带17在静音马达7的带动下开始转动,在跑步过程中,可将PC板12通过蓝牙设备11连接到手机,查找需要的视频、音乐等,也可握住测心率扶手14查看心跳情况,当遇到突发情况可按下紧急按钮15,使跑步机停止工作,当运动结束,关闭安全锁16,从而保证安全。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