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绳索攀爬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2383阅读:7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绳索攀爬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到攀爬器材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新型绳索攀爬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技术中有登山用的攀爬器和消防救援用的攀爬器,这些攀爬器攀爬时是用双手掌各握住一个攀爬器,攀爬时是靠两只手臂交替用力往上攀,身子悬吊在空中。这种攀爬器对使用者有特别的要求,必需是经过专业训练,手臂力气要足够大。否则,一般的人攀爬不了多高就没力气了,无法继续攀爬,不符合人体结构用力的自然习惯。如何客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省力、安全可靠、舒适、操作简单、可方便上下的、符合人体结构用力自然习惯的一种新型绳索攀爬器就成了本发明的主要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省力、安全可靠、舒适、操作简单、可方便上下的、符合人体结构用力自然习惯的一种新型绳索攀爬器。

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新型绳索攀爬器,其特征在于其分为上攀器和下攀器,所述上攀器由两个对称结构的上半攀体的一端交接而成,上半攀体的另一端设有快速卡勾,所述下攀器也由两个对称结构的下半攀体的一端交接而成,下半攀体的另一端也设有快速卡勾,上下攀器设有的快速卡勾以利于使用时可方便装拆;所述上半攀体的下表面的对称中心靠近过绳半圆孔处朝下固定有一根导管,该导管的下部沿圆周的内圈设有凸环端口设有内翻檐口,内翻檐口与下半攀体的导杆管外径相互动配合,为便于安装导管内设置的拉伸弹簧,导管内上半攀体的下表面上开有一通往导管内的孔,孔中塞有簧钩挂塞,所述下半攀体的上表面的对称中心靠近过绳半圆孔处朝上固定有一根导杆管,导杆管内的下半攀体上表面上设有簧钩挂耳,导杆管的上端口设有外翻檐口,外翻檐口的直径与上半攀体的导管内径相互动配合,下半攀体的导杆管套在上半攀体的导管内,导杆管内设有一拉伸弹簧,拉伸弹簧一端钩在上半攀体的簧钩挂塞上另一端钩在下半攀体的簧钩挂耳上,上攀器与下攀器上下运动被限定在导管内圈设有的凸环与上半攀体下表面之间;所述上半攀体内设有一棘轮,棘轮通过棘轮轴固定在一对上棘轮臂上,一对上棘轮臂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在上半攀体壳中,销轴套有一扭簧,扭簧一端抵在上半攀体壳内另一端抵在上棘轮臂上,扭簧力使棘轮往上,销轴中心与棘轮轴中心的连线向下倾斜与水平形成锐角,所述上半攀体上表面上的外侧设有握把杆,握把杆上铰接有松脱杠杆,松脱杠杆的一端铰接有顶杆,顶杆另一端穿过上半攀体的上表面与上棘轮臂相铰接,这样当需要下降时紧握松脱杠杆,棘轮便与绳索分离上攀器随即往下降;所述下半攀体的壳内也设有一棘轮,棘轮通过棘轮轴固定在一对下棘轮臂上,一对下棘轮臂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在下半攀体壳中,销轴套有一扭簧,扭簧一端抵在下半攀体壳内另一端抵在下棘轮臂上,扭簧力使棘轮往上,销轴中心与棘轮轴中心的连线也是向下倾斜与水平形成锐角,所述下半攀体的下部设有踏脚框,踏脚框的底板前端铰接有一块踏板,踏板的前端定位有一根柔性传动线,柔性传动线绕过铰接在踏脚框上板前端铰接耳上的滑轮穿过柔性线套和下半攀体壳与下半攀体壳内下棘轮臂的连接横档相连接,这样当需要下降时用脚掌前端踩压踏板,在柔性传动线的拉动下棘轮便与绳索分离下攀器随即往下降。柔性线套设置在踏脚框上板滑轮后的抵块和下半攀体壳之间。

进一步的,为了增大棘轮外圈与绳索的摩擦力和防止绳索滑离棘轮外圈,棘轮外圈设置为带有防滑齿的凹弧面。为了防止柔性传动线脱槽,在踏脚框上板前端滑轮的前面设置一块挡块靠近滑轮。

进一步的,为了使攀爬者在攀爬的过程中有坐下休息的位置和可以救援带人,在上攀器的上半攀体壳上对称的设置有坐杆,同时为配合上半攀体的铰接结构,下半攀体壳也设有与坐杆相应对称的结构,为了防止攀爬者和被救人滑落,坐杆外端设置为凸起结构,同时配有套在绳索上的抓手管,抓手管上系有安全带,所述抓手管为两个半圆管铰接而成,并设有锁定钩。

本发明是这样工作的:先将上下攀器的快速卡勾松开,再将绳索放置到上下攀器的过绳半圆孔中,再将上半攀体和下半攀体合拢并将快速卡勾扣紧,将双脚掌伸入到踏脚框内双手握住手把,起身提起上攀器时上攀器内的棘轮是顺着走,上攀器内的棘轮外圈顺着绳索滚动而上移,因为在起身提起上攀器时身体重量集中在下攀器上,下攀器内的棘轮逆着走,在棘轮外圈与绳索的摩擦力和扭簧力的共同作用下,下攀器内的两个棘轮臂有相向往上转动的动作而将绳索越夹越紧直至承担起整个人而不下落。当上攀器提升到顶后,人体坐在上攀器的坐杆上身体重量集中在上攀器上,这时上攀器内的棘轮逆着走,在棘轮外圈与绳索的摩擦力和扭簧力的共同作用下,上攀器内的两个棘轮臂有相向往上转动的动作而将绳索越夹越紧直至承担起整个人而不下落,这时抬起双脚,在拉伸弹簧和抬脚力的共同作用下下攀器内的棘轮是顺着走,下攀器内的棘轮外圈顺着绳索滚动而上移,直至上移到不动为止。如此反复进行沿绳索往上攀爬。下降时双手握住握把杆双脚掌伸入到踏脚框内,起身站立双脚掌前端缓慢踩压踏板使下攀器内的棘轮缓慢脱离绳索,这时下攀器缓慢下落直到不动为止双脚掌前端停止踩压踏板,之后双手缓慢紧握握把杆上的松脱杠杆,上攀器内的棘轮缓慢脱离绳索,这时在拉伸弹簧的作用下双手顺势放下上攀器直到不动为止,如此反复进行便可持续下降。

从以上的技术方案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省力、安全可靠、舒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方便上下、符合人体结构用力自然习惯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消防救援,登山,野战部队,高楼逃生自救等方面。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及其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的右视图。

图6是图5的A向视图。

图7是图6的A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8的的A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1的A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6张开时的视图。

图12是图8张开时的视图。

图13是本发明使用者使用时上下攀器收起时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使用者使用时上下攀器伸展时的示意图。

图15是图2的A局部放大图。

图16是图2的B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3的A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17的A向视图。

图中:1-棘轮外圈;2-上半攀体;3-扭簧;4-松脱杠杆;5-握把杆套;6-握把杆;7-松脱杠杆端头铰销;8-顶杆;9-过绳半圆孔;10-绳索;11-松脱杠杆中间铰销;12-顶杆端头铰销;13-销轴;14-棘轮滚柱;15-棘轮心;16-棘轮轴;17-拉伸弹簧;18-簧钩挂耳;19-踏板;20-底板;21-踏脚框;22-柔性线套;23-柔性传动线;24-横档;25-下半攀体;26-下棘轮臂;27-导杆管;28-导管;29-簧钩挂塞;30-加强筋;31-快速卡勾;32-钩挂;33-柔性线套过孔;34-挡块;35-滑轮轴;36-铰接耳;37-抵块;38-滑轮;39-外翻檐口;40-内翻檐口;41-凸环;42-坐杆;43-抓手管;44-锁定钩;45-安全带;46-安全带挂钩;47-安全带挂钩孔;48-上棘轮臂。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上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附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新型绳索攀爬器,本发明分为上攀器和下攀器,上攀器由两个对称结构的上半攀体2的一端交接而成,上半攀体2的另一端设有快速卡勾31,下攀器也由两个对称结构的下半攀体25的一端交接而成,下半攀体25的另一端也设有快速卡勾31,上下攀器设有的快速卡勾31以利于使用时可以快速装拆;上半攀体2的下表面的对称中心靠近过绳半圆孔9处朝下固定有一根导管28,导管28的下部沿圆周的内圈设有凸环41端口设有内翻檐口40,内翻檐口40与下半攀体25的导杆管27外径相互动配合(见图16和图2),为便于安装导管28内设置的拉伸弹簧17,导管28内上半攀体2的下表面上开有一通往导管28内的孔,孔中塞有簧钩挂塞29(见图15和图2),下半攀体25的上表面的对称中心靠近过绳半圆孔9处朝上固定有一根导杆管27,导杆管27内的下半攀体25上表面上设有簧钩挂耳18,导杆管27的上端口设有外翻檐口39,外翻檐口39的直径与上半攀体2的导管28内径相互动配合(见图15和图2),下半攀体25的导杆管27套在上半攀体2的导管28内,导杆管27内设有一拉伸弹簧17,拉伸弹簧17一端钩在上半攀体2的簧钩挂塞29上另一端钩在下半攀体25的簧钩挂耳18上,上攀器与下攀器上下运动被限定在导管28内圈设有的凸环41与上半攀体2下表面之间。上半攀体2内设有一棘轮,棘轮通过棘轮轴16固定在一对上棘轮臂48上,一对上棘轮臂48的另一端通过销轴13铰接在上半攀体2的壳中,销轴13套有一扭簧3,扭簧3一端抵在上半攀体2的壳内另一端抵在上棘轮臂48上,扭簧3力使棘轮往上,销轴13中心与棘轮轴16中心的连线向下倾斜与水平形成锐角,所述上半攀体2上表面上的外侧设有握把杆6并套有握把杆套5,握把杆6上通过松脱杠杆中间铰销11铰接有松脱杠杆4,松脱杠杆4的一端通过松脱杠杆端头铰销7铰接有顶杆8,顶杆8的另一端穿过上半攀体2的壳体上表面与上棘轮臂48相铰接,这样当需要下降时紧握松脱杠杆4,棘轮便与绳索10分离上攀器随即往下降;下半攀体25的壳内也设有一棘轮,棘轮通过棘轮轴16固定在一对下棘轮臂26上,一对下棘轮臂26的另一端通过销轴13铰接在下半攀体25的外壳中,销轴13套有一扭簧3,扭簧3一端抵在下半攀体25的壳内另一端抵在下棘轮臂26上,扭簧力使棘轮往上,销轴13中心与棘轮轴16中心的连线也是向下倾斜与水平形成锐角,下半攀体25的下部设有踏脚框21,踏脚框21的底板20前端铰接有一块踏板19(参见图1和图10),踏板19的前端定位有一根柔性传动线23,柔性传动线23绕过铰接在踏脚框21上板前端铰接耳36上的滑轮38穿过柔性线套22和下半攀体25的外壳与下半攀体25壳内的下棘轮臂26的连接横档24相连接,这样当需要下降时用脚掌前端踩压踏板19,在柔性传动线23的拉动下棘轮便与绳索10分离下攀器随即往下降。柔性线套22设置在踏脚框21的上板滑轮38后的抵块37和下半攀体25的外壳之间。为了增大棘轮外圈1与绳索10的摩擦力和防止绳索10滑离棘轮外圈1,棘轮外圈1设置为带有防滑齿的凹弧面(参见图2和图11)。为了防止柔性传动线23脱槽,在踏脚框21上板前端滑轮38的前面设置一块挡块34靠近滑轮38。为了使攀爬者在攀爬的过程中有坐下休息的位置和可以救援带人,在上攀器的上半攀体2的外壳上对称的设置有坐杆42,同时为配合上半攀体2的铰接结构,下半攀体25的外壳也设有与坐杆42相应对称的结构,为了防止攀爬者和被救人滑落,坐杆42外端设置为凸起结构(见图1和图13、图14),同时配有套在绳索10上的抓手管43,抓手管43的两侧上设有安全带挂钩耳,安全带挂钩耳上设有安全带挂钩孔47,安全带45通过其两端头的安全带挂钩46钩在安全带挂钩孔47中,所述抓手管43为两个半圆管铰接而成,并设有锁定钩44(详见图13、图17、图18)。

本发明是这样工作的:先将上下攀器的快速卡勾31松开,再将绳索10放置到上下攀器的过绳半圆孔9中,再将上半攀体2和下半攀体25合拢并将快速卡勾31扣紧,将双脚掌伸入到踏脚框21内双手握住握把杆套5,起身提起上攀器时上攀器内的棘轮是顺着走,上攀器内的棘轮外圈1顺着绳索10滚动而上移,因为在起身提起上攀器时身体重量集中在下攀器上,下攀器内的棘轮逆着走,在棘轮外圈1与绳索10的摩擦力和扭簧3力的共同作用下,下攀器内的两个棘轮臂26有相向往上转动的动作而将绳索10越夹越紧直至承担起整个人而不下落。当上攀器提升到顶后,人体坐在上攀器的坐杆42上身体重量集中在上攀器上,这时上攀器内的棘轮逆着走,在棘轮外圈1与绳索10的摩擦力和扭簧3力的共同作用下,上攀器内的两个棘轮臂48有相向往上转动的动作而将绳索10越夹越紧直至承担起整个人而不下落,这时抬起双脚,在拉伸弹簧17和抬脚力的共同作用下下攀器内的棘轮是顺着走,下攀器内的棘轮外圈1顺着绳索10滚动而上移,直至上移到不动为止。如此反复进行沿绳索10往上攀爬。下降时双手握住握把杆套5双脚掌伸入到踏脚框21内,起身站立双脚掌前端缓慢踩压踏板19使下攀器内的棘轮缓慢脱离绳索10,这时下攀器缓慢下落直到不动为止双脚掌前端停止踩压踏板19,之后双手缓慢紧握握把杆6上的松脱杠杆4,上攀器内的棘轮缓慢脱离绳索10,这时在拉伸弹簧17的作用下双手顺势放下上攀器直到不动为止,如此反复进行便可持续下降。

从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省力、安全可靠、舒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方便上下、符合人体结构用力自然习惯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消防救援,登山,野战部队,高楼逃生自救等方面。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例仅仅为其中的一种,无法一一列举,凡依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做的修改修饰,改进延伸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