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9984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10月18日提交的名称为“陀螺玩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04640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陀螺玩具。



背景技术:

以往,还提出有在陀螺玩具的轴部的前端设置有球状体作为接触件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当这样在轴部的前端所设置的接触件是球状体时,能够减小轴部的前端与场地(进行游戏的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使陀螺玩具更顺畅地旋转。

在这样的陀螺玩具中,例如,如圆珠笔的笔尖部分那样采取如下构造:在比球状体的直径最大的部分靠下侧的位置设置对球状体进行环抱保持的环状部件,由此防止球状体朝下侧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案公开昭55-453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在球状体的周围配置有环状部件的情况下,例如因陀螺玩具被从倾斜方向投放于场地、或者与对战对手的陀螺玩具接触并弹开而使陀螺玩具的轴倾斜,从而有时环状部件会与场地接触。

若环状部件与场地接触,则能够使轴倾斜的陀螺玩具的姿势重新站立,并且,能够对陀螺玩具施加制动而防止陀螺玩具从场地飞出。然而,另一方面,存在如下问题:若环状部件被固定,由于环状部件与场地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因此会失去陀螺玩具的旋转能量。

这样的问题并不限于接触件是球状体的情况,另外,无论接触件的前端侧的形状如何,当在接触件的周围具有环状部件时都会同样产生这样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问题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陀螺玩具,其具有能够确保制动性能、且能够抑制旋转能量降低的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具备轴部,该轴部以与旋转中心一致的轴线为轴中心,

在所述轴部的下端部配设有轴前端部,该轴前端部具有:

环状部件,其设置为以所述轴线为中心而旋转自如;以及

接地部件,其配置于该环状部件的中心,并比该环状部件更朝下部突出。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部件为球状体,

所述环状部件对所述球状体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更靠下侧的部位进行环抱保持而将所述球状体保持为旋转自如。

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备:

下部壳体,其从下侧将所述轴前端部支承为可动状态,并且使得所述轴前端部的下端部露出;以及

抵接部件,其与所述轴前端部的上侧抵接。

第四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状部件的下侧端部设置有突起部。

第五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状部件的下侧端部,沿所述环状部件的周向隔开大致均等的间隔而设置有多个突起部。

第六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状部件的下侧端部设置有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的接地侧形成为R角形状。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因保持为旋转自如的接地部件接地而使得陀螺玩具顺畅地旋转,并且,当轴部倾斜时,环状部件与场地接触而施加制动,从而能够防止陀螺玩具从场地飞出。

另外,当轴部倾斜时,环状部件成为支承件,从而能够防止陀螺玩具倾倒、且使其姿势重新站立。

另外,由于环状部件本身设置为旋转自如,因此,即使环状部件与场地接触,陀螺玩具的旋转方向的摩擦阻力也较小,从而能够将陀螺玩具的旋转能量的丧失抑制为最低限度。

另外,接地部件为球状体,环状部件通过对该球状体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更靠下侧的部位进行环抱保持而将球状体保持为旋转自如。

因此,能够防止球状体朝下侧脱落,并且,因旋转自如的球状体接地而能够将其与场地之间的摩擦阻力抑制为最小限度,从而能够使陀螺玩具更顺畅地且长时间地持续旋转。

另外,轴前端部配置为夹持于下部壳体与抵接部件之间,其中,该下部壳体从下侧将轴前端部支承为可动状态,该抵接部件与轴前端部的上侧抵接。

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轴承部件等,也能够对轴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并且,不会妨碍其绕轴线旋转,在构成轴前端部的球状体、环状部件与场地接触时难以失去旋转能量,从而能够实现能更顺畅且长时间地旋转的陀螺玩具。

另外,由于在环状部件的下侧端部设置有突起部,因此,当轴部倾斜时,能够通过突起部与场地进行点接触而施加制动。

由此,同环状部件与场地进行面接触的情况相比,摩擦阻力较小,能够将旋转能量的丧失程度抑制为更小。

进一步,因突起部与场地进行点接触而使得旋转产生变化,陀螺玩具被弹向意料之外的方向,能够期待无法预测的游戏的开展,从而还能够提高趣味性。

另外,在环状部件的下侧端部,沿环状部件的周向隔开大致均等的间隔而设置有多个突起部。

因此,因突起部与场地进行点接触而能够施加制动,并且,无论轴部朝哪个方向倾斜,均能够稳定地使陀螺玩具的姿势重新站立。

另外,在环状部件的下侧端部设置的突起部的接地侧形成为R角形状。

因此,因突起部与场地进行点接触而能够施加制动,并且,与突起部以角部进行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平滑地与场地接触,因此能够使冲击缓和,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旋转能量的丧失。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b)是对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游戏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轴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剖视立体图,图3(b)是本实施方式的轴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剖视立体图。

图4是陀螺玩具的轴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陀螺玩具的按压部件的立体图,图5(b)是陀螺玩具的环状部件的立体图,图5(c)是陀螺玩具的第一柱状部件的立体图,图5(d)是陀螺玩具的下部壳体的立体图。

图6(a)是陀螺玩具的轴部本体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从图6(a)所示的轴部本体将第一柱状部件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a)是性能可变环(飞轮)的剖视立体图,图7(b)是主体部的剖视立体图。

图8(a)及图8(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作为陀螺主体的轴部、主体部以及性能可变环(飞轮)的卡合状态的动作图。

图9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进行旋转驱动的发射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a)及图1(b)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了实施本实用新型而在技术方面施加了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图示的例子。

《整体结构》

图1(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b)是对陀螺玩具的游戏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立体图。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以及前后是指图2中示出的方向。

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是能够在所谓的陀螺对战游戏中使用的陀螺玩具。

具体而言,该陀螺玩具1能够在利用因彼此的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1如图1(b)所示那样分解而取得胜利的对战游戏中使用。

如图1(b)以及图2所示,该陀螺玩具1构成为包括:轴部10,其构成下部构造、且成为驱动器;以及性能可变环30和主体40,它们成为构成上部构造的层叠体。

《细节部分结构》

1.关于轴部10

图3(a)是在图2中的左右方向上对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轴部进行剖切时的剖视立体图,图3(b)是在图2中的前后方向上对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轴部进行剖切时的剖视立体图。

另外,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轴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轴部10以与陀螺玩具1的旋转中心一致的轴线为轴中心,在下端部具备轴前端部11,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具备凸缘部12,并在上部具备圆筒部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上述部件中的凸缘部12和圆筒部13一体地形成为上部壳体14而构成轴部上部。

如图3(a)以及图4所示,在上部壳体14的圆筒部13以及凸缘部12,在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突出部141。该突出部141的外表面与凸缘部12的外周面大致共面。

另外,如图3(b)以及图4所示,在上部壳体14的圆筒部13以及凸缘部12,在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孔142。孔142沿轴部10的轴线而延伸。

另外,轴部10具备形成为近似圆筒状的按压部件15。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15由合成树脂形成,但按压部件15也可以由金属等制成。

图5(a)是从斜上方向观察按压部件15的立体图。

如图3(b)、图4以及图5(a)所示,按压部件15具备圆筒部151、顶壁部152以及脚部153。

圆筒部151的外径小于上部壳体14的圆筒部13的内径,在组装状态下,按压部件15的圆筒部151配置于上部壳体14的圆筒部13内。

另外,圆筒部151的内径形成为大于后述的轴部本体50的第一柱状部件53的上端部的外径,第一柱状部件53的上端部嵌入于圆筒部151内。

顶壁部152设置于圆筒部151的上端。在该顶壁部152形成有与第一柱状部件53的上端部对应的形状的孔154。

另外,脚部153设置于圆筒部151的外周下端部。

该脚部153分别形成于圆筒部151的外周中的、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该脚部153构成为包括:水平部155,其从圆筒部151水平地伸出;以及铅直部156,其从水平部155的前端朝垂直下方延伸。

这样构成的按压部件15在组装状态下设置为脚部153插入于上述上部壳体14的孔142。孔14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大于脚部153的长度尺寸,在孔142内沿上下方向对脚部153进行引导,由此使得按压部件15能够沿轴部10的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该按压部件15被弹簧16朝上方施力。因脚部153抵靠于孔142的上缘而限制了该按压部件15向上方的移动,在常态下,按压部件15的上端配置于与上部壳体14的圆筒部13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另外,在按压部件15的顶壁部152的上表面,在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凸条(突起)157。

在轴部10的下部设置有下部壳体17,该下部壳体17构成轴部下部,从下侧将后述的轴前端部11支承为可动状态,并且使得轴前端部11的下端部露出。

图5(d)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下部壳体17的立体图。

如图4以及图5(d)所示,构成轴部下部的下部壳体17在上下方向上开口,并以直径从凸缘部12侧趋向轴前端部11侧逐渐减小的形状而整体形成为近似半球状或者近似倒圆锥状。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下部壳体17,在与上部壳体14的突出部14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朝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171。

在突出部141、171的部位利用螺钉18将构成轴部上部的上部壳体14的凸缘部12以及圆筒部13固定于构成轴部下部的下部壳体17,由此将轴部上部和轴部下部一体化。

另外,在下部壳体17的下侧的开口端形成有朝向下部壳体17的内侧伸出的朝内凸缘部172。

该朝内凸缘部172的内侧的直径小于后述的环状部件52的凸缘部521的外侧的直径,通过使环状部件52的凸缘部521的下侧面与朝内凸缘部172的上侧面抵接,下部壳体17从下侧对构成轴前端部11的环状部件52进行支承并防止其脱落。另外,在凸缘部521的下侧面这样与朝内凸缘部172的上侧面抵接的状态下,形成为构成轴前端部11的环状部件52以及作为接地部件的球状体51的下端部从下部壳体17的下侧的开口露出的状态。

在由上部壳体14和下部壳体17形成的空间内,配置有以与陀螺玩具1的旋转中心一致的轴线为轴中心的轴部本体50。

图6(a)是轴部本体的立体图,图6(b)是从图6(a)的轴部本体将第一柱状部件拆下而示出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4、图6(a)以及图6(b)所示,轴部本体50具备轴前端部11、第一柱状部件53、第二柱状部件54。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接地部件和环状部件52构成轴前端部11。

即,轴前端部11具有:环状部件52,其配设于轴部10的下端部,并设置为以轴线为中心而旋转自如;以及接地部件,其配置于该环状部件52的中心,至少其前端部分比该环状部件52更朝下部突出。

接地部件是在利用陀螺玩具1进行游戏时与场地等直接接触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地部件具有比环状部件52更朝下部突出的圆弧状部511。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地部件是形成为中央部的直径最大的球状体51。

球状体51例如是金属制成的滚珠。此外,形成球状体51的材料并不限定于金属,例如可以由硬质树脂等形成。

球状体51的大小并未特别限定,但球状体51的直径越大,在陀螺玩具1将要倾倒时越容易使姿势稳定。

图5(b)是环状部件52的立体图。

环状部件52是通过环抱保持球状体51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更靠下侧的部位而将球状体51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环状部件。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体51的中央部的直径最大,环状部件52在比该最大直径部分更靠下侧的部位对球状体51进行环抱保持,由此使得球状体51不会从环状部件52朝下方脱落。

具体而言,如图4以及图5(b)所示,环状部件52是上下开口的圆筒状的部件,在上侧的开口端设置有朝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521。

如前所述,在组装状态下,凸缘部521以其下侧面与下部壳体17的朝内凸缘部172的上侧面抵接而不会朝下方脱落的方式由下部壳体17从下侧进行支承。

这样,通过设置对作为接地部件的球状体51进行环抱保持的环状部件52,当轴部10倾斜规定角度以上时环状部件52与场地等的地面接触。环状部件52的与场地等的地面接触的位置从轴部10的轴线(旋转中心)以某种程度而分离,因此能够对陀螺玩具1适度地施加制动。

另外,在环状部件52的下侧的开口端设置有朝向内侧伸出的朝内凸缘部522。

朝内凸缘部522的内侧的直径小于球状体51的最大直径部分的直径,在组装状态下,球状体51以与朝内凸缘部522抵接而不会朝下方脱落的方式由环状部件52环抱保持。

另外,在环状部件52的下侧端部设置有朝向环状部件52的外侧而突出的突起部523。

突起部523在轴部10的轴线相对于铅直方向以某种程度倾斜时与场地等接触。由于具有突起部523,当轴部10的轴线倾斜时突起部523与场地等进行点接触。因此,与环状部件52的下端部与场地等进行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抑制旋转能量的丧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523在环状部件52的下侧端部沿环状部件52的周向隔开大致均等的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

此外,突起部523的数量、配置并未特别限定,但是当突起部523的数量较多时,环状部件52容易借助突起部523而相对于场地等点接触。另外,当尽可能地以等间隔而配置时,重量不会产生失衡等,陀螺玩具1变得稳定,并且,无论从何种方向与场地等接触时,突起部都容易与场地等接触,从而优选该方式。

另外,突起部523的形状、大小并未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523的接地侧形成为R角形状。通过这样将突起部523的角部倒圆,能够在突起部523与场地等接触时使碰撞的冲击缓和。

第一柱状部件53以及第二柱状部件54是与轴前端部11的上侧抵接的抵接部材。

第一柱状部件53具有下端部开口的筒状部531。

筒状部531的外径形成为小于前述的按压部件15的圆筒部151的内径,第一柱状部件53的筒状部531的上端部嵌入于圆筒部151内。

嵌入状态下的筒状部531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并未特别限定,但设定于比按压部材15的圆筒部151的上端高的位置。

在该筒状部531的上端部,在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朝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爪(第二爪)536。

筒状部531的上端部的形状与在按压部件15的顶壁部152形成的孔154的形状对应,当将筒状部531嵌入于圆筒部151内时,筒状部531的上端部与按压部件15的孔154嵌合。

在第一柱状部件53的筒状部531的下侧的外周、且在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朝向外侧大致水平地伸出的卡止臂部532。在该卡止臂部532的基端侧形成有第一孔部533,在该卡止臂部532的自由端侧形成有第二孔部534。

第一孔部533形成为与后述的第二柱状部件54的脚部542的突出部544的形状对应的矩形形状,在组装状态下,突出部544插入于第一孔部533内。另外,第二孔部534为圆形,将上部壳体14和下部壳体17卡止的螺钉18插通于该第二孔部53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孔部533和第二孔部534一体化而形成为钥匙孔状的一体连接的孔部。此外,孔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

另外,在第一柱状部件53的筒状部531的下侧的外周部、且在隔着两个卡止臂部532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脚部535。

如图6(a)所示,该脚部535的下端部(即,脚部535的自由端)与轴前端部11的环状部件52的上侧端面抵接、或者配置于环状部件52的上侧端面的附近。由此,防止轴前端部11的环状部件52朝向上方浮动。

此外,脚部535的形状、设置的位置、范围等并不限定于此处示出的例子。

第二柱状部件54具有:柱状部541,其上端部开口;以及脚部542,其从柱状部541的下侧的外周朝向外侧伸出。

第一柱状部件53的筒状部531的内径形成为大于第二柱状部件54的柱状部541的外径,第二柱状部件54的柱状部541嵌入于第一柱状部件53的筒状部531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第二柱状部件54的柱状部541为中空的筒状的情况,但柱状部541并不限定于中空的结构,也可以是实心的结构。

此外,为了使陀螺玩具1轻量化,优选柱状部541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为中空的筒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柱状部541的下端部封闭,该柱状部541从上侧与作为接地部件的球状体51抵接。此外,与球状体51抵接的部分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

例如,柱状部541的下端部可以形成为轴中心朝向球状体51伸出的凸状、圆弧状,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形成为轴中心向从球状体51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状、沿着球状体的表面的圆弧状。

另外,柱状部541的下端部可以开口,在该情况下,开口端与球状体51抵接。

另外,第二柱状部件54的脚部542构成为包括:水平部543,其从柱状部541大致水平地伸出;以及突出部544,其从该水平部543的前端(自由端)朝上方突出。

如前所述,突出部544形成为与第一孔部533的形状对应的矩形形状,在组装状态下,突出部544插入于第一孔部533内。

2.关于性能可变环30

图7(b)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性能可变环的剖视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飞轮作为性能可变环30。

该性能可变环30形成为板状。

在该性能可变环30的底面形成有环状台阶部31,该环状台阶部31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凸缘部12。

另外,在该性能可变环30的上表面,在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朝向上方伸出的突出部32。在各突出部32的下侧部分,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突出部141的凹部33。另外,在性能可变环30的上表面,在紧靠各突出部32的外侧形成有朝上方延伸的舌片34。舌片34比突出部32更朝上方突出。此外,作为该性能可变环30,可以使用代替飞轮或者与飞轮一体地在外周面具有突出部而容易攻击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结构、或者在外周面具有凹部而难以受到来自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攻击的结构。

3.关于主体40

图7(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的剖视立体图。

主体40形成为圆盘状。如图2所示,该主体40具备:基体400;以及透明罩体401,其以俯视时与基体400大致相同的形状而覆盖到基体400的上方。

在主体40的外周形成有凹凸40a。另外,在基体400的中央形成有圆孔41。上述透明罩体401覆盖到除了圆孔41以外的部分。进一步,在主体40的下表面形成有环状凹部42,该环状凹部42能够从下方容纳性能可变环30的突出部32。

在划分形成该环状凹部42的内周壁43a的内周面下端,在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突出设置有朝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爪(第一爪)44。

另外,在内周壁43a的下端面,在隔着轴部10的轴线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起伏部45,该起伏部45连续地形成有凹凸、且与上述凸条21啮合。

另外,在划分形成主体40的环状凹部42的顶壁43b形成有能够供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从下方插入的弧形狭缝46。该弧状狭缝46的长度为能够使得舌片34充分移动的长度。

《组装方法》

接下来,对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外,此处设为轴部10的组装已经结束。

首先,以使轴部10的突出部141从下方与性能可变环30的凹部33对准的方式将轴部10和性能可变环30组装成嵌合状态。

接下来,使该组装体从下方接近主体40。此时,使上述组装体的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与主体40的弧形狭缝46的规定的端部对准(图8(a))。在该状态下,轴部10的爪536和主体40的爪44在上下方向上未重叠。该状态为结合解除状态。

然后,将上述组装体的轴部10向主体40侧按压。由此,首先,将性能可变环30按压于主体40的下表面。进一步,轴部10内的弹簧16收缩,将轴部10的爪536相对地推高至比主体40的爪44更靠上方的位置。而且,使轴部10与性能可变环30一体地相对于主体40旋转,直至使得舌片34移动至上述规定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为止(图8(b))。该情况下的旋转是主体40和性能可变环30以及轴部10的相对的旋转,在图8(b)中,示出了使主体40侧相对于轴部10以及性能可变环30从图8(a)所示的状态旋转后的状态。于是,如图8(b)所示,形成为轴部10的爪536和主体40的爪44上下重叠的状态。而且,若手从轴部10离开,则因弹簧16的作用力而使得轴部10的爪536的下表面和主体40的爪44的上表面抵接。

轴部10的爪536的下表面和主体40的爪44的上表面这样抵接的状态为结合状态。由此,将轴部10、性能可变环30以及主体40结合而组装成陀螺玩具1。

《游戏方法以及作用》

接下来,对使用该陀螺玩具1的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以及陀螺玩具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中,使陀螺玩具1旋转而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进行战斗。

在该情况下,陀螺玩具1的旋转力的施加由图9所示那样的发射器60来进行。该发射器60构成为:在内部具备未图示的圆板,利用未图示的盘簧朝一个旋转方向对该圆板施力,并且,当利用手柄61拉动卷绕于圆板周围的未图示的绳时,圆板进行旋转,从而使陀螺保持件63旋转。

当将陀螺玩具1装配于该陀螺保持件63并使陀螺保持件63旋转时,该旋转通过在下方突出设置的叉状件(fork)64而传递至陀螺玩具1,由此使陀螺玩具1旋转。在该情况下,叉状件64插入于主体40的弧形狭缝46。而且,当将发射器60的手柄61拉倒底时,圆板乃至陀螺保持件63的旋转停止,另一方面,陀螺玩具1由于惯性力而依旧旋转,因此陀螺玩具1顺着叉状件64的倾斜面64a而从陀螺保持件63脱离。此外,图9中的符号62是能够相对于陀螺保持件63露出没入的杆。该杆62在陀螺玩具1装配于陀螺保持件63时被陀螺玩具1的上表面按压而没入陀螺保持件63。该杆62例如使用于对陀螺玩具1的装卸进行检测。

使这样发射的陀螺玩具1在规定的场地旋转,当该陀螺玩具1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碰撞时,因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摩擦等而对主体40施加与轴部10以及性能可变环3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由此,主体40相对于轴部10以及性能可变环30的旋转方向,朝相反的方向相对地旋转。

于是,凸条21与主体40的起伏部45啮合。在该情况下,由于弹簧16的施加力作用于凸条21,因此,每当作用有碰撞所引起的冲击力时,轴部10便相对于主体40进行相对旋转而使啮合位置逐渐变更。而且,若到达结合解除位置,则主体40的爪44从轴部10的爪536脱离,因此,因弹簧16的施加力而使得主体40从轴部10离开。而且,如图1(b)所示,陀螺玩具1分解为轴部10、性能可变环30以及主体4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保持为旋转自如的、作为接地部件的球状体51的圆弧状部511与场地的地面接触,因此,与接地部件为棒状、针状的情况相比,接地时的阻力较小,陀螺玩具1更顺畅地旋转。另外,当将陀螺玩具1投放入场地内时、与对战对手的陀螺玩具碰撞而弹开时等,若轴部10以规定角度以上的角度倾斜,则环状部件52与场地接触而施加制动。因此,能够防止陀螺玩具1从场地飞出,并且能够以环状部件52为支承件而使得开始倾倒的陀螺玩具1的姿势重新站立。

特别是在游戏中使用的场地是由斜面围成的研钵状的形状的情况下,当将陀螺玩具1投放入场地内时、与对战对手的陀螺玩具碰撞而被弹开时等,陀螺玩具1在斜面上攀援。此时,若未设置环状部件52,则陀螺玩具1有可能会登上越过斜面而向场地外飞出。在这一点上,因环状部件52接地而形成制动,从而能够防止陀螺玩具1从场地飞出。

另外,球状体51以及环状部件52配置为夹持于下部壳体17与抵接部件之间而限制了上下方向上的移动,但并未被固定。因此,不会妨碍绕轴线的旋转,能够在球状体51、环状部件52与场地接触时将旋转方向的摩擦阻力抑制为较小。

另外,由于在环状部件52的下侧端部设置有突起部523,因此,当轴部10倾斜时,突起部523与场地进行点接触而能够施加制动。因此,同环状部件52与场地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摩擦阻力抑制为较小。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应用接地部分为圆弧状部511的球状体51作为接地部件。因此,与接地部件为棒状、针状的情况相比,与场地等的地面接触时的阻力较小,能够使陀螺玩具1顺畅且长时间地旋转。

另外,该作为接地部件的球状体51由环状部件52环抱保持。因此,若轴部10以规定角度以上的角度倾斜,则环状部件52与场地接触而施加制动,从而能够防止陀螺玩具1从场地飞出。另外,因环状部件52与场地接触而能够以环状部件52为支承件使得开始倾倒的陀螺玩具1的姿势重新站立。由此,能够实现长时间地稳定旋转的陀螺玩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52本身也相对于球状体51独立地设置为旋转自如。因此,即使环状部件52与场地接触,由于环状部件52绕轴线旋转也能够将陀螺玩具1的旋转方向的摩擦阻力抑制为较小,从而能够将陀螺玩具1的旋转能量的丧失抑制至最低限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部件为球状体51,环状部件52对该球状体51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更靠下侧的部位进行环抱保持而将球状体保持为旋转自如。因此,能够防止球状体51朝下侧脱落,并且不会阻碍球状体51的旋转动作,因旋转自如的球状体51接地而将其与场地之间的摩擦阻力抑制为最小限度,能够实现更顺畅且长时间地持续旋转的陀螺玩具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环状部件52的下侧端部设置有突起部523,因此,当轴部10倾斜时,因突起部523与场地进行点接触而能够施加制动。由此,同环状部件52的主体与场地进行面接触的情况相比,摩擦阻力较小,能够将旋转能量的丧失抑制为更小。

进一步,因突起部523与场地进行点接触而使旋转产生变化,陀螺玩具1被弹向意料之外的方向,能够期待无法预测的游戏的开展,从而能够提高趣味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523沿环状部件52的周向隔开大致均等的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因此,无论轴部10朝哪个方向倾斜,都能够稳定地使陀螺玩具1的姿势重新站立。

另外,设想因设置多个突起部523而使得陀螺玩具1在突起部523与场地接触时被复杂地弹开多次的情况,能够期待更加无法预测的游戏的开展,从而能够不厌烦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突起部523的接地侧形成为R角形状。因此,与突起部523以角部进行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平滑地与场地接触,因此能够使碰撞的冲击缓和,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旋转能量的丧失。

《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理所当然地,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球状体51作为接地部件的例子,但只要接地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比环状部件52更朝下部突出即可,并不限定于球状体。

另外,只要接地部件的比环状部件52更朝下部突出的部分形成为圆弧状部511即可,也可以不是球状。例如,可以应用在棒状部件的前端部设置R角而形成为圆弧状部的部件作为接地部件。

这样,在接地部件具有比环状部件52更朝下部突出的圆弧状部的情况下,与接地部件是球状体511的情况相同,接地部件平滑地与场地接触,因此,能够形成为难以倾倒且稳定地旋转的陀螺玩具。

此外,轴前端部11只要具有如下部件即可:环状部件,其设置为以轴部10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自如;以及接地部件,其配置于该环状部件的中心,并比该环状部件更朝下部突出,接地部件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前端部可以形成为锥状等。

无论在上述任何情况下,通过将环状部件52配置为将接地部件包围,在轴部10以规定角度以上的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均能够使环状部件52与场地接触而施加制动,从而能够防止陀螺玩具1从场地飞出。另外,因环状部件52与场地接触而能够以环状部件52为支承件使开始倾倒的陀螺玩具1的姿势重新站立。

另外,并非必须在环状部件52的下侧端部设置突起部523,也可以形成为不设置突起部523的结构。

符号说明

1 陀螺玩具

10 轴部

11 轴前端部

12 凸缘部

13 圆筒部

14 上部壳体

15 按压部件

17 下部壳体

30 性能可变环

40 主体

50 轴部本体

51 球状体

52 环状部件

53 第一柱状部件

54 第二柱状部件

60 发射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