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9985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10月18日提交的名称为“陀螺玩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04636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陀螺玩具。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将上层部件、中层部件和下层部件重叠成层状的结构的陀螺玩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所述上层部件具备攻击对战对手的陀螺玩具的功能,所述中层部件具备确定陀螺玩具的高度的功能,所述下层部件具备确定陀螺玩具的移动方式的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517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该陀螺玩具构成为:分别准备多个种类的上层构件、中层构件以及下层构件,通过对从中各选出一个的上层构件、中层构件以及下层构件进行相互组装,而组装成一个陀螺玩具。其中,在上层构件和中层构件的连结中使用了螺钉。

但是,特别是在陀螺对战用的陀螺玩具中,在使用螺钉式的连结构件(部件)的情况下,存在下面的问题。

即,在因陀螺对战而使陀螺玩具彼此之间发生碰撞时等,如果在使连结构件松动的方向上施加冲击力,有时连结构件会松动、脱落。特别是,在陀螺玩具的主体的中央部使用连结构件的情况下,如果对主体施加冲击力,由于在连结构件上作用较大的力量,因此连结构件容易松动。而且,在连结构件松动的情况下,有损于陀螺玩具本来所具有的攻击功能。另外,在连结构件脱落的情况下,连结构件其他部件会乱飞。

此处,虽然对将上层构件和中层构件连结的连结构件进行了叙述,但是,在连结构件以外的部件以螺钉式进行安装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同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陀螺玩具,所述陀螺玩具具有能够可靠地防止规定的部件的脱落的结构。

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在表面侧形成有孔,所述第二部件具有插入于所述孔并能够人为地旋转的插入部,所述第三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进行装卸,

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孔的内部或者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插入部的外周的任意一方形成有突起,在另一方形成有槽,所述槽具有引导部,伴随着插入至所述孔的第一深度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插入部在规定方向上的旋转,所述突起与槽壁滑动接触,所述引导部使所述插入部上升到比所述第一深度位置浅的第二深度位置,进一步,在所述第三部件形成有在安装于所述第一部件时,与位于所述第二深度位置的所述第二部件抵接而阻止所述插入部向所述第一深度方向移动的、作为止动部而发挥功能的部分。

另外,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所述第二深度位置使槽壁与所述突起卡合而阻止所述插入部向上升方向移动。

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孔的内部形成有突起,在所述第二部件的外周形成有所述槽。

第四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从所述孔的底侧与所述插入部抵接。

第五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是所述陀螺玩具的主体,所述孔形成于所述主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部件是所述陀螺玩具的轴部,所述止动部形成于所述轴部。

第六方案在第五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孔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中央。

第七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四部件,所述第四部件设置为由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夹持,在所述第四部件形成有能够供所述插入部插通的通孔。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若要使第二部件从第一陀螺单元脱离,则需要使第二部件的插入部暂时从第二深度位置移动到第一深度位置,但是在安装有第三部件的状态下利用止动部阻止了插入部向所述第一深度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第二部件从第一部件脱落。

另外,在第一部件的孔的内部形成有突起,在第二部件的外周形成有槽的结构中,由于不具有突起,相应地插入部件的处理变得容易。

另外,在将第二部件安装于主体的上表面的结构中,第二部件的安装变得容易。另外,在第二部件是装饰用的部件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装饰陀螺玩具的面部即主体上表面。

另外,在止动部从孔的底侧抵接于插入部的结构中,能够将第三部件从孔的底侧安装于第一部件。

另外,在第一部件是陀螺玩具的主体、孔形成于主体的上表面、第三部件是陀螺玩具的轴部、止动部形成于轴部的结构中,只要对主体和轴部进行组装,便可防止第二部件从主体脱落。

另外,在第二部件和第一部件之间夹持有第四部件的结构中,第二部件作为第四部件的紧固连结部件而发挥功能,从而能够将第四部件安装于第一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游戏方法的说明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剖面立体图。

图4是陀螺玩具的轴部的旋转轴的仰视图。

图5是陀螺玩具的按压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陀螺玩具的识别用部件的旋转轴的立体图。

图7是陀螺玩具的槽的展开图。

图8(A)、图8(B)、图8(C)和图8(D)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识别用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图。

图9(A)和图9(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陀螺本体、主体部及飞轮的卡合状态的动作图。

图10是表示旋转驱动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发射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变形例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陀螺玩具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游戏方法的说明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剖面立体图。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及前后是指图2及图3所示的方向。

实施方式中的陀螺玩具1是能够在所谓的陀螺对战游戏中使用的陀螺玩具。具体而言,该陀螺玩具1能够在通过互相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1如图1右侧那样发生分解从而取得胜利的对战游戏中使用。

如图2及图3所示,该陀螺玩具1构成为包括:轴部10,其构成下部结构、且成为驱动部;以及性能可变环30和主体40,它们成为构成上部结构的层叠体。

<细节结构>

1.关于轴部10

如图2所示,轴部10,其下端部具备旋转轴11,其上下方向中间部具备凸缘12,其上部具备圆筒部13。

其中,凸缘12和圆筒部13形成为一体且构成轴部上部,该凸缘12和圆筒部13相对于轴部下部以螺钉11c(参照图4的仰视图)进行固定。

轴部下部从凸缘12侧起朝向旋转轴11的前端侧呈阶梯状地变窄的形状,作为整体形成为近似倒圆锥形。

在凸缘12及圆筒部13,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孔14。另一方面,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轴部下部在与凸缘12的孔14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突片11a。该突片11a位于凸缘12的孔14的下方。该突片11a的上表面构成后述的座部。

另外,在圆筒部13,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突出部15。该突出部15的外表面与凸缘12的外周面成为同一平面。进一步,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轴部下部在与突出部15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11b。而且,在突出部15、11b的位置,用螺钉11c将凸缘部12以及圆筒部13固定于轴部下部。

另外,如图3所示,在圆筒部13的内侧竖立设置有圆柱体16。该圆柱体16的基端部与轴部下部连结。该圆柱体16的上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设定于比圆筒部13的上端更高的位置。在该圆柱体16的上端部,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爪(第二爪)17。

另外,轴部10具备圆筒状的按压部件18。按压部件18由合成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制成。该按压部件18设置成在圆筒部13的内侧将圆柱体16的外周包围。

如图5所示,按压部件18具备:圆筒部18a、顶壁部18b以及脚部18c。

在圆筒部18a的上端设置有顶壁部18b。在该顶部18b形成有与圆柱体16的上端部对应的形状的孔18d。

另外,在圆筒部18a的外周下端部设置有脚部18c。该脚部18c分别形成于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该脚部18c形成为包括:水平部180c和铅直部181c,所述水平部180c从圆筒部18a水平伸出,所述铅直部181c从水平部180c的前端向垂直下方延伸。

并且,这样构成的按压部件18设置为脚部18c插入于上述孔14。孔14设定为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脚部18c的长度尺寸。并且,利用弹簧20对该按压部件18向上方施加作用力。利用孔14的上边缘限制该按压部件18的脚部18c向上方的移动,在常态下,按压部件18的上端与圆筒部13的上端处于同一高度位置。

另外,在按压部件18的顶壁部18b的上表面,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凸条(突起)21。

2.关于性能可变环3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飞轮作为性能可变环30。该性能可变环30形成为板状。在该性能可变环30的底表面,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凸缘12的环形阶梯部31。另外,在该性能可变环30的上表面,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向上方伸出的突出部32。在各突出部32的下侧部分,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突出部15的凹部33。另外,在性能可变环30的上表面,在紧靠各突出部32的外侧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舌片34。舌片34比突出部32更向上方突出。此外,作为该性能可变环30,可以使用代替飞轮或者与飞轮一体的、在外周面具有突出部而易于攻击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部件,或在外周面具有凹部而难以受到来自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攻击的部件。

3.关于主体40

主体40形成为圆盘状。如图2所示,该主体40具备基体400和在俯视时形状与基体400大致相同的覆盖在基体400上的透明盖体401。

在主体40的外周形成有凹凸40a。另外,在基体400的中央形成有圆孔41。上述透明盖体401覆盖除圆孔41以及后述的弧形狭缝46以外的部分。进一步,在主体40的下表面,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性能可变环30的突出部32的环形凹部42。

在划分形成该环形凹部42的内周壁43a的内周面下端,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突出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爪(第一爪)44。

另外,在内周壁43a的内周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突出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突起47。

进一步,在内周壁43a的下端面,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连续形成凹凸而与上述凸条21啮合的起伏部45。

另外,在划分形成主体40的环形凹部42的顶壁43b形成有能够供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从下方插入的弧形狭缝46。该弧形狭缝46的长度为能够使舌片34充分移动的长度。

4.关于识别用部件60

图6是表示识别用部件60的立体图。该识别用部件60安装于圆孔41。该识别用部件60是用于陀螺玩具1的识别、玩家的识别。

为了该识别,在实施方式中,虽然未图示,但是准备具有相互不同的图案和/或颜色的部件作为该识别用部件60,玩家从中选择出的一个识别用部件60安装于圆孔41。

该识别用部件60整体呈近似短圆柱状。该识别用部件60的上表面中央部凹陷成研钵状,在环绕该凹陷的边缘部形成有装饰用凹凸61和操作用凹部62,所述操作用凹部62分别形成于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对峙的两处部位。上述轴部10的凸缘12能够插入于操作用凹部62,移动插入于插入操作用凹部62的轴部10就能够对识别用部件60进行操作。

在该识别用部件60的外周上,夹持识别用部件60的轴线在对峙的两处部位分别形成有在插入于圆孔41时供上述突起47进入的槽63。该槽63构成为包括:导入部63a、引导部63b以及卡合部63c,所述导入部63a在识别用部件6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所述引导部63b与该导入部63a连结并具有相对于该导入部63a倾斜的部分,所述卡合部63c在与识别用部件6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其中,导入部63a起到在识别用部件60插入于圆孔41时将识别用部件60引导至圆孔41的第一深度位置的作用。另外,引导部63b起到通过伴随旋转的槽壁和突起47的滑动接触而将位于第一深度位置的识别用部件60引导至比第一深度位置浅的第二深度位置的作用。进一步,卡合部63c起到在第二深度位置处利用槽壁和突起47的卡合而防止识别用部件60从圆孔41脱落的作用。

图8表示识别用部件60的安装结构。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该识别用部件60的安装。

首先,在突起47和导入部63a的入口在上下方向上对准的状态(图8(A))下,将识别用部件60从上方插入于圆孔41(图8(B))。由此,识别用部件60到达圆孔41的第一深度位置。接着,将轴部10的凸缘12插入于操作用凹部62,并使识别用部件60向规定方向旋转。于是,突起47与槽壁滑动接触并从导入部63a进入引导部63b。最初,识别用部件60在相同深度位置旋转。若进一步使识别用部件60旋转,则突起47与引导部63b的倾斜槽壁滑动接触。由此,识别用部件60向从圆孔41脱离的方向缓缓升起。然后,若突起47越过倾斜槽壁的位置,则识别用部件60到达第二深度位置,突起47被引导至卡合部63c的内部。该第二深度位置是比第一深度位置浅的位置。并且,突起47与卡合部63c的槽壁卡合。

接着,将轴部10安装于主体40。在轴部10被安装于在主体40的状态下,圆柱体16的上部进入圆孔41,圆柱体16的上表面与识别用部件60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将识别用部件60固定于主体40。

再有,以相反的顺序进行识别用部件60的拆卸。在该情况下,突起47按照与上述安装时相反的路径从槽63取出。

只要像这样将识别用部件60固定于主体40,就能获得下面的效果。

即,若要使识别用部件60从圆孔41脱离,则需要使识别用部件60暂时向埋入圆孔41的方向移动,但是由于圆柱体16的上表面与识别用部件60的下表面抵接,因此识别用部件60的移动被阻止。在该情况下,圆柱体16作为止动部发挥作用。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防止识别用部件60从圆孔41脱离。

另一方面,在主体40和轴部10组装后的状态下不能安装识别用部件60。其结果是,抑制了在识别用部件60的安装尚不完善的状态下而使陀螺玩具旋转。

<组装方法>

接着,对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外,此处视为轴部10的组装已经完成。另外,视为识别用部件60向圆孔41的安装也已经完成。

首先,使轴部10的突出部15从下方与性能可变环30的凹部33对准,将轴部10和性能可变环30组装成嵌合状态。接着,使该组装体从下方接近主体40。此时,使上述组装体的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与主体40的弧形狭缝46的规定的端部对准(图9(A))。该状态为轴部10的爪17与主体40的爪44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状态。该状态为结合解除状态。之后,向主体40一侧按压上述组装体的轴部10。于是,首先,性能可变环30被按压在主体40的下表面。进一步,弹簧20压缩,轴部10的爪17被相对地推高到比主体40的爪44更靠上方的位置。然后,使轴部10与性能可变环30一体地相对于主体40旋转直到舌片34移动到与上述规定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图9(B))。这种情况下的旋转,是主体40及性能可变环30与轴部10的相对旋转,图9(B)表示使主体40一侧相对于主体40及性能可变环30旋转的状态。于是,成为轴部10的爪17与主体40的爪44上下重叠的状态。然后,在将手从轴部10上离开时,利用弹簧20的施加力,轴10的爪17的下表面与主体40的爪44的上表面抵接。

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40的爪44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是结合状态。由此,轴部10、性能可变环30以及主体40结合,组装成陀螺玩具1。

<游戏方法>

接着,对使用该陀螺玩具1的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该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中,使陀螺玩具1旋转,进行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对战。

在这种情况下,陀螺玩具1的旋转力的施加由图10所示的发射器50来进行。该发射器50构成为,在其内部具备未图示的圆板,若在用未图示的盘簧对该圆板向一个旋转方向施力的同时,用手柄51拉动卷绕在圆板周围的未图示的绳子,则使圆板旋转,并使陀螺保持件53旋转。该陀螺保持件53的旋转,通过突出设置于下方的叉状件(fork)54传递给陀螺玩具1,使陀螺玩具1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将叉状件54插入于主体40的弧形狭缝46。然后,若将发射器50的手柄51拉倒底,则圆板乃至陀螺保持件53的旋转停止,另一方面,由于陀螺玩具1因惯性力还会进行旋转,因此陀螺玩具1顺着叉状件54的倾斜面54a而从陀螺保持件53脱离。此外,在图5中,符号52是相对于陀螺保持件53能够进出的杆。在陀螺玩具1安装在陀螺保持件53上时,该杆52被陀螺玩具1的上表面按压而没入至陀螺保持件53内。该杆52例如可在检测陀螺玩具1的装卸上进行使用。

这样发射出去的陀螺玩具1在规定的场地旋转,在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碰撞时,通过因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和摩擦等,在主体40上,在与轴部10及性能可变环3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力,由此,主体40相对于轴部10及性能可变环30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相对地旋转。

于是,主体40的起伏部45与凸条21啮合。在该情况下,由于弹簧20的施加力作用于凸条21,因此每当作用有碰撞而所产生的冲击力时,轴部10相对于主体40相对旋转而改变啮合的位置,由此,若到达卡止解除位置,则主体40的爪44从轴部10的爪17脱离,因此,因弹簧20的施加力而使主体40从轴部10离开。而且,如图1中的右侧所示,陀螺玩具1被分解。

<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圆孔41侧形成有突起47,并在识别部件60侧形成有槽63,但是如图11所示,也可以反过来在圆孔41侧形成槽63,并在识别部件60侧形成突起4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圆柱体16的上表面抵接于识别用部件60的下表面,但是也可以抵接于识别用部件60的任何一个位置。总之,只要能够将识别用部件60保持在卡合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作为部件的一个例子而在主体40安装识别用部件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取代识别用部件60,而安装使重量、形状具有变化而改变旋转特性、攻击特性的性能可变部件。另外,可以取代识别用部件60,安装仅以装饰效果为目的的装饰部件。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识别用部件60形成为圆筒状,但是只要具有能够插入于圆孔41的插入部,其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

另外,还可以将具有与识别用部件60相同结构的部件作为在陀螺玩具1中使用的紧固件。例如,紧固件由上部的大径的头部和下部的小径的轴部(插入部)构成,在轴部形成有槽63,在该头部与紧固件所固定的部件之间夹持其他部件而将该其他部件固定。在该情况下,可以在该其他部件上形成能够供紧固件的轴部插通的通孔。例如,作为其他部件,可考虑为覆盖在基体400上的透明盖体401。虽然在实施方式中预先将透明盖体401固定在基体400上,但是也可以在紧固件和基体400之间夹持安装透明盖体401。当然,也可以通过夹持多个部件来进行安装。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圆孔41的内部形成有突起47,并在识别用部件60的外周形成有槽63,但是也可以进行相反的设置。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槽63构成为包括导入部63a、引导部63b、以及卡合部63c,但是作为槽63只要具有引导部63b就足够。只要能够将识别用部件60插入至第一深度位置,则不需要导入部63a。另外,在通过旋转而将识别用部件60引导至第二深度位置并安装轴部10之后,只要能够通过引导部63b的壁面和突起47的抵接而防止识别用部件60的脱出,则不需要卡合部63c。但是,如果具有卡合部63c则能够将识别用部件60临时固定,能够在临时固定的状态下安装轴部10,轴部10的安装变得容易。

此外,还可以不借助槽63而是设置作为引导部63b而发挥功能的壁面、用于防止脱出、反转的壁面。另外,还可以取代用于防止脱出、反转的壁面或者在其基础上,设置作为卡合部63c而发挥功能的壁面。

【符号说明】

1:陀螺玩具;10:轴部(第三部件);11:旋转轴;16:圆柱体(止动部);17:爪(第二爪);21:凸条(突起);30:性能可变环;34:舌片;40:主体(第一部件);45:起伏部;47:突起;46:弧形狭缝;50:发射器;60:识别用部件(第二部件);63:槽;63b:引导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