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7009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益智玩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



背景技术:

迷宫玩具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益智类玩具,可分为平面类和立体类两大类,不管哪一类的迷宫玩具主体,均具有多条弯弯曲曲的异形通道。操作时,需将小球移动至迷宫玩具主体入口,然后小球在异性通道中不断移动,随后从迷宫玩具主体出口拿出。由于迷宫玩具主体中的路径以及障碍多样,因此需要操作者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通道来移动小球,方可完成。诸多变化,使得迷宫玩具对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多好处,并且趣味性十足,深受幼儿喜爱。

但是,现在市面上的迷宫玩具中,固定在迷宫玩具主体内部的异形轨道基本全是每条轨道直接连通出口和入口,而不能将不同的轨道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轨道,并且操作时,只需要经常翻转迷宫玩具,便能使得通关,因此其玩法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立体迷宫玩具主体,其通过转轴将上迷宫和下迷宫体连接在一起,在上迷宫体上设置有若干条上轨道,在下迷宫体上设置有若干条下轨道,并且该转轴转动插接在上迷宫体上,该转轴同步连接在上述下迷宫体上,从而使得上迷宫体可以相对于下迷宫体转动,若干条上轨道与若干条下轨道结合时配合连通,当上迷宫体相对于下迷宫体转动不同的角度时,上轨道和下轨道可以组合出来不同的轨道,在不增加体积的情况下增加了更多的轨道玩法,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使得本实用新型更有趣味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包括上迷宫体、下迷宫体和转轴,所述上迷宫体包括上连接座和环绕设置在上连接座外侧壁上的若干条上轨道,所述下迷宫体包括下连接座和环绕设置在下连接座外侧壁上的若干条下轨道,所述转轴的上端转动插接在所述上连接座上,所述转轴的下端同步联动连接在所述下连接座上,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结合时配合连通。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转轴包括上转轴和下转轴,所述上转轴转动插接在所述上连接座上,所述上转轴的下端同步联动连接在所述下连接座上,所述下转轴同步联动连接在所述下连接座上;所述上转轴的下表面轴向设置有第一限位销槽,所述下转轴的上表面轴向设置有第一限位销,所述第一限位销配合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销槽内。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上转轴的下端轴向设置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销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柱的下表面,所述下连接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柱配合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孔内。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搭接在所述上连接座下表面与所述下连接座上表面之间的中间垫片,所述上转轴转动插接在所述中间垫片上,所述上连接座上设置有上竖向通孔,所述上转轴转动插接在所述上竖向通孔内,所述上转轴、上竖向通孔和中间垫片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转动传动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转动传动结构包括立柱、齿轮、设置在所述上转轴周向侧壁上的外齿以及设置在上述上竖向通孔下部内壁上的内齿,所述上竖向通孔的下部为圆孔,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中间垫片的上表面,所述齿轮转动安装在所述立柱上,所述齿轮与所述外齿啮合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内齿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立柱的数量为三根,三个所述立柱环绕所述上转轴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连接座上设置有下竖向通孔,所述下转轴插接在所述下竖向通孔内;所述第一限位孔位于所述下竖向通孔的上部,所述下竖向通孔的中部还设置有第二限位孔,所述下转轴的中部轴向设置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配合卡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内。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盖合于所述上竖向通孔上部开口处的上盖壳,所述上转轴的上端转动插接在所述上盖壳上。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盖合于所述下竖向通孔下部开口处的下盖壳,所述下转轴的下表面轴向设置有第二限位销,所述下盖壳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销槽,所述第二限位销配合卡接在所述第二限位销槽内。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壳和下盖壳上均设置有加力部。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迷宫体和下迷宫体连接在一起组合形成迷宫本体,在上迷宫体上设置有若干条上轨道,在下迷宫体上设置有若干条下轨道,并且转轴转动插接在上迷宫体上,该转轴同步联动插接在上述下迷宫体上,从而使得上迷宫体可以相对于下迷宫体转动,若干条上轨道与若干条下轨道结合时配合连通,当上迷宫体相对于下迷宫体转动不同的角度时,上轨道和下轨道可以组合出来不同的轨道,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使得本实用新型更有趣味性;

(2)本实用新型中的转轴包括通过第一限位柱和第一限位孔的相互配合同步联动连接在一起的上转轴和下转轴,上转轴和下转轴都同步联动连接在下下迷宫体的下连接座上,上转轴转动插接在上迷宫体的上转轴尚,从而实现将上迷宫体和下迷宫体站东连接在一起的目的,此结构相较于利用一根整的转轴来连接的方式,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3)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转轴、上竖向通孔以及中间垫片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转动传动结构,从而使得上转轴在随下迷宫体一起相对于上迷宫体转动的时候更加稳定,上竖向通孔壁,也即上连接座将会对上转轴的转动形成支撑,并且限定该转动传动结构的传动原理为行星齿轮的传动原理,进而使得上迷宫体相对于下迷宫体转动的时候,更加平滑稳定;

(4)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上盖壳和下盖壳,下转轴同步联动连接在下盖壳上,使用者可以转动下盖壳,便可以实现下迷宫体相对于上迷宫体转动的功能,并且在上盖壳和下盖壳上均设置有加力部,从而方便使用者转动下盖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的下迷宫体转动180°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的上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下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下连接座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下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转轴、中间垫片以及齿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中间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中的上轨道和下轨道均为三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中的下迷宫体顺时针转动120°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中的下迷宫体顺时针转动120°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连接座;2-下连接座;21-第一限位孔;22-第二限位孔;3-上转轴;31-第一限位销槽;32-第一限位柱;4-下转轴;41-第一限位销;42-第二限位柱;43-第二限位销;5-中间垫片;6-立柱;7-齿轮;8-外齿;9-内齿;10-上盖壳;11-下盖壳;111-第二限位销槽;12-上轨道;121-A轨道;122-B轨道;123-U轨道;124-V轨道;125-W轨道;13-下轨道;131-C轨道;132-D轨道;133-X轨道;134-Y轨道;135-Z轨道;14-加力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一种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包括上迷宫体、下迷宫体和转轴,限定该上迷宫体包括上连接座1和环绕设置在上连接座1外侧壁上的若干条上轨道12,该下迷宫体包括下连接座2和环绕设置在下连接座2外侧壁上的若干条下轨道13。上述上轨道12和下轨道13结合时配合相通形成迷宫轨道:即当上迷宫体相对于下迷宫体处于一个状态下时,若干条上轨道12与若干条下轨道13以一种结合方式一一结合相通形成一种状态的迷宫轨道;当上述上迷宫体相对于下迷宫体转动一定角度时,若干条上轨道12与若干条下轨道13以另一种结合方式结合相通形成另外一种状态的迷宫轨道。本实施例中,由于轨道的设计以及上轨道12和下轨道13的结合结构以及方式并非本实用新型想保护的重点,故在此不作具体的赘述。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此,如图1和图2所示,限定上述上轨道12的数量为两根,分别为A轨道121和B轨道122,上述下轨道13的数量也为两根,分别为C轨道131和D轨道132,当上迷宫体和下迷宫体处于一种状态下的时候,A轨道121与C轨道131结合相相通形成一个迷宫轨道a,B轨道122和D轨道132结合相通也形成一个迷宫轨道b,此时本实用新型一共提供了两条迷宫轨道,也即迷宫轨道a和迷宫轨道b;当上述上迷宫体相对于下迷宫体转动一定角度α,上述A轨道121与D轨道132结合相通形成迷宫轨道c,上述B轨道122和C轨道131结合相通形成迷宫轨道d,此时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两条迷宫轨道,也即迷宫轨道c和迷宫轨道d。由于现有的迷宫中的轨道都是异形轨道,其上设置有需要障碍物,用来实现迷宫的效果,限定上述A轨道121、B轨道122、C轨道131以及D轨道132均不相同,上述A轨道121、B轨道122、C轨道131以及D轨道132也可以均相同,故上述迷宫轨道a、迷宫轨道b、迷宫轨道c和迷宫轨道d都不相同或者都相同,具体根据情况而定。基于上述举例,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能够提供两种不同的状态,故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立体迷宫或者平面迷宫,本实用新型由于可以提供更多的迷宫轨道,故其具有更高的难度以及趣味性,对于智力的开发的有益效果更好,更加符合该类玩具产品的设计宗旨,因而其实用性更强。

当然,具体生产的时候,设置在上迷宫体外侧壁上的上轨道12的数量可以为三根、四根或者五根等等,设置在下迷宫体外侧壁上的下轨道13的数量与上轨道12的数量可以对应也可以不对应,另外还可以设置中间轨道等等,以便增加难度,具体地设计情况,根据需要具体而定,只要是能实现上迷宫体和下迷宫体转动时,上轨道12和下轨道13分别结合形成不同的迷宫轨道即可。如图11至图13所示,当设置三根上轨道12和三根下轨道13时的情况,三根上轨道12在上连接座1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三根下轨道13在下连接座2的周向上均匀分布。限定三根上轨道12分别为U轨道123、V轨道124和W轨道125,限定三根下轨道分别为X轨道133、Y轨道134和Z轨道135。处于一个起始状态的时候,U轨道123和X轨道133结合相通,V轨道124和Y轨道134结合相通,W轨道125和Z轨道135结合相通;当将下迷宫体(也即下连接座2)相对于上迷宫体(上连接座1)顺时针转动120°的时候,上述U轨道123和Z轨道135结合相通,V轨道124和X轨道133结合相通,W轨道125和Y轨道134结合相通;当再顺时针转动120°的时候,U轨道123和Y轨道134结合相通,V轨道124和Z轨道135结合相通,W轨道125和X轨道133结合相通。从上述分析可知,此时,本实用新型能组合出来三组不同情况的轨道。当然,在转动的时候,也可结合出来真正能通过小球的通关轨道。

以上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然而,本实施例对上轨道12以及下轨道13的形态、走向、障碍物设计等具体轨道设计不作限定,对于上如何实现上轨道12和下轨道13的结合也不作具体限定,只要是能将上对应的上轨道12和下轨道13结合在一起即可。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转轴,将转轴的上端转动插接在上述上迷宫体的上连接座1上,将上述转轴的下端同步联动连接在上述下连接座2上。当转动下迷宫体的时候,转轴跟着一起转动,而上迷宫体不会跟着转轴一起转动,从而实现上迷宫体和下迷宫体之间的转动。

本实施例的上迷宫体和下迷宫体之间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只要实现上迷宫体和下迷宫体能相互转动即可。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限定上述转轴包括上转轴3和下转轴4。

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在上述上迷宫体的上连接座1上开设有上竖向通孔,上述上转轴3转动插接在上述上竖向通孔内,从而实现上述上转轴3(也即上述转轴的上端)转动插接在上述上连接座1(也即上迷宫体)上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在上述下迷宫体的下连接座2上开设有下竖向通孔,将上述下转轴4同步联动连接在上述下竖向通孔的孔壁上,从而实现上述下转轴4(也即上述转轴的下端)同步联动连接在上述下连接座2(也即上述下迷宫体)上的目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上述下转轴4的中部位置同轴设置有第二限位柱42,在上述下竖向通孔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二限位孔22,具体地,限定上述第二限位柱42为第一等五面立柱,在上述下竖向通孔中部位置的孔壁上设置有第一等五面壁,该第一等五面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二限位孔22,将上述第二限位柱42(即等第一等五面立柱)配合卡接在上述第二限位孔22(即第一等五面壁孔)内,从而使得上述下转轴4与上述下连接座2(也即下迷宫体)同步转动,也就是说,当上述下转轴4转动的时候,便可以带动上述下连接座2和下轨道13相对于上述下转轴4以及上轨道12转动。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上转轴3的下端轴向设置有第一限位柱32,在上述下竖向通孔的上部位置(也相当于是上述下连接座2的上表面处)设置有第一限位孔21,具体地,限定上述第一限位柱32也为第二等五面立柱,在上述下竖向通孔的上部位置的孔壁上也设置有第二等五面壁,该等第二五面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一限位孔21,上述第一限位孔21和第二限位孔22以及下竖向通孔相互连通,上述下转轴4便插接在该下竖向通孔内,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安装的时候,将上述第二限位柱42(即第二等五面立柱)卡接在上述第二限位孔22(即第二等五面壁孔)内,从而使得上述上转轴3与上述下连接座2(也即下迷宫体)同步转动,也就是说,当上述下迷宫体在下转轴4的带动下转动的时候,也将会带动上述上转轴3同步转动。当然,本实施例的第一限位柱32不局限于是等五面立柱,也可以是其他形态的柱子,只要不是纯圆柱即可,上述第一限位孔21也不局限于是等五面壁孔,也可以是与第一限位柱32对应的其他形态的孔,只要能满足利用该第二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柱42实现上述上转轴3和下连接座2(也即下迷宫体)同步转动即可。

本实施例中,在同轴设置于上述上转轴3下端的第二限位柱42的下表面上开设有第一限位销槽31,在上述下转轴4的上表面轴向设置有第一限位销41,安装的时候,将上述第一限位销41配合插接在上述第一限位销槽31内即可,以此方式,便能实现上述上转轴3和下转轴4的同步转动。具体地限定上述第一限位销41呈现为非圆柱状,上述第一限位销槽31与上述第一限位销41的形状相对应,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只要能满足利用该第一限位销41和第一限位销槽31的配合实现上述上转轴3和下转轴4之间的同步转动即可,也即,当上述下转轴4转动的时候,上述上转轴3也将会跟着一起转动。结合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二限位孔22与第二限位柱42的配合以及第一限位销41与第一限位销槽31的配合形成双重配合,使得上转轴3和下转轴4之间的同步程度更高,避免下转轴4转动而上转轴3不转动的情况出现,进而使得上述下迷宫体相对于上述上迷宫体的转动更可靠,只要转动上述下转轴4,便会使得下迷宫体相对于上迷宫体转动,不会出现转动下转轴4而下迷宫体相对于上迷宫体不转动的情况。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以及图10所示,还包括有中间垫片5,该中间垫片5上设置有垫片通孔。在安装的时候,将该中间垫片5的下表面搭接在上述下连接座2的上表面上,限定上述第一限位柱32的上表面与上述下连接座2的上表面平齐,或者是上述第一限位柱32的上表面低于上述下连接座2的上表面,此时,上述上转轴3将会从上述垫片通孔中穿过,而后将上述上连接座1的下表面搭接在上述中间垫片5的上表面,并且,将上述上转轴3插接在上述上连接座1的上竖向通孔内,此时上述上转轴3便可以在上述上竖直通孔内转动。

为了使得上述上转轴3在上述上竖向通孔内的转动更加平稳,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7和图10所示,在上述上转轴3、下转轴4以及中间垫片5之间设置有转动传动结构。具体地,限定该转动传动结构包括立柱6、齿轮7、设置在上述上转轴3周向侧壁上的外齿8以及设置在上述上竖向通孔下部内壁上的内齿9,限定上述上竖向通孔的下部为圆孔,亦可以限定该上竖向通孔为圆孔,此时,上述内齿9便呈现为一个圆环形内齿9。将上述立柱6竖向设置在上述中间垫片5的上表面,该立柱6为圆柱。具体安装的时候,将上述齿轮7转动安装在上述立柱6上,本实施例中的齿轮7为齿轮柱,在其下底壁中间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圆孔,但是该安装圆孔没有完全贯穿齿轮柱,以便使得该齿轮7能更加稳定的运行,避免齿轮7上方掉落的灰尘杂质影响其运转,将上述立柱6配合插接在上述安装圆孔内,即可实现将上述齿轮7转动安装在上述立柱6上的目的。将本实施例中的齿轮7与上述上转轴3上的外齿8啮合连接,并且将该齿轮7啮合连接在上述上竖向通孔内壁上的内齿9上。此时,上述齿轮7将会对上述转轴的转动形成支撑,并且对转轴进行限位以及定位,使得转轴只能转动而不能前后左右移动,使得其转动更加平稳稳定,以便使得下迷宫体相对于上迷宫体转动的时候更加平稳。作为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事实方式,也可以在上述上转轴3上安装轴承,然后将该轴承的外壁过盈配合连接在上述上竖向通孔侧壁上,利用轴承来实现对上转轴3转动的支撑。

如图10所示,设置上述立柱6的数量为多根,多根立柱6环绕上述垫片通孔(也即上转轴3)均匀分布,优选的,限定上述立柱6的数量为三根,三个齿轮7分别转动安装在上述三根立柱6上。此时,相较于只有一根立柱6和一个齿轮7的结构,三个齿轮7和三根立柱6的结构的传动和支撑效果更好,从而使得上转轴3的转动更加平稳,进而使得下迷宫体相对于上迷宫体的转动更加平稳。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盖合在上述上竖向通孔上部开口处(即上连接座1的上顶壁)的上盖壳10,上述上转轴3的上端转动插接在上述上盖壳10上,进一步使得上述上转轴3的转动更加平稳,并且该上盖壳10可以避免外界杂物进入上述上竖向通孔内部而影响整体性能。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盖合在上述下竖向通孔下部开口处(即下连接座2的下底壁)的下盖壳11,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上述下转轴4的下表面轴向设置有第二限位销43,如图6所示,在该下盖壳1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销槽111,安装的时候,将该第二限位销43配合卡接在上述第二限位销槽111内,即可实现上述下转轴4与上述下盖壳11的同步联动,使用者便可以利用下盖壳11驱动下转轴4以及下连接座2以及上转轴3转动。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限定上述第二限位销43的形状呈现为非圆柱状,上述第二限位销槽111与上述第二限位销43的形状相对应,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只要能满足利用该第二限位销43和第二限位销槽111的配合实现上述下转轴4和下盖壳11之间的同步转动即可。

为了方便使用者在上述下盖壳11施加作用力从而驱动下转轴4和下连接座2以及上转轴3相对于上连接座1的转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上盖壳10和下盖壳11上均设置有加力部14,该加力部14呈花型,以便使用者用手握住施加作用力。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作为实施例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最简单的结构和方法来实现上轨道12与下轨道13的结合时配合相通。本实施例中,设计上述上轨道12和下轨道13均呈现为四分之一圆弧状,上轨道12的最低端端面和下轨道13的最高端端面均为与水平面平行的平面,并且上轨道12朝下弯曲,而下轨道13朝上弯曲,上轨道12的最低端端面和下轨道13的最高端端面呈未封闭状态,并且上述上轨道12的大小尺寸和下轨道13的大小尺寸相同。当上轨道12与上轨道12结合的时候,上轨道12的最低端端面和下轨道13的最高端端面平齐相贴,上轨道12的轨道路径和下轨道13的轨道路径相通。当转动一定角度,则另一条下轨道13与上述这一条上轨道12以同样的方式结构。

具体地,以实施例1中的两条上轨道12(A轨道121和B轨道122)和两条下轨道13(C轨道131和D轨道132)为例,限定A轨道121和B轨道122均呈现为四分之一圆弧状,A轨道121和B轨道122均朝下弯曲,A轨道121和B轨道122的最上端均连接在上述上连接座1上,并且限定A轨道121和B轨道122呈对称分布,A轨道121和B轨道122的最低端端面此时均与水平面平行,A轨道121和B轨道122的最低端端面未封闭;限定C轨道131和D轨道132均呈现为四分之一圆弧状,C轨道131和D轨道132均朝上弯曲,C轨道131和D轨道132的最低端均连接在上述下连接座2上,并且限定C轨道131和D轨道132呈对称分布,C轨道131和D轨道132的最上端端面此时均与水平面平行,C轨道131和D轨道132的最上端端面未封闭。

在一个状态下,如图1所示,A轨道121的最低端端面与C轨道131的最高端端面平齐相贴,A轨道121内的轨道路径和C轨道131内的轨道路径组合形成上述迷宫轨道a,B轨道122的最低端端面与D轨道132的最高端端面平齐相贴,B轨道122内的轨道路径和D轨道132内的轨道路径组合形成上述迷宫轨道b。当转动下盖壳11,驱动下转轴4和上转轴3以及下连接座2和C轨道131和D轨道132转动180°,如图2所示,此时A轨道121的最低端端面将与D轨道132的最高端端面平齐相贴,A轨道121内的轨道路径和D轨道132的轨道路径组合形成上述迷宫轨道c,并且B轨道122的最低端端面将与C轨道131的最高端端面平齐相贴,B轨道122内的轨道路径和C轨道131的内的轨道路径形成上述迷宫轨道d。

当然该举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而具体的轨道设计以及上轨道12和下轨道13之间的结合时配合相同的结构和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计。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使用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式立体迷宫主体还设置有PVC外壳,该PVC外壳和上述上盖壳10和下盖壳11配合安装,并且限定上述上盖壳10和下盖壳11均可以相对于上述外壳转动,此时,在上述外壳、上壳体10和下壳体11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腔,上述上连接座1、下连接座2、中间垫片5、上轨道12和下轨道13均位于上述空腔内,在该空腔内设置有小球,和现有技术相同,该小球可以在上述上轨道12和小轨道13中滚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