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结积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5669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结积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用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结积木。



背景技术:

JP 2002-534240公开了一种积木结构,在长方体块状体的顶面设有若干个突起,在另一长方体上设有可供这些突起全部嵌入的凹部。这种积木结构仅适用于同向堆叠,无法拼凑出复杂多变的图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结积木,不仅能拼凑出多变的图形,还利于提高动手能力。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结积木,包括两个块状积木,每一块状积木为多面体,每一块状积木的至少两个平面上分别设有两个以上的凹腔,还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可拆卸的插装在每个块状积木的其中一个凹腔中,从而将两个块状积木相互结合成平面抵接状,并且相互插装连接的连接柱与凹腔不可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一个块状积木为正六面体,正六面体的每一平面上均设有两个以上的凹腔,各凹腔以对应平面的中心呈对称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插接所述连接柱的正六面体的平面等分成四个分区,每一分区的中部设置一个凹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为棱柱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正六面体内将相邻凹腔分隔的材质表面设有肋条,所述肋条的延伸方向与连接柱的插入方向一致且抵接连接柱侧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位于凹腔内的插入端的外壁设有条状的凹槽,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连接柱的轴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为弧形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块状积木的内部设有阻挡部,阻挡部构成凹腔的底端并抵接连接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连接柱插入凹腔的深度为连接柱长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多面体的至少两个平面上设置凹腔并通过连接柱相连,使得每个平面均可外接另一多面体的平面,以连结成多变的图形方案;另外,连接柱相对于各凹腔均为可拆装的插接,用户能够将连接柱插装在不同的位置来达成两个多面体的连结,尤其对于康复训练的用户来说,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运动量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方形块状积木连结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方形块状积木连结的爆炸图;

图3是连接柱与单个块状积木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连接柱与单个块状积木的连接爆炸示意图;

图5是两个方形块状积木错位连接的示意图;

图6是方形块状积木与三棱柱状块状积木连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所述的连结积木,包括至少两个块状积木以及一条连接柱1。每一个块状积木均为多面体,两个块状积木可以是相同的多面体或者是形状有所区别的多面体。比如,两个块状积木100、200均为如图1所示方形(正六面体);或者一个块状积木100为方形,而另一个块状积木300为图6所示的三棱柱状。

每一个块状积木的外表面均为平面,且至少两个平面上分别设有两个以上的凹腔,这两个平面可以是相邻呈夹角的两个平面,也可以是相对的两个平面。每一个块状积木也可以是更多的平面设置凹腔,甚至是全部平面均设置凹腔。

所述的连接柱1可拆卸的插装在每个块状积木的其中一个凹腔101、201中,在插装后,两个块状积木100、200相互结合成平面抵接状,连接柱1隐藏在块状积木内部而不显露。所谓的平面抵接状,即是两个块状积木的两个表面完全对接(如图1所示)或者部分对接(如图5所示),不同的平面对接状态决定了连结积木的最终形态。用户通过插拔连接柱1于不同块状积木的不同凹腔,以实现不同的平面对接状态。如此一来,当三个以上的块状积木相互结合之后,即能组装出各种立体结构。

上述的相互插装连接的连接柱1与凹腔为不可绕连接柱1的轴线转动,由此保证了插装的稳定性,以及由块状积木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的稳定性。

这种可拆卸的插装积木结构能够增强用户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对于需要做康复训练的用户来说,通过大量的连接柱1插装、块状积木的组合操作,能加快康复的过程。

进一步优选的,参考图1至图6,其中一个块状积木100为方形(正六面体),正六面体的每一平面上均设有两个以上的凹腔101、102,各凹腔以对应平面的中心呈对称分布。这种正六面体的块状积木能够在每个外表面外接另一个块状积木,增加了连结积木的多变性。每一平面上的凹腔可以呈对角状分布,亦可以呈其他形状,相邻呈夹角的两个平面也可以共用一个凹腔,比如图4中平面A与平面B则共用凹腔101,此时用户只能将连接柱1从平面A插入凹腔101内,或者从平面B插入凹腔101内。

进一步优选的,插接连接柱1的正六面体的平面等分成四个分区,使得该平面呈“田”字型。每一分区的中部设置一个凹腔,实际上,凹腔占据了分区的大部分空间。因为相邻平面的部分凹腔是交错的,块状积木内部具有八个凹腔,仅能同时插入八条连接柱1。

进一步优选的,连接柱1为棱柱状。棱柱状连接柱1的相邻的两个侧面呈一夹角,与此搭配,凹腔的内壁所围成的形状亦为棱柱状。所述的棱柱状可以是四棱柱、五棱柱或者其他的棱柱状,当然,实施例中的棱柱状不一定是指连接柱1的侧面为完全光滑的平面,只要是大致为棱柱状,且侧面大部分为平面亦可以认为是实施例所述的棱柱状。

进一步优选的,参考图3和图4,正六面体内将相邻凹腔分隔的材质表面设有肋条2,肋条2的延伸方向与连接柱1的插入方向一致且抵接连接柱1侧壁。利用上述肋条2,插入至上述凹腔的连接柱1处于恰好嵌入的状态且抵接肋条2,使得连接柱1不会过于松动并能防止过于紧而导致很难装拆。

进一步优选的,连接柱1的两端设有条状的凹槽3,这些凹槽3处于连接柱1插入凹腔内的外壁上。上述凹槽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连接柱1的轴向。

凹槽3位于对向的两个侧面,其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连接柱1插入凹腔的过程中,凹槽3会与肋条2发生轻微的卡滞,使得连接柱1形成轻微的振动,这种振动的感觉能提醒用户连接柱1插装是否在合适的位置或是否到位;

二:因为连接柱1的两端均有该凹槽3,用户进行插拔时可以在凹槽3处受力,使得插拔更加方便。

进一步优选的,凹槽3为弧形槽,不会对用户插拔时造成伤害。

以上实施例中,块状积木的内部设有阻挡部4,阻挡部4构成凹腔的底端并抵接连接柱1,用以限制连接柱1的插入深度。由于块状积木内部形成了多个凹腔,这些凹腔由一些板材所分隔,所述的阻挡部4可以直接是这些分隔的板材,也可以是设置在板材上的上述肋条形成。

以上实施例中,连接柱1插入凹腔的深度为连接柱1长度的一半,使得连接柱1隐藏在两个块状积木内。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