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键及设有该按键的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6469发布日期:2018-08-28 23:0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键及设有该按键的手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游戏手柄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上壳和下壳为拆件式组装方式,通常手柄上的按键安装在上壳或下壳的内部。这样,按键拆卸时,需将上壳和下壳拆开,再取出按键。比如,按键安装在上壳内部时,按键取出需将组装在一起的上壳和下壳拆开,导致按键的拆装非常不方便,而且目前按键安装在上壳或下壳内部的方式,导致手柄壳体需使用可拆分的上壳和下壳,而拆分的上壳和下壳组装在一起后,导致手柄壳体上易产生段位差,使手柄壳体的触感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按键及设有该按键的手柄,其中按键可采用旋转的方式安装或拆卸,使手柄无需采用具有外形段位差的壳体,从而提高了组装效率,以及手柄的触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柄,包括:包括:按键主体,所述按键主体包括基座以及设在所述基座的一侧并与所述基座垂直设置的按键柱,所述按键柱侧的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弹性臂;环状的按键帽,所述按键帽套在所述基座的外侧,所述按键帽通过定位结构与所述基座在周向上定位,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所述按键帽内侧壁上的定位凹槽,以及设在所述弹性臂外侧壁上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设于所述定位凹槽内;用于触发的弹簧,所述弹簧套在所述按键柱端部。

优选方式为,所述按键帽内侧壁上至少设有两个所述定位凹槽,所述基座上至少设有两具有所述定位凸台的所述弹性臂。

优选方式为,所述定位凹槽均匀分布设置,且所述定位凹槽靠近所述按键帽的端部设置;所述弹性臂环绕所述按键柱均匀分布设置。

一种手柄,包括手柄状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上述的按键,且所述按键通过旋转限位结构与所述安装槽在轴向上限位。

优选方式为,所述旋转限位结构包括设在安装槽内的壳体限位勾,以及设在所述按键主体的所述基座上的按键限位勾,所述按键限位勾与所述壳体限位勾相互卡勾。

优选方式为,所述壳体限位勾为垂直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壁上的限位凸台,任意相邻两所述限位凸台之间预留避让所述按键限位勾的避空。

优选方式为,所述按键限位勾为垂直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环绕所述按键柱设置的凸台,所述凸台外侧壁去料形成用于阻挡所述限位凸台的挡壁,且所述按键限位勾位于所述弹性臂的内侧并与所述弹性臂错开设置。

优选方式为,所述基座与所述按键柱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旋转槽,所述旋转槽的槽底设有两个拆卸通孔。

优选方式为,所述按键帽为阶梯形帽,所述阶梯形帽的内侧套设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阶梯形帽的台阶设在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

优选方式为,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安装槽对应设置;所述按键的所述弹簧设于所述限位柱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及设有该按键的手柄,其中按键包括按键主体,按键帽和弹簧,其中按键主体包括基座以及设在基座上的按键柱,基座上还设置有弹性臂,其中按键帽套在基座的外侧,并且按键帽和基座通过定位结构在周向上定位,其中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按键帽内侧壁上的定位凹槽,以及设在弹性臂外侧壁上的定位凸台,将按键主体压入按键帽后,定位凸台进入定位凹槽内后,就实现了按键主体的周向定位。因按键帽和基座周向定位,使按键主体和按键帽之间不会发生转动,当按动按键主体,按键柱压着弹簧变形时,可实现按键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手柄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安装槽,该安装槽内设有上述按键,该按键可通过旋转限位结构与安装槽轴向限位。因通过旋转可在壳体外侧将按键安装在安装槽上,并且在旋转限位结构的作用下,按键不会在安装槽内发生轴向运动,也不会发生周向运行,使按键能够正常使用。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手柄,可在壳体外侧组装和拆卸按键,无需设置可拆分的手柄壳体,使手柄壳体具有良好的触感和外形。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由于壳体限位勾为垂直设置于安装槽内壁上的限位凸台,任意相邻两限位凸台之间预留避让按键限位勾的避空;该避空的设置便于按键的安装。

由于按键限位勾为垂直设置于基座上并环绕按键柱设置的凸台,凸台外侧壁去料形成用于阻挡限位凸台的挡壁,且按键限位勾位于弹性臂的内侧并与弹性臂错开设置;按键限位勾和限位凸台的设置,通过旋转可实现轴向限位,操作方便。

由于基座与按键柱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旋转槽,旋转槽的槽底设有两个拆卸通孔;通过旋转槽可方便的安装和拆卸。

由于按键帽为阶梯形帽,该阶梯形帽的内侧套设在基座上,阶梯形帽的台阶设在安装槽的侧壁上;便于在壳体外侧旋转按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AR手柄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按键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按键主体从上向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AR手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按键圈倒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按键主体装入按键圈内未定位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按键主体装入按键圈内旋转定位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AR手柄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按键帽,10-定位凹槽,2-按键主体,20-按键限位勾,200-挡壁,22-弹性臂,220-定位凸台,24-基座,26-旋转槽,260-拆卸通孔,28-按键柱,3-弹簧,4-支架,40-限位柱,5-壳体,50-安装槽,500-壳体限位勾,502-避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按键,包括按键主体2,按键帽1和弹簧3,其中按键主体2包括基座24,以及设在基座24的一侧并与基座24垂直设置的按键柱28,按键柱28侧的基座24上还设置有弹性臂22;其中按键帽1为环状,其套设在基座24的外侧,并且,按键帽1通过定位结构与基座24在周向上定位,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按键帽1内侧壁上的定位凹槽10,以及设在弹性臂22外侧壁上的定位凸台220,定位凸台220设于定位凹槽10内;其中弹簧3套在按键柱28端部,当按压按键主体2时,会压缩弹簧3,使弹簧3去触发导电件实现按键功能。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按键帽1、基座24均可设置为圆形,当然不限上述列举的形状。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基座24可在中间设置按键柱28,使弹性臂22沿着基座24的周向分布设置,其也为弧形弹性臂22,并且弹性臂2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基座24上至少设置两具有定位凸台220的弹性臂22,本实施例设置了两弹性臂22,两弹性臂22均匀排列设置在基座24上,弹性臂22外侧壁的中间部位向外凸出形成定位凸台220,定位凸台220的形状与按键帽1上设置定位凹槽10相适配。

按键帽1内侧壁至少设置了两个定位凹槽10,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均匀排列设置的定位凹槽10,一种优选方案为,定位凹槽10靠近按键帽1的端部设置。

如图1、图2、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组装时,将按键主体2的基座24压入按键帽1内,当定位凸台220与定位凹槽10未对上时,在弹性臂22弹性的作用下定位凸台220收缩,旋转后,定位凸台220与定位凹槽10相遇后,定位凸台220在弹性臂22的作用下弹入定位凹槽10内,使按键主体2和按键帽1之间不会发生转动。装配在一起后,按动按键主体2,使按键柱28压着弹簧3变形,可实现按键的功能。拆分时,可通过外力的作用,使定位凸台220脱离定位凹槽10即可,操作非常方便。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手柄,包括手柄状的壳体5,壳体5上设有安装槽50,安装槽50内设置有上述的按键,且按键通过旋转限位结构与安装槽50在轴向上限位。

如图1、图4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限位结构包括设在安装槽50内的壳体限位勾500,以及设在按键主体2的基座24上的按键限位勾20,按键限位勾20与壳体限位勾500相互卡勾。

进一步的,壳体限位勾500为垂直设置于安装槽50内壁上的限位凸台,任意相邻两限位凸台之间预留避让按键限位勾20的避空502,避空502不小于按键限位勾20。本实施例的安装槽50可为与按键主体2的基座24、按键帽1相适配的圆形侧壁和安装通孔,此时限位凸台为弧形,当设置两个限位凸台后,两个限位凸台均匀排列设置后,安装槽50内形成两个避空502,设计按键限位勾20与两避空502相适配后,按键限位勾20可从对应的避空502进入壳体5内。

如图1、图2、图6、图7和图8所示,按键限位勾20为垂直设置于基座24上并环绕按键柱28设置的凸台,凸台外侧壁去料形成用于阻挡限位凸台的挡壁200,且按键限位勾20位于弹性臂22内侧并与弹性臂22错开设置。当旋转按键主体2后,按键限位勾20可从避空502进入壳体5内,旋转后直到按键限位勾20的挡壁200与壳体限位勾500相遇后,对应的壳体限位勾500和按键限位勾20相互锁住,实现了安装槽50和按键主体2在轴向上的限位。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旋转方便,按键主体2的基座24与按键柱28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旋转槽26,旋转槽26的底部设置有拆卸通孔260。用手抠住旋转槽26,可方便的旋转置于安装槽50内的按键主体2。用手在拆卸通孔260处施力,可将定位凸台220与定位凹槽10脱开。通过旋转槽26以及拆卸通孔260,在壳体5外侧方便的实现了组装和拆卸。

如图1、图5和图8所示,按键帽1为阶梯形帽,阶梯形帽的内侧套设在记载上,台阶设在安装槽50向外凸出的侧壁上,可先将按键帽1与壳体5上的安装槽50固定成一个组件,便于组装。

如图1和图8所示,壳体5内设置有支架4,支架4上设置有限位柱40,限位柱40与安装槽50对应设置;按键的弹簧3设于限位柱40内。当按压按键主体2,使按键主体2向内侧移动,压缩弹簧3后,弹簧3可与导电件导通,实现按键的功能。该导电原件可设在支架4的限位柱40处。

本实施例的手柄可为AR手柄,当然不限上面所列举的,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AR手柄装配时,先将按键压入按键帽1内,定位凸台220在弹性臂22的作用下弹性内凹,基座24上设置的按键限位勾20可从安装槽50内避空502的空位经过;然后操作旋转槽26,顺时针旋转按键90°,当定位凸台220经过定位凹槽10时,在弹性臂22的作用,定位凸台220进入定位凹槽10内,使按键主体2的周向转动被限位;接着再通过旋转槽26,旋转按键主体2,使基座24上的按键限位勾20经过90°转动后,与壳体限位勾500完成在轴向上的限位,使按键柱28不能在轴向上移动,按键主体2不会从安装槽50内脱出。此时,按键安装完成与手柄壳体5的组装。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手柄上安装按键,可在壳体5外侧完成,因此,无需设置可拆分的壳体5,使手柄壳体5为完整零件,无配合面产生,外形光滑手感良好。

将按键从壳体5上拆下时,可操作旋转槽26,逆时针转动按键主体2,使按键限位勾20与壳体限位勾500分开,并且将按键限位勾20旋转到安装槽50内的避空502处,在拆卸通孔260处施力,将定位凸台220与定位凹槽10分开,此时将按键主体2从安装槽50内抽出即可。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手柄上按键拆卸时,也可在手柄壳体5外侧完成。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一种手柄结构的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