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训练荡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0144发布日期:2018-07-20 18:05阅读:24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训练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衡训练荡桥。



背景技术:

平衡训练是一种以恢复或者改善身体平衡能力为目的的训练,荡桥是游乐园、公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用于平衡训练的娱乐运动器材,适宜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锻炼使用。

常见的荡桥由支架、吊绳和踏柱组成,吊绳多采用钢丝纤维复合绳制成,踏柱多为木板,使用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紧紧握住吊绳保持身体平衡,但手心长时间摩擦钢丝纤维复合绳,会对手心造成较大的摩擦,引起不适,且吊桥设置在水面上或下雨打湿后,其踏柱表面容易湿滑,增加使用者的训练难度,并容易造成滑倒或其它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吊绳柔软、踏柱防滑性能高的平衡训练荡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平衡训练荡桥,包括支架、吊绳、连接绳和踏柱,支架固定于地面,吊绳上端连接支架,下端连接踏柱,踏柱之间通过连接绳横向连接,连接绳两端固定在支架上,踏柱上部设置有防滑垫,吊绳外部包裹防滑软垫。

吊绳外部包裹防滑软垫,训练者手握吊绳进行训练过程中,防滑软垫与训练者手心接触,可以有效避免钢丝纤维复合绳表面粗糙摩擦力大带来的不适,同时,软垫具有较好的防滑性,保证训练过程的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防滑垫为多孔结构,多孔设计有助于在下雨天气或雨水打湿后,液体漏进孔状位置,减少防滑垫与训练者鞋底接触面的液体,使防滑效果更佳。

优选地,踏柱防滑垫为多孔耐高温的复合纤维结构,可以适应平衡训练荡桥的户外使用状况,减少普通塑料结构暴晒后变脆,易折导致的断裂、损坏等情况。

进一步,所述支架上横梁设有连接环,吊绳两端设有连接扣,吊绳与支架通过连接扣与连接环扣接。

进一步,所述踏柱为防腐木质结构,金属材料结构在露天环境下经雨水或潮湿空气长时间作用,容易生锈,影响平衡训练荡桥的美观、使用效果和安全性,采用防腐木质结构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延长荡桥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在防腐木质踏柱表面涂刷一层防腐漆,可以进一步防止木质踏柱腐烂。

进一步,所述踏柱设有横向通孔,吊绳一端连接支架一水平杆,另一端穿过踏柱横向通孔并连接支架与前一水平杆平行的另一水平杆。

进一步,所述踏柱设有纵向通孔,连接绳穿过个踏柱的纵向通孔连接踏柱,支架下部横梁上设有通孔,连接绳两端穿过该横梁通孔,通过打结方式固定于支架下部横梁上。

进一步,所述吊绳为防锈钢丝绳,防锈钢丝绳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同时具有良好的柔性,防锈钢丝绳可以根据训练者重心或力度的变化而改变位置,使整个平衡训练荡桥灵活性更强,训练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现有平衡训练荡桥踏柱的基础上,在踏柱上表面设置有防滑垫,能有效增大踏柱与训练者鞋底之间的摩擦力,同时,防滑垫采用多孔结构,在下雨天气或水面打湿的情况下,水分可以迅速排至孔状结构内,减少踏柱表面与训练者鞋底之间的水分,进一步保证足够的摩擦力;在吊绳外周加设包裹防滑软垫,防滑软垫与训练者手心接触,可以有效避免现有吊绳表面粗糙摩擦力大带来的不适,同时,软垫具有较好的防滑性,保证训练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平衡训练荡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踏板及吊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1-1—纵向横梁中部通孔、2—吊绳、2-1—防滑软垫、3—连接绳、4—踏柱、4-1—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照附图,一种平衡训练荡桥,包括支架1、吊绳2、连接绳3和踏柱4,支架1固定于地面,吊绳2一端连接于支架1上横梁,另一端穿过踏柱4上的纵向通孔后,连接于支架1的另一上横梁上,踏柱4之间通过连接绳3横向连接,连接绳3穿过踏柱4上的横向通过彼此连接,连接绳3两端穿过支架1下端的纵向横梁中部通孔1-1,通过打结方式,固定于支架1上。踏柱4上部设置有防滑垫4-1,防滑垫4-1为耐高温的复合纤维结构,可以经受户外设置的长时间暴晒,不易发生老化、折断等现象,同时防滑垫4-1为多孔设计,可以有效防止下雨天气或荡桥设置在水面上时,防滑垫4-1表面的水分堆积,保证防滑垫与训练者鞋底的摩擦作用。吊绳2为防锈钢丝绳,其外部包裹防滑软垫2-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训练者双手握住踏柱4两侧吊绳2,脚踏踏柱4上方的防滑垫4-1,并向前一个踏柱4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吊绳2可以随时根据训练者重心的不同调整位置,同时,吊绳2包裹的防滑软垫2-1可以与训练者手心有较好的接触,在保证足够摩擦力的情况下,减少对手心的损伤和不适,训练者鞋底与防滑垫4-1的摩擦力较大,能保证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增加雨水接触踏柱4时的防滑性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踏柱4的形状还可以为长方体、正方体、多棱柱等,以上技术特征的改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文字描述可以理解并实施,故不再另作附图加以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