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0263发布日期:2018-07-13 18:0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体育健身器材,尤其涉及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中学和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课程比较多,通常都是属于强身健身类的体育教育器材。众所周知,单杠和双杠两种器械运动在我国是基础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进行体能测试和体育比赛的基本项目,也是中学和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课程内容之一,得到广泛的发展,深受广大众和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通常情况下,单杠和双杠器械做为两种运动器械一般是分别固定安装在室外,例如学校、单位的操场或体育运动场等室外场所,而且各自独立设置,具有各自的功能,并且不便移动。因此,这种配置占地面积大,分别用于单杠、双杠运动,各自只具有单一功能,不具备多种如跑步、跳高或拉力锻炼等其他类型。此外在较狭小的室内,不能安装使用,特别是对寒冷的北方来讲,漫长的冬季,天寒地冻,无法在室外开展运动项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方便和丰富不同需求的大众性的体育锻炼和健身来说,特别是对中学和大学体育教育而言,迫切需要占地面积小,适用于学校、机关单位、健身房、家庭、写字楼等室内,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包括底座、垫板、固定座、步进电机、转轴、固定杆、滑动套、横栏、防护垫、双杠、抽拉盒、跑步机、靠板、避让孔、座椅、导向筒、配重柱、拉绳,所述的垫板位于底座顶部,所述的垫板与底座胶水相连,所述的固定座位于垫板顶部右侧前端,所述的固定座与垫板螺纹相连,所述的步进电机位于垫板顶部右侧前端,所述的步进电机与垫板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位于步进电机左侧,所述的转轴与步进电机紧配相连,且所述的转轴与固定座转动相连,所述的固定杆贯穿于转轴上端,所述的固定杆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滑动套贯穿于固定杆上端,所述的滑动套与固定杆滑动相连,所述的横栏位于滑动套左侧,所述的横栏与滑动套焊接相连,所述的防护垫位于底座后端,所述的防护垫与底座螺纹相连,所述的双杠位于防护垫后端,所述的双杠与防护垫螺纹相连,所述的抽拉盒位于底座内部左侧,所述的抽拉盒与底座滑动相连,所述的跑步机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跑步机从前至后依次位于抽拉盒内部左侧,所述的跑步机与抽拉盒螺纹相连,所述的靠板位于抽拉盒左侧前后两端,所述的靠板与抽拉盒螺纹相连,所述的避让孔位于靠板内部顶端前后两侧,所述的避让孔为圆形通孔,所述的座椅位于靠板左侧下端,所述的座椅与靠板螺纹相连,所述的导向筒位于靠板下端前后两侧,所述的导向筒与靠板螺纹相连,所述的配重柱位于导向筒内部,所述的配重柱与导向筒滑动相连,所述的拉绳贯穿避让孔,所述的拉绳与配重柱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底座前端还设有第一刻度表,所述的第一刻度表与底座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底座内部前端左侧还贯穿有第一螺栓,所述的第一螺栓与底座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滑动套内部右侧还贯穿有第二螺栓,所述的第二螺栓与滑动套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杆前端还设有第二刻度表,所述的第二刻度表与固定杆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拉绳顶端端口处还设有把手,所述的把手与拉绳铆钉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首先底座顶部为垫板,因垫板材质具备良好的柔软性与弹性效果,能够对跳高落地的学生进行很好的缓冲保护,同时,体育老师可操作步进电机,即步进电机驱动转轴带动固定杆能够以固定座为圆心进行旋转撑起,当固定杆处于垂直状态后,关闭步进电机,即步进电机停止工作并自锁固定,接着体育老师根据学生跳高的高度,通过拉动滑动套,使滑动套带动横栏顺着固定杆进行升降调节,当横栏高度到达体育老师需要后,再拧紧第二螺栓,即第二螺栓夹持固定杆,实现滑动套与固定杆的相连固定,最终通过上述,从而方便室内对学生进行跳高测试,同时,抽拉盘能够顺着底座内部进行滑动抽出,实现跑步机的露出敞开,再拧紧第一螺栓,即第一螺栓顺着底座内部作由前向后运动,当第一螺栓接触抽拉盘时,通过第一螺栓的作用,从而实现抽拉盘的固定,接着学生根据健身需要,通过使用跑步机进行有氧锻炼,当学生需要对双臂进行拉力锻炼时,首先坐入座椅,接着双手握住把手,然后双臂向下进行牵拉,即通过牵拉产生的作用力来克服配重柱的自身重力,实现导向筒内部配重柱作由下向上运动,此时通过上述往复牵拉锻炼,最终实现学生对双臂的肌肉锻炼目的,该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首先通过对多组锻炼机构的集约设计,不仅能够方便学生进行跑步、跳高以及拉力等多种锻炼,还能够极大的缩小占用面积,方便室内的放置使用,最终利用学校室内场馆的推广应用,同时,双杠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锻炼,第一刻度表是为了测试跳远距离,步进电机和跑步机分别与外界电源导线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的立体图;

图2是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固定杆折叠状态俯视图;

图4是导向筒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5是抽拉盒收缩状态立体图;

图6是座椅部位立体图。

底座1、垫板2、固定座3、步进电机4、转轴5、固定杆6、滑动套7、横栏8、防护垫9、双杠10、抽拉盒11、跑步机12、靠板13、避让孔14、座椅15、导向筒16、配重柱17、拉绳18、第一刻度表101、第一螺栓102、第二螺栓701、第二刻度表601、把手18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包括底座1、垫板2、固定座3、步进电机4、转轴5、固定杆6、滑动套7、横栏8、防护垫9、双杠10、抽拉盒11、跑步机12、靠板13、避让孔14、座椅15、导向筒16、配重柱17、拉绳18,所述的垫板2位于底座1顶部,所述的垫板2与底座1胶水相连,所述的固定座3位于垫板2顶部右侧前端,所述的固定座3与垫板2螺纹相连,所述的步进电机4位于垫板2顶部右侧前端,所述的步进电机4与垫板2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5位于步进电机4左侧,所述的转轴5与步进电机4紧配相连,且所述的转轴5与固定座3转动相连,所述的固定杆6贯穿于转轴5上端,所述的固定杆6与转轴5紧配相连,所述的滑动套7贯穿于固定杆6上端,所述的滑动套7与固定杆6滑动相连,所述的横栏8位于滑动套7左侧,所述的横栏8与滑动套7焊接相连,所述的防护垫9位于底座1后端,所述的防护垫9与底座1螺纹相连,所述的双杠10位于防护垫9后端,所述的双杠10与防护垫9螺纹相连,所述的抽拉盒11位于底座1内部左侧,所述的抽拉盒11与底座1滑动相连,所述的跑步机12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跑步机12从前至后依次位于抽拉盒11内部左侧,所述的跑步机12与抽拉盒11螺纹相连,所述的靠板13位于抽拉盒11左侧前后两端,所述的靠板13与抽拉盒11螺纹相连,所述的避让孔14位于靠板13内部顶端前后两侧,所述的避让孔14为圆形通孔,所述的座椅15位于靠板13左侧下端,所述的座椅15与靠板13螺纹相连,所述的导向筒16位于靠板13下端前后两侧,所述的导向筒16与靠板13螺纹相连,所述的配重柱17位于导向筒16内部,所述的配重柱17与导向筒16滑动相连,所述的拉绳18贯穿避让孔14,所述的拉绳18与配重柱17螺纹相连,所述的底座1前端还设有第一刻度表101,所述的第一刻度表101与底座1一体相连,所述的底座1内部前端左侧还贯穿有第一螺栓102,所述的第一螺栓102与底座1螺纹相连,所述的滑动套7内部右侧还贯穿有第二螺栓701,所述的第二螺栓701与滑动套7螺纹相连,所述的固定杆6前端还设有第二刻度表601,所述的第二刻度表601与固定杆6一体相连,所述的拉绳18顶端端口处还设有把手1801,所述的把手1801与拉绳18铆钉相连。

该一种大学体育教育室内健身器,首先底座1顶部为垫板2,因垫板2材质具备良好的柔软性与弹性效果,能够对跳高落地的学生进行很好的缓冲保护,同时,体育老师可操作步进电机4,即步进电机4驱动转轴5带动固定杆6能够以固定座3为圆心进行旋转撑起,当固定杆6处于垂直状态后,关闭步进电机4,即步进电机4停止工作并自锁固定,接着体育老师根据学生跳高的高度,通过拉动滑动套7,使滑动套7带动横栏8顺着固定杆6进行升降调节,当横栏8高度到达体育老师需要后,再拧紧第二螺栓701,即第二螺栓701夹持固定杆6,实现滑动套7与固定杆6的相连固定,最终通过上述,从而方便室内对学生进行跳高测试,同时,抽拉盘11能够顺着底座1内部进行滑动抽出,实现跑步机12的露出敞开,再拧紧第一螺栓102,即第一螺栓102顺着底座1内部作由前向后运动,当第一螺栓102接触抽拉盘11时,通过第一螺栓102的作用,从而实现抽拉盘11的固定,接着学生根据健身需要,通过使用跑步机12进行有氧锻炼,当学生需要对双臂进行拉力锻炼时,首先坐入座椅15,接着双手握住把手1801,然后双臂向下进行牵拉,即通过牵拉产生的作用力来克服配重柱17的自身重力,实现导向筒16内部配重柱17作由下向上运动,此时通过上述往复牵拉锻炼,最终实现学生对双臂的肌肉锻炼目的,同时,双杠10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锻炼,第一刻度表101是为了测试跳远距离,步进电机4和跑步机12分别与外界电源导线相连。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