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5737发布日期:2018-11-02 22:37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属于体育训练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下腰又称“下桥”,是发展人体柔韧性的一项身体练习,通常是两腿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两臂向上举起,挺髋、上体后仰,直至头朝下、两手掌撑地,整个身体呈拱桥状。其要求四肢尽量伸直,手脚的距离尽可能地靠近。下腰是舞蹈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针对初学者,通常是由舞蹈教师辅助进行训练,练习过程中缺少对应的辅助器械,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腰部又是人体关键的部位,下腰是一个长期练习才能掌握好的技能,并且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初学者独自练习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公开号为cn10797057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体育锻炼教学用下腰辅助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固定底座上方前后对称固定连接有固定套,固定套内部滑动连接有伸缩撑杆,伸缩撑杆上方固定连接有固定托板;固定底座上方左侧固定连接有电机座,电机座上方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螺杆,传动螺杆外侧螺纹连接有滑动套,滑动套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铰链,第一转动铰链上方转动连接有倾斜顶杆,倾斜顶杆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铰链,第二转动铰链与固定推板底部固定连接。该申请虽然能够帮助下腰,但是对初学者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辅助训练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能够辅助初学者进行下腰训练,可以根据初学者的学习进度进行调节,循环渐进,保证学习者的人身安全,下腰训练效果好。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下腰装置包括脚部基座、第一顶托部、第二顶托部、腰部护垫和头部支撑;所述脚部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托部下端,第一顶托部插入所述脚部基座内部一侧并与脚部基座铰接,第一顶托部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二顶托部的腔体;所述第二顶托部插入所述第一顶托部内部的腔体中,第二顶托部滑动伸入或伸出于所述腔体中;所述腰部护垫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托部上端面,腰部护垫附着于第一顶托部上端面的上部;所述头部支撑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托部外侧,头部支撑与所述第二顶托部外侧端铰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第一顶托部的侧部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呈弧形弯曲,调节槽上侧设有指示标签,所述指示标签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顶托部从第一顶托部腔体中伸入或伸出的距离。调节槽用于对第二顶托部进行调节,从而使下腰装置适应训练者的训练进度,根据指示标签可以获知第二顶托部伸入或伸出的长度,便于训练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调节。

如上所述的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第一顶托部的侧部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调节槽的下侧,所述第二顶托部的侧部连接有调节柄,所述调节柄从所述调节槽伸出。通过调节柄驱动第二顶托部,当将第二顶托部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固定孔对调节柄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的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调节柄侧部连接有固定旋钮,所述固定旋钮穿过所述调节柄与所述固定孔配合限制所述调节柄滑动。通过旋转固定旋钮使其伸入到固定孔内部,从而限制调节柄滑动,进而对第二顶托部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的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第一顶托部和第二顶托部分别呈弧面状,所述腰部护垫呈弧面状。采用弧面状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能够与训练者腰部形成良好的吻合,确保训练者训练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如上所述的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脚部基座上端面向下凹陷形成脚部凹槽,所述脚部凹槽对称分布在脚部基座两侧。训练者训练过程将双脚放入脚部凹槽,从而防止脚部滑动,并且便于控制下腰姿势。

如上所述的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脚部基座内部嵌入有第一配重块。第一配重块对脚部基座进行配重,保证下腰装置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的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第一顶托部下端设有承重杆,承重杆连接在所述第一顶托部下端,承重杆采用升降气杆,升降气杆连接有调节高度的把手。承重杆不仅对整个下腰装置起到支撑作用,而且通过调节承重杆的高度达到调节第一顶托部和第二顶托部弯曲程度的目的,便于训练者根据训练进度进行调整,训练效果好。

如上所述的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承重杆下端连接有承重基座,所述承重基座内部嵌入有第二配重块。承重基座确保承重杆的稳定性,通过第二配重块进一步能够保证整个下腰装置训练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辅助初学者进行下腰训练,可以根据初学者的学习进度进行调节,达到循环渐进的训练目的,保证学习者的人身安全,下腰训练效果好,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使用舒适感强,同时使用过程中稳定性能好,便于掌握下腰姿势。

附图说明

图1为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第二顶托部伸出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所述下腰装置包括脚部基座1、第一顶托部2、第二顶托部3、腰部护垫4和头部支撑5;所述脚部基座1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托部2下端,第一顶托部2插入所述脚部基座1内部一侧并与脚部基座1铰接,第一顶托部2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二顶托部3的腔体6;所述第二顶托部3插入所述第一顶托部2内部的腔体6中,第二顶托部3滑动伸入或伸出于所述腔体6中;所述腰部护垫4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托部2上端面,腰部护垫4附着于第一顶托部2上端面的上部;所述头部支撑5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托部3外侧,头部支撑5与所述第二顶托部3外侧端铰接。

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托部2的侧部设有调节槽7,所述调节槽7呈弧形弯曲,调节槽7上侧设有指示标签8,所述指示标签8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顶托部3从第一顶托部2腔体6中伸入或伸出的距离。调节槽7用于对第二顶托部3进行调节,从而使下腰装置适应训练者的训练进度,根据指示标签8可以获知第二顶托部3伸入或伸出的长度,便于训练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调节。所述第一顶托部2的侧部设有固定孔9,所述固定孔9均匀分布在所述调节槽7的下侧,所述第二顶托部3的侧部连接有调节柄10,所述调节柄10从所述调节槽7伸出。通过调节柄10驱动第二顶托部3,当将第二顶托部3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固定孔9对调节柄10进行固定。所述调节柄10侧部连接有固定旋钮11,所述固定旋钮11穿过所述调节柄10与所述固定孔9配合限制所述调节柄10滑动。通过旋转固定旋钮11使其伸入到固定孔9内部,从而限制调节柄10滑动,进而对第二顶托部3进行固定。

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托部2和第二顶托部3分别呈弧面状,所述腰部护垫4呈弧面状。采用弧面状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能够与训练者腰部形成良好的吻合,确保训练者训练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脚部基座1上端面向下凹陷形成脚部凹槽12,所述脚部凹槽12对称分布在脚部基座1两侧。训练者训练过程将双脚放入脚部凹槽12,从而防止脚部滑动,并且便于控制下腰姿势。所述脚部基座1内部嵌入有第一配重块13。第一配重块13对脚部基座1进行配重,保证下腰装置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舞蹈训练用辅助下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托部2下端设有承重杆14,承重杆14连接在所述第一顶托部2下端,承重杆14采用升降气杆,升降气杆连接有调节高度的把手15。承重杆14不仅对整个下腰装置起到支撑作用,而且通过调节承重杆14的高度达到调节第一顶托部2和第二顶托部3弯曲程度的目的,便于训练者根据训练进度进行调整,训练效果好。所述承重杆14下端连接有承重基座16,所述承重基座16内部嵌入有第二配重块17。承重基座16确保承重杆14的稳定性,通过第二配重块17进一步能够保证整个下腰装置训练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发明使用过程中,训练者将双脚放入脚部凹槽12,从而防止脚部滑动,并且便于控制下腰姿势,通过调节槽7对第二顶托部3进行调节,从而使下腰装置适应训练者的训练进度,根据指示标签8可以获知第二顶托部3伸入或伸出的长度,便于训练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调节,通过调节柄10驱动第二顶托部3,当将第二顶托部3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固定孔9对调节柄10进行固定,旋转固定旋钮11使其伸入到固定孔9内部,从而限制调节柄10滑动,进而对第二顶托部3进行固定。通过调节承重杆14的高度达到调节第一顶托部2和第二顶托部3弯曲程度的目的,便于训练者根据训练进度进行调整,训练效果好。本发明能够辅助初学者进行下腰训练,可以根据初学者的学习进度进行调节,达到循环渐进的训练目的,保证学习者的人身安全,下腰训练效果好,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使用舒适感强,同时使用过程中稳定性能好,便于掌握下腰姿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