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肢体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3938发布日期:2018-10-16 20:51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肢体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肢体的训练器材,尤其是一种肢体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代很多人工作紧张,长期超负荷运转,没时间锻炼。偶尔有一点放松时间,便想起“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于是跑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或是到野外一口气爬到山顶。他们以为这样对身体有好处。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更大。由于很多人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蓄势待发。一旦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是心脑血管存在隐患的病人容易发生这种运动危害。另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病后往往留下肢体无力、手臂与腿脚不灵便等后遗症,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加强日常的肢体锻炼。目前,现有的康复锻炼装置不能对手臂和腿脚进行有效的锻炼。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康复锻炼装置对手臂、腿脚锻炼效果不理想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合理、锻炼效果好的肢体锻炼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肢体锻炼装置,其包括一底座、一座椅、一支撑架、一拉环和第一拉索,所述的座椅固定装配在所述的底座上,所述的支撑架由一竖向支撑杆和一水平支撑杆组成,其中,所述的竖向支撑杆固定连接在座椅后侧的底座上,所述的水平支撑杆固定连接在竖向支撑杆的顶部且位于座椅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水平支撑杆接近竖向支撑杆的一端上经第一支撑座转动支撑有第一滑轮,在所述的水平支撑杆远离竖向支撑杆的一端上经第二支撑座转动支撑有第二滑轮;在所述的底座内开设容纳腔,在所述的容纳腔内设有一升降板,所述的第一拉索的一端与所述的拉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拉索远离拉环的一端依次绕经第二滑轮、第一滑轮且延伸至容纳腔内与所述的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升降板与容纳腔的顶壁之间设有第一弹性机构;在所述的座椅前侧的底座上固定连接有下肢支撑板,在所述的下肢支撑板远离座椅的一侧铰接一下肢撑托板,在所述的下肢撑托板的底部与下肢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弹性机构。

优选的,在所述的升降板一侧的容纳腔顶壁上经第三支撑座转动支撑有第三滑轮,在对应下肢撑托板的容纳腔顶壁上经第四支撑座转动支撑有第四滑轮,在所述的升降板与下肢撑托板之间设有一第二拉索,该第二拉索的一端与所述的升降板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拉索远离升降板的一端依次绕经第三滑轮、第四滑轮且延伸出容纳腔与所述的下肢撑托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弹性机构包括两第一伸缩杆和两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的第一伸缩杆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升降板顶部上,所述的第一伸缩杆远离升降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容纳腔的顶壁;所述的第一压缩弹簧分别套装在所述的第一伸缩杆上。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弹性机构包括一第二伸缩杆和一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的第二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的下肢支撑板上,所述的第二伸缩杆远离下肢支撑板的一端铰接在下肢撑托板的底部上;所述的第二压缩弹簧套装在所述的第二伸缩杆上。

优选的,在所述的容纳腔的侧壁开设一导向槽,在接近该导向槽的升降板的一端上固定连接一滑块,所述的滑块滑动且限位在所述的导向槽内。

优选的,在所述的下肢撑托板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带。

本发明是用手拉动拉环,通过第一拉索克服第一弹性机构的作用力而拉动升降板进行升降,从而加强了对手臂的锻炼;将腿部或脚部放置在下肢撑托板上,并用腿部或脚部力量克服第二弹性机构的作用力而下压下肢撑托板,使其在下肢支撑板上转动,从而加强了对腿脚的锻炼。对于腿脚不易施力的病重患者,可通过用手拉动拉环,经第一拉索、升降板、第二拉索拉动下肢撑托板在下肢支撑板上转动,以辅助对腿脚的锻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锻炼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1.底座,101.容纳腔,102.导向槽,2.支撑架,201.竖向支撑杆,202.水平支撑杆,3.第一支撑座,4.第一滑轮,5.第一拉索,6.拉环,7.第二滑轮,8.第二支撑座,9.座椅,10.下肢支撑板,11.固定带,12.下肢撑托板,13.第二弹性机构,1301.第二伸缩杆,1302.第二压缩弹簧,14.第四支撑座,15.第四滑轮,16.第二拉索,17.第三支撑座,18.第三滑轮,19.升降板,20.第一弹性机构,2001.第一伸缩杆,2002.第一压缩弹簧,21.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在图1中,一种肢体锻炼装置,其包括一底座1、一座椅9、一支撑架2、一拉环6和第一拉索5。如图1所示,座椅9固定装配在底座1上。

如图1所示,支撑架2由一竖向支撑杆201和一水平支撑杆202组成。其中,竖向支撑杆201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并且竖向支撑杆201位于座椅9后侧。水平支撑杆202固定连接在竖向支撑杆201的顶部,并且位于座椅9的上方。

在图1中,在水平支撑杆202接近竖向支撑杆201的一端上经第一支撑座3转动支撑有第一滑轮4,在水平支撑杆202远离竖向支撑杆201的一端上经第二支撑座8转动支撑有第二滑轮7。其中,第一支撑座3与第二支撑座8分别与水平支撑杆202固定连接,第一滑轮4、第二滑轮7按常规方式对应支撑在第一支撑座3、第二支撑座8上。

如图1、图2所示,在底座1内开设容纳腔101,在容纳腔101内设有一升降板19。在图1中,第一拉索5的一端与拉环6固定连接,第一拉索5远离拉环6的一端依次绕经第二滑轮7、第一滑轮4,第一滑轮4、第二滑轮7对第一拉索5起到导向作用。在图2中,第一拉索5远离拉环6的一端还通过底座1上的通孔延伸至容纳腔101内与升降板19的顶部固定连接。

在图1中,在升降板19与容纳腔101的顶壁之间设有第一弹性机构20。该第一弹性机构20可以增加升降板19上的作用力,提高手臂的锻炼强度。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机构20包括两第一伸缩杆2001和两第一压缩弹簧2002。其中,第一伸缩杆2001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升降板19顶部上,第一伸缩杆2001远离升降板19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容纳腔101的顶壁上;第一压缩弹簧2002分别套装在第一伸缩杆2001上。第一压缩弹簧2002可推动升降板19进行复位,继而升降板19通过第一拉索5拉动拉环6进行复位。

在图1中,在座椅9前侧的底座1上固定连接有下肢支撑板10,在下肢支撑板10远离座椅9的一侧通过铰接座铰接有下肢撑托板12,在下肢撑托板12的底部与下肢支撑板10之间设有第二弹性机构13。第二弹性机构13支撑下肢撑托板12,使下肢撑托板12在非工作状态下始终处于水平位置。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二弹性机构13包括一第二伸缩杆1301和一第二压缩弹簧1302,第二伸缩杆1301的一端通过铰接座铰接在下肢支撑板10的一侧上,第二伸缩杆1301远离下肢支撑板10的一端通过铰接座铰接在下肢撑托板12的底部上;第二压缩弹簧1302套装在第二伸缩杆1301上。第二压缩弹簧1302迫使下肢撑托板12进行复位。

为了实现手臂对腿脚进行辅助锻炼,如图1所示,在升降板19一侧的容纳腔101顶壁上经第三支撑座17转动支撑有第三滑轮18,在对应下肢撑托板12的容纳腔101顶壁上经第四支撑座14转动支撑有第四滑轮15。其中,第三支撑座17与第四支撑座14分别固定连接在容纳腔101的顶壁上,第三滑轮18、第四滑轮15按常规方式对应支撑在第三支撑座17、第四支撑座14上。在升降板19与下肢撑托板12之间设有一第二拉索16,其中,第二拉索16的一端与升降板19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拉索16远离升降板19的一端依次绕经第三滑轮18、第四滑轮15,并且通过底座1上的另一通孔延伸出容纳腔101与下肢撑托板12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三滑轮18、第四滑轮157对第二拉索16起到导向作用。

为了防止升降板19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偏移,如图2所示,在容纳腔101的侧壁开设一导向槽102,在接近该导向槽102的升降板19的一端上固定连接一滑块21,滑块21滑动连接在导向槽102内,并且限位在导向槽102内,不得脱离导向槽102。

为了对腿脚不易施力的病重患者实现锻炼,在图1中,在下肢撑托板12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带11。固定带11将病重患者腿脚固定在下肢撑托板12上,防止病重患者腿脚脱离下肢撑托板12。

本发明在对上肢进行锻炼时,用手拉动拉环6,通过第一拉索5克服第一弹性机构20的作用力拉动升降板19上升,然后放松拉环6,则第一弹性机构20的第一压缩弹簧2002迫使升降板19复位,如此周而复始,对手臂加强锻炼。在对下肢进行锻炼时,将腿部或脚部放置在下肢撑托板12上,采用腿部或脚部力量克服第二弹性机构13的作用力而下压下肢撑托板12,使下肢撑托板12在下肢支撑板10上转动,在撤回腿部或脚部力量后,第二弹性机构13的第二压缩弹簧1302迫使下肢撑托板12复位,如此周而复始,对腿部或脚部加强锻炼。在病重患者的腿部或脚部无法施力时,则需要用手对其进行辅助锻炼,即用手拉动拉环6,通过第一拉索5、升降板19、第二拉索16拉动下肢撑托板13在下肢支撑板10上转动,腿部或脚部被动跟随下肢支撑板13活动,从而对腿部或脚部进行辅助锻炼。

本发明设计合理,可对上肢或下肢进行单独锻炼,也可以对上肢与下肢进行组合锻炼,其锻炼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