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球原地投掷技术模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8515发布日期:2019-02-15 22:51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铅球原地投掷技术模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育教学器材,具体为一种铅球投掷模拟器。



背景技术:

铅球原地投掷的技术动作包括:

1、持铅球手五指自然分开,球放在食、中、无名指根处,拇指和小指扶在球的两侧,手腕背屈增加握球的稳定性,防止铅球滑动,充分发挥手腕和手指的力量,使铅球获得更快的初速度。

2、握好球后,将球放在锁骨窝处,贴于颈部,下颌向右转,右臂屈肘,掌心向内,上臂与肩齐平或略低于肩,左臂自然上举,两眼平视前方。握持铅球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动作掌握得正确与否,会对滑步和最后用力动作产生较大的影响。

3、最后用力从左脚落地前开始至铅球离手结束,是推铅球技术的关键环节,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铅球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正确的动作,铅球出手初速度的贡献率高达80%--85%;出手角度一般是35--39度;出手高度是手臂投掷能达到的最佳高度,技术动作如图1所示。

当滑步结束右脚着地时,右腿迅速蹬转,左脚积极着地。滑步结束后,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努力保持肩轴与髋轴的扭紧姿势,上体在转动中逐渐抬起。为加快上体转动和抬起,左臂由胸前向投掷方向牵引摆动,使身体由背对投掷方向转至侧对投掷方向。此时肩轴仍落后于髋轴,左臂和左肩高于右肩,体重大部分仍在弯曲而压紧的右腿上,身体形成侧弓姿势,拉长的肌群成待发之势,为躯干最后用力动作创造有利条件。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原地推铅球投掷的技术动作,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均是采用实地训练模式,由于学生人数多,技术动作的掌握因人而异,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缺陷,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铅球原地投掷技术模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实地训练影响教学质量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铅球原地投掷技术模拟器,包括铅球本体,所述铅球本体的顶端活动连接有弯杆的一端,所述弯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内压弹力扣,所述内压弹力扣可调节的活动安装在套杆的底端内,所述套杆的顶端通过销轴转动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吊装在安装架/屋顶上,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与所述套杆相对应的摆动槽,两个摆动槽之间构成所述套杆的摆动空间,所述套杆上处于所述摆动空间内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上安装有拉力弹簧,所述拉力弹簧的另一端安装在与两个摆动槽中心位置垂直的墙体/支架上。

进一步,所述弯杆具体由第一竖直管、弯管和第二竖直管,所述弯管具体呈竖直设置的半圆形,所述弯管的顶端竖直连接有所述第一竖直管,所述弯管的另一端竖直连接有所述第二竖直管,所述第二竖直管的底端活动安装有所述铅球本体,且二者同轴分布。

进一步,所述第一竖直管的轴线与所述弯管的圆心重合,所述第二竖直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一竖直管的轴线偏心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竖直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竖直管的轴线在水平方向上相距2.5-3cm。

进一步,所述弯管的抗压力不小于8kg。

进一步,所述套杆上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与所述内压弹力扣相对应的通孔组。

进一步,两组相邻通孔组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为3-5cm。

进一步,两个所述摆动槽与所述套杆之间的间距为2-3mm。

进一步,所述摆动槽具体为圆心朝上的弧形结构,且其最低点与安装架/屋顶的距离为30-50cm。

进一步,所述拉力弹簧挂设在墙体/支架上,且其挂点可上下调节。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铅球原地投掷技术模拟器,该模拟器通过铅球投掷的技术要领,通过有压力弹簧、高低调节内压弹力扣、拉力弹簧的上下挂点的调节,模拟的仿真性强。学生练习时,可在室内进行,模拟器设计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在有限的空间可安装多套,供多人同时练习,模拟练习效率高,特别是摆动槽的设置,在学生在模拟练习时,如动作不规范,套杆就与摆动槽碰撞,学生在下次模拟时就会进行自我调节,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用性强,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铅球原地投掷动作分解图;

图2为实施例中一种铅球原地投掷技术模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铅球本体;2、弯杆;3、压力弹簧;4、内压弹力扣;5、套杆;6、底座;7、摆动槽;8、拉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铅球原地投掷技术模拟器,包括铅球本体1,铅球本体1的顶端活动连接有弯杆2的一端,弯杆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压力弹簧3,压力弹簧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内压弹力扣4,内压弹力扣4可调节的活动安装在套杆5的底端内,套杆5的顶端通过销轴转动安装在底座6上,底座6吊装在安装架/屋顶上,底座6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与套杆5相对应的摆动槽7,两个摆动槽7之间构成套杆5的摆动空间,套杆5上处于摆动空间内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上安装有拉力弹簧8,拉力弹簧8的另一端安装在与两个摆动槽7中心位置垂直的墙体/支架上。

优选的,弯杆2具体由第一竖直管、弯管和第二竖直管,弯管具体呈竖直设置的半圆形,弯管的顶端竖直连接有第一竖直管,弯管的另一端竖直连接有第二竖直管,第二竖直管的底端活动安装有铅球本体1,且二者同轴分布。

优选的,第一竖直管的轴线与弯管的圆心重合,第二竖直管的轴线与第一竖直管的轴线偏心设置。

优选的,第一竖直管的轴线与第二竖直管的轴线在水平方向上相距2.5-3cm。

优选的,弯管的抗压力不小于8kg。

优选的,套杆5上自上而下均匀开设有与内压弹力扣4相对应的通孔组。

优选的,两组相邻通孔组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为3-5cm。

优选的,两个摆动槽7与套杆5之间的间距为2-3mm。

优选的,摆动槽7具体为圆心朝上的弧形结构,且其最低点与安装架/屋顶的距离为30-50cm。

优选的,拉力弹簧8挂设在墙体/支架上,且其挂点可上下调节。

部件的作用说明:

摆动槽7:因铅球原地投掷,铅球本体1的运行轨迹基本是在一条直线上,只有侧启动到转体动作完成,正确的铅球运行直线左右摆动偏差不超过铅球的直径,在学生在模拟练习时,如动作不规范,套杆5就与摆动槽7碰撞,学生在下次模拟时就会进行自我调节;还有从安全角度考虑,模拟投掷后,由于拉力弹簧8的作用,模拟器会产生前后摆动,如动作不规范,会出现左右晃动,造成伤人情况,有了摆动槽7,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铅球本体1与弯杆2中第二竖直管的活动链接,铅球从侧启动到转体动作完成有约半个球的转体,如固定链接,铅球本体在手掌中就会转动,模拟失真;铅球本体的偏心安装是根据圆弧的半径与铅球本体在人体贴于颈部的需要设置。

弯杆2顶端安装压力弹簧3,使在模拟练习时,给铅球本体1产生一定的向下压力,压力大小可根据实物球设置,通过内压弹力扣4上下调节实现,尽量做到模拟的仿真性;

拉力弹簧8是用来模拟投掷铅球用的,长短的设定是根据练习者的情况进行调节,拉力弹簧8产生作用力是左脚落地前开始至铅球离手的瞬间,通过墙壁上的弹簧挂点来进行调节。

使用方法:根据练习者的情况,通过内压弹力扣4调节好高度和拉力弹簧8后,按照铅球投掷的技术要领进行练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