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3485发布日期:2019-02-19 18:4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保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腰肌劳损是一种慢性病,是在长时间紧张状态下,反复过度的腰部运动及重负荷中造成腰部肌肉疲劳、伸直出现酸胀感和疼痛等,慢慢形成劳损。在久坐后出现腰部疼痛或腰部肌肉有牵拉感,是腰肌劳损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其常见的症状表征有:长期发作且容易反复出现腰背部疼痛,呈现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的感觉。一般情况下通过休息,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姿势,舒活筋骨、活血化瘀可使疼痛症状减轻。当出现劳累、阴雨天气或者受风寒湿热的影响时,则会加重疼痛不适的感觉;另外,也有患者会出现活动时有牵拉、背部收紧感,不能承受较长时间的站立或端正坐姿,不能从事需要经常弯腰的工作,甚至弯腰稍久直起困难等,使日常活动受到限制。

现在有一种小飞燕训练操,训练者趴在地上,以髋部为支撑,胸部和腿部向上举升,同时手臂向后伸直,如图1所示,这种动作,对于人体腰肌的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训练操需要人体弯曲成飞燕形态,没有器械辅助,较难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用来解决在没有机械辅助的情况下,训练人员独立完成小飞燕训练操非常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自由端固定连接有坐板,所述坐板两端均设有铰接轴,所述坐板通过铰接轴分别铰接有前板和尾板,所述铰接轴上穿设有扭簧,所述扭簧包括v形杆和两根支杆,所述前板和尾板上均开设有与支杆相匹配的第一条形槽,所述坐板下端面开设有与v形杆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坐板两侧于v形杆对应位置开设有腰孔,所述腰孔内穿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位于v形杆上方,所述调节杆两端均设有调节装置,所述坐板于铰接轴两端位置各倾斜设有两个挡片,所述挡片上开设有过孔,所述过孔内穿设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上可拆卸安装有挡环,所述锁紧杆于挡环和位于下侧的挡片之间穿设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前板和尾板于锁紧杆对应位置安装有弧形挡板,所述弧形挡板上开设有与锁紧杆相匹配的卡孔,所述锁紧杆下端固定有钢丝绳,两个位于所述坐板同侧的钢丝绳自由端连接有同一个口字型握把,所述底座两侧各设有一根立柱,所述立柱上端内侧面开设有第三缺口。

进一步限定,所述弧形挡板内壁两端各设有一个限位块。这样的结构设计,可避免锁紧杆贴在弧形挡板内壁滑动时,滑出弧形挡板,实用性较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弧形挡板内壁卡设有与锁紧杆自由端相匹配的弧形凹槽。这样的结构设计,锁紧杆在弧形凹槽内滑动,通过弧形凹槽对锁紧杆进行定位,避免锁紧杆偏移。

进一步限定,所述挡环上进行开设有第三阶梯孔,所述锁紧杆于第三阶梯孔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阶梯孔内穿设有第三固定螺栓,所述第三固定螺栓与第三螺纹孔螺接。这样的结构设计,挡环通过第三固定螺栓固定在锁紧杆上,结构简单;装配时,先把第二压缩弹簧和挡环放置在两个挡片之间,再穿设锁紧杆,最后再通过第三固定螺栓固定即可,安装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盖板和调节筒,所述坐板于腰孔对应位置开设有腰形槽,所述腰形槽内设有滚轮,所述滚轮安装在调节杆上,所述盖板位于滚轮外侧、且安装在腰形槽内,所述调节筒安装于调节杆末端,所述调节筒外壁上下两侧设有耳板,所述耳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盖板外壁均匀设有若干与通孔相匹配的凸柱,所述调节筒内壁靠近盖板一端设有凸环,所述调节筒内于凸环外侧穿设有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套设在调节杆上,所述调节杆自由端于调节筒内安装有压块,所述调节杆自由端端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压块上开设有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一阶梯孔内穿设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固定螺栓与第一螺纹孔螺接。这样的结构设计,使用时,通过对调节筒向外侧拉扯的方式,使得凸柱脱离通孔,再把调节筒移动到其余凸柱对应位置,放手后,调节筒在第一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回弹,把调节筒挤压在盖板上,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滚轮内侧开设有矩形槽,所述调节杆于矩形槽对应位置安装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侧壁开设有第二阶梯孔,所述调节杆于第二阶梯孔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阶梯孔内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所述第二固定螺栓与第二螺纹孔螺接。这样的结构设计,矩形块通过第一固定螺栓固定在调节杆上,再通过矩形块限制调节杆的轴向运动,并通过滚轮上的矩形槽与矩形块相互配合,避免滚轮与调节杆发生相互滚动,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调节杆自由端外侧壁开设有第二条形槽,所述凸环内壁设有与第二条形槽相匹配的凸棱,所述调节杆位于腰孔内的部分呈腰形。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腰形的调节杆与腰孔相配合,腰形的调节杆上下端面为与腰孔相匹配的平面,可避免调节杆在腰孔内滚动;同时,第二条形槽与凸棱的相互匹配,可避免调节筒与调节杆相互转动,从而保证两个耳板上的通孔保持竖直状态,与凸柱相匹配。

进一步限定,所述底座呈h形。这样的结构设计,可增强装置的稳定性,避免装置在使用时倾翻,实用性较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前板自由端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内设有橡胶软垫,所述尾板自由端开设有两个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内安装有软质兜布。这样的结构设计,使用时,训练者的头部放置在第一缺口内,由橡胶软垫支撑,膝盖部位放置在第二缺口内,由软质兜布托起,舒适度更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使用者在做小飞燕训练操时,胸部和腿部向上举升的重量由前板和尾板各承担一部分,使得使用者更加省力,从而降低小飞燕训练操的训练难度;

2、通过锁紧杆对前板、尾板与坐板之间的角度进行固定,使得训练者可在前板、尾板与坐板之间锁紧的角度上继续上翘到小飞燕训练操标定的训练角度,降低了训练难度;

3、通过调节装置中调节杆放置的位置不同,调节扭簧的v形杆的力矩,从而调节扭簧的扭力,调节杆越向两端移动,越贴近前板和尾板,扭簧的弹力越大,训练操的难度越低,反之亦然;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调节杆进行调节,更改训练难度,从而适应自身的身体素质。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小飞燕训练操的训练状态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图2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实施例中调节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实施例中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实施例中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实施例中锁紧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前板1、第一缺口11、底座2、支撑柱21、尾板3、软质兜布31、坐板4、扭簧40、v形杆401、支杆402、第一条形槽403、凹槽404、铰接轴41、腰孔5、调节杆50、第一螺纹孔500、矩形块501、第二阶梯孔502、腰形槽51、滚轮52、盖板6、凸柱60、调节筒61、耳板611、通孔612、凸环613、第一压缩弹簧62、压块63、第二条形槽614、凸棱615、挡片7、锁紧杆71、挡环72、第三阶梯孔721、第二压缩弹簧73、钢丝绳731、弧形挡板74、卡孔741、限位块742、口字型握把75、立柱76、第三缺口7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底座2,底座2上设有支撑柱21,支撑柱21自由端固定连接有坐板4,坐板4两端均设有铰接轴41,坐板4通过铰接轴41分别铰接有前板1和尾板3,铰接轴41上穿设有扭簧40,扭簧40包括v形杆401和两根支杆402,前板1和尾板3上均开设有与支杆402相匹配的第一条形槽403,坐板4下端面开设有与v形杆401相匹配的凹槽404,坐板4两侧于v形杆401对应位置开设有腰孔5,腰孔5内穿设有调节杆50,调节杆50位于v形杆401上方,调节杆50两端均设有调节装置,坐板4于铰接轴41两端位置各倾斜设有两个挡片7,挡片7上开设有过孔,过孔内穿设有锁紧杆71,锁紧杆71上可拆卸安装有挡环72,锁紧杆71于挡环72和位于下侧的挡片7之间穿设有第二压缩弹簧73,前板1和尾板3于锁紧杆71对应位置安装有弧形挡板74,弧形挡板74上开设有与锁紧杆71相匹配的卡孔741,锁紧杆71下端固定有钢丝绳731,两个位于坐板4同侧的钢丝绳731自由端连接有同一个口字型握把75,底座2两侧各设有一根立柱76,立柱76上端内侧面开设有第三缺口760。

弧形挡板74内壁两端各设有一个限位块742。这样的结构设计,可避免锁紧杆71贴在弧形挡板74内壁滑动时,滑出弧形挡板74,实用性较强。

弧形挡板74内壁卡设有与锁紧杆71自由端相匹配的弧形凹槽。这样的结构设计,锁紧杆71在弧形凹槽内滑动,通过弧形凹槽对锁紧杆71进行定位,避免锁紧杆71偏移。

挡环72上进行开设有第三阶梯孔721,锁紧杆71于第三阶梯孔721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三螺纹孔,第三阶梯孔721内穿设有第三固定螺栓,第三固定螺栓与第三螺纹孔螺接。这样的结构设计,挡环72通过第三固定螺栓固定在锁紧杆71上,结构简单;装配时,先把第二压缩弹簧73和挡环72放置在两个挡片7之间,再穿设锁紧杆71,最后再通过第三固定螺栓固定即可,安装方便。

调节装置包括盖板6和调节筒61,坐板4于腰孔5对应位置开设有腰形槽51,腰形槽51内设有滚轮52,滚轮52安装在调节杆50上,盖板6位于滚轮52外侧、且安装在腰形槽5内,调节筒61安装于调节杆50末端,调节筒61外壁上下两侧设有耳板611,耳板611上开设有通孔612,盖板6外壁均匀设有若干与通孔612相匹配的凸柱60,调节筒61内壁靠近盖板6一端设有凸环613,调节筒61内于凸环613外侧穿设有第一压缩弹簧62,第一压缩弹簧62套设在调节杆50上,调节杆50自由端于调节筒61内安装有压块63,调节杆50自由端端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00,压块63上开设有第一阶梯孔,第一阶梯孔内穿设有第一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螺栓与第一螺纹孔500螺接。这样的结构设计,使用时,通过对调节筒61向外侧拉扯的方式,使得凸柱60脱离通孔612,再把调节筒61移动到其余凸柱60对应位置,放手后,调节筒61在第一压缩弹簧62的作用下回弹,把调节筒61挤压在盖板6上,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滚轮52内侧开设有矩形槽,调节杆50于矩形槽对应位置安装有矩形块501,矩形块501侧壁开设有第二阶梯孔502,调节杆50于第二阶梯孔502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阶梯孔502内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第二固定螺栓与第二螺纹孔螺接。这样的结构设计,矩形块501通过第一固定螺栓固定在调节杆50上,再通过矩形块501限制调节杆50的轴向运动,并通过滚轮52上的矩形槽与矩形块501相互配合,避免滚轮52与调节杆50发生相互滚动,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调节杆50自由端外侧壁开设有第二条形槽614,凸环613内壁设有与第二条形槽614相匹配的凸棱615,调节杆50位于腰孔5内的部分呈腰形。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腰形的调节杆50与腰孔5相配合,腰形的调节杆50上下端面为与腰孔相匹配的平面,可避免调节杆50在腰孔5内滚动;同时,第二条形槽614与凸棱615的相互匹配,可避免调节筒61与调节杆50相互转动,从而保证两个耳板611上的通孔612保持竖直状态,与凸柱60相匹配。

底座2呈h形。这样的结构设计,可增强装置的稳定性,避免装置在使用时倾翻,实用性较强。

前板1自由端开设有第一缺口11,第一缺口11内设有橡胶软垫,尾板3自由端开设有两个第二缺口,第二缺口内安装有软质兜布31。这样的结构设计,使用时,训练者的头部放置在第一缺口11内,由橡胶软垫支撑,膝盖部位放置在第二缺口内,由软质兜布31托起,舒适度更高。

本实施例,具有两种训练方式:

第一种训练方式:使用时,先拉动口字型握把75,使得口字型握把75卡设在立柱76的第三缺口760内,从而使得锁紧杆71脱离弧形挡板74,人再趴在坐板4上,头放在前板1的缺口11处,由橡胶软垫支撑,膝盖部位放置在第二缺口内,由软质兜布31托起,然后头和腿同时向上翘,翘动时,扭簧40带动前板1和尾板3远离坐板4一端向上翘,从而带动人的头和腿向上翘,使用者在做小飞燕训练操时,胸部和腿部向上举升的重量由前板1和尾板3各承担一部分,使得使用者更加省力,从而降低小飞燕训练操的训练难度;

通过调节装置中调节杆50放置的位置不同,调节扭簧40的v形杆401的力矩,从而调节扭簧40的扭力,调节杆50越向两端移动,越贴近前板1和尾板3,扭簧40的弹力越大,训练操的难度越低,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调节杆50进行调节,从而适应自身的身体素质;

第二种训练方式;使用时,把口字型握把75从第三缺口760中脱离,第二压缩弹簧73顶紧锁紧杆71,使得锁紧杆71自由端顶靠在弧形挡板74内侧面,人再趴在坐板4上,头放在前板1的缺口11处,由橡胶软垫支撑,膝盖部位放置在第二缺口内,由软质兜布31托起,然后头和腿同时向上翘,翘动时,扭簧40带动前板1和尾板3远离坐板4一端向上翘,从而带动人的头和腿向上翘;当前板1和尾板3远离坐板4一端向上翘动到一定角度时,锁紧杆71在第二压缩弹簧73的作用下压入卡孔741,从而使得前板1、尾板3与坐板4之间的角度固定,此时,使用者可继续把自身的头部和腿部向上翘,达到训练的目的;

训练完成后,拉动口字型握把75,使得锁紧杆71脱离卡孔741,此时,即可依靠使用者本身的自重,把前板1和尾板3下压,从而方便使用者从训练装置上下来;

采用第二种训练方向,前板1、尾板3与坐板4之间的固定角度小于小飞燕训练操的标准训练角度,使用者先由扭簧40带动至于锁紧角度,再依靠自身进行后面角度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训练的难度。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腰肌劳损康复多功能训练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