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部术后修复用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2367发布日期:2018-11-02 21:3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科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肺部术后修复用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呼吸内科为现代西医中一个科室。常见病症有肺炎杆菌肺炎、急性肺脓肿、肺炎球菌肺炎、哮喘、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曲菌病、肺念珠菌病、肺泡蛋白质沉积症、疱疹性咽峡炎、病毒性肺炎、矽肺、肺放线菌病、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哮喘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脱屑性间质性肺炎、免疫缺陷者肺炎、特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呼吸内科的肺部手术患者需要时常锻炼其肺活量,但现有的锻炼方式仅仅通过深呼吸来进行锻炼,训练方法单一,锻炼效果差且见效慢,但现有的技术很难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肺部术后修复用训练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肺部术后修复用训练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固定安装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右端上、下接口均安装有阀门,所述三通管的左端接口套接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左端内侧壁套接有呼吸面罩,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柱形凹槽,所述柱形凹槽的左端与三通管的右端上部接口相连通,所述柱形凹槽的上端贯穿壳体的上表面,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安装有观察镜片,所述观察镜片的下端与柱形凹槽相连通,所述柱形凹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活塞球,所述柱形凹槽的右侧壁固定连接有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外侧壁与柱形凹槽相滑动连接,所述柱形凹槽右侧壁固定安装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右端贯穿壳体延伸至外部,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腔室,所述腔室位于柱形凹槽的下端,所述腔室的左端与三通管的右端下部接口相连通,所述腔室的前端安装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前端贯穿壳体延伸至外部,所述排气管的外侧壁螺接有密封盖,所述腔室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右侧壁安装有气袋,所述套管的右侧壁固定安装有密封管,所述密封管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开设有条形凹槽,所述条形凹槽的内侧壁与滑动杆的外侧壁相滑动连接,所述观察镜片与条形凹槽的外侧壁均开设有刻度线,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安装有计时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肺部修复训练患者手持把手,调节三通管使三通管的右端下部闭合,三通管右端上部开启,对着呼吸面罩呼气,气体通过通气管进入到柱形凹槽内,气体推动活塞球向右侧运动,当呼出的气体达到一定量时,活塞球触动第一滑块,推动第一滑块运动,弹簧压缩,观察第一滑块移动的距离可以测得每次呼气的强度,也可以锻炼气息的平稳性,调节三通管使三通管的右端下部开启,三通管右端上部闭合,对着呼吸面罩呼气,气体通过通气管进入到腔室内,待腔室内的气体饱和后,气体推动第二滑块滑动,使气袋内的气体排出,进入都密封管内,使滑动杆滑动,通过观察第二滑块移动的距离可以测得呼气的强度,此次测得结束后,拧动密封盖,将腔室内的气体排出,第二滑块回到初始位置,排出的气体回到气袋内,便于下一次训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种肺部术后修复用训练装置,通过控制阀门,使三通管右端上部开启,此种适用于初期肺部训练患者,可以使肺部修复患者呼气,气体通过呼吸面罩进入柱形凹槽内,推动活塞球运动,根据呼气的强度可以将活塞球与第一滑块相贴合,推动第一滑块运动,通过观察刻度线可以测得第一滑块的行驶距离,进而增强肺活量的锻炼,通过控制阀门,使三通管右端下部开启,此种适用于中、后期肺部修复患者,可以将肺部修复患者呼出的气存入到腔室内,腔室内达到饱和,挤压第二滑块运动,使气袋内的气体排入到密封管内,推动滑动杆的运动,通过观察刻度线可以获得一次性呼气滑动杆行驶的距离,进而加强肺部的训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肺部术后修复用训练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左侧壁固定安装有三通管2,三通管2的右端上、下接口均安装有阀门3,三通管2的左端接口套接有通气管4,通气管4的左端内侧壁套接有呼吸面罩5,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柱形凹槽6,柱形凹槽6的左端与三通管2的右端上部接口相连通,柱形凹槽6的上端贯穿壳体1的上表面,壳体1的上表面安装有观察镜片7,观察镜片7的下端与柱形凹槽6相连通,柱形凹槽6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活塞球8,柱形凹槽6的右侧壁固定连接有弹簧9的一端,弹簧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10,第一滑块10的外侧壁与柱形凹槽6相滑动连接,柱形凹槽6右侧壁固定安装有出气管11,出气管11的右端贯穿壳体1延伸至外部,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腔室12,腔室12位于柱形凹槽6的下端,腔室12的左端与三通管2的右端下部接口相连通,腔室12的前端安装有排气管13,排气管13的前端贯穿壳体1延伸至外部,排气管13的外侧壁螺接有密封盖14,腔室12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套管15,套管15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6,第二滑块16的右侧壁安装有气袋17,套管15的右侧壁固定安装有密封管18,密封管18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杆19,壳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条形凹槽20,条形凹槽20的内侧壁与滑动杆19的外侧壁相滑动连接,密封管18为密封状态,滑动杆19与密封管18壁紧密贴合,第二滑块16与套管15紧密贴合,三通管2的右端下部闭合,三通管2右端上部开启,初期肺部训练患者对着呼吸面罩5呼气,气体通过通气管4进入到柱形形凹槽6内,气体推动活塞球8向右侧运动,当呼出的气体达到一定量时,活塞球8触动第一滑块,推动第一滑块10运动,弹簧9压缩,观察第一滑块10移动的距离可以测得每次呼气的强度,也可以锻炼气息的平稳性,三通管2的右端下部开启,三通管2右端上部闭合,中、后期肺部训练患者对着呼吸面罩5呼气,气体通过通气管4进入到腔室12内,待腔室12内的气体饱和后,气体推动第二滑块16滑动,使气袋17内的气体排出,进入都密封管18内,使滑动杆19滑动,通过观察第二滑块16移动的距离可以测得呼气的强度,此次测得结束后,拧动密封盖14,将腔室12内的气体排出,便于下一次训练,观察镜片7与条形凹槽20的外侧壁均开设有刻度线,为了方便观察每次移动的距离,壳体1的上表面安装有计时器21,为了方便记录每次呼气时间的长短,便于记录,壳体1的前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为了方便训练时进行把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肺部修复训练患者手持把手,调节三通管2使三通管2的右端下部闭合,三通管2右端上部开启,对着呼吸面罩5呼气,气体通过通气管4进入到柱形凹槽6内,气体推动活塞球8向右侧运动,当呼出的气体达到一定量时,活塞球8触动第一滑块10,推动第一滑块10运动,弹簧9压缩,观察第一滑块10移动的距离可以测得每次呼气的强度,也可以锻炼气息的平稳性,调节三通管2使三通管2的右端下部开启,三通管2右端上部闭合,对着呼吸面罩5呼气,气体通过通气管4进入到腔室12内,待腔室12内的气体饱和后,气体推动第二滑块16滑动,使气袋17内的气体排出,进入都密封管18内,使滑动杆19滑动,通过观察第二滑块16移动的距离可以测得呼气的强度,此次测得结束后,拧动密封盖14,将腔室12内的气体排出,第二滑块16回到初始位置,排出的气体回到气袋17内,便于下一次训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