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可调式的运动单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3451发布日期:2018-10-12 22:1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器材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负载可调式的运动单车。



背景技术:

目前,能同时对腿部和手部进行锻炼的运动器材原来越受市场欢迎,其主要通过脚踏转动踏板,转动踏板通过连接杆带动手握杆的前后移动,从而实现腿部和手部的锻炼,并且车架上还设有负载飞轮,转动踏板的圆周性转动需要带动负载飞轮的转动,从而增加锻炼的强度,但是,由于负载飞轮的重量以及尺寸均已固定,无法进一步增加锻炼的强度,使得部分经常健身锻炼的人的锻炼效果不佳;并且转动已固定重量的负载飞轮对于初期进行锻炼的人们比较吃力,不小心还会造成肌肉损伤。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载可调式的运动单车,其具有负载大小可调,车身更加稳定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负载可调式的运动单车,其中,包括座椅,靠背,车架,与主动轮固定连接并进行周期性转动的脚踏板,与主动轮传动连接的负载装置以及通过连接杆与脚踏板连接并在所述脚踏板转动时进行前后摆动的手摇部,所述脚踏板、负载装置以及手摇部均设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负载装置包括从动轮、转动轴、负载飞轮本体、第一负载飞轮以及第二负载飞轮,所述转动轴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轮套设在转动轴上,所述负载飞轮本体通过轴孔套设在转动轴上,所述第一负载飞轮可拆卸套设在负载飞轮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负载飞轮可拆卸套设在第一负载飞轮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负载飞轮上设有若干个凹槽和若干个负载件,若干个凹槽等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负载飞轮的外表面,所述若干个负载件可拆卸插设在凹槽内并且若干个负载件与若干个凹槽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所述凹槽为十字形结构,所述负载件包括弧形体和十字形底座,所述弧形体垂直设在所述十字形底座上,所述十字形底座匹配插设在十字形的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负载飞轮上还设有若干个放置槽,若干个放置槽等间隔设在所述第二负载飞轮的外周面上,每一放置槽内均设有与放置槽匹配且转动设置的转动件。

进一步,所述负载飞轮本体上还设有若干个条形槽,若干个条形槽等间隔环设在所述负载飞轮本体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负载可调式的运动单车,其主要是通过人对脚踏板的踩动使得脚踏板进行圆周运动的同时带动由曲柄摇杆结构构成的手摇部进行前后摆动,最终起到对人的腿部和手部等各个肌肉的锻炼。所述脚踏板转动使得主动轮带动所述负载装置的从动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负载飞轮本体转动,锻炼的强度得到增加,并且人们可根据自身的锻炼强度需求对第一负载飞轮和第二负载飞轮进行装卸;当需要对锻炼强度进行增加时,将第一负载飞轮套设在负载飞轮本体上,当锻炼强度需进一步增加时,将第二负载飞轮套设在第一负载飞轮上,当锻炼强度还需进一步增加时,增加插设在第一负载飞轮上的负载件的数量达到对负载强度的增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根据自身实际锻炼时所需负载的大小进行调节,负载的设置使车架更加稳定,从而达到锻炼效果好且安全锻炼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负载飞轮、第二负载飞轮与负载飞轮本体连接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负载飞轮带有负载件时与负载飞轮本体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负载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负载件的俯视图。

图中:

车架-1;座椅-11;靠背-12;脚踏板-2;

手摇部-3;连接杆-31;负载飞轮本体-41;

轴孔-411;条形槽-412;第一负载飞轮-42;

凹槽-421;负载件-422;十字形底座-4221;

弧形体-4222;第二负载飞轮-43;

放置槽-431;转动件-43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5所示,一种负载可调式的运动单车,其中,包括座椅11,靠背12,车架1,与主动轮(图未示)固定连接并进行周期性转动的脚踏板2,与主动轮传动连接的负载装置以及通过连接杆31与脚踏板2连接并在所述脚踏板2转动时进行前后摆动的手摇部3,所述座椅11、靠背12、脚踏板2、负载装置以及手摇部3均设在所述车架1上,所述负载装置包括从动轮(图未示)、转动轴(图未示)、负载飞轮本体41、第一负载飞轮42以及第二负载飞轮43,所述转动轴与车架1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轮套设在转动轴上,所述负载飞轮本体41通过轴孔411套设在转动轴上,通过主动轮带动从动轮的转动,使得从动轮带动转动轴转动,进而由转动轴带动负载飞轮本体41转动;所述第一负载飞轮42可拆卸套设在负载飞轮本体41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负载飞轮43可拆卸套设在第一负载飞轮42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负载飞轮42与第二负载飞轮43均具有自身重量,在第一负载飞轮42套设在所述负载飞轮本体41上时承加在转动轴上的重量相应增加,所述转动轴与车架1的压力增加,摩擦力增大,因此转动时所需的动力也相应增加;而在第一负载飞轮42的外周面上在套设第二负载飞轮43,转动轴上的重量将进一步增加,因而带动所述转动轴转动的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加,所以,通过增加第一负载飞轮42和第二负载飞轮43实现对负载的改变,从而改变锻炼的强度,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锻炼需求。

所述第一负载飞轮42上设有若干个凹槽421和若干个负载件422,若干个凹槽421等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负载飞轮42的外表面,所述若干个负载件422可拆卸插设在凹槽421内并且若干个负载件422与若干个凹槽421一一对应设置;通过将负载件422插入至凹槽421中,所述负载件422增加了转动轴承受重量并且还增大了第一负载飞轮42转动时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使得第一负载飞轮42在转动时,空气阻力增大,第一负载飞轮42、负载飞轮本体41以及转动轴转动时需要更大的动力,因此起到在锻炼时增加负载的作用;并且插入凹槽421内的负载件422的数量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当负载强度过大时,通过减少负载件422与凹槽421配合的数量减轻风阻和重量,从而减轻负载强度;当负载强度不足时,增加与凹槽421配合的负载件422的数量增大风阻和重量,从而增大负载强度。此类结构大大增加了负载可调整的范围,并且使得负载的调整更加精确。

优选的,所述凹槽421为十字形结构,所述负载件422包括弧形体4222和十字形底座4221,所述弧形体4222垂直设在所述十字形底座4221上,所述十字形底座4221匹配插设在十字形的凹槽421内;所述弧形体4222包括内凹面和外凸面,外凸面指向内凹面的方向与所述负载飞轮本体41的转动方向一致,使得负载件422在转动过程中能进一步增大与空气的阻力,负载件422的负载效果更加明显。所述十字形底座4221与十字形凹槽421的设置使得十字形底座4221与十字形凹槽421的配合将更加紧密、牢固。

优选的,所述第二负载飞轮43上还设有若干个放置槽431,若干个放置槽431等间隔设在所述第二负载飞轮43的外周面上,每一放置槽431内均设有与放置槽431匹配且转动设置的转动件432,所述转动件432能向放置槽内转动也能向放置槽外转动,并且向放置槽外的转动方向和负载飞轮本体的转动方向一致,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位于所述放置槽431内,使得第二负载飞轮43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在第二负载飞轮43转动时,在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转动件432向放置槽外转动并受放置槽的限位,在负载飞轮转动过程中能始终露在放置槽431外,增加了第二负载飞轮43的空气阻力。

优选的,所述负载飞轮本体41上还设有若干个条形槽412,若干个条形槽412等间隔环设在所述负载飞轮本体41上,通过若干个的条形槽412的设置使得负载飞轮本体41的自身重量得到减轻,再只通过负载飞轮本体41锻炼时,锻炼强度得到降低,而要增加锻炼强度则通过第一负载飞轮42、第二负载飞轮43以及负载件422的增设来得到,从而通过负载大小的调整而扩大了锻炼强度的可调整范围。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