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型飞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2635发布日期:2019-03-27 10:56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型飞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飞机模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机模型。



背景技术:

当前,在航空模型自由飞领域普及级模型的橡筋动力模型飞机。然而,现有的航空模型飞机,在机身上,直接采用杆体结构,由于相近扭力作用,导致杆体易变形,且不易保护相近;同时,机头、杆体和尾翼的连接,多为插动连接等,使得模型飞机在飞行中,不宜调整,影响模型飞机的飞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模型飞机,其除了机翼翼台外,其它部件均采用定位安装,且机头可进行拉力线调整,大大提高了模型的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模型飞机,包括机身以及分别设置于机身两端的机头和尾翼,所述机身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管筒和杆体;

所述管筒上转动连接有翼台,所述翼台上通过弹性件与所述机翼连接;

所述尾翼包括卡接于所述杆体上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

所述机头与管筒通过卡槽和定位块的连接方式实现定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翼上还设有加强片,所述加强片与所述翼台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片包括与机身平行的片体,所述片体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尖锐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尖锐部与所述片体圆弧过渡连接。

更进一步地,与所述加强片的尖锐部平行的方向,设有碳纤维加强梁。

进一步地,所述管筒和杆体通过连接件和插槽实现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翼为一体热压成型的对称结构,所述机翼包括平面段以及平面段两端的圆弧段,所述圆弧段均为上反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机翼靠近所述机头的一侧设有绕流线。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尾翼通过底部的圆孔插入所述杆体上,所述水平尾翼通过第一挂件、第二挂件以及弹性环固定于所述杆体远离管筒的一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垂直尾翼为半椭圆结构,所述水平尾翼为椭圆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机身采用管筒和杆体结合的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单独的杆体而言,长度由原来单一化的杆体变为管筒和杆体,使其方便拆卸安装;且使尾部重量减轻,大大减少了转动惯量,提高了东安定性能;使用时,杆体与管筒卡接定位安装;携带运输时,将杆体和管筒拆卸,机身长度变短,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中,机头与管筒、管筒与杆体、杆体与尾翼均通过卡槽和定位块实现定位连接。现有技术中,大多由于是木杆结构,使得姿态、机头等位置不稳定,容易窜位,且不能调整,导致飞机飞行中的不稳定,或者零件掉落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飞机模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翼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机身;101、管筒;102、杆体;2、机翼;3、机头;4、尾翼;401、垂直尾翼;402、水平尾翼;5、插孔;6、紧固件;7、连接件;8、插槽;9、翼台;10、弹性件;11、孔状结构;12、卡接部;13、加强片;14、绕流线;15、尖锐部;16、碳纤维加强梁;17、第一挂件;18、第二挂件;19、弹性环;20、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型飞机,包括机身1、安装于机身1上的机翼2以及分别设置于机身1两端的机头3和尾翼4,其中,所述机身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管筒101和杆体102;本实施例中,管筒101采用塑料管等管状结构,在管筒101的侧部开设插孔5,杆体102采用硬塑料等制成四方形结构,所述管筒101底部通过插孔5插设有紧固件6,还包括漏斗状结构的连接件7,杆体102插入漏斗状结构的底部,漏斗状结构顶部设有带插槽8的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与所述管筒101内壁相切,插槽8向前推,插入横放于管筒101内的紧固件6内。具体实施时,紧固件6可以选用销钉等结构。

在管筒101上转动连接有翼台9,然后翼台9通过弹性件10与机翼2连接。具体地,所述翼台9为四方形结构,所述四方形上边为弧形结构,且所述四方形结构内设有加强筋,所述四方形底部设有孔状结构11,便于翼台9插入管筒101内,实现翼台9与管筒101的转动连接。安装时,翼台9安装于管筒101靠近紧固件6一端,即设置于管筒101的下半部分上,这样使得机翼2飞行稳定。

四方形翼台9两侧分别延伸形成卡接部12,所述机翼2上设有加强片13,加强片13的方向与翼台9方向平行。具体地,弹性件可以选用橡皮筋等,橡皮筋先套设于翼台9的一个卡接部12上,然后穿过加强片13,套接于翼台9的另一卡接部12上。通过橡皮筋和卡接部12,将机翼2固定于翼台9上,这种安装方式简单,便捷。弹性件10的目的是连接翼台9、卡接部12以及机翼2,采用橡皮筋,是因为橡皮筋为环形,方便套上去。

为了结构上的匹配和外观上的美观,可以在四方形翼台9上设置于加强片13相匹配的表面层,当机翼2与翼台9安装后,两者重叠,结构美观。

所述机头3与管筒101、杆体102与尾翼4均通过卡槽和定位块实现定位连接。通过卡槽和定位块连接的方式,实现定位连接,避免飞机飞行中零件的位置变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连接,保证了飞行中各个部件的连接稳定。

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在机翼2靠近机头3的一侧设有绕流线14。绕流线14设置于机翼前缘的10%处。然后将绕流线14设置为弧形结构,且所述弧形结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翼2两端相连。由于具有绕流线14,进而可以弥补雷诺系数过于小,提高滑翔性能。绕流线14可以直接热压于机翼上。

进一步地,通过对比可知,绕流线14距离所述机翼2边沿的最大距离为整个机翼2宽度的10%。这个距离时,对于飞行的影响最好。

加工制造时,所述机翼2为一体热压成型的对称结构,热压成型,保证机翼2表面的平滑以及机翼2结构的牢固性。热压成型后,在机翼2上增加一层薄膜,有助于保护机翼表面。当机翼2为对称结构时,加强片13也为对称结构,且加强片13主要设置于机翼2的中间位置,加强片13主体方向与机身平行,设置在中间位置,能保证尽最大可能发挥加强片13的作用,使得飞机模型的飞行更加流畅和安全。

加强片13设置时,其包括与机身平行的片体,片体为四方形结构,将片体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尖锐部15,所述尖锐部与所述片体通过圆弧过渡连接。与现有技术中的四方形延长相比,尖锐部将应力分散,避免应力集中,进而可以提高机翼2的抗弯矩能力。

为了进一步避免应力集中,还可以将片体前后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类似三角形结构,一方面,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使得应力分散。

本实施例中,沿所述加强片13的轴线方向还增加设有碳纤维加强梁16,碳纤维加强梁16采用碳纤维材料,压铸到机翼2中,增加碳纤维加强梁16,提高了机翼2的抗弯矩能力,增加了机翼2的使用寿命。且碳纤维加强梁16与加强片13中,尖锐部结构平行。

当然,在长度设计上,将碳纤维加强梁16的长度设置的大于所述加强片13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称结构的机翼2包括平面段、圆弧段和方向朝上的翘起段,所述平面段通过圆弧段与翘起段连接。现有技术中,机翼直接通过平面过度,干扰阻力大,本申请通过圆弧段,减少了干扰阻力,有助于飞行。

更进一步地,所述圆弧段的上反角结构(或称之为翼尖),可以为半椭圆形、弧形、四方形或三角形中的一种。采用半椭圆或者弧形的意见,机翼可以减少干扰阻力和诱导阻力,提高飞行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尾翼4包括卡接于所述杆体102上的垂直尾翼401和水平尾翼402,垂直尾翼401底部通过夹持件夹持,在夹持件的底部设置圆孔,进而垂直尾翼401通过圆孔插入所述杆体102上,实现固定;在杆体102上分别设置第一挂件17和第二挂件18,组装后,第一挂件17和第二挂件18分别位于水平尾翼402的前后两端,而橡皮筋两端分别挂于第一挂件17和第二挂件18上,使得水平尾翼402通过弹性环19、第一挂件17和第二挂件18被固定于杆体10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垂直尾翼401为半椭圆结构,且所述半椭圆的大于所述半椭圆底边的长度。通过这样的设置,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干扰和诱导阻力,提高飞行性能。

同时,水平尾翼402可以选用椭圆形结构。

本实施例中,具体组装时,首先组装机身1,将杆体102插入连接件7内,紧固件6横插于管筒101内,连接件7上的插槽8插入紧固件6内,机身1组装完毕。然后,机头3定位连接于机身1上。翼台9通过孔状结构11插入机身1内,机翼2通过卡接部12以及橡皮筋等固定于翼台9上。而垂直尾翼401和水平尾翼402则通过夹持件、圆孔、挂件等固定于杆体102上。本实用新型中,整个飞机模型组装比较简单,方便拆卸,尤其是机身1上的改进,方便了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机翼2采用wy-4560翼型。设置有圆弧,减少干扰阻力;同时在机翼2上设有“绕流线”,飞机模型在滑翔中,性能更加出色。

机身1采用管杆结合的结构,抗扭转、抗弯曲变形,且保护橡筋。

除了机翼2和翼台9外,其它部件均采用定位安装,便于装配、拆卸、保存。

本实用新型中,机头3上连接有螺旋桨20,将机头3、机身1、机翼2、翼台9等组装后,即可实现飞机模型的起飞降落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