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椭圆竟赛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5771发布日期:2019-08-16 22:23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椭圆竟赛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育健身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椭圆竟赛车。



背景技术:

竟赛车属于脚蹬式健身器材,竟赛车通常包括车架、车把、惯性轮、鞍座、转轴、曲柄和脚蹬等部件,车把、惯性轮、鞍座、转轴分别安装在车架上,且转轴与惯性轮相联动,曲柄的一端与转轴相连接,曲柄的另一端与脚蹬相连接;骑行时,竟赛人员是坐在鞍座上,两脚则踩在脚蹬上,通过踩踏,使转轴转动,转轴则带动惯性轮转动。椭圆机则属于脚踩式健身器材,椭圆机通常包括主架、把手、摆杆、惯性轮、转轴、曲柄和脚踏板等部件,把手、惯性轮和转轴分别装在主架上,且转轴与惯性轮相联动,摆杆的上端可摆动地连接于主架的前部,曲柄的一端与转轴相连接,曲柄的另一端与脚踏板的后端相连接,脚踏板的前端与摆杆的底端相连接,运动时,训练人员是站在脚踏板上,通过摆杆的运动与转轴转动的相配合,使得训练人员脚踏的位置的运动轨迹为椭圆形。为了扩大健身器材的功能,现有技术中是将健身车的功能融合到椭圆机中,使得一种带椭圆机功能的健身车应运而生,这种椭圆机是在结构上增加了鞍座和脚蹬,使得椭圆机具有健身车的功能,达到一机两用的目的,但是由于竟赛车和椭圆机的使用空间不相同,单纯地增加鞍座,使得鞍座对椭圆机的使用空间造成干涉,若保留椭圆机的使用空间,则又会造成鞍座与把手之间的距离较远而无法实现竟赛车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椭圆竟赛车,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椭圆机的结构进行改进,既能保证椭圆机功能的实现,又能保证竟赛车功能的实现,从而达到一机两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椭圆竟赛车,包括主架、把手、惯性轮、转轴、两个曲柄、两个摆杆和两个脚踏板;把手、惯性轮和转轴分别装在主架上,且转轴与惯性轮相联动,两个摆杆的上端分别可摆动地连接于主架的前部,两个曲柄的一端分别与转轴的两端相连接,两个曲柄的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脚踏板的后端相连接,两个脚踏板的前端分别与两个摆杆的底端相连接;还包括两个头部、鞍座和两个脚蹬,所述鞍座连接在主架的后部,所述两个脚蹬分别与所述两个曲柄的各另一端相连接,两个头部由前向后分别顺序固定在主架上,并使其中一个头部与所述鞍座处于适合进行竟赛车骑行的位置处,另一个头部则靠近所述摆杆与主架的相连接处;所述把手与两个头部呈可拆卸相配合。

所述把手与所述头部为插套相连接,所述把手设有插头,所述头部设有套筒,所述把手的插头插接在头部的套筒中,并通过插销锁接相固定。

所述把手包括把手管和把立管,所述把手管固定在把立管上,所述把手通过把立管插接在头部的套筒中。

所述脚踏板的后端通过U型件连接在所述曲柄的另一端,使所述脚蹬与曲柄的连接位置高于所述脚踏板与曲柄的连接位置。

所述脚踏板的中部还固接有脚踏座。

所述摆杆包括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第一摆杆的底端与所述脚踏板的前端相枢接,第一摆杆的顶端与所述主架相枢接;所述第二摆杆通过可折叠机构或伸缩机构与第一摆杆的顶端相连接。

所述主架包括底支撑、朝前向上斜向设置的第一后支撑、朝前向下斜向设置的第二后支撑和朝前向下斜向设置的前支撑,所述前支撑的底部固定在底支撑的前部,所述前支撑的顶部连接在第一后支撑的大致中部位置,第一后支撑的底部固定在底支撑的后部;所述第二后支撑的底部固定在第一后支撑的下部。

所述鞍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后支撑的顶部,所述两个摆杆的上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后支撑的顶部,所述两个头部分别连接在第一后支撑的上部。

所述转轴安装在第二后支撑的下部。

所述惯性轮安装在前支撑的大致中部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采用了在椭圆机上还设置有两个头部、鞍座和两个脚蹬,且鞍座连接在主架的后部,所述两个脚蹬分别与所述两个曲柄的各另一端相连接,两个头部由前向后分别顺序固定在主架上,并使其中一个头部与所述鞍座处于适合进行竟赛车骑行的位置处,另一个头部则靠近所述摆杆与主架的相连接处;所述把手与两个头部呈可拆卸相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通过调整把手与两个头部的配合,既能保证椭圆机功能的实现,又能保证竟赛车功能的实现,从而达到一机两用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椭圆竟赛车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现椭圆机功能)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现椭圆机功能)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现竟赛车功能)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现竟赛车功能)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椭圆竟赛车,包括主架1、把手2、惯性轮31、转轴32、两个曲柄33、两个摆杆4和两个脚踏板5;把手2、惯性轮31和转轴32分别装在主架1上,且转轴32与惯性轮31相联动,两个摆杆4的上端分别可摆动地连接于主架1的前部,两个曲柄33的一端分别与转轴32的两端相连接,两个曲柄33的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脚踏板5的后端相连接,两个脚踏板5的前端分别与两个摆杆4的底端相连接;椭圆竟赛车还包括两个头部61、62、鞍座71和两个脚蹬72,所述鞍座71连接在主架1的后部,所述两个脚蹬72分别与所述两个曲柄33的各另一端相连接,两个头部61、62由前向后分别顺序固定在主架1上,并使其中一个头部61与所述鞍座71处于适合进行竟赛车骑行的位置处,另一个头部62则靠近所述摆杆与主架的相连接处;所述把手2与两个头部61、62呈可拆卸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2与所述头部61、62为插套相连接,所述把手2设有插头,所述头部61、62设有套筒,所述把手2的插头插接在头部61、62的套筒中,并通过插销63锁接相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2包括把手管21和把立管22,所述把手管21固定在把立管22上,所述把手2通过把立管22插接在头部61或头部62的套筒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5的后端通过U型件51连接在所述曲柄33的另一端,使所述脚蹬72与曲柄33的连接位置高于所述脚踏板5与曲柄33的连接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5的中部还固接有脚踏座。

本实施例中,所述摆杆4包括第一摆杆41和第二摆杆42,第一摆杆41的底端与所述脚踏板5的前端相枢接,第一摆杆51的顶端与所述主架1相枢接;所述第二摆杆42通过可折叠机构或伸缩机构与第一摆杆41的顶端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架1包括底支撑11、朝前向上斜向设置的第一后支撑12、朝前向下斜向设置的第二后支撑13和朝前向下斜向设置的前支撑14,所述前支撑14的底部固定在底支撑11的前部,所述前支撑14的顶部连接在第一后支撑12的大致中部位置,第一后支撑12的底部固定在底支撑11的后部;所述第二后支撑13的底部固定在第一后支撑12的下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鞍座71固定在所述第二后支撑13的顶部,所述两个摆杆4的上端(即第一摆杆41的上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后支撑12的顶部,所述两个头部61、62分别连接在第一后支撑12的上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32安装在第二后支撑13的下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惯性轮31安装在前支撑14的大致中部位置。

当将把手2与头部61相配合时,适合进行竟赛车骑行,当将把手2与头部62相配合时,适合进行椭圆机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椭圆竟赛车,采用了在椭圆机上还设置有两个头部61、62、鞍座71和两个脚蹬72,且鞍座71连接在主架1的后部,所述两个脚蹬72分别与所述两个曲柄33的各另一端相连接,两个头部61、62由前向后分别顺序固定在主架1上,并使其中一个头部61与所述鞍座71处于适合进行竟赛车骑行的位置处,另一个头部62则靠近所述摆杆与主架的相连接处;所述把手2与两个头部61、62呈可拆卸相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通过调整把手与两个头部的配合,既能保证椭圆机功能的实现,又能保证竟赛车功能的实现,从而达到一机两用的目的。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