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63789发布日期:2020-01-10 21:20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主要包括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倾向疾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对于神经内科病人的康复治疗,除了常见的帮助患者锻炼肢体,使其能够行动外,还包括吞咽训练、语言、认知、骨关节、消化系统功能康复等诸多方面,使得患者功能恢复最大化,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生存时间,尽可能回归社会。一般的,对于神经内科的患者来说,均要进行吞咽训练,吞咽训练能够帮助患者锻炼面部的肌肉,活动面部的关节,根据医师的嘱咐进行训练也有利于认知康复,帮助患者自主进食,提高消化系统功能。现有的神经内科对于患者的吞咽训练较为简单,甚至没有专门的训练康复仪器,仅通过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进食进行锻炼,效果十分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少专门的神经内科吞咽训练的仪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本体和连接在本体上的弹性带,所述本体具有内侧和外侧,其结构特点为:在本体的内侧设置有呈上下分布的固定块和移动块,固定块通过固定杆固设在本体内侧,移动块通过移动杆而活动设置在本体内侧;在本体的内侧还设置有与移动杆配合的第二通孔,移动杆能在第二通孔内上下滑动;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一腔体,在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弹簧和支架,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支架抵接,支架与移动杆固定连接,在固定块和移动块上分别设置有牙套。

上述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所述本体呈半围合状,本体与弹性带共同构成全围合状,固定块设置在称动块的上方,固定杆、移动杆、第二通孔和第一腔体均分别呈对称状设置了左右两个,支架滑动嵌设在第一腔体内,支架通过移动杆与移动块连接;在本体的下部设置有电池槽,在电池槽内安装有蓄电池,在电池槽的槽口设置有挡板。

作为优选方案,上述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在支架上设置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第一滚轮与第一腔体的后壁滑动抵接并能在第一腔体的后壁作上下滚动;第二滚轮与第一腔体的底面滑动抵接并能在第一腔体的底面作左右滚动;在本体中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轮廓形状与人体的鼻子部位相匹配,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凹槽,在第二凹槽的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三凹槽连通的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在第一腔体的顶壁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一弹簧的上端通过压力传感器与第一腔体的顶壁抵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受力端与所述第一弹簧抵接,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面板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上述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所述牙套包括与固定块连接固定的上牙套以及与移动块连接固定的下牙套,上牙套与下牙套的结构相同并上下对称安装,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移动块的结构相同并上下对称安装,牙套采用可拆卸的固定方式,所述上牙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在第一板体的外侧设置有凸块,在固定块上设置有与凸块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凸块通过与卡槽卡接而将上牙套与固定块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的,在本体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腔体,在第二腔体内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一球体和第二球体,在本体的内侧开设有与第二腔体连通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孔径,使得连通孔与第二腔体的连接处形成限位部,第一球体的外表面与所述限位部滑动抵接,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后壁滑动抵接,所述第一球体远离第二球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穿过所述连通孔并延伸至本体内侧的外部,连接杆的外端通过螺纹连接有筒体。

优选地,上述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在第二球体上均匀设置有四根第二弹簧,四根第二弹簧相互垂直分布,四根第二弹簧的内端均与第二球体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弹簧的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抵接。

作为更优选的方案,所述筒体内开设有空腔,在空腔内滑动设置有活塞,活塞的靠近第一球体的一端通过第三弹簧与空腔的一端内壁连接,筒体远离活塞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孔。

上述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在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与活塞后端的筒体的空腔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套设有连接管,所述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与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与控制面板电连接。

更进一步地,上述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在筒体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在第二连接孔内设置有密封塞;在筒体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防滑垫,第一防滑垫为长条状,第一防滑垫沿筒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并沿筒体的周向均匀分布,在筒体靠近第一连接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防滑垫,第二防滑垫呈圆环状,并套设在筒体的外端圆周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让患者将本体佩戴在头部后,在固定块和移动块上固定好牙套,让患者咬合牙套,让患者的上齿与上牙套抵持,患者的下齿与下牙套抵持,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能够辅助患者进行吞咽咬合训练,使用方便,训练效果更明显,配合压力传感器以及控制面板,便于医师了解患者在咬合牙套的过程中的施力情况,对患者的吞咽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另一方面,将筒体与第一球体连接固定后,让患者将筒体含在口腔内,利用舌头拨动筒体,能够对舌头的肌肉进行锻炼。让患者口含筒体,通过第一连接孔吮吸或吹气筒体,使得筒体内的空腔形成压力差,压力差使得活塞在空腔内移动,能够对患者的肺活量、面部肌肉以及相关关节进行锻炼,通过密封塞能够调节对患者吹吸力的力度和方位,气压传感器和控制面板配合,便于医师了解筒体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同时患者在医师的指示下进行相关动作的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认知康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省略部分本体的立体图;

图5为图4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省略部分本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筒体与气压传感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的固定块与上牙套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弹性带、2固定块、3本体、31第一凹槽、32第二凹槽、33第一通孔、34第二通孔、35第三凹槽、36第一腔体、37第二腔体、38电池槽、39限位部、4固定杆、5移动杆、6移动块、7第一防滑垫、8第二防滑垫、9筒体、91第一连接孔、92连通管、93第二连接孔、94空腔、10牙套、101下牙套、102上牙套、1021第一板体、1022第二板体、1023凸块、11控制面板、12密封塞、13连接杆、14压力传感器、15第一弹簧、16第一滚轮、17支架、18第二滚轮、19第一球体、20第二弹簧、21第二球体、22气压传感器、23连接管、24活塞、25第三弹簧、2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透彻。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8,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本体3和连接在本体3上的弹性带1,所述本体3呈半围合状,具有内侧和外侧。本体3与弹性带1共同构成戴在人体头面部的全围合状,具体外形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体3的内侧设置有呈上下分布的固定块2和移动块6,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块2设置在称动块6的上方,当然,移动块6也可以设置在固定块2的上方。固定块2通过固定杆4设置在本体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共设置了左右两根与固定块2连成一体的固定杆4,固定块2依靠固定杆4而固设在本体3内侧。固定杆4的设置数量也可以是一根或三根。移动块6通过移动杆5设置在本体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共设置了左右两根与移动块6连成一体的移动杆5,移动块6通过移动杆5而活动的设置在本体3内侧,具体的,称动块6能在固定块2的下方作竖直方向的上下移动,移动杆5的设置数量也可以是一根或三根。

在本体3的内侧,设置有与移动杆5配合的第二通孔34,具体如图1所示,移动杆5能在第二通孔34内上下滑动。在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二通孔34连通的第一腔体36,具体如图4所示,在第一腔体36内滑动嵌设有支架17,所述第一腔体36内设置有第一弹簧15,所述第一弹簧15的上端与第一腔体36的顶壁直接抵接,或者通过压力传感器14与第一腔体36的顶壁抵接,第一弹簧15的下端与所述支架17抵接,支架17与移动杆5固定连接,即支架17通过移动杆5与移动块6连接。

在固定块2和移动块6上均分别设置有牙套10,且牙套10以可拆卸的方式分别设置在固定块2和移动块6上,固定块2和移动块6上设置有牙套10,供患者的牙齿10咬住。当患者的牙齿咬住上下两侧的牙套10时,在第一弹簧15的弹力作用下,能够辅助患者进行吞咽咬合训练。

所述本体3的左右两内侧分别与人体的面部轮廓匹配,便于患者使用。所述本体3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凹槽31,在第一凹槽31内连接弹性带1,所述弹性带1与所述本体3共同构成封闭环路,使用者将所述本体3置于患者的面前,将所述弹性带1套在患者的头上,能够将所述本体3与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为方便戴带和优化戴带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共设置了上下两根弹性带1,以及与之匹配的上下两个第一凹槽31,具体如图1所示。当然,弹性带1的设置数量也可以是一根或三根。

在本体3中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凹槽32,所述第二凹槽32的轮廓形状与人体的鼻子部位相匹配,呈燕尾形或方槽型,便于患者使用。所述本体3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凹槽35,具体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凹槽32的下端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三凹槽35连通的第一通孔3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33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当患者佩戴本体3后,患者的鼻孔对应所述第一通孔33,所述第一通孔33通过第三凹槽35与外界连通,便于患者呼吸。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为了防止患者在咬合的过程中,所述移动块6发生偏移,所述支架17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滚轮16和第二滚轮18,其中,所述第一滚轮16与所述第一腔体36远离所述移动杆5的一侧内壁滑动抵接,即第一滚轮16能在第一腔体36的后壁作上下滚动;第二滚轮18与所述第一腔体36的底面滑动抵接,即第二滚轮18能在第一腔体36的底面作左右滚动。在第一滚轮16以及第二滚轮18对第一腔体36的两侧内壁滑动抵靠的作用下,能够使移动杆5在沿第二通孔34的长度方向进行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防止所述移动杆5倾斜或者偏移。

进一步的,在第一腔体36的顶壁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4,所述压力传感器14的受力端与所述第一弹簧15抵接,所述本体3的外侧设置有控制面板11,所述压力传感器14与所述控制面板11电连接。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14与所述控制面板11,医师能够直观地了解患者咬合过程中的发力情况。

如图6所示,在本体3的下部还设置有电池槽38,在电池槽38内安装有蓄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可反复充电的锂电蓄电池。所述电池槽38的槽口卡接固定有挡板26,所述电池槽38和所述挡板26构成的腔体用于对电池进行固定。电池用于对所述压力传感器14以及所述控制面板11供电。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牙套10包括与所述固定块2连接固定的上牙套102以及与所述移动块6连接固定的下牙套101,所述上牙套102与所述下牙套101的结构相同并上下对称安装,所述固定块2与所述移动块6的结构相同并上下对称安装。所述牙套10采用医用塑料或医用硅胶等材质,牙套10采用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卫生、高效。具体的,以上牙套102与固定块2的连接方式为例,所述上牙套10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1021和第二板体1022,所述第一板体1021的形状与人的牙齿轮廓相匹配,所述第一板体1021用于在咬合的过程中与患者的上齿抵靠,所述第一板体1021和所述第二板体1022共同形成l形的截面。所述第一板体1021的外侧设置有凸块1023,所述固定块2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块1023相配合的卡槽(图未标出),所述凸块1023能够与卡槽卡接固定,进而将所述上牙套102与所述固定块2固定连接。可以理解地,所述下牙套101与所述移动块6的连接方式与所述上牙套102与所述移动块6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图7所示,在本体3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腔体37,在第二腔体37内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一球体19和第二球体21,在本体3的内侧开设有与第二腔体37连通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腔体37的孔径,使得连通孔与第二腔体37的连接处形成限位部39。所述第一球体19与第二球体21的外表光滑,第一球体19的外表面与所述限位部39滑动抵接,所述第二球体21与所述第二腔体37的后壁滑动抵接。在第二球体21上均匀设置有多根第二弹簧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簧20的设置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弹簧20相互垂直分布,每个第二弹簧20的内端均与第二球体21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弹簧20的外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腔体37的内壁抵接。

所述第一球体19远离第二球体2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穿过所述连通孔并延伸至本体3内侧的外部,所述连接杆13能够在连通孔内滑动。所述连接杆13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有筒体9。如图1、图6和图7所示,所述筒体9内开设有空腔94,在空腔94内滑动设置有活塞24,所述活塞24优选采用医用硅胶,所述活塞24在受压后,能够在筒体9的空腔94内滑动,就像针筒内的塞柱在受到压力差的作用下能在针筒内左右滑移一样。所述活塞24的靠近第一球体19的一端通过第三弹簧25与空腔94的一端内壁连接。所述筒体9远离所述活塞24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空腔94连通的第一连接孔9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体9的端面共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91。在筒体9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管92,所述连通管92与筒体9的空腔94连通,具体是与活塞24后端的空腔94连通,即具体与活塞24靠近第三弹簧25的端面与筒体9的远离第一连接孔91的底端面之间所构成的腔体相连通,所述连通管92的另一端套设有连接管23,所述本体3的一侧设置有气压传感器22,所述气压传感器22与所述连接管23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22与所述控制面板11电连接,通过气压传感器22能够帮助医师直观地获取活塞24一端的气压力。所述筒体9的侧壁还设置有第二连接孔9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孔93的数量设有多个,且第二连接孔93内设置有密封塞12,具体如图6和图7所示。

所述筒体9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防滑垫7,所述第一防滑垫7为长条状,所述第一防滑垫7沿筒体9的长度方向设置并沿筒体9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筒体9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孔9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防滑垫8,所述第二防滑垫8呈圆环状,并套设在筒体9的外端圆周上。

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对患者进行吞咽咬力训练时,将所述筒体9从第一球体19上拆卸下来,因筒体9的底端通过螺纹与连接杆13进行连接,即拆卸筒体9时,只需要徒手将筒体9从连接杆13上旋下即可。旋下筒体9后,将上牙套102安装到固定块2上,将下牙套101安装到移动块6上,让患者的上齿与所述上牙套102抵持,患者的下齿与所述下牙套101抵持后,利用弹性带1将本体3戴在患者的头上,医师面朝控制面板11,通过控制面板11了解患者在咬合牙套10过程中的施力情况。可以理解地,所述控制面板11还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手机app连接,通过手机app将患者的施力情况进行显示、记录和分析。

完成吞咽咬力训练后,将患者使用后的牙套10拆卸下来,其他患者再使用时,再配备固定另外的牙套10。

当需要对患者进行舌头以及面部肌肉的吞咽训练时,可以让患者佩戴或者不佩戴牙套10,将筒体9旋合至与连接杆13连接固定后,让患者将所述筒体9含在口腔内,利用舌头拨动筒体9,所述第二弹簧20起到复位作用,在四个第二弹簧20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筒体9能够保持在相对水平的位置,进而能够对舌头的肌肉不断进行锻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口腔内具有口腔粘膜,筒体9与口腔之间的阻力较小,患者较难控制筒体9在口腔内的位置,容易在拨动所述筒体9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口腔造成损伤。所述第一防滑垫7和第二防滑垫8均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筒体9在其口腔内的位置,防止筒体9在口腔内滑动,方便筒体9在患者口腔内的控制与移动。

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弹簧20可以省略,此时仅通过所述筒体9的自重进行舌头肌肉的训练。

另一方面,让患者口含所述筒体9,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91吮吸所述筒体9,使得所述筒体9内的空腔94形成负压,压力差使得所述活塞24在所述空腔94内移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知晓的是,在第三弹簧25的配合作用下,活塞24移动的距离与活塞24两端的压力差正相关。即,活塞24向第一连接孔91的方向移动的距离越长,患者吮吸筒体9所要花费的力量就越大。此时,控制面板11与气压传感器22配合,能够辅助医师了解筒体9内气压的变化情况。为了对患者进行不同吸力的训练,医师可以打开其中一个密封塞12,当患者吮吸的过程中,活塞24从打开密封塞12的第二连接孔93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后,气压差被打破,患者完成一次吸力训练。

可以理解地,所述吸力训练还可以为吹气训练,在吹气训练时,患者需要通过吹气使得活塞24移动。

本发明让患者将所述本体3佩戴在头部后,在所述固定块2和所述移动块6上固定好牙套10,让患者咬合所述牙套10,在第一弹簧15的弹力作用下,能够辅助患者进行吞咽咬合训练,使用方便,训练效果明显。

另一方面,让患者将所述筒体9含在口腔内,利用舌头拨动筒体9进行上下左右转动,对舌头的肌肉进行锻炼。让患者口含所述筒体9,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91吮吸或吹气筒体9,使得所述筒体9内的空腔94形成压力差,压力差使得所述活塞24在空腔94内移动,能够对患者的肺活量、面部肌肉以及相关关节进行锻炼。同时患者在医师的指示下进行相关动作的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认知康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