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肌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6898发布日期:2020-04-07 21:39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肌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腹肌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腹肌轮两边是两个呈杆状的手柄,手要握住手柄需要双手拇指相对而张新超下握住手柄,这样就会就会改变生理姿态,正常的生理姿态是按照站立自然垂落时,双手伸出掌心相对,手掌与手臂的关系一定,而在力量训练中有一个原则,是身体负重训练时必须保证身体处于正常的生理姿态,否则就容易引起损伤,换句话说,运动后如果没有处于正常生理姿态,由于肌肉痉挛引起动作失误时,非常容易损伤,因此发明人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现有技术对腹肌轮进行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腹肌轮,不仅能手握持,进行常规的健腹动作,而且还能用脚勾连,进行以手为支撑固定点,腿部进行收缩的健腹动作,或者手脚各一个的健腹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腹肌轮,包括把手、连接架和滚轮,所述把手设在连接架的左右两端,所述连接架的下端设有滚轮,所述把手呈框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包括横梁、第一连板和第二连板,所述横梁水平放置且左右两端分别作为连接架与把手相连的部分,所述横梁的下后侧分别设有两个平行并倾斜朝后下方延伸的第一连板,所述横梁的下端前侧分别设有两个平行并倾斜朝前下方延伸的第二连板。

进一步地,所述滚轮包括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两个所述第一连板下端相向一侧分别铰接有第一滚轮。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二连板下端相向一侧分别铰接有第二滚轮。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二连板下端相对侧面之间铰接有第二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为中心横杆,所述中心横杆的中央嵌套并铰接有单滚轮且左右两侧分别作为连接架与把手相连的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包括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均呈框架结构且框中心与横梁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面,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相对端的下侧分别设在连接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为上包框,所述上包框呈拱形结构且下端分别设在连接架的左右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上包框的上边框分别靠向左右两侧的部分向下凹曲形成侧壁挡凹结构,所述侧壁挡凹结构将上包框的左右两端的上侧分隔开。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的积极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创新点在于框形的把手,使得健腹轮不仅能手握持,进行常规的健腹动作,而且还能用脚勾连,进行以手为支撑固定点,腿部进行收缩的健腹动作,或者手脚各一个的健腹动作。

2、本实用新型在手握持时使得双手卷缩成筒状结构时,该筒状结构的轴线不仅可以水平,也就是双手抓握在把手的下边框,进行常规健腹动作时双手抓持动作,而且还可以使得该筒状结构的轴线竖直,也就是双手分别抓握把手的侧边框,使得双手按照站立自然垂伸时手部与臂部的相对关系,也就是使得手握持时处于正常的生理姿态,避免大量健腹运动后由于肌肉痉挛引起动作失误时容易损伤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种带框形把手的腹肌轮,结构多变,既有简单的单轮结构,又有稳定性好的三轮或四轮结构。

4、本实用新型中框形的把手结构多变,既有分别放置的两个框形把手,又有整合为一体的上包框结构,都能够良好地实现框形把手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单轮式腹肌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三轮式腹肌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四轮式腹肌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基于图1所示结构改进后的单轮式腹肌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参照图4对图2和图3中的把手分别进行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把手,2-横梁,3-第二把手,4-第一滚轮,5-第一连板,6-第二滚轮,7-第二连板,8-中心横杆,9-单滚轮,10-上包框,11-侧壁挡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附图1所示,提供一种单轮式腹肌轮,包括把手、连接架和滚轮,连接架包括横梁2和中心横杆8,横梁2水平放置且中间下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两个平行且竖直向下延伸的中心横杆8,中心横杆8的两端之间铰接有单滚轮9;而把手包括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均呈框架结构且框中心与横梁2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面,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相对端的下侧分别设在横梁2上。

实施例二:

如附图2所示,提供一种三轮式腹肌轮,包括把手、连接架和滚轮,连接架包括横梁2、第一连板5和第二连板7,横梁2水平放置且下后侧分别设有两个平行并倾斜朝后下方延伸的第一连板5,横梁2的下端前侧分别设有两个平行并倾斜朝前下方延伸的第二连板7;而滚轮包括第一滚轮4和第二滚轮6,两个第一连板5下端相向一侧分别铰接有第一滚轮4,两个第二连板7下端相对侧面之间铰接有第二滚轮6;而把手包括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均呈框架结构且框中心与横梁2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面,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相对端的下侧分别设在横梁2上。

实施例三:

如附图3所示,提供一种四轮式腹肌轮,包括把手、连接架和滚轮,连接架包括横梁2、第一连板5和第二连板7,横梁2水平放置且下后侧分别设有两个平行并倾斜朝后下方延伸的第一连板5,横梁2的下端前侧分别设有两个平行并倾斜朝前下方延伸的第二连板7;而滚轮包括第一滚轮4和第二滚轮6,两个第一连板5下端相向一侧分别铰接有第一滚轮4,两个第二连板7下端相向一侧分别铰接有第二滚轮6;而把手包括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均呈框架结构且框中心与横梁2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面,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3相对端的下侧分别设在横梁2上。

实施例四:

如附图4所示,提供一种基于实施例一改进后的单轮式腹肌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把手进行改进,设置把手为上包框10,上包框10呈冂字状结构且下端分别设在横梁2的左右两端,而为了方便双脚勾住上包框10的上边框后,使得双脚能够分隔开,在上包框10的上边框中央设置向下凹曲形成侧壁挡凹结构11,侧壁挡凹结构11将上包框10的左右两侧上部分分隔开。

实施例五:

如附图5所示,参照实施例四,对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把手分别进行改进,设置把手为上包框10,上包框10无需像实施例四中侧壁挡凹结构11的中部需要配合包裹单滚轮9而向上凸起,而是设置上包框10呈冂字状结构且下端分别设在横梁2的左右两端,为了方便双脚勾住上包框10的上边框后,使得双脚能够分隔开,在上包框10的上边框中央设置向下凹曲形成侧壁挡凹结构11,侧壁挡凹结构11将上包框10的左右两侧上部分分隔开。

通过上述五个实施例可以得出,整个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创新点在于框形的把手,使得健腹轮不仅能手握持,进行常规的健腹动作,而且还能用脚勾连,进行以手为支撑固定点,腿部进行收缩的健腹动作,或者手脚各一个的健腹动作,同时在手握持时使得双手卷缩成筒状结构时,该筒状结构的轴线不仅可以水平,也就是双手抓握在把手的下边框,进行常规健腹动作时双手抓持动作,而且还可以使得该筒状结构的轴线竖直,也就是双手分别抓握把手的侧边框,使得双手按照站立自然垂伸时手部与臂部的相对关系,也就是使得手握持时处于正常的生理姿态,避免大量健腹运动后由于肌肉痉挛引起动作失误时容易损伤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