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器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7787发布日期:2020-05-20 02:41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运动器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运动器材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供使用者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的运动器材。



背景技术:

图1显示申请人先前已申请并授权专利(中国第201510388565.6号发明专利)的一种运动器材,其对应结构也已产品化并销售于市,商品名称为“matrixs-driveperformancetrainer”。运动器材900主要包含一没有动力装置(例如马达)的跑步台910、一连接在跑步台910上的架体总成920、以及一配接在架体总成920上的拦阻装置940。跑步台910的跑带912上方定义出一活动空间(未标号)。架体总成920由一前端架体921、一左侧架体922及一右侧架体923所构成。在图1所示的使用模式下,拦阻装置940形成出一位于前述活动空间中的拦阻部941、一由拦阻部941左端延伸至左侧架体922后端的左侧限制部942、一由拦阻部941右端延伸至右侧架体923后端的右侧限制部943、以及一由拦阻部941中央部位延伸至前端架体921的悬吊部944。运动器材900可供用户在图1所示的使用模式下进行跑步之类的运动,通过拦阻部941拦住使用者的腰部阻挡其前进,使用者不需捉握架体即可利用反作用力提升脚部对跑带912表面的向后推力,因此能以如同在户外运动般的自然动作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并且能进行快跑(fast-run)或全力冲刺(sprint)训练。运动器材900还具有另一种使用模式,也就是将拦阻装置940适当卸除以空出活动空间,并且利用设在跑步台910前端的阻力装置930使环状跑带912不易绕转,让使用者能以双手捉握前端架体921并以双脚推动跑带912表面向后滑移,由此进行模拟在平地上推动重物前进的重量训练。

如前所述,在要进行前述重量训练之前,如果运动器材900处于如图1所示的第一使用模式,则用户必须先适当卸除拦阻装置940,使拦阻装置940退出活动空间之外,而其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其一,让左侧限制部942及右侧限制部943的后端分别保持连接在左侧架体922及右侧架体923的后端,但将悬吊部944的前端由前端架体921上拆离,然后将构成拦阻装置940的带状体适当置放在运动器材900的后端;其二,让悬吊部944的前端保持连接在前端架体921上,但将左侧限制部942及右侧限制部943的后端分别由左侧架体922及右侧架体923上拆离,然后将构成拦阻装置940的带状体适当置放在运动器材900的前端;其三,将悬吊部944的前端、左侧限制部942的后端及右侧限制部943的后端,全部由架体上拆离,然后将构成拦阻装置940的带状体整个拿离开活动空间,例如放置在跑步台910旁边或其他适当位置。总之,用户除了要先拆解拦阻装置940与架体总成920之间的一处、两处或三处连接部位,还必须将构成拦阻装置940的带状体拿到不会妨碍运动及进出的地方置放,才能在敞空的活动空间中进行前述重量训练。

反过来说,在要进行借助拦阻装置940的跑步之类的运动之前,如果运动器材900处于活动空间呈现敞空的第二使用模式,则用户必须先将构成拦阻装置940的带状体拿回跑步台910上,并且重新接合拦阻装置940与架体总成920之间的一处、两处或三处连接部位,使拦阻装置940回复如图1所示的撑张于活动空间中的型态,才能在运动中获得前述拦阻腰部的效益。

运动器材900的上述两种使用模式可供进行不同类型的运动或训练,有其独特功效,然而,要将运动器材900由其中一种使用模式变换成另一种使用模式,或者说,要将拦阻装置940在“撑张于活动空间中”与“退出活动空间之外”两种配置型态之间变换,作业不够简便,有待进一步改良。具体而言,每次要变换时,使用者都必须拆解或接合一至三处连接部位,以及将构成拦阻装置940的带状体从一个位置拿到另一个位置,而且在将前述带状体放置在活动空间之外时可能还要稍加收折整理,不仅动作较多而略显麻烦,而且使用者通常需要在活动空间内外进出走动才能完成变换作业,因而无法保持在活动空间中快速替换不同的运动模式,详而言之,不管是在借助拦阻装置940完成跑步之类的运动之后想要接着进行前述重量训练,还是在完成前述重量训练之后想要接着进行借助拦阻装置940的跑步之类的运动,即便前述拆解、接合动作能在活动空间中进行,使用者还是都要走下跑步台910,到运动器材900的后端或其他地方拿取或置放前述带状体,之后再走回跑步台910上,这对于想要快速替换不同运动模式的用户(尤其是高强度训练者)而言,不仅花费时间,还会打断身体的运动节奏、降低训练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跑步机功能且不需电力驱动的运动器材,其可利用附属的一拦阻装置拦阻位于活动空间中的使用者的身体,让使用者能以自然的动作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而且,当用户不需要前述拦阻功能时,能够简便地将前述拦阻装置由会在活动空间中形成阻碍的第一型态变换成不会形成阻碍的第二型态,同样地,当用户需要前述拦阻功能时,也能够简便地将前述拦阻装置由前述第二型态变换成前述第一型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跑步台,具有一环状跑带,所述环状跑带的上方定义出一活动空间;一架体总成,具有一第一侧架及一第二侧架,所述第一侧架及所述第二侧架其中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空间的左侧,另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空间的右侧;所述第一侧架设有一收容空间及一连通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一带状体,具有一内端、一外端,及一介于所述内端与所述外端之间的出没段,所述内端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外端能被使用者拉引而由所述第一侧架所在一侧往所述第二侧架所在一侧位移,所述出没段能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内,而且会因为受到使用者施力而由所述收容空间通过所述开口循序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所述带状体可能外露在所述活动空间的最大长度大于所述活动空间的左右宽度;一收回装置,至少会在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之后对所述带状体施加一力量,所述力量使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的所述出没段通过所述开口循序缩回所述收容空间;一第一接合件,设在所述带状体的外端;一第二接合件,设在所述第二侧架的与所述开口左右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一接合件与所述第二接合件能供使用者任意接合及拆分。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紧邻所述外端,当所述出没段全部缩回所述收容空间时,所述第一接合件停留在所述开口处。

所述带状体还具有一介于所述外端与所述出没段之间的外露段,当所述出没段全部缩回所述收容空间时,所述外露段由所述开口处向下悬垂;所述外露段的长度小于所述活动空间的左右宽度。

所述收回装置包含有一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设在所述第一侧架与所述带状体之间,会随着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而产生对应的弹性变形,其复元弹力形成使所述出没段缩回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力量。

所述收回装置还包含有一卷收轮,所述卷收轮枢设在所述收容空间内,能双向旋转;所述带状体的内端连接在所述卷收轮,而且所述带状体至少局部可卷绕在所述卷收轮上,当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受到使用者施力而循序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时,所述带状体会逐渐减少卷绕在所述卷收轮上的长度,并且带动所述卷收轮依一第一旋向旋转;所述弹性组件为一涡卷弹簧,其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卷收轮,会随着所述卷收轮依所述第一旋向旋转而产生对应的弹性变形,其复元弹力能带动所述卷收轮依一第二旋向旋转。

所述带状体至少局部具有沿长度方向伸缩的弹性;在所述卷收轮依所述第一旋向旋转至所述带状体已经没有卷绕在所述卷收轮之后,所述带状体会因为继续受到用户施力而弹性拉伸。

所述收回装置包含有一重量组件,所述重量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且连接在所述带状体的内端;当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受到使用者施力而循序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时,所述带状体会带动所述重量组件由一较低位置上升至一较高位置;所述重量组件的向下重力形成使所述出没段缩回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力量。

所述带状体至少局部具有沿长度方向伸缩的弹性;在所述重量组件上升至一上限位置之后,所述带状体会因为继续受到用户施力而弹性拉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技术方案:一种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跑步台,具有一环状跑带,所述环状跑带的上方定义出一活动空间;一架体总成,具有一第一侧架及一第二侧架,所述第一侧架及所述第二侧架其中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空间的左侧,另一个位于所述活动空间的右侧;所述第一侧架设有一第一收容空间及一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侧架设有一第二收容空间及一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左右相对;一第一带状体,具有一内端、一外端,及一介于所述内端与所述外端之间的出没段,所述第一带状体的内端保持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带状体的外端能受使用者拉引而由所述第一侧架所在一侧往所述第二侧架所在一侧位移,所述第一带状体的出没段会因为受到使用者施力而由所述第一收容空间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循序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一第二带状体,具有一内端、一外端,及一介于所述内端与所述外端之间的出没段,所述第二带状体的内端保持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带状体的外端能受使用者拉引而由所述第二侧架所在一侧往所述第一侧架所在一侧位移,所述第二带状体的出没段会因为受到使用者施力而由所述第二收容空间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循序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一第一收回装置,至少会在所述第一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之后对所述第一带状体施加一力量,所述力量使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的所述第一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循序缩回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一第二收回装置,至少会在所述第二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之后对所述第二带状体施加一力量,所述力量使释出至所述活动空间的所述第二带状体的所述出没段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循序缩回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一第一接合件,设在所述第一带状体的外端;一第二接合件,设在所述第二带状体的外端;所述第一接合件与所述第二接合件能供使用者任意接合及拆分;其中,所述第一带状体及所述第二带体能外露在所述活动空间的最大长度大于所述活动空间的左右宽度。

其中,所述第一带状体及所述第二带状体至少一个设有一用于附靠在使用者身体前方的拦阻部,所述拦阻部离开所述第一带状体或所述第二带状体的外端一段距离。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带状体构成拦阻装置,当用户需要拦阻功能时,只要将带状体由活动空间的侧边拉出并使第一接合件及第二接合件接合,即可简便地将拦阻装置变换为会在活动空间中形成阻碍的第一型态;反之,当用户不需要拦阻功能时,只要拆分第一接合件及第二接合件,使带状体缩回活动空间的侧边,即可将拦阻装置变换为不会形成阻碍的第二型态。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先前技术中的运动器材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运动器材的立体图,显示活动空间呈现敞空状态;

图3类似图2,但显示一带状体被由活动空间右侧的第一侧架拉往左侧的第二侧架;

图4类似图3,但显示前述带状体由右侧的第一侧架延伸至左侧的第二侧架;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运动器材的顶视图,示意前述带状体拦阻运动中的使用者的腰部;

图6a显示前述第一侧架的后端局部;

图6b显示前述第二侧架的后端局部;

图7显示设在前述第一侧架上的第一壳体的外观;

图8是图7当中8-8剖线的剖视图;

图9显示设在前述第二侧架上的第二壳体的外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先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运动器材700包含有一跑步台710,跑步台710具有一可稳定支撑在地面上的骨架711,以及一能在骨架711上循环绕转的环状跑带712,可供一使用者在跑带712上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前述运动可促使跑带712循环绕转。跑带712的上方定义出一活动空间(未标号)(注:此空间可想象为一长方体,其长度及宽度分别对应于跑带712顶面的长度及宽度,而其高度大约是一般使用者的身高),如同运动器材700本身,前述活动空间具有一前端、一后端、一左侧及一右侧。因为本实施例中的跑步台710结构属于习知技术,其基本构成类似一般免插电跑步机中的跑步台,具体上例如可套用前述中国第201510388565.6号发明专利中所揭示的对应结构,且因本实用新型的创作重点与技术特征并未实质涉及跑步台的部分,所以在此不就其细部结构多作说明。

一架体总成720连接在跑步台710的骨架711上,是由一前端架体721、一第一侧架722及一第二侧架723所构成。第一侧架722及第二侧架723分别位于前述活动空间的右侧及左侧,各具有一前支柱724、一后支柱725及一扶手杆726,其中,左、右二前支柱724的底端分别固接在跑步台710的骨架711的左前方角落及右前方角落,左、右二后支柱725的底端分别固接在跑步台710的骨架711的左后方角落及右后方角落,左、右二扶手杆726分别连接在左、右二侧的前支柱724与后支柱725的顶端之间,大致沿着跑步台710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且其所在高度大致对应于一般使用者腰部一带的高度(例如由跑带712的顶面起算大约90至95公分),可供使用者在必要时捉扶。在运动器材700的后端,左、右二后支柱725之间形成一出入口(未标号),供使用者由跑步台710后方往前进入前述活动空间,以及由活动空间往后退出跑步台710。前端架体721固接在左、右二前支柱724之间,位于前述活动空间的前端。

在跑步台710的前端左侧设有一阻力装置730(注:图中仅显示其护盖),可产生阻碍跑带712循环绕转的阻力,例如以涡电流制动、摩擦制动等方式对一与跑带712形成传动连接的飞轮(图中未示)施加涡电流式阻力、摩擦式阻力等。第一侧架722及第二侧架723的前支柱724顶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控制器731及一第二控制器732,可供使用者手动操作以控制阻力装置730增大或减小前述阻力。同样地,因为本实施例中的阻力装置730及控制器731、732结构属于习知技术,具体上例如可套用前述中国第201510388565.6号发明专利中所揭示的对应结构,且因本实用新型的创作重点与技术特征并未实质涉及阻力控制的部分,所以在此不就其细部结构及工作方式多作说明。

第一侧架722的扶手杆726靠近后端的位置设有一第一壳体740,第一壳体740的内部形成一收容空间741(如图8所示),而且第一壳体740的前端设有一连通收容空间741的纵长形开口742(如图7及图8所示)。收容空间741内设有一收回装置750,主要包含一卷收轮751及一弹性组件(图中未示),卷收轮751依据一纵向轴线枢设在第一壳体740(视同枢设在第一侧架722),可双向旋转(例如在图8中依据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旋转);前述弹性组件为一涡卷弹簧,其一端连接在第一壳体740(视同连接在第一侧架722),另一端连接在卷收轮751,会随着卷收轮751旋转而产生对应的弹性变形,其复元弹力可使卷收轮751反向旋转。

一带状体760的其中一端(以下称内端)保持位于第一壳体740的收容空间741内,并且连接在卷收轮751。带状体760的另一端(以下称外端)保持位于第一壳体740外部,并且连接一无法穿过开口742的第一接合件770。带状体760的内端与外端之间的一个部位穿过开口742。带状体760除了外端局部以外均可卷绕在卷收轮751上,在本实施例中,带状体760采用类似汽车安全带的尼龙织带,当其卷绕在卷收轮751时,也是以类似汽车安全带(或卷尺)卷收时的方式螺旋叠合卷绕,所以可将二至三公尺的长度集缩成不到十公分立方的体积。带状体760除了内端局部以外均可露出在第一壳体740外部。带状体760可能位于第一壳体740内部(即收容空间741)也可能位于第一壳体740外部的区段定义为一出没段(未标号),本实施例中的前述出没段紧邻前述外端,换言之,当带状体760的出没段全部都位于收容空间741内时,仅有外端露出在第一壳体740外,使第一接合件770停留在第一壳体740的开口742处。带状体760可能外露在前述活动空间的最大长度(参阅图5中假想线所示部分)大于前述活动空间的左右宽度。

带状体760的外端(及第一接合件770)可受使用者拉引而由第一侧架722所在一侧(本例为右侧)往第二侧架723所在一侧(本例为左侧)位移。带状体760的出没段会因为受到使用者施力(包括但不限于前述拉引外端的动作)而由收容空间741通过开口742循序释出至前述活动空间。当带状体760的出没段受到使用者施力而循序释出至活动空间时,带状体760会逐渐减少卷绕在卷收轮751上的长度,并且带动卷收轮751依一第一旋向(对应于图8中的逆时钟方向)旋转,使前述弹性组件(涡卷弹簧)产生对应的弹性变形而蓄积复元弹力,前述复元弹力可带动卷收轮751依一第二旋向(对应于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先前卷收轮751依第一旋向旋转几圈、放出多少长度的带状体760,前述复元弹力就可以使卷收轮751依第二旋向旋转几圈、卷回多少长度的带状体760。也就是说,由卷收轮751及弹性组件(涡卷弹簧)所构成的收回装置750,至少会在带状体760的出没段释出至活动空间之后对带状体760施加一力量,前述力量可使释出至活动空间的出没段通过开口742缩回收容空间741。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带状体760的出没段全部收容在收容空间741内,弹性组件也存在预定程度的弹性变形,持续对卷收轮760施加一对应于使其依前述第二旋向旋转的力量。

第二侧架723的扶手杆726靠近后端的位置设有一第二接合件780,第二接合件780与设在带状体760外端的第一接合件770结构相互配合,可供使用者任意接合及拆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件770及第二接合件780采用汽车安全带普遍使用的插扣组,即,第一接合件770具体为一金属插片,第二接合件780具有一第二壳体781,第二壳体781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壳体740左右相对,而且第二壳体781的前端设有一纵长形的插入口782(参阅图6b,其位置与第一壳体740的开口742左右相对),内部则设有一锁扣机构(图中未示),当第一接合件770插入插入口782时会被前述锁扣机构扣住,必须再按压第二壳体781侧面的解锁钮783,才可将第一接合件770抽离第二接合件780。由此,第一接合件770与第二接合件780可以简易、迅速、确实地接合及拆分。前述插扣组的结构为先前技术,凡是可应用于汽车安全带的插扣组均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就前述锁扣机构及解锁钮783的结构及原理多作说明。

就本实用新型的上位观点,第一接合件及第二接合件可能采用任何可供使用者任意接合及拆分的接合组件,除了前述汽车安全带普遍使用的插扣组,其他选择包含但不限于:常见于背包等的插扣组(例如duraflex公司的“rocklockster”等)、可相互勾扣的二钩环(carabiner)(或是一钩环搭配一封闭环圈)、可相互勾扣的二弹性绳钩(或是一弹性绳钩搭配一封闭环圈)、有孔皮带搭配皮带扣环、无孔皮带搭配皮带夹具、凸扣搭配凹扣(即对合扣或按扣,可配置多组)、密布环状结构的尼龙织物搭配密布钩状结构的尼龙织物(即“魔鬼粘(velcro)”)。上述各种接合组件均泛见于日常生活用品或户外运动用品等,故不在此多作解说。

接着说明运动器材700的使用方式。如果运动器材700处于如图2所示状态,即带状体760(除了外端)完全收容在前述活动空间右侧的第一壳体740内,而使用者想要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可以先由运动器材700后端的前述出入口往前进入前述活动空间,大致站在跑带712顶面的长度中央或稍微后面一点的位置,然后用手将位于其右后方的带状体760外端向前拉出,由右往左绕过自己身体腰部的前方(大约下腹部位置)之后,再将带状体760外端的第一接合件770与位于左后方的第二接合件780接合,如图5示意,此时带状体760会大致形成一开口朝后的v字形,其弯折部份附靠在使用者腰部w的前方。当使用者相对于跑步台710实际前进时,等于以腰部w对带状体760施加向前拉引的力量,使得仍位于第一壳体740内的带状体760的出没段对应释出更多长度,直至出没段完全释出、卷收轮751无法再依前述第一旋向旋转时,无法再伸长的带状体760即发挥拦阻作用,限制使用者腰部w继续靠近活动空间的前端,使用者可在此状态下开始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当用户因运动速度减慢而相对于跑步台710实际后退时,通过收回装置750持续对带状体760施加向后拉引的力量,带状体760会保持附靠在使用者的腰部w前方,不会往下滑落。关于以带状体拦阻人体腰部进行上述运动的效益,以及运动时的一些细节,在前述中国第201510388565.6号发明专利中即有详细说明,因非本案实用新型重点,故在此省略说明。

在使用者结束前述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带状体760的出没段会随着使用者身体后退而逐渐缩回第一壳体740内部,使前述v字形的两边逐渐缩短、夹角逐渐扩大,直到使用者退至活动空间的后端(之后经由前述出入口走下跑步台710),带状体760即呈现由左侧的第一侧架722直线延伸至右侧的第二侧架723,横亘在活动空间后端的腰部一带高度,如图4所示。下次同样要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用户即可由运动器材700的后端直接走上跑步台710,以其腰部前方顶着带状体760前进至受限位置并开始运动。或者,使用者也可在停止运动之后大致站在跑带712顶面的长度中央或稍微后面一点的位置,先将其左后方的第一接合件770与第二接合件780拆分,让带状体760缩回右后方的第一壳体740内,然后才走下跑步台710,使运动器材700回复成如图2所示的活动空间呈现敞空的状态。当然,使用者也可能先走下跑步台710,然后在运动器材700的后端拆分第一接合件770与第二接合件780。

补充说明,当运动器材700处于如图2所示状态而使用者想要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也可以先站在运动器材700的后端,将带状体760外端的第一接合件770拉引至与相对侧的第二接合件780接合,如图2、图3、图4所示连环动作,然后才往前进入活动空间,以其腰部前方顶着带状体760前进至受限位置并开始运动。

当运动器材700处于如图2所示的活动空间呈现敞空的状态时,可供使用者进行模拟推动重物前进的重量训练,即,使用者先使阻力装置730产生较高阻力,使环状跑带712不易绕转,然后,使用者站在跑带712顶面的长度中央或偏前的位置,将双手捉握在前端架体721的适当部位,采取低重心的姿势,利用其双脚的力量将跑带712顶面往后推动,以进行模拟在平地上推动重物前进的训练(例如推雪橇(pushsled))。此外,如果使用者想要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却不想利用前述拦阻功能时,当然也可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进行运动,如同一般(没有前述拦阻力能的)免插电跑步机的使用方式。

由以上说明可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免插电跑步机功能的上述运动器材700,必要时用户只需拉出带状体760并使第一接合件770与第二接合件780接合,即能使前述活动空间中出现一可拦阻腰部的拦阻装置,让用户能以自然的动作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同样地,必要时使用者只需将第一接合件770与第二接合件780拆分,让带状体760缩回活动空间右侧的第一壳体740内,即能使活动空间呈现敞空,以利进行无需前述拦阻功能的运动,例如前述重量训练,或是如同在一般免插电跑步机上轻便地走路、慢跑等。其中,使用者在活动空间中不需转身走动即可完成变换作业,所以能够快速替换不同的运动模式,例如在前述重量训练与利用拦阻功能的快跑运动及之间快速替换。

在上述较佳实施例中,带状体760的出没段(指可能释出至第一壳体740外部也可能缩回第一壳体740内部的区段)紧邻着带状体760的(始终保持在第一壳体740外部的)外端,因此,当前述出没段全部缩回第一壳体740内部时,设在带状体760外端的第一接合件770会停留在第一壳体740的开口742处。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无图),带状体的外端与出没段之间还具有一外露段,当前述出没段全部缩回收容空间时,前述外露段会由前述开口处向下悬垂;前述外露段的长度小于前述活动空间的左右宽度,意思是,要将带状体外端的第一接合件接合至相对侧边的第二接合件,带状体的出没段必须由收容空间内释出一段长度,使得带状体受到前述收回装置的收回力量,(在无人使用时)直线延伸于第一侧架与第二侧架之间。

此外,在图2所示的上述较佳实施例中,带状体760可被收容在活动空间的右侧,必要时将其外端往左拉引并且接合在活动空间的左侧,形成横向连接在左、右二侧架(即第一、第二侧架722、723)之间的形态;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能实施成带状体可被收容在活动空间的左侧,必要时将其外端往右拉引并且接合在活动空间的右侧,同样形成横向连接在左、右二侧架之间的形态。也就是说,如果将本实用新型当中设有收容空间的侧架命名为第一侧架,而设有第二接合件的侧架命名为第二侧架,那么,前述第一侧架可能位于活动空间的右侧,也可能位于活动空间的左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无图),运动器材右侧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而左侧的结构则是改成与右侧结构基本对称,也就是说,位于活动空间左、右二侧其中一侧的第一侧架设有一第一收容空间,一第一带状体至少局部可收容在第一收容空间内,受到使用者施力时会循序释出至活动空间,而且释出之后受到一第一收回装置的力量而倾向缩回第一收容空间;对称地,位于活动空间另一侧的第二侧架设有一第二收容空间,一第二带状体至少局部可收容在第二收容空间内,受到使用者施力时会循序释出至活动空间,而且释出之后受到一第二收回装置的力量而倾向缩回第二收容空间;第一带状体及第二带状体的外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接合件及一第二接合件;其中,第一带状体及第二带状体可能外露在活动空间的最大长度大于活动空间的左右宽度。由此,当用户需要前述拦阻功能时,可将左、右二侧的第一及第二带状体同时拉出,在活动空间左右宽度的中央或侧边使第一及第二接合件接合,或者,也可能只将其中一侧的带状体拉出,并使该带状体外端的接合件与尚未拉出的另一带状体外端的接合件接合;当使用者以其腰部前方顶着第一及/或第二带状体前进时,第一及第二带状体均会释出对应长度,反之,当使用者后退时,第一及第二带体均会缩回对应长度。

使用上述第一较佳实例的运动器材700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在使用者由活动空间的后端前进至受限位置的过程,带状体760会由图5中实线所示的直线延伸状态变化成假想线所示的v字形,其中,带状体760与使用者腰部w接触的部分会相对于使用者的身体左右滑动。而在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无论使用者身体前进或后退,第一及/或第二带状体都会保持以特定局部附靠在使用者的身体前方,不会在使用者的身体上左右滑动、摩擦。

较佳地,在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带状体及第二带状体的至少一个设置一用于附靠在使用者身体前方的拦阻部,前述拦阻部相较于带状体的其他区段可以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并且可采用例如泡棉等软质材料,使得附靠及拦阻身体时较为舒适。如果带状体的拦阻部较宽或较厚,考虑到可能较不方便收容在收容空间(例如不便以类似汽车安全带的方式密实卷收),可以使拦阻部成为前述外露段的全部或局部,即,当带状体的出没段全部缩回收容空间时,拦阻部外露且悬垂在收容空间之外。再者,尤其当第一接合件与第二接合件采用坚硬结构(例如前述插扣组),拦阻部最好离开带状体的外端一段距离,即离开接合件一段距离,如此,当第一带状体或第二带状体的拦阻部附靠在使用者的身体前方(例如下腹部)时,第一接合件与第二接合件会位于身体的侧边而非前方,以此减消不适感。

对本实用新型而言,用于使释出至活动空间的带状体缩回收容空间的收回装置,并不限定利用弹性组件的复元弹力,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实施方式中(无图),收回装置没有前述卷收轮及涡卷弹簧,取而代之,带状体的内端连接一重量组件,前述重量组件位于一个纵直状的收容空间内(例如侧架的中空后支柱内),可沿着收容空间平顺升降,当带状体的出没段受到使用者施力而循序释出至活动空间时,带状体会带动前述重量组件由一较低位置上升至一较高位置;前述重量组件的向下重力形成可使前述出没段缩回收容空间的力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升带状体拦阻使用者身体时的舒适性,可将带状体制作成至少局部具有沿长度方向伸缩的弹性,例如带状体的整体或局部区段为松紧带,如此,在前述卷收轮751的实施例中,当卷收轮751依前述第一旋向旋转至带状体760已经没有卷绕在卷收轮751之后,带状体760会因为继续受到用户施力而弹性拉伸;在前述重量组件的实施例中,当重量组件上升至一上限位置之后,带状体会因为继续受到用户施力而弹性拉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