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02359发布日期:2021-04-09 12:4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尔夫球杆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



背景技术:

为了让使用者在高尔夫运动中,提高球杆的挥杆速度与稳定性,使击出的高尔夫球达成更远球距的目标,是现阶段高尔夫发球杆研发的重点项目。为了达到前述提高挥杆速度与稳定性等目标,即需研发出符合空气动力学的球杆头的形状构造。

目前现有高尔夫球杆于挥杆击球时,虽能利用其流线型的球杆头形成减少空气阻力的功能。但是,就空气动力学原理而言,以该球杆头的击球面板为气流迎面,并在使用者挥杆击球的过程中,气流自击球面板由前往朝后流动时,气流除了分别自杆头本体的杆头冠部与杆头底板通过,同时沿着杆头裙部的两侧弧曲壁表面通过,基于气流与弧曲壁、杆头冠部等表面之间的黏滞性,有空气阻力偏大、稳定性不佳等问题,以致使用者挥杆时难以发挥应有的挥杆速度等问题。

为了改善现有高尔夫球杆头击球时的空气阻力偏大的问题,如美国us6824474b1专利案以及美国us6482106b2专利案揭示的球杆头,即于球杆头两侧壁分别设置开放状导流槽或自击球面板朝后贯通的导流孔,以期减少空气阻力等。但是,前揭在球杆头两侧壁分别设置导流槽或是设置自击球面板朝后贯通的导流孔等构造,不仅破坏了杆头本体流体型构造或击球面板的完整性,以致所能减少空气阻力的实质效果不佳。再者,前揭球杆头的整体构造缺少了扰流性能,在球杆头球击球的过程中,因球杆头不具备扰流性能,故当气流通过球杆头周面,难以使运动中的球杆头产生较佳的平衡与稳定性,不易达较佳的挥杆速度,对此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

为了改善前述现有球头的问题,本发明人为先前提出了中国台湾twi627984专利案,中国cn207085230u专利案,以及中国cn3345626专利案等有关球杆头的专利案。其中,中国台湾twi627984专利案及中国cn207085230u专利案揭示一种「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高尔夫挥杆声响及速度的发球杆」,该发球杆利用其杆头本体两侧弧曲侧壁各设一由前往后倾斜的导流孔,借以在挥杆时,利用壳体基部两侧弧曲侧壁的导流孔改变通过杆头两侧的气流走向,让气流直接进入二导流孔朝后流动而产生扰流,并让杆头后方的紊乱气流迅速排出,以此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发球杆头有效减少空气阻力,增进挥杆的稳定性,并利用气流快速通过导流孔产生悦耳的咻声,让使用者能于挥杆时获得强而有力的美好感受。至于本发明人提出的中国cn3345626外观设计专利案,则在杆头冠部后端形成向上凸起翼片,借以增进球杆头的视觉美感。

本发明人提出的前述专利案确能达成预期的功效目的,惟基于精益求精的精神,本发明人先前创作的球杆头构造仍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改善现有高尔夫球杆头的挥杆速度及稳定度不佳等问题,并利用本发明人先前创作的球杆头构造的整合性改良,以期提供消费者更优良的球杆头产品。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其包括一中空的杆头本体,该杆头本体包括一本体基部、设于该本体基部前端的一击球面板,以及设于该本体基部前端一侧的一杆连接部,该本体基部具有一杆头底部、位于该杆头底部上方的一杆头冠部,以及连接于该杆头底部周缘与该杆头冠部周缘之间的一杆头裙部,该杆头裙部具有二弧曲壁,该二弧曲壁分别自该击球面板的左右两侧朝后方弧曲延伸并相连形成一弧曲状的杆头尾壁,该击球面板具有一几何中心点,且定义通过该几何中心点的一假想直线为一中心基线;该球杆头还包括一尾翼以及二气流导引通道,其中:

该尾翼自该杆头冠部的顶面朝上凸伸,并位于对应该中心基线的位置;

该二气流导引通道分别设置于该杆头本体的杆头裙部的左右弧曲壁朝后方倾斜延伸,该二气流导引通道互为反向倾斜,且该二气流导引通道的中心线的夹角为锐角,该二气流导引通道的周围各具有一通道周壁,所述通道周壁连接杆头裙部内壁面,每一所述气流导引通道的前端于杆头裙部的弧曲壁前段形成一气流入口,每一所述气流导引通道的后端于杆头尾壁形成一气流出口,且该二气流导引通道的气流出口分别位于该尾翼的后端的相对两侧。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中,该尾翼的前缘位于该击球面板的顶缘的后方,该尾翼的后缘位于该杆头尾壁的顶缘,该尾翼的前端缘与该击球面板的顶缘的距离为25mm~35mm。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中,该尾翼具有一直翼段,以及位于直翼段后方的扰流段,该扰流段左右两侧各具有一扰流曲面,并使该扰流段形成由前往后宽度渐增且由上往下度渐增的型体。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中,该尾翼的扰流段后端的左右两扰流曲面的纵向方向的夹角为30°~35°,该扰流段后端的左右两扰流曲面的横向方向的夹角为57°~60°,该尾翼的扰流段后端面为自该杆头尾壁的顶缘朝前往上倾斜的一后端斜面,该后端斜面相对于通过该杆头尾壁顶缘的直立假想平面的夹角为25°~30°。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中,该杆头本体的杆头冠部对应于该中心基线的前端缘与后端缘于高度方向的距离为45mm至52mm。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中,所述气流导引通道呈朝后方向下倾斜延伸的孔道。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中,该二气流导引通道的中心线的夹角为15度至75度。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中,所述气流导引通道为孔直径3mm~15mm的圆形孔。

本实用新型可达成的有益功效是,利用杆头本体的杆头裙部两侧各设有自击球面板后方朝后延伸至杆头尾壁方向的气流导引通道,以及杆头本体的杆头冠部设置尾翼构造,借由尾翼与两侧气流导引通道的构造相辅相成的搭配组合,使该球杆头能够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有效地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其中:

利用杆头本体的杆头裙部两侧各设有自击球面板后方朝后延伸至杆头尾壁方向的气流导引通道,于挥杆击球时,改变流经该球杆头两侧弧曲壁周围的气流走向,让气流直接进入两侧弧曲壁中的气流导引通道朝后方流动,进而减少空气阻力后,并利用气流快速通过气流导引通道提升挥杆速度并能稳定挥杆方向;另一方面,借由设置于杆头本体的杆头冠部上的尾翼构造,改变流经该球杆头顶部的气流走向而产生优异的扰流效果,并增进挥杆时球杆头运动时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如此,在尾翼与两侧气流导引通道的构造相辅相成的搭配,使该球杆头能够符合空气动力学与流体力学原理,并能有效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同时该球杆头的整体外观造型与美学价值也获得提升。

此外,本实用新型球杆头还能分别对尾翼、气流导引通道的角度、尺寸与位置等相关数值参数作优化的设定,使其能够依据不同产品或用户的需求进行变更,而具备更好的产品性能。

本实用新型球杆头还能进一步利用尾翼前段为直翼段、后段的扰流段两侧形成扰流曲面以及后端形成朝后向下倾斜的后端斜面等构造,使气流通过尾翼周边产生更佳的扰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球杆头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球杆头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球杆头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球杆头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球杆头较佳实施例的底视平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球杆头较佳实施例于挥杆过程中,气流通过气流导引通道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简单说明:

10:杆头本体

11:本体基部

111:杆头底部

112:杆头冠部

113:杆头裙部

114:弧曲壁

115:杆头尾壁

d1:杆头冠部对应于中心基线的前端缘与后端缘于高度方向的距离

12:击球面板

120:中心基线

s:几何中心点

13:杆连接部

20:尾翼

d2:尾翼的前端缘与击球面板的顶缘的距离

21:直翼段

22:扰流段

221:扰流曲面

θ1:尾翼的扰流段后端的左右两扰流曲面的纵向方向的夹角

θ2:扰流段后端的左右两扰流曲面的横向方向的夹角

222:后端斜面

θ3:后端斜面相对于通过杆头尾壁顶缘的直立假想平面的夹角

p:直立假想平面

30:气流导引通道

θ4:二气流导引通道的中心线的夹角

31:气流入口

32:气流出口

33:通道周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如图1所示,其揭示本实用新型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的球杆头的一较佳实施例,由图式中可以见及,该球杆头包括一杆头本体10、一尾翼20以及二气流导引通道30。

如图1至图5所示,该杆头本体10是一中空体,并包括一本体基部11、设于该本体基部11前端的一击球面板12,以及设于该本体基部11前端一侧的一杆连接部13,该本体基部11具有一杆头底部111、位于杆头底部111上方的一杆头冠部112,以及连接于杆头底部111周缘与杆头冠部112周缘之间的一杆头裙部113,该杆头裙部113具有二弧曲壁114,该二弧曲壁114分别自该击球面板12的左右两侧朝后方弧曲延伸并相连形成一弧曲状的杆头尾壁115,该击球面板12具有一几何中心点s,该杆头本体10定义通过击球面板12的几何中心点s的一假想直线为一中心基线120。

如图1至图5所示,该杆头本体10的杆头冠部112对应于该中心基线120的前端缘与后端缘于高度方向的距离d1为45mm至52mm,较佳的,该距离d1是48mm。

如图1至图5所示,该尾翼20是自该杆头本体10的杆头冠部112的顶面朝上凸伸,并位于对应该中心基线120的位置,该尾翼20的前缘位于该击球面板12的顶缘的后方,该尾翼20的后缘位于该杆头尾壁115的顶缘。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尾翼20的前端缘与该击球面板12的顶缘的距离d2为25mm~35mm,较佳的,该尾翼20的前端缘与该击球面板12的顶缘的距离d2为30mm。

如图1至图5所示,该尾翼20具有一直翼段21,以及位于直翼段21后方的扰流段22,该扰流段22左右两侧各具有一扰流曲面221,并使该扰流段22形成由前往后宽度渐增且由上往下度渐增的型体,其中,扰流段22后端的左右两扰流曲面221的纵向方向的夹角θ1为30°~35°,较佳的,该夹角θ1为32°,尾翼20的扰流段22后端的左右两扰流曲面221的横向方向的夹角θ2为57°~60°,如图2所示,该尾翼20的扰流段22后端面为自该杆头尾壁115的顶缘朝前往上倾斜的一后端斜面222,该后端斜面222相对于通过杆头尾壁115顶缘的直立假想平面p的夹角θ3为25°~30°,较佳的,该夹角θ3为26°。

如图1至图5所示,该二气流导引通道30分别设置该杆头本体10的杆头裙部113的左右弧曲壁114朝后方倾斜延伸,且该二气流导引通道30互为反向倾斜,该二气流导引通道30的中心线的夹角θ4为锐角,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二气流导引通道30的中心线的夹角θ4为15度至75度。每一所述气流导引通道30的前端于杆头裙部113的弧曲壁114前段形成一气流入口31,每一所述气流导引通道30的后端于杆头尾壁115形成一气流出口32,且该二气流导引通道30的气流出口32分别位于该尾翼20的后端的相对两侧(左右两侧),该二气流导引通道30的周围各具有一通道周壁33,所述通道周壁33连接杆头裙部113内壁面。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周壁33为直管状,所述通道周壁33的前端连接侧邻的弧曲壁114的内壁面,所述通道周壁33的后端连接杆头尾壁115的内壁面,所述气流导引通道为孔直径3mm~15mm的圆形孔。如图2所示,所述气流导引通道30的气流入口31高度位置高于气流出口32高度位置,即所述气流导引通道30呈朝后方向下倾斜延伸的孔道。

本实用新型球杆头连接杆体组成一高尔夫球杆后,于击球时,如图1、图3至图6如示,其借由杆头本体10于杆头裙部113两侧弧曲壁114分别自击球面板12后方朝杆头尾壁115倾斜延伸的气流导引通道30构造,改变流经该球杆头两侧弧曲壁114周围的气流走向,让气流直接进入两侧弧曲壁114中的气流导引通道30朝后方流动,进而减少空气阻力后,并利用气流快速通过气流导引通道30提升挥杆速度;另一方面,借由设置于杆头本体10的杆头冠部112上的尾翼20构造,改变流经该球杆头顶部的气流走向而产生优异的扰流效果,并增进挥杆时球杆头运动时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其中,更利用尾翼20前段为直翼段21、后段的扰流段22两侧形成扰流曲面221以及后端形成朝后向下倾斜的后端斜面222等构造,使气流通过尾翼20周边产生良好的扰流性能。如此,在尾翼20与两侧气流导引通道30的构造相辅相成的搭配,使该球杆头能够符合空气动力学与流体力学原理,并能有效改善挥杆速度及提升稳定度。

再者,本实用新型球杆头于挥杆击球时,也能利用气流通过杆头本体两侧的气流导引通道时产生"咻"声,借此"咻"声的声响,让使用者在挥杆过程中,能够获得强而有力(power)的美好击球感。此外,本实用新型球杆头还可借由该二气流导引通道的孔直径大小的改变、该二气流导引通道的中心线的夹角大小的改变、或是该二气流导引通道的位置改变等,让用户挥杆时,产生不同声响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