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康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62260发布日期:2022-04-02 01:5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康复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康复设备。


背景技术:

2.医疗设备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医疗设备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临床学科工作最基本要素,即包括专业医疗设备,也包括家用医疗设备,医疗设备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医疗设备已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
3.康复训练设备是医疗器械设备中的一种,康复训练是指损伤后进行有利于恢复或改善功能的身体活动。适当的、科学的身体练习对于损伤的迅速愈合和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伤后进行适当的康复性锻炼,可加强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伤部组织的代谢与营养,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和挛缩,健康肢体的运动能力,维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加速损伤的愈合。现有的医疗康复训练设备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功能也较为单一,只能对下肢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模式单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另外现有的康复训练设备体积较大,占用空间。
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康复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康复设备,解决了医疗康复训练设备训练单一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康复设备,包括基座、收紧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所述收紧装置置于基座的顶端,所述收紧装置包括连接杆、伸缩杆套、伸缩杆、加强杆和第一电动推杆,基座相向的一面上对称安装有安装座组,所述安装座组与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板组,所述连连接板组连接与伸缩杆套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与伸缩杆套滑动连接,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加强杆的一端安装在连接杆的外壁,另一端连接在伸缩杆的外壁,所述伸缩杆套的外壁上安装有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的顶端安装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端通过连接件与伸缩杆的外壁连接,第一电动推杆启动后,会带动伸缩杆远离伸缩杆套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加强杆与地面的倾斜角度增大,加强杆对连接杆施加一定力,带动两个连接杆围绕安装座组转动,连接杆带动两个基座相互靠近,从而使可以将装置收起来。
8.本发明进一步描述,所述连接杆、所述伸缩杆套和所述伸缩杆构成三角形结构,所述伸缩杆套、所述伸缩杆和所述加强杆构成三角形结构,使结构更加稳固。
9.本发明进一步描述,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在伸缩杆顶端的立柱、与立柱转动连接的吊臂、安装在立柱侧壁的第二承载板和安装在第二承载板的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输出端通过连接块与吊臂的底端连接,通过第二电动推杆,可以调节吊臂
端部的高度,方便使用,第二电动推杆启动后,会带动吊臂围绕吊臂与立柱之间的连接轴转动,从而可以调节吊臂端部的高度。
10.本发明进一步描述,所述吊臂的底端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万向节,所述万向节的底端连接有支柱,所述支柱的外壁对称设有两个连接臂,两个连接臂的端部设有吊钩,所述吊钩上绑有吊带,吊带绑在病人身上,方便实施减重训练,同时也方便病人的安全。
11.本发明进一步描述,所述连接块的底端竖直方向连接有滑轮,滑轮上连接有上肢锻炼拉环,上肢锻炼拉环的顶端设有绳索,绳索缠绕在滑轮上,方便进行上肢锻炼。
12.本发明进一步描述,所述基座的顶端设有位移传感器、控制器和报警器,所述位移传感器、控制器和报警器电连接,位移传感器可以及时检测装置行进的位移。
13.本发明进一步描述,所述立柱的外壁安装有电池和显示屏,显示屏与控制器电连接。
14.本发明进一步描述,所述立柱的前壁和后壁转动连接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外壁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防滑套,支撑臂对病人起到支撑作用,方便病人独立行走。
15.本发明进一步描述,所述基座的底端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移动滑轮,移动滑轮自带刹车机构。
16.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既可以锻炼腿部的减重训练,也可以锻炼上肢锻炼和肩颈部训练,训练模式多样,方便使用,(2)本发明方便收纳,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发明中上肢锻炼拉环和滑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基座,2移动滑轮,3连接杆,4连接板组,5安装座组,6伸缩杆套,7伸缩杆,8加强杆,9立柱,10吊臂,11电池,12第一电动推杆,13第一承载板,14连接件,15万向节,16支柱,17连接臂,18吊钩,19第二承载板,20第二电动推杆,21连接块,22滑轮,23拉环,24位移传感器,25控制器,26报警器,27支撑臂,28防滑套,29显示屏,30上肢锻炼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康复设备,包括基座1、收紧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所述收紧装置置于基座1的顶端,所述收紧装置包括连接杆3、伸缩杆套6、伸缩杆7、加强杆8和第一电动推杆12,连接杆3、伸缩杆套6和伸缩杆7构成三角形结构,伸缩杆套6、伸缩杆7和加强杆8构成三角形结构,使结构更加稳固,基座1相向的一面上对称安装有安装座组5,所述安装座组5与连接杆3的一端转动连接,连接杆3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板组4,所述连连接板组4连接与伸缩杆套6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7与伸缩杆套6滑动连
接,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加强杆8的一端安装在连接杆3的外壁,另一端连接在伸缩杆7的外壁,所述伸缩杆套6的外壁上安装有第一承载板13,所述第一承载板13的顶端安装第一电动推杆12,所述第一电动推杆12的输出端通过连接件14与伸缩杆7的外壁连接,第一电动推杆12启动后,会带动伸缩杆7远离伸缩杆套6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加强杆8与地面的倾斜角度增大,加强杆8对连接杆3施加一定力,带动两个连接杆3围绕安装座组5转动,连接杆3带动两个基座1相互靠近,从而使可以将装置收起来。
24.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在伸缩杆7顶端的立柱9、与立柱9转动连接的吊臂10、安装在立柱9侧壁的第二承载板19和安装在第二承载板19的第二电动推杆20,所述第二电动推杆20的输出端通过连接块21与吊臂10的底端连接,通过第二电动推杆20,可以调节吊臂10端部的高度,方便使用,第二电动推杆20启动后,会带动吊臂10围绕吊臂10与立柱9之间的连接轴转动,从而可以调节吊臂10端部的高度,吊臂10的底端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万向节15,所述万向节15的底端连接有支柱16,所述支柱16的外壁对称设有两个连接臂17,两个连接臂17的端部设有吊钩18,所述吊钩18上绑有吊带,吊带绑在病人身上,方便实施减重训练,同时也方便病人的安全。
25.本实施例中,连接块21的底端竖直方向连接有滑轮22,滑轮22上连接有上肢锻炼拉环30,上肢锻炼拉环30的顶端设有绳索,绳索缠绕在滑轮22上,方便进行上肢锻炼。
26.所述基座1的顶端设有位移传感器24、控制器25和报警器26,所述位移传感器24、控制器25和报警器26电连接,位移传感器24可以及时检测装置行进的位移,当训练达到指定位移时,控制器25控制报警器26报警提醒。
27.所述立柱9的外壁安装有电池11和显示屏29,显示屏29与控制器25电连接,显示屏29方便输入训练时间和位移,同时将数据反馈至控制器25,达到训练量后即可控制报警器26报警提醒。
28.所述立柱9的前壁和后壁转动连接有支撑臂27,所述支撑臂27的外壁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防滑套28,支撑臂27对病人起到支撑作用,方便病人独立行走。
29.所述基座1的底端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移动滑轮2,移动滑轮2自带刹车机构。
30.工作原理:使用本发明时,锻炼减重行走训练时,将吊带绑在病人的腿部和腰部,同时将吊带的另一端绑在吊钩18上,根据病人的身高来调节吊臂10的高度,使吊带对病人有向上的提拉力,将支撑臂27旋转至于地面平行,病人双手握住支撑臂27,即可推动康复设备移动,吊带对病人起到保护和减重作用,手动输入需要训练的位移或时间,训练量达到预先设定的值时,控制器25控制报警器26报警提醒,当病人腿部不方便移动,需要进行上肢锻炼时,将设备移动病床旁边,将上肢锻炼拉环30的绳索部分绕在滑轮22上,病人平躺在病床上,手臂伸直与身体垂直,调节吊臂10的高度,使病人刚好能握住上肢锻炼拉环30,通过双手来回拉伸上肢锻炼拉环30来锻炼手臂,当需要肩颈部训练时,将吊带绑在肩颈部,吊带的另一端绑在吊钩18上,即可进行肩颈部训练,当需要对康复设备进行收纳时,启动第一电动推杆12,第一电动推杆12会带动伸缩杆7远离伸缩杆套6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加强杆8与地面的倾斜角度增大,加强杆8对连接杆3施加一定力,带动两个连接杆3围绕安装座组5转动,连接杆3带动两个基座1相互靠近,从而使可以将装置收起来,节省空间。
31.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
本发明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32.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