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瑜伽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1147发布日期:2022-05-17 14:5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瑜伽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瑜伽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瑜伽垫。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中,瑜伽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而人们常使用瑜伽垫来练习瑜伽运动,且在瑜伽垫使用完毕后需要将瑜伽垫折叠起来以便放置,但是现有的瑜伽垫翻折后表面受挤压而容易产生折痕,且经过多次翻折后瑜伽垫的表面会产生裂纹甚至受压严重而发生破损,缩短瑜伽垫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瑜伽垫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在主垫体翻折时提供形变空间,避免主垫体的表面相互挤压而形成裂纹甚至受压严重而破损。
4.一种新型瑜伽垫,包括主垫体和弹性层,所述弹性层为海绵层,所述主垫体的顶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主垫体的底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多个弹性加强筋,所述弹性层与所述弹性加强筋配合而与所述第一凹槽可拆卸安装。
5.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左右错位设置。
6.优选地,所述主垫体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通孔。
7.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与所述主垫体的长度相等,每个第一凹槽的所述弹性加强筋包括两个,两个弹性加强筋分别设置于第一凹槽靠近所述主垫体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位置。
8.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梯形槽体,且所述弹性层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对应。
9.优选地,所述弹性加强筋的位置低于所述主垫体的顶面。
10.优选地,所述弹性层顶面的前后两侧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弹性加强筋配合的限位部,所述弹性层上的限位部的间距与同一第一凹槽的两个所述弹性加强筋的间距相等。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弹性层的底面设置有多个凹陷部,并通过多个所述凹陷部对应与多个所述凸起卡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瑜伽垫通过主垫体和弹性层相互配合,主垫体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使得在主垫体翻折时,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对主垫体表面提供形变空间,避免主垫体的表面相互挤压而形成裂纹甚至受压严重而破损。
附图说明
13.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14.附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15.附图3为图1中b-b剖视图;
16.附图4为图3中c局部放大图。
17.图中:1主垫体、11通孔、2弹性层、3第一凹槽、4第二凹槽、5弹性加强筋、6限位部、7凸起、8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
19.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瑜伽垫,包括主垫体1和弹性层2,所述弹性层2为海绵层,所述主垫体1的顶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3,所述主垫体1的底面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4,且所述第一凹槽3内设置有两个弹性加强筋5,所述弹性层2与所述弹性加强筋5配合而与所述第一凹槽3可拆卸安装。
2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瑜伽垫工作原理是通过主垫体1和弹性层2相互配合实现,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主垫体1可选用pe或eva加工,pe具有吸水性小、耐腐蚀和不溶于一般溶剂的特点;eva具有热密封性好的特点,具体地,主垫体1以eva加工为例说明,主垫体1以间隔设置有七个第一凹槽3和七个第二凹槽4进行说明,以图1中放置的主垫体1为例,用户翻折主垫体1时手持主垫体1的右侧位置向主垫体1的左侧位置翻折或者手持主垫体1的左侧位置向主垫体1的右侧位置翻折,其中翻折过程主要为将主垫体1翻成卷状体以及将主垫体1水平折叠的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对主垫体1表面提供形变空间,这样主垫体1翻折时第一凹槽3的槽宽会减小,且弹性加强筋5中部向下弯折,第二凹槽4的槽宽会增大,另外用户可先将弹性层2的一端从主垫体1的前侧或后侧插入第一凹槽3,由于弹性层2为海绵层,具有良好的弹性并可任意压缩变形,因此主垫体1翻折时弹性层2会发生弹性形变,并在主垫体1重新铺平时弹性层2恢复原来的状态,用户手持弹性层2塞入第一凹槽3内,弹性层2与第一凹槽3配合而安装在主垫体1上,同理用户将弹性层2从第一凹槽3中拔出与主垫体1拆卸分离,而在主垫体1使用时,弹性层2具有支撑作用,避免用户的皮肤压入第一凹槽3的间隙内而使用户产生疼痛感,进而影响使用体验,与传统瑜伽垫相比,该新型瑜伽垫通过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对主垫体1表面提供形变空间,避免主垫体1的表面相互挤压而形成裂纹甚至受压严重而破损。
21.具体地,所述第一凹槽3与第二凹槽4左右错位设置,如图2所示,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错位可使主垫体1各个部分的厚度均匀,提高主垫体1的强度,所述主垫体1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凹槽4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通孔11,如图2所示,用户躺在主垫体1上时,第二凹槽4会向左右侧拉伸,此时第二凹槽4之间的通孔11可对主垫体1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凹槽4之间的部分提供形变空间,使得主垫体1的表面保持平整。
22.在主垫体1的具体结构上,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均与所述主垫体1的长度相等,两个弹性加强筋5分别设置于第一凹槽3靠近所述主垫体1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位置,如图1所示,每个第一凹槽3的一个弹性加强筋5靠近主垫体1的前侧设置,即图1主垫体1的下边缘位置,另一个弹性加强筋5靠近主垫体1的后侧位置,即图1主垫体1的上边缘位置,这样两个弹性加强筋5之间的区域为用户使用时躺平的区域,避免弹性加强筋5遮挡弹性层2而影响弹性层2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具体地,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均为梯形槽体,且所述
弹性层2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凹槽3的形状对应,如图2所示,第一凹槽3为倒置的梯形槽,第二凹槽4为正置的梯形槽,由于容置在第一凹槽3的弹性层2结构与第一凹槽3对应,这样可减小第一凹槽3和弹性层2的体积,减少弹性层2的制作用料成本,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加强筋5的位置低于所述主垫体1的顶面,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凹槽3的槽宽向下逐渐减小,这样弹性加强筋5的长度也减小,减少弹性加强筋5的制作用料成本,且在主垫体1翻折时弹性加强筋5向下弯折的幅度可减小,进而减少弹性加强筋5的形变量,避免弹性加强筋5过度弯折而缩短使用寿命。
23.在弹性层2的具体结构上,所述弹性层2顶面的前后两侧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弹性加强筋5配合的限位部6,如图3所示,用户将弹性层2的左端从同一第一凹槽3的两个弹性加强筋5之间的空间放入第一凹槽3中,并将弹性层2的左端插入位于主垫体1左边的弹性加强筋5与第一凹槽3的间隔,同理弹性层2右端插入位于主垫体1右边的弹性加强筋5与第一凹槽3的间隔,因此将弹性层2塞入第一凹槽3内,并使得限位部6与弹性加强筋5配合限制弹性层2沿第一凹槽3移动,其中弹性层2会发生弯折,并在弹性层2放入第一凹槽3后恢复,所述弹性层2上的限位部6的间距与同一第一凹槽3的两个所述弹性加强筋5的间距相等,所述弹性层2上的限位部6的间距与两个所述弹性加强筋5的间距相等,避免弹性层2在两个弹性加强筋5之间留有间隙,进而使得弹性层2松动而在第一凹槽3内滑移,具体地,所述第一凹槽3的槽底设置有多个凸起7,所述弹性层2的底面设置有多个凹陷部8,并通过多个所述凹陷部8对应与多个所述凸起7卡接,如图3和4所示,弹性层2插入第一凹槽3后,弹性层2的凹陷部8放置在第一凹槽3的凸起7上,随后用户将弹性层2下压,由于弹性层2具有良好弹性,因此凸起7可压入凹陷部8内,进而将弹性层2安装在主垫体1上,同理用户手持弹性层2可将凸起7从凹陷部8中拔出,进而拆卸弹性层2。
2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