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有压力报警装置的呼吸训练器

文档序号:33691137发布日期:2023-03-31 14:2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置有压力报警装置的呼吸训练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训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有压力报警装置的呼吸训练器。


背景技术:

2.心肺病人的心肺功能由于比较差,在呼气和吸气时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为了训练心肺病人的心肺功能,使其能够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和锻炼,就专门有人设计了一种针对心肺锻炼功能的呼吸训练器。通常使用的呼吸训练器采用阻抗训练基础原理,使用者通过呼吸作用带动训练器内的塑料球体移动,目前的呼吸训练器可以调节阻力,但是,患者在训练时需要按照按自身疲劳程度来调节呼吸训练器阻力的,患者训练时缺乏主动调节积极性,需要医护人员看护其训练,在患者吹吸的力量连续几次到一定压力后进行提醒,浪费医护人力,且人为提醒疏漏较大,患者容易造成机械式的训练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3.一种设置有压力报警装置的呼吸训练器,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导管和下导管,所述下导管上开设有第一排气口;
4.设置于所述上导管和下导管之间并与上导管和下导管均连通的若干直筒气管,若干所述直筒气管中均设置有容置空心球移动的气室;
5.设置于所述上导管上的气嘴;
6.通过波纹管连接所述气嘴的咬嘴;
7.安装于所述直筒气管上的滚轮组件和警报器;
8.受所述滚轮组件带动而启动警报器的接线组件。
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导管上开设有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处均设置有手动阀门。
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气室扩展形成的滚轮外壳、旋转连接所述滚轮外壳的旋转轴和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的轮体。
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包覆于所述轮体表层的阻尼层。
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旋转轴背离轮体延伸形成把手。
13.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接线组件包括随轮体同步转动的蜗轮、随蜗轮转动而线性移动的蜗杆和导电片,所述导电片通过绝缘杆固定连接蜗杆。
14.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片为折弯成v形的铜片。
1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蜗杆端部设置有内壁设置万向滚珠的半弧形支架。
1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警报器包括外壳、接线线路一、相对接线线路一分离的接线线路二以及串联连接于所述接线线路一和接线线路二之间的供电电池、语音警报器和警报灯。
1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固定所述接线线路一和接线线路二端部的支撑件。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设置可随空气球向上移动而转动的滚轮组件,由滚轮组件吸收空气球进一步受到的气动推动力,并将该气动推动力转换为滚轮组件转动的机械能,该机械能带动接线组件启动警报器,不仅实现自动警报,而且该滚轮组件可根据空气球上推动的幅度来确定转动幅度,达到一定转动幅度后才连通警报器,实现积累式警报启动,在训练者两次或三次将空气球吹/吸至滚轮组件处时才会启动警报,可依据警报调节手动阀门,进而调节训练器的训练强度;
20.在轮体上增设阻尼层,降低空心球表面损伤,且提高空心球和轮体表面的摩擦力,在使用者将空心球吹/吸至轮体处时,可通过空心球推动轮体转动来吸收剩余的气动力,增大训练器可训练的最大限度值,增大空心球和轮体表面的摩擦力可增大气动力的转化效率。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有压力报警装置的呼吸训练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警报器连接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线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滚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半弧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标示:1、上导管;2、下导管;3、第一排气口;4、第二排气口;5、手动阀门;6、空心球;7、接线组件;71、蜗轮;72、蜗杆;73、导电片;74、半弧形支架;75、滚珠;8、滚轮组件;81、滚轮外壳;82、旋转轴;83、轮体;84、把手;85、阻尼层;9、警报器;91、外壳;92、接线线路一;93、接线线路二;94、供电电池;95、语音警报器;96、警报灯;97、支撑件;10、咬嘴;11、气嘴;12、直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9.因此,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3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33.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压力报警装置的呼吸训练器,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导管1和下导管2,所述下导管上开设有第一排气口3;
34.设置于所述上导管1和下导管2之间并与上导管1和下导管2均连通的若干直筒气管12,若干所述直筒气管12中均设置有容置空心球6移动的气室;
35.设置于所述上导管1上的气嘴11;
36.通过波纹管连接所述气嘴11的咬嘴10;
37.安装于所述直筒气管12上的滚轮组件8和警报器9;
38.受所述滚轮组件8带动而启动警报器9的接线组件7。
3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导管上开设有第二排气口4,所述第一排气口3和第二排气口4处均设置有手动阀门5;关闭第一排气口3,开通第二排气口4,能够让使用者训练吸气,开通第一排气口3,关闭第二排气口4,倒置呼吸训练器,能够让使用者训练吹气;手动阀门5由两块相互叠放的弧形板形成,两块弧形板的中心处通过中轴连接,其中,一块弧形板焊接中轴,另一端弧形板中部开设轴孔,轴孔与中轴之间过盈连接,中轴为t型,防止中轴从轴孔中脱离,手动调节两块弧形板之间的间距能够控制第一排气口3和第二排气口4的开口大小,手动阀门5能够让医护人员或使用者根据治疗情况来调节训练强度,第一排气口3和第二排气口4的开口越大,训练强度越高。
4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滚轮组件8包括气室扩展形成的滚轮外壳81、旋转连接所述滚轮外壳81的旋转轴82和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82的轮体83。
4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接线组件7包括随轮体83同步转动的蜗轮71、随蜗轮71转动而线性移动的蜗杆72和导电片73,所述导电片73通过绝缘杆固定连接蜗杆72,所述弹性导电片73为折弯成v形的铜片,也可为任意具有导电材质制成的结构。
4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警报器9包括外壳91、接线线路一92、相对接线线路一92分离的接线线路二93以及串联连接于所述接线线路一92和接线线路二93之间的供电电池94、语音警报器95和警报灯96。
43.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旋转轴82背离轮体83延伸形成把手84,训练者接收警报后可通过旋转把手84使蜗轮71恢复初始位置,进而断开接线线路一92和接线线路二93,警报消除。
实施例二
44.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滚轮组件8还包括包覆于所述轮体83表层的阻尼层85,降低空心球6表面损伤,且提高空心球6和轮体83表面的摩擦力,
在使用者将空心球6吹/吸至轮体83处时,可通过空心球6推动轮体83转动来吸收剩余的气动力,增大训练器可训练的最大限度值,增大空心球6和轮体83表面的摩擦力可增大气动力的转化效率。
实施例三
45.参见图5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蜗杆72端部设置有内壁设置万向滚珠75的半弧形支架74,半弧形支架74的内壁上开设有外窄内宽的球形槽,球形槽中活动连接有滚珠75,该滚珠75可在球形槽内按任意方向移动而不脱离球形槽,形成万向滚珠75;警报器9还包括固定所述接线线路一92和接线线路二93端部的支撑件97,所述支撑件97一端为环形,该环形套接在线路端部,另一端则固定在警报器9外壳91上,所述接线线路一92和接线线路二93端部均设置有铜球或铜块,用于接触接线组件7,本实施例中通过半弧形支架74和支撑件97来提高铜片连接接线线路一92和接线线路二93这个过程中的稳定性,确保蜗杆72在受半弧形支架74限位后平稳移动,以及三者连接后的接触稳定性,避免线路接触不良。
实施例四
46.所述接线组件7包括第一杆体,第一杆体的一端旋转连接旋转轴82,另一端旋转连接由导电材质制成的第二杆体,第二杆体的一端旋转连接接线线路一92端部的铜球或铜块,另一端相对接线线路二93分离,可通过轮体83的转动来带动第一杆体转动,第一杆体转动带动第二杆体摆动,进而实现第二杆体与接线线路二93之间的连通或断开。
4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