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下肢恢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95497发布日期:2023-03-24 21:27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下肢恢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康复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神经下肢恢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康复设备主要是针对神经疾病所致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重点是脑卒中的康复。
3.对于一些腿部受伤的病人,由于其自身无法进行训练,为了避免肌肉萎缩,需要协助患者进行下肢训练运动,不仅可以防止患者的肌肉萎缩,而且还可以协助患者康复。实用新型专利cn211659169u公开了一种神经康复用下肢训练装置,用于腿部受伤的病人恢复训练使用。
4.上述这种神经康复用下肢训练装置可调整座椅的高度,通过调整高度来调整座椅与脚踏的间距,适应使用者的腿长。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临时调整座椅与脚踏的间距时,使用者需要从该装置上下来,调整后再重新骑坐在装置上,较为不方便,且在训练时,不能调整脚踏的阻力大小,训练效果较差。
5.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神经下肢恢复训练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下肢恢复训练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8.一种神经下肢恢复训练装置,包括:座椅部、后支撑、前支撑、扶手部;所述座椅部底部的后侧焊接有后支撑;所述座椅部的前端焊接有前支撑;所述前支撑上端的前侧焊接有扶手部;所述前支撑的内部设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内腔的内部滑动配合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中间位置贯穿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与第一滑块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丝杆的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内腔的下端;所述第一丝杆的上端向上贯穿出前支撑的上端,且第一丝杆与前支撑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上端焊接有第一手轮;所述前支撑的后端开设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与第一内腔相连通;所述前支撑的后侧设有脚踏部;所述脚踏部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前端间隙配合在配合孔的内侧,且基座的前端焊接在第一滑块的后端;所述基座的内部设有第二内腔;所述基座的前端左右贯穿有转轴,且转轴与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左右两端螺栓固定有脚踏;所述基座后侧的顶部镶嵌有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的下端设在第二内腔的内部;所述阻尼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三内腔;所述第三内腔的顶部滑动配合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的顶部活动铆接有第三丝杆;所述第三丝杆的上端向上贯穿出阻尼机构的顶端,且第三丝杆与阻尼机构螺纹配合;所述第三滑块的上端焊接有第三手轮;所述第三滑块的底部焊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间隙配合在第三内腔的中
间位置;所述第三内腔的底部滑动配合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底端与转轴的顶部活动连接。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配合孔呈长方形状,且配合孔与基座上下滑动配合。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基座呈矩形,且基座的后端呈半圆形状。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压缩弹簧设有多根,且压缩弹簧的底端与橡胶块的顶端焊接固定。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橡胶块的下端呈燕尾状。
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转动第一手轮可使第一丝杆转动,第一丝杠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一内腔内滑动,第一滑块带动脚踏部上下移动,实现高度调整,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临时调整座椅与脚踏的间距时,只需要转动第一手轮即可实现,使用者不需要上下座椅部,较为方便。
15.2、本实用新型转动第三手轮可使第三丝杆转动,第三丝杆带动第三滑块、压缩弹簧、橡胶块在第三内腔内上下滑动,用于调整橡胶块与转轴接触的力度,来实现阻力调整,从而可根据需要调整脚踏的阻力,提高训练效果。
16.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述结构的改进,具有结构合理,调整座椅与脚踏的间距时不需要上下座椅,较为方便的优点,且具有阻力调整结构,可根据需要调整脚踏的阻力,提高训练效果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点结构示意图;
22.图中:座椅部1、后支撑2、前支撑3、扶手部4、脚踏部5、阻尼机构6、第一内腔301、第一滑块302、第一丝杆303、第一手轮304、配合孔305、基座501、第二内腔502、转轴503、脚踏504、第三内腔601、第三滑块602、第三丝杆603、第三手轮604、压缩弹簧605、橡胶块606。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
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28.一种神经下肢恢复训练装置,包括:座椅部1、后支撑2、前支撑3、扶手部4;座椅部1底部的后侧焊接有后支撑2;座椅部1的前端焊接有前支撑3;前支撑3上端的前侧焊接有扶手部4;前支撑3的内部设有第一内腔301;第一内腔301的内部滑动配合有第一滑块302;第一滑块302的中间位置贯穿有第一丝杆303;第一丝杆303与第一滑块302螺纹配合;第一丝杆303的下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内腔301的下端;第一丝杆303的上端向上贯穿出前支撑3的上端,且第一丝杆303与前支撑3转动连接;第一丝杆303的上端焊接有第一手轮304;前支撑3的后端开设有配合孔305;配合孔305与第一内腔301相连通;前支撑3的后侧设有脚踏部5;脚踏部5包括基座501;基座501的前端间隙配合在配合孔305的内侧,且基座501的前端焊接在第一滑块302的后端;基座501的内部设有第二内腔502;基座501的前端左右贯穿有转轴503,且转轴503与基座501转动连接;转轴503的左右两端螺栓固定有脚踏504;基座501后侧的顶部镶嵌有阻尼机构6;阻尼机构6的下端设在第二内腔502的内部;阻尼机构6的内部设有第三内腔601;第三内腔601的顶部滑动配合有第三滑块602;第三滑块602的顶部活动铆接有第三丝杆603;第三丝杆603的上端向上贯穿出阻尼机构6的顶端,且第三丝杆603与阻尼机构6螺纹配合;第三滑块602的上端焊接有第三手轮604;第三滑块602的底部焊接有压缩弹簧605;压缩弹簧605间隙配合在第三内腔601的中间位置;第三内腔601的底部滑动配合有橡胶块606;橡胶块606的底端与转轴503的顶部活动连接。
29.具体的,请参阅图3,配合孔305呈长方形状,且配合孔305与基座501上下滑动配合,转动第一手轮304可使第一丝杆303转动,第一丝杠303带动第一滑块302在第一内腔301内滑动,第一滑块302滑动时带动脚踏部5上下移动,脚踏部5的基座501在配合孔305内侧上下滑动,实现脚踏部5的高度调整,由于使用者大多腿部患病,上下座椅部1会出现不便,因此,通过设置脚踏部5高度可调整,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临时调整座椅5与脚踏504的间距时,只需要转动第一手轮304即可实现,使用者不需要上下座椅部1,较为方便。
30.具体的,请参阅图2,基座501呈矩形,且基座501的后端呈半圆形状。
31.具体的,请参阅图4,压缩弹簧605设有多根,且压缩弹簧605的底端与橡胶块606的顶端焊接固定,转动第三手轮604可使第三丝杆603转动,第三丝杆603带动第三滑块602、压缩弹簧605、橡胶块606在第三内腔601内上下滑动,用于调整橡胶块606与转轴503接触的力度,来实现阻力调整,当需要较大阻尼时,转动第三手轮604使橡胶块606较大力度的顶在转轴503的顶部,当需要较小阻尼时,反向转动第三手轮604,降低橡胶块606顶紧转轴503的力度,当不需要阻尼时,继续转动第三手轮604,使橡胶块606的底端离开转轴503,实现阻尼力度的不同调整,从而可根据使用者的自身需要调整脚踏504的阻力,提高训练效果。
32.具体的,请参阅图4,橡胶块606的下端呈燕尾状,增加橡胶块606与转轴503的接触面积,提高阻尼效果。
33.具体实施步骤:
34.转动第一手轮304可使第一丝杆303转动,第一丝杠303带动第一滑块302在第一内腔301内滑动,第一滑块302滑动时带动脚踏部5上下移动,实现脚踏部5的高度调整。
35.转动第三手轮604可使第三丝杆603转动,第三丝杆603带动第三滑块602、压缩弹簧605、橡胶块606在第三内腔601内上下滑动,用于调整橡胶块606与转轴503接触的力度,来实现阻力调整。
36.综上所述:该一种神经下肢恢复训练装置,转动第一手轮可使第一丝杆转动,第一丝杠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一内腔内滑动,第一滑块带动脚踏部上下移动,实现高度调整,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临时调整座椅与脚踏的间距时,只需要转动第一手轮即可实现,使用者不需要上下座椅部,较为方便;转动第三手轮可使第三丝杆转动,第三丝杆带动第三滑块、压缩弹簧、橡胶块在第三内腔内上下滑动,用于调整橡胶块与转轴接触的力度,来实现阻力调整,从而可根据需要调整脚踏的阻力,提高训练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述结构的改进,具有结构合理,调整座椅与脚踏的间距时不需要上下座椅,较为方便的优点,且具有阻力调整结构,可根据需要调整脚踏的阻力,提高训练效果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