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内弹性固定连接手耳与拉力簧(绳)的拉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35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槽内弹性固定连接手耳与拉力簧(绳)的拉力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拉力器是现人们常用的一种健身器材,它主要由两个把手及手耳、3~6条或更多的拉力簧或橡胶绳及其与手耳的一些连接结构组成,现拉力簧或橡胶绳与手耳的连接方式有3种;一种是手耳钢条绕有3~6个小圈,拉力簧两端绕成圆台形收口并卡上一弯成回形扣的钢条,拉力簧通过回形扣扣在手耳小圈上与手耳连接,这是最常见的连接方式;第二种方式是拉力簧两端末圈弯出形成一钢丝圈,在手耳(多是塑料手耳)上用一钢销插入与手耳连接的所有拉力簧两端的钢丝圈内使它们连接,第三种方式是橡胶绳与手耳的连接,它是利用橡胶绳两端连接的钢丝钩钩住手耳,并旋动钩末端的螺帽关闭钩的开口,使它们连接并防止钩脱出。另外还有一种脚踏拉力器,它们当中一部分拉力簧与手耳的连接也是采用上述的第一种连接方式。
上述现有拉力器的拉力簧或橡胶绳与手耳的连接方式均有装拆困难、废时的缺点,不方便使用者为增减拉力而随时装拆拉力簧或橡胶绳,且上述第一及第三种连接方式的结构不够平滑及流畅,回形扣钢丝末端外露及常有参差,使部分使用者使用拉力器时有少许惧其伤及身体的心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力簧或橡胶绳与手耳连接结构简单可靠、装拆拉力簧(绳)快速容易、没有钢丝或钢条末端外露、外形相对平滑流畅的槽内弹性固定连接手耳与拉力簧或橡胶绳的拉力器,它是通过一连接槽连接手耳及拉力簧或橡胶绳的,手耳直接挂在连接槽上,而拉力簧两端或近两端的一小段卷成压力弹簧段以及接着的一小段卷成漏斗状弹簧段,这两段可称其为拉力簧的连接段。在连接槽内利用压力簧段的压力使漏斗状弹簧段紧卡在连接槽的卡位上使拉力簧与连接槽连接。同样,橡胶绳的两端各连接一上述的拉力簧连接段的弹簧结构,也就能达到与连接槽连接的目的,而且它们的规格可一致,使拉力簧与橡胶绳可相互替换使用。
下面通过两种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
图1中手耳(11)与拉力簧(12)的连接槽(13)的立体图。
图3是
图1中拉力簧(12)两端的与连接槽(13)连接段的平面图。
图4是手耳(11)及拉力簧(12)在连接槽(13)内连接固定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5是橡胶绳(2)两端连接的漏斗状及压力弹簧段弹簧的平面图。
图6是图5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连接槽(24)的立体图。
图9是手耳(11)及拉力簧(12)在连接槽(24)内连接固定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经拉力簧(12)的剖视图。
先看
图1,拉力器由两把手(10)、两手耳(11)、若干条拉力簧(12)(图中为5条,也可是橡胶绳)以及两手耳(11)与拉力簧(12)的连接槽(13)组成。
图2显示了连接槽(13)的具体结构,它类似于燕尾槽,由两侧壁(14)、底壁(15)、纵向开口(16)以及两翼壁(17)组成。两翼壁(17)的内侧缘对称地分布有若干处(图中为5处)弧状缺损,形成了纵向开口(16)上的若干个连接拉力簧(12)(或橡胶绳)两端用的弹簧卡位(18)。在连接槽(13)的底壁(15)上有一纵沟(19),它是用于固定手耳(11)钢条的槽内段使其不会在底壁(15)上滑动。
图3显示了拉力簧(12)两端连接段的结构,其最末端的数圈(图中是3圈)钢丝卷成收口倒角状(20),使其两端圆滑及美观,当然这数圈不是绝对功能结构。接着是一压力弹簧段(21)、漏斗状弹簧段(22),再是逐渐彭大形成拉力簧(12)的主体拉力簧段。
图4显示了拉力簧(12)末端与连接槽(13)及手耳(11)之间的连接固定结构,它们的连接程序是连接槽(13)挂上手耳(11)及使其陷入纵沟(19)后,手握拉力簧(12)的主体近末端从连接槽(13)两端开口的任何一端压入其末端连接段,压入的过程中向拉力簧(12)的末端方向用力压缩压力弹簧段(21),使漏斗形弹簧段(22)的颈部(狭部)进入纵向开口(16),使拉力簧(12)末端的连接段在连接槽(13)内滑动,当滑动到纵向开口(16)的弹簧卡位(18)位置时松开手后,漏斗状弹簧段(22)的宽部就卡在卡位(18)上,因宽部的直径比卡位(18)的直径大,所以拉动拉力簧(12)时它不会从连接槽(13)中被拉出。相反的操作程序即能使拉力簧(12)从连接槽(13)中取出。另外图4也显示了底壁(15)上的纵沟(19)的深度少于手耳钢条(11)的直径,使手耳钢条(11)的一部分凸起于连接槽(13)的腔内,使装拆拉力簧(12)其连接段在连接槽(13)内滑动时,末端只与手耳钢条(11)表面发生摩擦而不接触底壁(15),减少了接触面而减少了摩擦力,使装拆拉力簧(12)更容易。
图5及图6显示了橡胶绳(23)的两端连接有一与上述拉力簧(12)两端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漏斗状弹簧段(22)及压力弹簧段(21)的弹簧,橡胶绳(23)的末端反折及紧塞入漏斗状弹簧(22)腔内使它们相互连接。这样,橡胶绳(23)与连接槽(13)的连接方式与上述拉力簧(12)相同且可相互替换。
图7~
图10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相比,只是连接槽结构的不同。图7中(24)是连接槽,条同
图1。从图8中可以看到连接槽(24)具有一侧向的纵向开口(25),它的底壁(15)侧有一翼壁(26),拉力簧(绳)侧的侧壁(27)上有若干个(图中为5个)圆弧形的弹簧卡位(28),卡位(28)有其开口(29)。当然,底壁(15)上也有纵沟(19),还有一侧壁(14)。
从图8及图9的结构中也很容易理解手耳(11)、连接槽(24)及拉力簧(12)之间的连接操作程序;连接槽(24)挂上手耳(11)及使其陷入纵沟(19)后,手握拉力簧(12)的主体近末端使拉力簧(12)连接段的最末端顶住手耳钢条(11)及底壁(15)后向其末端方向用力压缩压力弹簧段(21),使漏斗状弹簧段(22)的颈部(狭部)通过开口(29)进入弹簧卡位(28)后松手,压力簧段(21)的回弹力即可使漏斗状弹簧段(22)的宽部卡在弹位卡位(28)上,使它们互相连接,相反的操作程序即能拆出拉力簧(22)。翼壁(26)的作用是防止了槽内弹簧(连接段)的末端向外滑动逸出。
为使连接槽(13)及(24)的表面更加光滑流畅,除其4角可做成圆角外,也可将连接槽(13)及(24)做成其横断面为圆弧形或椭圆弧形(未图示)的形状。
权利要求1.一种由把手(10)、手耳(11)、拉力簧(12)或(及)橡胶绳(23)、连接槽(13)或(及)(24)组成的槽内弹性固定连接手耳与拉力簧(绳)的拉力器,其特征在于A、拉力簧(12)的两端或近两端具有一压力弹簧段(21)、一漏斗状弹簧段(22);B、橡胶绳(23)的两端连接有一具有压力弹簧段(21)及一漏斗状弹簧段(22)的弹簧;C、连接槽(13)具有一纵向开口(16),开口(16)上有弹簧卡位(18);D、连接槽(24)具有一侧向的纵向开口(25),开口(25)的底壁(15)侧有一翼壁(26),拉力簧(绳)侧的侧壁(27)上有圆弧形的弹簧卡位(28),卡位(28)有其开口(2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力器,其特征是连接槽(13)及(24)的底壁(15)上有一纵沟(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力器,其特征是拉力簧(12)的两最末端卷成收口倒角状(20)。
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拉力器,其特征是连接槽(13)的底壁(15)上的纵沟(19)的深度小于手耳钢条(11)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力器,其特征是连接槽(13)及(或)(24)的横断面为圆弧形或椭圆弧形。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了手耳与拉力簧(绳)连接结构的槽内弹性固定连接手耳与拉力簧绳的拉力器,槽上具有一纵向开口及弹簧卡位,拉力簧的两端部分卷成压力簧段及漏斗形弹簧段,利用漏斗形弹簧段的宽部卡在槽的卡位上及压力簧段在槽内的弹性固定来连接手耳及拉力簧,具有结构简单可靠,装拆拉力簧(绳)快速容易,外形相对平滑流畅的优点。
文档编号A63B21/055GK2102131SQ9122333
公开日1992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1991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1991年8月13日
发明者陈永铵 申请人:陈永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