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生产材料板的预压力机和系统、装入或拆卸压带的方法及接纳压带的运送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17573发布日期:2018-12-08 08:4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连续生产材料板的预压力机和系统、装入或拆卸压带的方法及接纳压带的运送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具有循环的压带的、用于连续生产材料板的预压力机以及系统,用于引入或取出该循环的压带的方法和用于接纳和/或送出压带的运送设备。

背景技术

在从可散布的材料连续生产材料板时,在成型带或运输带上将由颗粒和/或纤维物质(例如,木屑或其它含木质纤维素材料)和粘结剂(例如胶水)制成的混合物散布成散布料垫。随后,在进行必要时需要的预处理之后,对此散布料垫(也被称为颗粒垫或料毡)进行连续或不连续的压制,该压制可借助压力和/或热量进行。例如可以以此方式生产木材板,像刨花板、纤维板或osb。

在实际压制之前,散布料垫通常通过预压力机。该预压力机包括预压机和压制段,在预压机中发生对材料进行排气,而在压制段中对散布料垫进行压缩,并且厚度减小为使得散布料垫可在主压力机中再加工。

在预压力机中布置有至少一个循环的上压带(循环带),该至少一个循环的上压带与至少一个下压带一起将散布料垫运送通过预压机和通过压制段。在此,下压带可仅在预压力机的区域中循环,然而同样可能的是,下压带将可散布的材料从散布设备中的撒布区域运送通过预压力机直至主压力机。与此相反地,上压带通常仅在预压力机的区域中运行。然而,也可能布置有多个上压带或下压带。由此例如循环上压带可围绕上段完全循环,并且另一循环压带可在压缩散布料垫的区域中附加地循环以用于支承第一压带。对应地,在下段处也可存在相似的装置。压带可实施为钢带、塑料带或纺织品带(布带)、带有或不带有排气。

压制间隙位于压带之间,待压制的材料运送通过该压制间隙。压带支承在辊或可滑动的表面上。预压机中的压制借助多个压力机缸实现,该多个压力机缸沿生产方向布置在压制间隙的侧向,并且通过压带或其支架施加压力到散布料垫上。通常采用液压缸,以使得能实施所需要的压制力。液压缸不仅布置在预压机的区域中,而且布置在预压力机的进一步的延伸曲线中。

在ep1829657a2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连续生产材料板的方法和用于实施该方法的预压力机。在预压力机的区域中,膨胀的压制力作用到压料垫上,其中,压制力从一个膨胀最大值到下一个膨胀最大值沿着单调上升的线增高。

在这种预压力机中,由于磨损和老化需要定期进行的上压带和/或下压带的更换。为此,压带被拆开,并且沿着长度被取出。然后,新的压带可移入到机器中,并且在连接位置处例如通过焊接、缝纫或粘合而再连接,

连接位置的布局、即带的连接的布局在此提出挑战。一方面需要稳定的连接,另一方面在循环压带中的连接位置处的不规则性导致在连续生产的材料板上有规律地重复的留下印记。留下印记损害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在采用呈排气带的形式的压带的情况下,此外会必要的是:定期清洁该压带,以避免排气开口阻塞。为此会必要的是,为了清洁过程而将压带从压力机移除,并且在清洁之后再装入。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由此出发的是本发明的目标,提出一种用于更换预压力机的循环的压带的方式,由此确保待生产的材料板的较高的质量。此外,应使得在尽可能短的运行中断的情况下的高效的更换是可能的。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续生产材料板的预压力机,该预压力机具有围绕上段无限循环的至少一个上压带和用于运送散布料垫通过在压带之间的压制间隙的至少一个下压带;用于施加压制力到散布料垫上的多个提升元件,其中,第一提升元件和第二提升元件较佳地彼此相对地布置在压制间隙的两侧上;其中,在预压力机的上段和下段处、在第一提升元件的背向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对应地布置有杠杆伸出部,以联接牵引元件,该牵引元件用于接纳作用在两个杠杆伸出部之间的牵引力(拉力);并且第二提升元件与预压力机可脱开地连接,使得在脱开状态下中,在第二提升元件的一侧上,压制间隙是可触及的,并且上压带和/或下压带完全可引入和可取出。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引入或取出如前所述的预压力机的循环压带的方法以用于解决该问题,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将牵引元件联接到两个杠杆突起处;脱开第二提升元件与预压力机之间的至少一个连接件,以使得压制间隙在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是可接触的;并且在第二提升元件的该侧上取出循环压带。

此外,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用于接纳和/或送出如前所述的用于连续生产材料板的预压力机的循环压带的运送设备,该运送设备具有上侧轮廓,该上侧轮廓基本上与预压力机中处于夹紧状态中的压带的上部段的轮廓对应,其中,运送设备的上侧构造为用于铺放压带。

最后,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连续生产材料板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如前所述的预压力机和运送设备,以及用于接纳作用在两个杠杆延伸部之间的牵引力的牵引元件。

在此情况下,尤其是在压制间隙以上的预压力机的上部段被看作上段。在压制间隙以下的预压力机的部段被看作下段。牵引元件可以是被夹紧到两个杠杆伸出部之间并且可用于建立应力的每一种部件。由此,牵引元件可例如是拉杆、拉片或拉板。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设计构造。应理解,预压力机、方法、运送设备和系统可以与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的用于预压力机或方法、运送设备和系统的设计构造对应地实施。

在预压力机的常规运行中,布置在预压力机的两侧上的提升元件原则上挡住通往压制间隙的入口,该提升元件较佳地实施为压力机缸。当压带事先已拆开时,运行通过压制间隙的压带可因此仅沿长度取出。为了能够取出循环压带和施加循环压带,根据本发明的预压力机使得能够单侧打开预压力机。上段或下段为了带更换而单侧释放并且仅单侧地支承。然后,压带、尤其是上压带是可触及的,并且可在不将其拆开的情况下取出和/或引入。

在预压力机的第一提升元件所在的一侧上,预压力机在上段和下段处至少分别具有一个杠杆伸出部。杠杆伸出部较佳地在其背向预压力机的外侧上、横向于生产方向超出第一提升元件。

用于接纳牵引力的牵引元件可联接到或夹紧到两个杠杆伸出部之间。杠杆伸出部与牵引元件和通过第一提升元件预先给出的距离一起构成杠杆系统。通过牵引元件可确定连接元件的杠杆伸出部之间的最大距离以及可通过第一提升元件借助对应的力或压力形成来确定最小距离,在预压力机的与之相对的侧上第二提升元件被卸载(被释放)。通过对应地协调牵引元件的长度与第一提升元件的开口,实现了不再有力作用到第二提升元件上。

在卸载的状态中,第二提升元件可脱开或移除,使得压制间隙或循环压带是可触及的。预压力机的整个上部段(也被称作预压力机的上部段)仅还单侧地支承。循环压带可从预压力机在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完全、即也在不拆开的情况下被取出或作为循环压带引入到预压力机中。

为了使得能够高效的取出或引入循环压带、较佳的是上压带,由于循环压带的尺寸,采用根据本发明的运送设备是有利的。由此可保证更可靠地取出或送出压带。

该运送设备较佳地包括用于可动的提升装置、例如是叉式起重机的接纳部,使得运送设备可借助该提升装置直接在预压力机侧面保持在合适的高度中。循环压带铺放在到运送设备上。上侧轮廓、即运送设备的上部轮廓与压带的轮廓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压带围绕运送设备延伸。通过运送设备的上侧轮廓的设计构造实现了可以直接并且在较低耗费的情况下将压带从预压力机传递到运送设备上或从运送设备传递到预压力机中。运送设备与预压力机共同作用以用于高效地更换整个压带。

与目前为止的用于更换压带、尤其是上压带的方式相比(在该方式中必需在预压力机中拆开和连接压带),本发明允许替换整个压带。拆开或连接新的压带不是必要的。可采用已经完成的循环压带。所生产的材料板的质量会提高,因为不会由于在压带的延伸曲线中的连接位置而留下印记。此外,可提高生产效率,因为确保了更快速的带更换。

替代地或组合地,杠杆伸出部布置在预压力机处的提升元件的连接部处。在连接部处的杠杆伸出部的布置使得一目了然的结构类型是可能的。因为连接部通常也已经与预压力机隔开一些距离,通过设置杠杆伸出部也可实现更好的杠杆效应。两个杠杆伸出部均在背向预压力机或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突出超过连接部与第一提升元件之间的连接位置。杠杆伸出部由此在其背向预压力机的外侧上、横向于生产方向超出第一牵引元件。

在预压力机的较佳的设计构造中,第二提升元件可转动地连接在预压力机处的连接部处,以使得在脱开的状态中能够将第二提升元件打开(abklappen,以打开折叠的方式展开),其中,转动轴线较佳地平行于带运行方向或生产方向定向。可转动的连接使得在到连接部的连接脱开之后,第二提升元件可被打开(展开)是可能的。打开在此较佳地沿背向预压力机或第一提升元件的方向(横向于生产方向)实现。一旦第二提升元件被打开,则压制间隙是可触及的并且压带可被取出。对可转动的连接理解的是,使得以在至少90度的范围中的角度的转动是可能的。可打开(展开)的设计构造是较佳的,因为完全移除第二提升元件不是必需的。打开(展开)第二提升元件也可自动实现,使得时常的、耗费时间的机械脱开不是必要的。将实现简单并且高效的操作。

两个杠杆伸出部较佳地具有相同的长度和/或至少一个杠杆伸出部构造为可折叠的(可翻入的)。通过两个杠杆伸出部的相同长度可实现最优的力传递。牵引元件可最小地确定尺寸。通过设计构造为可折叠的杠杆伸出部,可减小预压力机在正常运行中的占地面积。当应更换压带时,杠杆伸出部才会展开。避免由于突出的杠杆伸出部所造成的损害。

替代地或组合地,在各提升元件的上部段与下部段中布置有两个连接元件,以用于将第一提升元件与第二提升元件连接。两个提升元件通过该连接元件力配合地相互连接,连接元件同时构造为预压力机的支架元件(支撑元件)并且与预压力机连接。各提升元件连接到该连接元件处。较佳地,各连接元件包括杠杆伸出部。替代地或组合地,沿生产方向布置在压制间隙的一侧上的第一提升元件可在其上部段中与布置在压制间隙的另一侧处上的第二压力机缸的上部段通过连接元件连接。同样,两个压力机缸在其下部段处通过另一连接元件连接。压力机缸的两个部段在此表示的是相对于彼此可运动的部件、即活塞杆和缸。连接元件尤其表示预压力机的保持结构或框架结构的一部分,该部分保持预压力机的为了施加压制力而相互运动的上部段或下部段。

在有利的设计构造中,两个连接元件构造为突出超过第一提升元件的支架。该支架的突出超过第一提升元件的部分构成杠杆伸出部。支架理解为长形的、刚性本体。支架可保持预压力机的上部段和下部段。支架可尤其是预压力机的框架结构的一部分或与框架结构连接。

在另一有利的设计构造中,预压力机包括用于间隔部件的放置位置,间隔部件用于确定在压制间隙的面向的第一提升元件的一侧上的压制间隙的最小高度。放置位置表示可接纳压缩力(压力)的区域。尤其是压缩力必须传递到在预压力机的上部段和下部段中的框架结构处。该第一放置位置可布置在压制间隙之内或旁边。间隔部件可例如是金属块,该金属块可接纳对应的压力。当间隔部件位于第一放置位置之间时,其与杠杆系统中的连接元件或杠杆伸出部和牵引元件共同作用,以对第二提升元件卸载。对于由牵引元件接纳的牵引力的反作用力则由间隔部件而不是由第一提升元件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杠杆系统中第一提升元件由间隔部件替代。因为第一提升元件不必接纳或施加静态力,所以提高了可靠性。

在有利的设计构造中,预压力机包括用于间隔部件的放置位置,该间隔部件用于确定在压制间隙的面向第二提升元件的一侧上的压制间隙的最小高度。当在压制间隙的两侧上设有用于间隔部件的放置位置时,压力机或两个提升元件可通过放到两侧放入的间隔部件上而完全卸载。当牵引元件联接到两个杠杆伸出部处时,在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的间隔部件可为了预压力机的上部段、也被称作上段的单侧释放而再被取出。

替代地或组合地,提升元件构造为压力机缸或心轴提升器、特别较佳的是构造为液压压力机缸。最佳的是构造为双作用压力机缸。

较佳的实施形式特征在于,布置有用于水平引导上段的引导元件。较佳地是,在压制间隙的每侧上布置有引导元件。在生产运行中,预压力机的上段放置在提升元件上。为了避免上段翘曲,附加地布置有引导元件,使得上段被向下段引导。为此可避免,在第二提升元件脱开时,上段从更换位置中运动出。

较佳的是,引导元件可脱开和/或可打开地布置在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这允许了在面向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自由接触压制间隙。

较佳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由此包括提前实施的步骤:将间隔部件放到第一放置位置上;并且将预压力机(向下缓慢)放置到第一间隔部件上。对于(向下缓慢)放置预压力机的理解是对提升元件卸载,使得预压力机的上段放置在间隔元件上。

此外,当存在两个放置位置时,本方法较佳地包括以下提前实施的步骤:将两个间隔部件放置到第一和第二放置位置上;并且将预压力机(向下缓慢)放到两个间隔部件上,其中,在引入或取出压带之前,再次移除放置到第二放置位置上的间隔部件。间隔部件从两侧放到放置位置上。在对第二提升元件卸载之后,在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的间隔部件会为了引入或取出压带而被再次移除,从而压制间隙是可接触的。

进一步较佳地,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将预压力机(向下缓慢)放到间隔部件上之前或之后,将组装-提升元件引入在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借助该组装-提升元件提起上段,以联接牵引元件;并且在联接牵引元件之后,在引入或取出压带之前,移除组装-提升元件。

在有利的设计构造中,根据本发明的运送设备包括折叠机构,用于将前面的部段和后面的部段折叠到运送设备的中间部段上。通过该折叠机构,在不将其从运送设备脱开的情况下,运送设备的一部分相对于运送设备的其它部分是可运动的。通过折叠机构的操作、即通过对运送设备的一部分的折叠,减少了运送设备的空间需求。这尤其对于运送设备的支承是重要的。在采用运送设备以取出或送出压带之前,对应的部段再次被打开(展开)。

此外较佳的是,运送设备包括夹紧机构,以用于通过运送设备的总体规模(尺寸)的可逆的扩大来夹紧压带。夹紧机构作用在运送设备处,使得(部分)压带的接纳或送出可自动化并且由此可更高效地执行。为了取出压带,压带被撑开到运送设备上,并且然后被从预压力机取出,或相反地用于将压带送出到预压力机处。在此,对于夹紧机构理解的是通过其可使运送设备的规模扩大的机构。围绕运送设备运行的压带于是可被撑开。这类夹紧机构可例如通过空气或流体运行的工作缸实现。减少了必需的手工工作。可克服在预压力机中压带的静摩擦,以取出压带。

在另一有利的设计构造中,运送设备包括侧面突出的支承元件,以用于在从运送设备送出或通过运送设备接纳时支承压带。借助该支承元件可实现在将压带从预压力机运送到运送设备上和运回期间对压带的支承。简单的操作是可能的。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较佳地包括以下步骤:在引入或取出压带之前,将运送设备定位在第二提升元件的侧上;并且从运送设备送出循环压带或将循环压带放置到运送设备上。压带从预压力机中取出并且直接由运送设备接纳,或在引入压带时将压带放置在运送设备上并且引入到预压力机中。为此运送设备较佳地由可动的提升装置保持在运送设备的侧面对应的高度中。确保了高效的操作。

在另一较佳的设计构造中,预压力机包括凹槽,以用于将运送设备侧向移入,使得在预压力机内之可接纳压带。借助在预压力机中合适地构造的凹槽,运送设备可直接移入预压力机中,从而可实现容易地将压带从预压力机传递到运送设备上或相反地从运送设备传递到预压力机中。为此需要预压力机中对应的凹槽(除了可接触的压制间隙以外)。使得高效的带更换是可能的。

应理解,在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上文中提到的特征和下列还要阐释的特征可不仅以相应说明的组合,而且可以其它组合或单独地使用。

附图说明

下文中,借助所选择的若干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和阐释本发明。

附图示出:

图1以侧面剖面图(侧轮廓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预压力机的示意图;

图2是预压力机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预压力机的示意正面截面轮廓视图;

图4是在取出上压带的情况下的预压力机的示意正面截面轮廓视图;

图5是在预压力机中的两侧的放置位置(支承位置)上的间隔部件的示意图;

图6是预压力机的单侧可接触的压制间隙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运送设备的立体图;以及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运送设备的另一实施形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3中以侧面剖面图(图1)、俯视图(图2)和正面图(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预压力机10。预压力机10包括无限循环的上压带12以及下压带14,压制间隙16位于它们之间。两条压带12、14沿所示出的箭头的方向(生产方向36)将可散布的材料以散布料垫60的形式运送通过预压力机10。散布料垫60在上压带12和下压带14之间在压制间隙16中被排气并且压缩。

这类预压力机10在具有散布设备的用于生产材料板的生产系统中在下游,而主压力机在上游,借助该散布设备将可散布的材料散布到运送系统上以散布成散布料垫60,在主压力机中将散布料垫60实际压制成材料板。

在预压力机10中,通过较佳地构造为压力机缸的多个提升元件18a、18b将被称作上段20的预压力机10的上部段与被称作下段22的预压力机10的下部段连接,形成作用到散布料垫60上的压力。液压缸多半作为提升元件18a、18b使用。压制间隙16位于上段20与下段22之间。提升元件18a、18b在此布置在预压力机10或压制间隙16的两侧、即沿生产方向36在压制间隙16的右边和左边。提升元件18a、18b多半基本上垂直于压制间隙16的平面定向。

相应地两个布置在压制间隙16两侧、较佳地是彼此相对地布置的提升元件18a、18b较佳地借助相应的两个连接元件26在其上部段或下部段中连接。提升元件18a、18b的上部段和下部段在此表示两个相对于彼此可运动的部件(例如在液压缸的情况下是活塞杆和缸),力施加在这两部件之间。替代地,提升元件18a、18b也可借助特定连接部而直接连接在上段20和/或下段22处,并且由此共同作用。

为了阐述本发明,参照第一提升元件18a和相对应的、相对于压制间隙16布置的第二提升元件18b。本发明涉及具有至少两个提升元件18a、18b的预压力机10,该至少两个提升元件中分别有一个布置在压带12、14或压制间隙16的两侧上。应理解,其它提升元件18a、18b也可以相同的方式与所分配的连接元件26共同作用。原则上借助和/或不借助连接元件26连接的任意数量的提升元件18a、18b是可能的,通常在预压力机10中、压制间隙16的右边和左边分别设有四个提升元件18a、18b,如图1和图2中示例地示出的。这些或其它提升元件18a、18b的一部分(在图1中的左侧上)布置在预压机24的区域中。

在压制间隙16的两侧处较佳地还布置有引导元件56,引导元件56将上段20向下段22引导,并且由此避免上段20翘曲。

连接元件26在其上部段和下部段处构成第一提升元件18a与第二提升元件18b的刚性连接。连接元件26实施为预压力机10的上段20或下段22的框架构造的一部分。连接元件26由此固定在预压力机10的上段20和下段22处,并且保持上段20和下段22。替代地,提升元件18a、18b的连接部可直接通过预压力机10实现,该预压力机10用作连接元件26。在第一提升元件18a的侧上,两个所分配的连接元件26(上部和下部)分别具有杠杆伸出部28。杠杆伸出部28在所示出的实施形式中为对应的连接元件26的超出的部分或提升元件18a、18b的连接部的超出的部分。连接元件26或杠杆伸出部28也可被称为悬臂。可选地可能的是,杠杆伸出部28构造为分开的并且是可折叠或可移除的。

牵引元件30可固定在杠杆伸出部28处,牵引元件30可接纳作用在杠杆伸出部28之间的牵引力。杠杆伸出部28与牵引元件30和第一提升元件18a共同构成杠杆系统,第二提升元件18b可通过该杠杆系统卸载(参见图3)。

第二提升元件18至少可脱开地联接到连接部处或连接元件26中的一个处。连接由此可被脱开,使得提升元件18b是可取出的或至少是可展开(可打开)或可扭开的,这也可较佳地自动化实现。除了第二提升元件18b之外,在第二提升元件18的侧上的引导元件56也能脱开,并且较佳地是可打开(可展开)的。当在该侧上第二提升元件18和引导元件56脱开时,压制间隙16从第二提升元件18b的侧是可触及的。于是将在第二提升元件18b的侧上的循环压带12、14完全取出或将循环压带12、14从该侧引入到预压力机10中是可能的。为了确保上段20免于倾斜,引导元件56可在第一提升元件18a的侧上与上段20固定连接。

在图4中示出预压力机10,其中,牵引元件30联接到杠杆伸出部28处。第二提升元件18b脱开并且打开。在此,用于打开的转动轴线定向为平行于预压力机10的生产方向36。

通过压制间隙16由于脱开的第二提升元件18b由此在第二提升元件18b的侧上是可接触的,循环压带12、14可完全、即在不必拆开的情况下从预压力机10中沿所示出的箭头的方向被取出。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预压力机10的设计允许压制间隙16是单侧可接触的,使得压带12、14可被取出。为此,牵引元件30与连接元件26或其杠杆伸出部28以及第一提升元件18a一起构成一种提升系统(杠杆系统)。牵引元件30接纳牵引力(拉力),第一提升元件18a接纳压缩力(压力)。预压力机10的上段20单侧地支承在第一提升元件18a的侧上,并且在第二提升元件18b的侧上自由悬在下段22上。附加地,在第一提升元件18a的侧上,上段20上与引导元件56连接,从而排除了上段20相对于下段22的相对运动。

在此,较大的力作用到牵引元件30上。牵引元件30构造为拉杆,该拉杆在其长度方面计算为或设计为以使得能够承担预压力机10的单侧支承的上段20的对应的负荷。拉杆或牵引元件30可在杠杆伸出部28处两侧悬置(安装),从而实现简单的、可脱开的联接。有利地,在其在两个杠杆伸出部28处的支承处加固牵引元件30,以避免不受控制地脱开该联接。牵引元件30的有效长度可有利地借助螺母调节,螺母借助夹紧销确保不旋转。应理解,对应的、稳定的绳索或带也可承担牵引元件30的功能。

在图5中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预压力机10的较佳的实施形式。预压力机10包括在压制间隙16的的第一提升元件18a的一侧上的第一放置位置(第一支承位置)38和在压制间隙16的另一侧上的第二放置位置(第二支承位置)40。放置位置38、40分别用于放置间隔部件42,通过该间隔部件确定压制间隙16的最小高度或预压力机10的上段20到下段22的最小距离。在提升元件18a、18b被松开并且不承担上段20的重量时,间隔部件42在此接纳作用到预压力机10的上段20上的重力。较佳地,间隔部件42螺栓连接在放置位置38、40处以提高可靠性。

如图6所示,因此可由牵引元件30、杠杆伸出部28和放置位置38或间隔部件42形成杠杆系统。预压力机10的上段20在面向第二提升元件18b的一侧上、自由悬在下段22上。压制间隙16从第二提升元件18的一侧是可被触及的,从而可取出压带12、14。

通过第一提升元件18a不再是杠杆系统的一部分,当在第一放置位置38上使用附加的间隔部件42时,可进一步提高可靠性。第一提升元件18a接纳作用到预压力机的上部段20上的重力不是必需的。

当更换压带12、14时,应首先在两侧上将间隔部件42放置到放置位置38、40上,只要提升元件18a、18b将上段20保持在下段22之上。然后,通过释放提升元件18a、18b的压力而将预压力机10释放到两个间隔部件42上。在接着的步骤中,牵引元件30联接到两个杠杆伸出部28处。

为了在第二提升元件18b的一侧上再次移除间隔部件42,较佳地可使用所谓的组装缸,以在第二提升元件18b的一侧上稍微提起预压力机10的上段20。上段20在此被提高到使得牵引元件30可联接到杠杆伸出部28处(的程度)。当可悬置的、固定的拉杆用作牵引元件30时,这种借助组装缸的附加的提起是特别有利的。然而,同样可能的是,首先联接牵引元件30,然后例如借助螺栓结构或类似的机构将牵引力施加到杠杆伸出部28上。在第二杠杆伸出部18b的一侧上的间隔部件42被卸载(被释放)并且可被取出。组装缸可替代地或组合地也同时用作间隔部件42。

在更换压带12、13之后,在提升元件18a、18b可以再次开始运行并且引起间隔部件42卸载(释放)之前,牵引元件30可以以对应的方式被再次拆下,并且第二提升元件18b可再次与对应的连接部或上部连接元件26连接。间隔部件42则又可取出。

在图7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连续生产材料板的系统32。除了预压力机10外,该系统32包括牵引元件30以及用于接纳或送出循环压带12、14的运送设备34。

运送设备34定位在第二提升元件18b的一侧上、预压力机10之前(取出侧),使得压带12、14可从预压力机10取出,并且可放置到运送设备34上或可从运送设备34引入到预压力机10中。

在图8中以立体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运送设备34。运送设备34设计为以接纳压带12、14(在图8中未示出)。所接纳的压带12、14围绕运送设备34根据长度l延伸。当压带12、14被接纳时,运送设备34即位于压带12、14之内。

待取出的压带12、14可手动或自动化地从预压力机10中取出,并且放置到运送设备34上,或从运送设备34拉到预压力机10中。为了使得借助运送设备34尽可能简单地接纳/送出压带12、14是可能的,如所示的,运送设备34的上侧轮廓模仿(符合)处于夹紧状态中的、在预压力机10中的压带12、14的上部段的轮廓。在图1中,上部段表示在预压力机10的上部区域中压带12的返回(部)或下压带14沿生产方向36行进的部段。在取出压带12、14和放置到运送设备34上时,当运送设备34的上侧轮廓至少大致地模仿(符合)压带12、14的(延伸)曲线时,需要明显更小的力消耗。压带12、14不必弯折或变形。换言之,在上部段中压带12、14的(延伸)曲线的侧视图(参见图1)对应于侧视图中的运送设备34的上侧的(延伸)曲线。

运送设备34构造为(金属)构架。运送设备34的框架构架以桁架结构方式来构建。横杆44以及至少外部的纵杆46在此刚性地构造。在它们之间延伸的其它纵杆和横杆48也可柔性地构造为绳索、钢丝绳或带。通过沿纵向和横向方向的其它连接可避免带挠曲(下垂)。

该运送设备包括辊50,以使得运送设备34在停放状态中是可运动的。

在图9中示出运送设备34的较佳实施形式。该运送设备34包括接纳部52,用于由可动的提升装置、例如叉车来接纳。压带12、14在地面以上几米的高度从预压力机10中取出。为了使运送设备34达到到对应的高度上,通常使用叉车。同样可在运送设备34处设有到起重机的联接装置。

此外,运送设备34包括侧面突出的支承元件54,这些支承元件导致在通过运送设备34接纳压带或从运送设备34送出压带期间对压带12、14的支承。当运送设备34停在预压力机10之前以接纳/送出压带12、14时,该支承元件54桥接运送设备34与预压力机10之间的路径。支承元件54也可被称为悬架臂。

在(未示出的)另一实施形式中,拉起和向下拉压带12、14在(部分)构架处可自动进行。为此,可设有具有链条和夹子的驱动件,夹子必要时能被可远程控制地打开和关闭。

同样可能的是,预压力机10或运送设备34和预压力机10构造为,使得运送设备34可驶入预压力机10中,并且可将压带12、14直接接纳或引入在预压力机10中。为此,在运送设备34处设有夹紧机构,通过该夹紧机构可夹紧或撑开压带12、14。借助这种夹紧机构、必要时通过到叉车的辅助液压的联接、可例如液压地或机械地使运送设备34的整体规模扩大,使得围绕其运行的压带12、14被置于应力作用下并被固定。首先,将运送设备34、即在夹紧状态中驶入(移入)预压力机10中。然后,在预压力机10中松开压带12、14,并且可由此由运送设备34接纳。在下一步骤中,操作运送设备34的夹紧机构,使得压带12、14被拉紧,不下垂。由此运送设备34可借助铲车从预压力机10中移出。

为了将新的压带12、14再次装入预压力机10中,运送设备34可对应地借助可动的提升装置直接移入(驶入)到预压力机10中。同样可设有引入装置以用于在移入(驶入)时的支承。

已根据附图和说明书广泛地描述和解释了本发明描述和解释应作为示例来而不限制性地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形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使用本发明时以及在准确地分析附图、公开内容以及随后的专利权利要求时得到其它实施方式或变型。

在权利要求中,措词“包括”和“具有”不排除存在其它元件或步骤。不定冠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单个元件或单个单元可以实施在权利要求中提及的多个单元的功能。在多个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仅提及一些措施不应相反地理解为:不能同样有利地使用这些措施的组合。权利要求中的附图标记不应限定性地理解。

附图标记列表:

10预压力机

12压带

14压带

16压制间隙

18a,18b提升元件

20上段

22下段

24预压机

26连接元件

28杠杆伸出部

30牵引元件

32系统

34运送设备

36生产方向

38放置位置(支承位置)

40放置位置(支承位置)

42间隔部件

44横杆

46纵杆

48杆

50辊

52接纳部

54支承元件

56引导元件

60散布料垫。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