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线缝合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371阅读:9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缝线缝合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缝线缝合机结构,特别是作为热压密封防水布料之用,能达到无缝线缝合功用的无缝线缝合机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公知的热气缝合密封机,敬请参阅图2所示是公知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其结构主要是在于该热气缝合密封机1的头部2设有直向压缸3与滑座4,该滑座4的外侧与底部设有热气出风装置5与上压合轮6、数送料轮组7,该滑座4由直向压缸3同步升、降带动热气出风装置5与上压合轮6,该热气出风装置5设有直向压缸8与横向压缸9,负责将风嘴10精确定位在吹气的位置,该热气缝合密封机1的上、下两压合轮6、11与数送料轮组7呈对应设置,并由马达与传动轴、齿轮、链条、万向接头(图中未示)等传动元件同步传动,让上、下两压合轮6、11呈反向且等速的转动,数送料轮组7与下压合轮11呈同向且等速的转动,该上、下两压合轮6、11是负责将防布料的结合边压轧成一体,而数送料轮7则是作为负责平稳流畅地输送防水布料之用。
敬请参阅图1所示是公知结构将两片防水布料结合时的立体示意图。传统公知的热气缝合密封机1,在将两片防水布料12、13接在一起时,必须使用针车将两片防水布料12、13的结合边,先由车缝线A车缝之后,再以热溶胶条14贴合在车缝线A上,由热气缝合密封机1的上、下两压合轮6、11施以热压密封处理,以达防水效果。
传统公知的热气缝合密封机1,所使用的热气出风装置5组成元件繁多而且复杂,除了增加制作成本之外,组装与维修上亦显得相当麻烦与不便,同时热气出风装置5的风嘴10必须借由直向压缸8与横向压缸9的移动,才能精确定位在吹气的位置,另外由风嘴10所吹送出来的热风,并不能均匀且稳定地加热防水布料12、13,而且热风会翻动防水布料12、13,增加了热压密封防水布料12、13的难度,为其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传统公知热气出风装置5的风嘴10,所吹送出来的热风会翻动防水布料12、13,所以公知的处理方式,是使用针车先将两片防水布料12、13车缝起来,会在两片防水布料12、13的结合边留下明显的车缝线A,不太美观,而且需要经过多次加工程序,费时费工,同时会在防水布料上留下针孔,使防水布料的防水效果降低,此为其既存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无缝线缝合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一种无缝线缝合机结构,包括有工作桌面,滑座,固定座,彼此转动方向相反且等速的上、下两压合轮,与该下压合轮转动方向相同且等速的送料轮,上、下两转轴,能带动该滑座升降的直向压缸,马达及传动元件;该无缝线缝合机的工作桌面上设有开孔,并于开孔设有所述上、下两压合轮与送料轮,上、下两压合轮是设置在上、下两转轴,并由马达及传动元件同步传动,该上压合轮是设置在滑座侧边,该滑座是套设于固定座中;该上、下两压合轮内部圆周为镂空状,其上埋设上、下两圆圈状加热器,上压合轮的圆圈状加热器则固设在滑座的延伸架上,下压合轮的圆圈状加热器则是固设在工作桌面底部,该两圆圈状加热器是分别与上、下两压合轮微微接触,加热该上、下两压合轮。
在上、下转轴设置数段隔热材质,从而阻隔圆圈状加热器的热量直接传导至轴承内,而避免造成损坏。
在上压合轮外部设有防护罩。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1)该圆圈状加热器组成元件少而且简单,除了降低制作成本之外,组装与维修上亦显得相当容易与方便,同时圆圈状加热器可以均匀且稳定地加热上、下两压合轮,不必倚靠热气出风装置的风嘴所吹送出来的热风来加热防水布料,让上、下两压合轮可以直接且独立地热压密封防水布料。
2)由于圆圈状加热器可以均匀且稳定地加热上、下两压合轮,所以没有热风会翻动防水布料,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处理上,完全不需要使用针车先将两片防水布料车缝起来,亦不会在两片防水布料的结合边留下明显的车缝线,除了具有美观之外,而且一次加工即可完成,既省时又省工,同时避免在防水布料上留下针孔,使防水布料的防水效果不会降低,具有实用性与进步性。


图1是公知热气缝合密封机将两片防水布料结合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公知热气缝合密封机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剖面组合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组合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将防水布料与热溶胶条穿设于结合座的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热压密封时局部放大的剖面组合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将两片防水布料结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无缝线缝合机结构,敬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与图4、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侧视剖面组合示意图。其结构主要是在于该无缝线缝合机20的工作桌面21上设有固定架22,该固定架22两边设有两固定板23及一固定座24,该固定座24为中空状,可供套设一滑座25,该固定座24顶部设有直向压缸26,作为带动滑座25升降之用,该固定座24对应于固定板23处设有槽孔231,而滑座25在对应于槽孔231处设有齿轮G1,该齿轮G1是由两万向接头R1、R2及一传动杆P1连接至设置在两固定板23的齿轮G2,该齿轮G2是借由链条L1连接至滑座25下方的齿轮G3(见图4),该齿轮G3是借由轴承B1与上转轴27、上压合轮28枢结成一体,该齿轮G2是借由链条L2连接至工作桌面11底下马达M的第一传动齿轮G4,该马达M的第二传动齿轮G5是借由链条L3连接至减速齿轮G6,再由传动杆P2传动另一边的齿轮67,该齿轮G7是借由链条L4连接至座体29的齿轮G8,该齿轮G8是借由轴承B2与下转轴30、下压合轮31框结成一体,另外在下压合轮31由链条连接送料轮32,同时借由马达M同步传动上、下两压合轮28、31与送料轮32,使得上压合轮28与下压合轮31、送料轮32呈反向且等速的转动状态,由上、下两压合轮28、31负责压轧的工作,由送料轮32负责输送的工作,该工作桌面21对应于上、下两压合轮23、31处设有开口33,该开口33前方位置处设有结合座34,敬请参阅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将防水布料与热溶胶条穿设于结合座的状态示意图。该结合座34具有上、中、下三穿设槽341、342、343,可供上、下两防水布料35、36(见图7)的结合边以及中间的热溶胶条Q穿设之用;本实用新型特征是在于该上、下两压合轮28、31内部圆周为镂空状281、311(见图3、图4),可供装设圆圈状加热器37、38,其中滑座25侧边锁结设有一与上转27平行的延伸架39,该延伸架39可供锁结设置圆圈状加热器37,而另一圆圈状加热器38则是锁结设置在工作桌面21底下,该两圆圈状加热器37、38是分别与上、下两压合轮28、31微微接触,作为加热上、下两压合轮28、31之用,该上压合轮28外部设有防护罩40,避免使用者在操作时被烫伤,最后在上、下转轴27、30由螺丝P间隔锁设数段隔热材质41,避免热传导至轴承B1、B2内造成损坏。
借由上述各元件所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缝线缝合机结构,敬请参阅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热压密封时局部放大的剖面组合示意图。与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将两片防水布料结合时的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在实际操作以及应用上,先将防水布料35、36的结合边由结合座34的上、下两穿设槽341、342穿入,再利用上、下两圆圈状加热器37、38加热上、下两压合轮28、31,同时借由固定座24顶部的直向压缸26向下带动滑座25,使设置在滑座25的上转轴27、上压合轮28下降,让上压合轮28贴合于下压合轮31,在马达M传动之下,即可借由送料轮32将两防水布料35、36送进上、下两压合轮28、31,热压密封结合成一体,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圆圈状加热器37、38是直接装设在上、下两压合轮28、31内部的镂空状281、311,故可以直接产生热压密封的作用,不会有热风翻动待结合的防水布料35、36,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处理上,完全不需要使用针车先将两片防水布料35、36车缝起来,本实用新型可以一次加工完成,而且直接达到无缝线缝合的美观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无缝线缝合机结构,包括有工作桌面,滑座,固定座,彼此转动方向相反且等速的上、下两压合轮,与该下压合轮转动方向相同且等速的送料轮,上、下两转轴,能带动该滑座升降的直向压缸,马达及传动元件;该无缝线缝合机的工作桌面上设有开孔,并于开孔设有所述上、下两压合轮与送料轮,上、下两压合轮是设置在上、下两转轴,并由马达及传动元件同步传动,该上压合轮是设置在滑座侧边,该滑座是套设于固定座中;其特征是在于该上、下两压合轮内部圆周为镂空状,其上埋设上、下两圆圈状加热器,上压合轮的圆圈状加热器则固设在滑座的延伸架上,下压合轮的圆圈状加热器则是固设在工作桌面底部,该两圆圈状加热器是分别与上、下两压合轮微微接触,加热该上、下两压合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缝线缝合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在上、下转轴设置数段隔热材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缝线缝合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压合轮外部设有防护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缝线缝合机结构,该无缝线缝合机的工作桌面上设有开孔,并于开孔设有上、下两压合轮与送料轮,上、下两压合轮是分别设置在上、下两转轴上,并由马达及传动元件同步传动,使得上压合轮与下压合轮呈反向且等速转动、送料轮呈与下压合轮呈同向且等速的转动,该上压合轮为活动式,由直向压缸带动滑座,向下压合轮贴靠,而下压合轮则为固定式,利用上、下两压合轮进行压轧的工作,由送料轮负责输送的工作;上、下压合轮内部各设有一个圆圈状加热器,该圆圈状加热器是分别设置在滑座的延伸架与工作桌面底部,借以加热上、下压合轮,取代公知的热气出风装置,另外在上、下转轴设置数段隔热材质,作为避免热传导至轴承内造成损坏。
文档编号D06H5/00GK2659930SQ0320810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6日
发明者洪坤源 申请人:洪坤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