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用于生产间隔针织物的圆形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84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尤其用于生产间隔针织物的圆形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类型的圆形针织机。
背景技术
这种圆形针织机(例如DE 4128372 A1)通过针筒与针盘的相对位置确定三个尺寸,它们在下面称为“轴向脱圈距离(axialerKammabstand)”、“径向脱圈距离(radialer Kammabstand)”和“线圈距离(Maschenabstand)”。轴向脱圈距离由针筒上端面或脱圈边缘与设计在针盘内安装罗纹织针的槽底部之间的距离决定,而径向脱圈距离由针盘外端面或脱圈边缘与设计在针筒内安装针筒针的槽底部之间的距离决定。这两个如此定义的脱圈距离最后确定称为线圈距离的尺寸,它基本上通过两条圆线得出,其中之一通过针盘在其槽底部高度内的外圆周线给定,以及另一个通过针筒在其槽底部高度内的外圆周线给定。
在利用不仅针筒而且针盘生产针织品时,往往希望对于上述距离,尤其线圈距离,选择不同于一般值的特别大的值。这适用于例如在使用前言所述类型的圆形针织机生产所谓间隔针织物的情况下。针织物指的是,它们基本上由两个仅用针筒针或仅用针盘针制成的环形织物组成,它们通过薄的中间层互相连接(例如DE 7425934 U1、DE2850823 A1)。中间层这样构成,即,在规定制造两个环形织物的工艺步骤之间,不仅在针筒针内而且在针盘针内插入一根通常较细的单丝接结线并将它们加工成集圈的方式。此接结线处于两个环形织物之间这一段的长度继而还有此间隔针织物的总厚度,在这里主要取决于线圈距离的尺寸,而且上面提及的两条决定线圈距离的圆线彼此的间距越远,所述长度和厚度便越大。
在使用一般的也适用于其他目的、具有针筒和针盘的圆形针织机时线圈距离比较小,因为例如轴向脱圈距离最大约5.6mm以及径向脱圈距离最大约1mm。即使在轴向脱圈距离可通过针盘相对于针筒轴向移动而改变的圆形针织机中(这也符合上述已知的圆形针织机的情况),能制成的最大轴向脱圈距离至少小于6mm,而径向脱圈距离通过针筒和针盘的外径固定地规定一个约1mm的值。
最大轴向脱圈距离的这种小的尺寸,主要是由于一般采用的舌针和舌针小的舌长或针舌动程造成的。也就是说,因为接结线在织入集圈位置时,一方面必须基本上同时既能插入针筒针内也能插入针盘针内,另一方面针筒针和针盘针在接受纱线时允许最大挺出如此之远,以致使处于其针钩内(“老”)的线圈仍留在打开的针舌上,以及不从针舌滑出到针杆上,所以,轴向脱圈距离基本上受所采用的织针舌长的限制。在径向脱圈距离方面和在生产其他作为间隔针织物的织物时造成相应的限制。
与生产间隔针织物有关,已知(US 2002/0152776 A1)为了增大线圈距离,这两个脱圈距离选择如在标准样机中那样的至少两倍那么大,以及优选地三倍至四倍这么大。考虑到上述说明,显然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针筒针和/或针盘针能挺出比较远,以及为此采用比较长的针舌,它们尽管增大了挺出量仍能将针织用针安置在成圈位置内。
原则上,可以在顾及这些要求的情况下设计圆形针织机的结构,但带来的缺点是,成圈系统宽度较大和/或最大转速较低。也就是说,取决于转速(针筒和针盘以此转速相对于固定的针筒三角键和针盘三角旋转,或反之),针筒三角键和针盘三角的挺出和排出三角不允许超出预选的最大斜度,以避免断针。这必然导致各成圈系统某个最小宽度,以及使得圆形针织机在直径30英寸的针筒圆周上可有最大约48个成圈系统(每英寸约1.6个成圈系统)。若对于间隔针织物的一个完全的线圈横列,如常见的情况那样,需要六个彼此并列的成圈系统,那么针筒每转一圈可形成约8个完全的线圈横列或针织品分段。

发明内容
由此出发,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设计前言所述类型的圆形针织机,它尽管有比较大的最大线圈距离,仍能以较小的成圈系统宽度和/或较大的转速工作。
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所述特征用于达到此目的。
本发明以此思想为出发点,即,在使用复合针时它们的织针并因而其弯钩在类似的转速下必然能通过较陡的三角部分挺出比在舌针的情况下可能的更高,以及弯钩的开和闭可借助滑杆部分控制成使老的线圈在需要时在针的部分高的挺出量的情况下构成集圈组织,也就是说不会从针钩滑出。试验证实,这一假设是正确的,以及采用复合针可以顺利地实现14mm或更大的脱圈距离。除了已知的复合针的优点(例如DE 38 21 213 C2)外,本发明的突出优点是导致一种高生产率的织机,它在针筒直径为30英寸时配备72或更多个成圈系统并能以在迄今已知的织机中常用的转速运行。由此获得的生产率提高50%。
由从属权利要求给出其他有利的特征。


下面结合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图1通过按本发明的具有一个针筒和一个针盘的圆形针织机的示意纵剖面;图2采用按图1的圆形针织机生产间隔针织物的示意图;图3图1所示按本发明的圆形针织机一个三角的展示示意图;以及图4至11沿图3中线IV-IV至XI-XI通过按图1的圆形针织机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按图1,仅示意表示的圆形针织机包含形式上为环形针筒1的第一针床,它设有未详细表示的平行于轴线的槽,形式上为针筒针2的第一织针沿垂直方向可移动地装在槽内。围绕针筒1形式上为针筒三角3的第一三角具有未表示出的三角部分,它与同样没有表示的针筒针2的针踵配合工作,以便给予针筒针所需的挺针和压针运动。
在针筒1上方设形式上的针盘4的第二针床,它设有未详细表示的沿径向和垂直于针筒1的槽延伸的槽,形式上的针盘针5的第二织针可沿径向移动地装在这些槽内。在针盘4的上方设形式上的针盘三角6的第二个三角,它具有未表示出的三角部分,它与同样未表示的针盘针5的针踵配合工作,以便给予针盘针所需的挺针和压针运动。
此外,显然沿针筒1圆周和针盘4表面设多个成圈系统,它们分别具有对针筒针和/或针盘针进行挺针或压针所需的三角部分。
这种类型的圆形针织机中,针对本发明的目的,相应于针筒1上端面或脱圈边缘与针盘4安装针盘针5的槽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的尺寸x,称为垂直脱圈距离,在针盘4外端面或脱圈边缘与针筒1安装针筒针2的槽的底部之间的尺寸y,则称为水平脱圈距离。此外这样一个尺寸称为线圈距离z,它基本上由两条圆线7和8之间的距离给定,其中之一通过针盘4在其槽底所在高度的外圆周线给定,以及另一条通过针筒1在其槽底所在高度的外圆周线给定。
这种圆形针织机及其功能,专业人员例如由文献DE 41 28 372 A1是众所周知的,为了避免重复可以通过参考用作此处公开的内容。
若要按图1的圆形针织机生产一种间隔针织物,则例如可按图2进行,其中,针筒针和针盘针2、5用线条示意地表示,以及用针筒针和针盘针2、5构成的线圈用圆9和10示意表示。在第一个工艺步骤或系统S1中,例如第一根线单独由针盘针5接受并加工成线圈9,由此形成一个在针盘4上构成的针盘管状织物23(也可见图4)。在第二个工艺步骤或系统S2中,例如第二根线仅仅由针筒针2接受并加工成线圈10,由此形成一个在针筒1上构成的针筒管状织物26(也可见图5)。最后,在第三个工艺步骤或成圈系统S3中将一根接结线11既插入选出的针筒针也插入选出的针盘针2、5内,并由它们加工成集圈组织,如图2中用一条连续线表示的那样。在这里规定,接结线11只插入每第二根分别用一个长的线段表示的针筒针和针盘针2、5,而用短的线段表示的针筒针和针盘针2、5则不接受接结线11。在这里,长的和短的线条意味着所属的织针具有离针头距离较大或较小的针踵并以此选出与之相配的三角部分。
在下面两个工艺步骤或成圈系统S4和S5中进行类似于成圈系统S1和S2的成圈过程。反之,在第六个工艺步骤或成圈系统S6内,如在成圈系统S3中那样,然而又与之不同地,现在接结线12只由用短线条表示的针筒针或针盘针2、5接受并加工成集圈组织。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循环或间隔针织物的分段,需要六个彼此相继的成圈系统S1至S6。当然也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针织物品种,如专业人员已知的那些。为了说明其他详情可参阅文件DE 74 25 934 U1、DE 28 50 823A1和US 2002/0 152 776 A1,在这里通过参考它们作为此处公开的内容。此外,可以理解,加工好的间隔针织物由两个彼此独立制造的层或面组成,它们通过借助接结线11、12构成的一个第三中间层结合在一起。
如图1所示,线圈距离z决定接结线11、12从针筒针2到针盘针5(或反之)延伸段的长度,继而也决定中间层的厚度。在标准样机内此厚度较小,因为尺寸x例如为5.5mm,以及尺寸y例如为1.05mm。在这里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样机配备有舌针,如图1中以针盘针5为例所表示的那样,它们有针钩5a和可回转的针舌5b。在普通的线圈结构中,针舌5b因此或回转到由图1可见到的打开位置,或回转到关闭位置,在关闭位置针舌贴靠在针钩5a上并保持关闭针钩。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针盘针5当它们应与针筒针2共同接受一根通过导纱器14输入的接结线(例如图2中的接结线11)时,沿径向不允许超出图1所示的位置进一步铤针,因为否则由针钩5a保持的老的线圈在针舌5b下面将滑动到针盘针5的针杆上,然后加工成一个线圈。因此不可能通过在一个仍含有老线圈的针钩5a内附加地插入接结线11或12形成集圈组织。这相应地也适用于针筒针2。
因此按本发明规定,至少两个针床之一,在本实施例中是针筒1,配备有复合针。如前所述,针筒针2设有平行的和可沿垂直方向彼此相对移动的针的部分15和滑杆部分16,后者可滑动地装在针的部分15的槽内(尤其可见图3)。针的部分15在其上端有针钩15.1,而滑杆部分16在其上端设有滑杆尖16.1,针的部分借助它可按已知的方式打开或关闭针钩15.1。围绕针筒1的针筒三角3在这种情况下有未逐个表示的三角部分,它们与同样没有表示出的针的部分和滑杆部分15、16的针踵配合工作,以便给予它们为打开或关闭针钩15.1以及为接受纱线所需要的运动。复合针及其控制专业人员同样是已知的,为避免重复例如文件DE 38 21 214 C2作为此处公开的内容。
按本发明的一种目前最佳的实施例进一步规定,不改变水平的脱圈距离y,垂直的脱圈距离x选择得比标准样机中的大得多,以及例如给定它一个值为14mm,这一值与y=1.05mm一起得到尺寸z的值约为14.04mm。为此,如后面借助图3至11说明的那样,并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
按图3,例如复合针2针的部分15有一针杆15.2,针杆有一个支靠在针筒1附属的槽底部上的背15.3。在针杆15.2上向上连接一个胸段15.4,它沿一个朝背侧方向倾斜的后退段15.5过渡为针钩15.1。设计在针杆15.2和胸段15.4内容纳滑杆部分16的槽设计为,使针的部分15能在一个其针钩15.1基本上后拉到针筒1上边缘(圆线8)之下的位置与由图1可见到的此时针钩15.1处于相邻针盘针5上方的位置之间往复运动,以及与此同时滑杆部分16可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在此位置滑杆尖16.1或按图1正好在针筒1上边缘的下面,或如后面还要说明的那样设置得略高或略低。此外,胸段15.4沿轴向优选地至少在其背对针筒1的前侧设计为连续直的,以便不妨碍或有可能实施下面说明的成圈过程。
图3表示作为举例的针织曲线,用来借助图2中的系统S1至S3说明成圈过程,其中,针2、5的运行方向用箭头v表示。此外用实线18表示一条曲线,针筒针2的针钩15.1沿着这条曲线运动。虚线19指示针筒针2滑杆尖16.1的运行。最后,点划线20表示一个轨迹,针盘针5的针钩5a通过系统S1至S3沿此轨迹运动。
类似于图2,在系统S1上制成一排针盘管状织物。为此目的,针盘针5沿一个终止在一个相应于成圈位置的轨迹段20.2处的轨迹段20.1,沿径向向外迁移,以便打开针钩5a,之后沿一个轨迹段20.3沿径向向内拉出,以便从导纱器22接受一根纱线21,加工成一个线圈,并由此构成第一织物表面或第一织物层,亦即针盘管状织物23(图2和4)。复合针2在系统S1内保持在通过位置。
在系统2内,针盘针5保持在后撤的通过位置,而复合针2针的部分首先沿轨迹段18.1挺出。在这里,滑杆部分16起先处于一个位置,在此位置滑杆尖16.1设在针筒1上边缘(图1中的圆线8)下面。因此当到达轨迹段18.2时针钩15.1被打开,一根由导纱器24供入的第二根纱线25可插入针钩内,只要针的部分15沿轨迹段18.3重新拉出并与此同时滑杆部分16首先沿轨迹段19.1略有挺出,然后与针的部分16一起沿轨迹段19.2拉出,以便由此关闭针钩15.1。由此纱线25被针钩15.1接受并加工成线圈,从而形成一个在复合针2上构成的织物表面或织物层,亦即一个针筒管状织物26(图2和5至7)。
在进一步的运行过程中,首先针盘针5沿轨迹段20.4挺出,轨迹段20.4终止在一个与集圈位置对应的轨迹段20.5处。在这之后经过小的延迟,针的部分15沿轨迹段18.4挺出,直至到达一个与集圈位置对应的轨迹段18.5。此时,滑杆部分16仍保持在其较低的后撤到针筒1上边缘下面的位置(图8)。但在此位置,滑杆尖16.1以这样的方式处于胸段15.4的中央区内,即,使它仍被设在老的、挂在胸段15.4上并在早先的系统中构成的线圈27的下面。
尤其如图8所示,在此位置一方面针的部分1 5挺出到一个提升到如此高的位置,使得它的针钩15.1尽管有大的脱圈距离x仍设在针盘针平面的上方。另一方面针盘针5沿径向向外迁移到如此远,以致它的针钩5a处于针筒针2的前侧。因此,如图8所示可在两种针内同时插入接结线11(也可参见图1和2),为此使用由图1也可见的导纱器14。
现在,针的部分15和针钩15.1与针的部分一起沿轨迹段18.6重新拉出,而基本上同时针盘针5沿轨迹段20.6后撤。在这里,尤其如图9所示,滑杆部分16仍保持在其后撤位置,直至老的线圈27到达针的部分15中处于胸段15.4与针钩15.1之间朝背侧方向倾斜延伸的区段15.5(图3)上,并被针筒管状织物26的拉力拉向针的部分15的背侧。与成圈过程不同,只有当老线圈27可靠地处于滑杆尖16.1内侧上时,滑杆部分16才沿轨迹段19.3提升(图3和10)。因此,此老的线圈27与图6和7不同它们没有被卸脱,而是在针的部分15沿轨迹段18.6进一步拉出时送回针钩15.1内(图11)。因此,在轨迹段18.6末端,如在集圈组织中常见的那样,不仅老的线圈27 而且新插入的附加纱线11的线圈28都处于针钩15.1内(图10和11)。相应地,针盘针5沿轨迹段20.6拉出,使得在其针钩5a内也交织附加纱线11的线圈28作为集圈组织,以及形成在针织圈23与26之间延伸的长的线圈28。接着,针2和5返回它们的基本位置(图11),从而可以在下一个系统S4(图2)中重复所说明的过程。
借助图3至11针对具有大的脱圈距离x的圆形针织机所说明的内容,相应地可在具有大的脱圈距离y的圆形针织机中实现,只要针盘4的直径选择得足够小。在这种情况下,针盘针5设计为复合针。当然也可以采取措施采用大的线圈距离z,即,不仅针筒针而且针盘针均设计为复合针,以及不仅垂直的而且水平的脱圈距离x和y均选择得比一般的大。
在说明的所有情况下均获得一个突出的优点,即,由于采用复合针,系统宽度可以保持得较小,以及可在采用普通转速的情况下没有困难地实现每英寸针筒直径2.4个系统的系统宽度,这相当于沿圆周方向测量的系统宽度约为33mm。按本发明这可利用于装备有多于48个,优选地至少72个,成圈系统的圆形针织机。
本发明不限于所说明的实施例,它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改变。这例如适用于借助图3说明的织针曲线,它们可例如修改为使针的部分15在系统S2内一直挺出到与适用于系统S3的相同的高度(参见轨迹段18.5)。此外,术语“复合针”也包括改型的复合针(例如US 1 385 929、US-Re 15 741)。最后,可以理解,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按与所说明和图示的不同的组合应用。
权利要求
1.圆形针织机,包括一个形式上为具有用于第一织针(2)的槽的针筒(1)的第一针床、一个用于控制第一织针的第一三角、一个形式上为具有用于第二织针(5)的槽的针盘(4)的第二针床和一个用于控制第二织针(5)的第二三角(6),其中,两个针床(1、4)确定了一个垂直的和一个水平的脱圈距离(x,y)以及一个线圈距离(z),其特征为这两个针床(1、4)设计用于构成一个至少6mm的线圈距离(z),并且至少一个针床(1)的织针(2)设计为有弯钩(15.1)的复合针。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针织机,其特征为至少6mm的线圈距离(z)主要通过一个尺寸比较大的轴向脱圈距离(x)达到,并且第一织针(2)设计为复合针。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形针织机,其特征为两个三角(3、6)设计为,使得不仅第一织针(2)而且第二织针(5)可被置于一个集圈位置,在此位置它们的弯钩(15.1、5a)安排在总是另一织针(5、2)的上方或前方。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圆形针织机,其特征为第一和第二织针(2、5)设计为复合针。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圆形针织机,其特征为为两个针床(1、4)配设多个成圈系统(S1至S6),它们的宽度较小,相当于每英寸针筒直径1.6个系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形针织机,它尤其可用于生产间隔针织物。此圆形针织机包括一个具有针筒针(2)的针筒(1)、一个针筒三角(3)、一个具有针盘针(5)的针盘(4)和一个针盘三角(6)。针筒(1)和针盘(4)确定了一个垂直的和一个水平的脱圈距离(x,y)以及一个线圈距离(z)。按本发明,针筒(1)的针盘(4)设计用于构成一个至少6mm的线圈距离(z),并且针筒(1)和/或针盘(4)的织针(2、5)设计为复合针。
文档编号D04B9/00GK1542185SQ200410036650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日
发明者罗尔夫·威尔默, 罗尔夫 威尔默 申请人: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