绗缝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790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绗缝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用缝纫机械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绗缝机。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目前的绗缝机,采用的是梭条供线方式,但是其对线的要求很高,必须使用质量较好、价格高的专用绗缝线,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稍有不良线点,就可能造成断线、停机的缺陷,需要专人进行补线,使用时还有大约15%~20%的梭线不能够被完全使用。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造成了资金、工时和人力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绗缝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绗缝机,其包括基座、动力机构、供料机构、撞针机构、挑线机构、机梭机构、主移动架、对辊机构、横向移动机构,所述的动力机构、机梭机构设于基座内,所述的供线机构、撞针机构、挑线机构、对辊机构、横向移动机构设在基座上面,主移动架分别设于基座内和基座上面,所述的撞针机构、挑线机构、机梭机构固定于主移动架上,与动力机构连接的曲轴上设有上下连杆、凸轮、主动轮、支撑滑动架,所述的机梭机构包括与曲轴连接的下连杆,与下连杆连接的轴,轴固定在支板上,支板上连接有两机梭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两机梭板上,机梭轴上设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固定在机梭板上的机梭配合。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家用缝纫机的工作原理,对机梭和线迹的运动控制、机械的配置与位置给予新的设计,对照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维修保养方便,对线的要求低,只要针线与梭线相同,即可保证其正常的工作,不会轻易的断线、停机,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另外,线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可达95%~98%。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挑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对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分别是1.电机,2.曲轴,3.主动轮,4.上连杆,5.下连杆,6.转轮,7.撞针轴,8.撞针轴凸轮,9.撞针架,10.回力弹簧,11.凸轮,12.转动板条,13.动轮,14.支杆,15.主移动架,16.支撑滑动架,17.基座,19.复位弹簧,20.转动辊,22.机梭板,23.挑线器,24.轴,25.支板,26.机梭轴,27.扇形齿轮,28.机梭,29.燕尾槽体内体,30.燕尾槽体外体,31.滑动板,32.轨道体,33.平行体,36.拨板,37.齿轮,38.过渡板,39.双层轴,40.槽轮,41.张力砣,42.支架,43.T字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可以看出一种绗缝机,其包括基座17、动力机构、供料机构、撞针机构、挑线机构、机梭机构、主移动架15、对辊机构、横向移动机构,所述的动力机构、机梭机构设于基座17内,所述的供线机构、撞针机构、挑线机构、对辊机构、横向移动机构设在基座17上面,主移动架15分别设于基座17内和基座17上面;撞针机构、挑线机构、机梭机构固定于主移动架15内,与动力机构连接的曲轴2上设有上、下连杆4,5、凸轮11、主动轮3、支撑滑动架16;机梭机构包括与曲轴2连接的下连杆5,与下连杆5连接的轴24,轴24固定在支板25上,支板25上连接有两机梭轴26,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两机梭板22上,机梭轴26上设有扇形齿轮27,扇形齿轮27与固定在机梭板22上的机梭28配合;在动力机构和主移动架15的底轮27与固定在机梭板22上的机梭28配合;在动力机构和主移动架15的底部分别设有滑动装置,并且动力机构与主移动架15相连接。

图1、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首先由动力机构的电动机1提供适配的动力,传递到曲轴2上的主动轮3上,带动曲轴2运转,同时,曲轴2上的上、下连杆4,5同步运动,上连杆4驱动转轮6,带动撞针轴7运转,撞针轴7上的撞针轴凸轮8对撞针架9产生间隔作用力,撞针架9在撞针轴凸轮8和固定在主移动架15上回力弹簧10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上下往复运动,完成针线的供线过程;同时,在撞针轴7左端面的驱动轮带动固定在挑线器23轴端的从动轮,使挑线机构同步配合撞针机构运动;曲轴2上的下连杆5连接机梭机构的轴24,带动两机梭轴26往复运动,机梭轴26上的扇形齿轮27拨动固定在机梭板22上的机梭28,完成梭线的供线过程;为了便于换线梭,把两机梭板22分别固定在燕尾槽体内体29和外体30上,燕尾槽体外体30固定在滑动板31上,滑动板31设于轨道体32上,轨道体32固定在平行板33上,平行板33安装在主移动架15上。上述过程完成了针线和梭线的供线、穿合、连接、紧线步骤,完成了线的基础缝合。

图1中可以看出,由曲轴2上的凸轮11往复驱动在基座17上的横向移动机构的转动板条12,转动板条12驱动转动轴,转动轴另一端通过T字形板43竖向板一面连接一锥齿轮,转动轴把动力传递到锥齿轮,通过其改变力的传动方向,且与其相配合的另一锥齿轮通过与T字形板43竖向板相对的一面连接一动轮13,通过动轮13驱动与主移动架15右端面连接的支杆14;曲轴2上设有可以横向滑动的支撑滑动架16,动力机构与主移动架15相连接,动力机构和主移动架15的底部分别设有滑动装置,在主移动架15的左端面设有一复位弹簧19,在横向移动机构和复位弹簧19的作用下,保证了主移动架15横向移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图1和图4可以看出,在基座17上主移动架15的前面,设有对辊机构,通过曲轴2左端凸轮驱动的拨板36,拨板36驱动的一对相向运动的啮合齿轮37,两齿轮37分别连接两转动辊20,其间隙可以调整,使之对产品形成一定的咬合力,拉动绗缝完毕的产品随整机同步运动。

图1和图5可以看出,在基座17上主移动架15的后面,设有过渡板38、支架42和设于其上的双层轴39,双层轴38的内轴连接槽轮40,以及与过渡板38连接并卷绕在槽轮40的张力砣41,共同组成供料机构,工作时,原料卷绕在双层轴38的外轴上,通过过渡板38向针梭部分供送原料,完成原料的供给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原料首先经供料机构送料到撞针机构,由其中的压力板控制原料的均匀前移,并由张力砣41调整到适当的张力,然后经针线和梭线的缝合,由对辊机构拉紧完成的产品,并同步拉出,最终完成整个绗缝过程。
本实用新型在整体设计中,除了电动机1到主动轮3是皮带传动外,其他都是连杆或齿轮传动,保证了机械动力传动的同步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家用缝纫机的工作原理,对机梭28和线迹的运动控制、机械的配置与位置给予新的设计,突出了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益高的特点,其对线的要求不高,只要针线与梭线相同,在机械工作状态调整优良的情况下,即可保证其正常工作,不会轻易造成断线、停机,节省了人力物力;另外,在线的利用上,使线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可达95%~98%;而且操作简单,维修保养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绗缝机,其包括基座、动力机构、供料机构、撞针机构、挑线机构、机梭机构、主移动架、对辊机构、横向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机构、机梭机构设于基座内,供线机构、撞针机构、挑线机构、对辊机构、横向移动机构设在基座上面,主移动架分别设于基座内和基座上面;撞针机构、挑线机构、机梭机构固定于主移动架上,与动力机构连接的曲轴上设有上下连杆、凸轮、主动轮、支撑滑动架;机梭机构包括与曲轴连接的下连杆,与下连杆连接的轴,轴固定在支板上,支板上连接有两机梭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两机梭板上,机梭轴上设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固定在机梭板上的机梭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绗缝机,其特征在于在动力机构和主移动架的底部分别设有滑动装置,并且动力机构与主移动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绗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机梭板分别固定在燕尾槽体的下体和上体上,燕尾槽体的下体固定在滑动板上,滑动板设于轨道体上,轨道体固定在平行板上,平行板安装在主移动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绗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撞针机构包括与上连杆连接的撞针轴,其上设有撞针轴凸轮,撞针轴凸轮转动对撞针架产生作用力,撞针架连接固定于主移动架上同力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绗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挑线机构包括在撞针轴左端面设有驱动轮,其通过连杆连接从动轮,从动轮固定在挑线器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绗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移动机构设在基座上与主移动架右端面连接,其包括通过曲轴上的凸轮驱动的转动板条,转动板条驱动转动轴,转动轴另一端穿过T字形板竖向板一面连接一锥齿轮,与其相配合的另一锥齿轮穿过与T字形板的竖向板相对一面连接一动轮,通过动轮驱动与主移动架连接的支杆,在主移动架的左端面设有一复位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绗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辊机构位于基座上主移动架的前面,其包括通过曲轴左端凸轮驱动的拨板,拨板驱动的一对相向运动的啮合齿轮,两齿轮分别连接两转动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绗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料机构位于基座上主移动架的后面,其包括过渡板,支架和设于其上的双层轴,双层轴的内轴连接槽轮,与过渡板连接绕在槽轮的张力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绗缝机,与动力机构连接的曲轴上设有上下连杆、凸轮、主动轮、支撑滑动架,机梭机构包括与曲轴连接的下连杆,与下连杆连接的轴,轴固定在支板上,支板上连接有两机梭轴,其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两机梭板上,机梭轴上设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固定在机梭板上的机梭配合;在动力机构和主移动架的底部分别设有滑动装置,并且动力机构与主移动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维修保养方便,对线的要求低,只要针线与梭线相同,即可保证其正常的工作,不会轻易的断线、停机,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另外,线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可达95%~98%。
文档编号D05B11/00GK2723479SQ20042005352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31日
发明者邹德强 申请人:邹德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