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548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衣物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干机,特别是涉及一种衣物烘干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衣物烘干机,对衣物加热烘干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蒸汽,通常采用排风扇或者直接通过设置在烘干机机体上的排汽口将其排放出去,因而使烘干机周围的环境较潮湿,不能和其它电器设备放置在一起,烘干机的摆放位置受到一定的限制;现有的衣物烘干机通常采用电加热烘干衣物,耗电量大;另外,利用热风机进行加热烘干的衣物烘干机,由于不断抽吸外部空气,对衣物污染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周围环境潮湿度无影响、摆放位置灵活、节能、对衣物无污染的衣物烘干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衣物烘干机,包括柜式机体、热风机、冷凝系统和柜式机体内的置衣装置,所述冷凝系统是一个安置在柜式机体后方的冷凝器,该冷凝器的上端有一个冷凝风道与柜式机体内部相通,冷凝器的下端设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与热风机相连接,另一个为冷凝水出口。冷凝器内设置有自上而下平行交错排列的若干块隔离板。环绕柜式机体的内壁设有一个隔离网。
本实用新型衣物烘干机的冷凝系统是一个安置在柜式机体后方的冷凝器,该冷凝器的上端有一个冷凝风道与柜式机体内部相通,冷凝器的下端设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与热风机相连接,另一个为冷凝水出口。热风机吹出的热风对衣物进行加热烘干,产生的水蒸汽通过冷凝风道进入冷凝器,由于冷凝器下端的一个出口与热风机相连接,故水蒸汽在热风机的抽吸作用下在冷凝器中自上而下地运行,运行过程中水蒸汽被冷却,形成的冷凝水自冷凝器的另一个出口排出,冷空气则进入热风机被循环利用。由于水蒸汽未被排放出去,衣物烘干机对周围环境的潮湿度无影响,其摆放位置也可根据需要而设置;进入热风机的冷空气带有一定热量,减少了对冷空气的加热时间,节约了电能;另外,由于该衣物烘干机的热风机是利用柜式机体内的空气反复循环,不抽吸外部空气,因而对衣物无污染。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衣物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
图1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衣物烘干机包括柜式机体1、热风机2、冷凝系统和柜式机体1内的置衣装置4,该置衣装置4为成排的晾衣杆,也可以是成排的托衣架。热风机2位于柜式机体1的底部,它由发热体和电风扇组成。冷凝系统是一个安置在柜式机体1后方的冷凝器3,该冷凝器3内设置有自上而下平行交错排列的若干块隔离板9,冷凝器3的上端有一个冷凝风道5与柜式机体1内部相通,冷凝器3的下端设有两个出口6,一个出口与热风机2相连接,另一个为冷凝水出口,该冷凝水出口下方有冷凝水盒12接收冷凝水。由于柜式机体1内璧上有水蒸汽,为防止烘干衣物与其接触,可环绕柜式机体1内壁设置一个隔离网7。如需要在烘干过程中对衣物进行消毒灭菌,可在柜式机体1的内壁上设置消毒灭菌装置8,如紫外线管或臭氧发生器。在柜式机体1的门10上设有控制面板11,该控制面板11上设有本领域常用的电源开关、温度时间显示器和温度时间控制按扭。为防止小孩误开烘干机门导致烫伤,可在烘干机门上设置行程开关,即在烘干机工作时,开门电源断开,关门电源接通。该衣物烘干机可有不同大小规格,适用于家庭、洗衣店、宾馆、医院等场所。
权利要求1.一种衣物烘干机,包括柜式机体(1)、热风机(2)、冷凝系统和柜式机体(1)内的置衣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系统是一个安置在柜式机体(1)后方的冷凝器(3),该冷凝器(3)的上端有一个冷凝风道(5)与柜式机体(1)内部相通,冷凝器(3)的下端设有两个出口(6),一个出口与热风机(2)相连接,另一个为冷凝水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3)内设置有自上而下平行交错排列的若干块隔离板(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环绕柜式机体(1)的内壁设有一个隔离网(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柜式机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消毒灭菌装置(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柜式机体(1)内壁上设置的消毒灭菌装置(8)为紫外线管或臭氧发生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衣物烘干机,它包括柜式机体、热风机、冷凝系统和柜式机体内的置衣装置。冷凝系统是一个安置在柜式机体后方的冷凝器,该冷凝器内设置有自上而下平行交错排列的若干块隔离板,冷凝器的上端有一个冷凝风道与柜式机体内部相通,冷凝器的下端设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与热风机相连接,另一个为冷凝水出口。环绕柜式机体的内壁设有一个隔离网。该衣物烘干机对周围环境潮湿度无影响、摆放位置灵活、节约能源、对衣物无污染。
文档编号D06F58/10GK2760086SQ20042010588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30日
发明者李昌恒 申请人:李昌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