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795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被缝制物上形成圆眼扣孔的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形成于布(被缝制物)上的圆眼扣孔的周围进行锁缝的锁钮扣眼缝纫机,具备在机针的附近上下对峙地设有切布刀与切布刀承受座的切布装置。
在此,圆眼扣孔形成用的切布刀,例如具备连结形成圆眼部的滴状的刃与形成直线部的直线状的刃的形状,以在设于下方的切布刀上载置布料的状态,下降驱动设于上方的切布刀承受座,通过与布料及切布刀碰撞而形成圆眼扣孔。并且,在形成该圆眼扣孔的锁扣眼缝纫机中,存在只使用直线上的刃形成只由直线状的孔(直线部)形成的直线扣孔的情况。
可是,以往,提案有可不更换切布刀及切布刀承受座而形成各种大小的圆眼扣孔及直线扣孔的切布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切布装置中,装备于该切布装置的切布机构,下方具备切布刀,上方具备切布刀承受座,所述切布刀,具有形成所述圆眼部的圆眼切刀部与形成所述直线部的直线切刀部,所述切布刀承受座与所述切布刀上下对向地配设,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圆眼切刀部碰合的圆眼切布刀承受部和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直线切布刀承受部的结构。
并且,所述切布刀的所述圆眼切刀部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的至少一方,可在下述位置移动在所述切布刀承受座下降时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可切断布的位置(作用位置);不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进行切断布的位置(退避位置)。例如在圆眼切刀部与直线切刀部到达作用位置的状态下,使切布刀承受座下降并使切布刀与切布刀承受座碰合,形成圆眼扣孔的圆眼部及直线部。然后,使圆眼切刀部移动到退避位置,使直线切刀部移动到作用位置,并使切布刀承受座一次或多次下降(伴随送布),由此形成圆眼扣孔的直线部的剩余部分。
通过变更此时的只有直线切刀部可切断的状态的切布刀承受部的下降次数(伴随送布),可变更直线部的长度,从而能够形成各种大小的圆眼扣孔。
再有,在圆眼扣孔形成后(切布结束后),处于躲避的圆眼切刀部返回到初期位置,以备于形成下一钮扣孔。
另外,在从最初使切布刀的圆眼切刀部处于躲避的状态下,通过使切布刀承受座一次或多次下降,使切布刀与切布刀承受座碰合,能够形成各种大小的直线钮扣孔。
专利文献1特开2003-88695号公报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切布装置的上述使用例中,由于使圆眼切刀部频繁地移动于作用位置和退避位置,因此缝制时产生的布屑或线屑夹在圆眼切刀部的可动部,产生圆眼切刀部无法可靠地返回到作用位置,圆眼切刀部与切布刀承受座单侧接触,无法地切断布,降低商品的质量的问题,或者出现圆眼切刀部无法可靠地固定到作用位置而进行动作产生损坏的问题。
另外,在如上述的使用例中,直线切布刀承受部与圆眼切刀部一同作用时和单独作用时都与直线切刀部碰合,因此直线切布刀承受部的磨损要快于圆眼切布刀承受部。其结果,直线切布刀承受部的切刀碰合位置成为比圆眼切布刀承受部的切刀碰合位置凹下的状态,产生直线部的锋利度变差降低商品的质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圆眼切刀部的损坏,提高缝纫机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长时间无不良情况地可靠地形成圆眼扣孔的圆眼部或直线部或者直线扣孔的缝纫机的切布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第一发明的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具备切布机构,其具备切布刀和切布刀承受座,其中,所述切布刀,具有形成圆眼扣孔的圆眼部的圆眼切刀部以及形成所述圆眼扣孔的直线部的直线切刀部;所述切布刀承受座,与所述切布刀对向地配设在所述切布刀的上方且与所述切布刀碰合;和切布驱动机构,其以使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接触分离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驱动其一方,所述切布机构,在切布刀与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切断被缝制物而形成钮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设有至少两种切布刀承受部,并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直线切刀部和圆眼切刀部碰合地水平移动,并且设有使该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的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
根据该第一发明,固定位于切布装置的下方的切布刀,并水平移动位于上方的切布刀承受座,因此,切布时以及缝制时产生的布屑或线屑不会夹在切布装置的可动部。
第二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具有第一切布刀承受部和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其中,所述第一切布刀承受部,由形成为所述切布刀以上的长度的水平面构成;所述第二切布刀承受部,由比所述第一切布刀承受部更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的水平面构成,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其在使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使所述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在下述两个位置所述第一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圆眼切刀部和所述直线切刀部双方碰合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只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位置。
于是,根据第二发明,固定位于切布装置的下方的切布刀,并移动位于上方的切布刀承受座,因此,切布时以及缝制时产生的布屑或线屑不会夹在切布装置的可动部。
另外,关于圆眼扣孔的形成,具备切布刀承受座与圆眼切刀部和直线切刀部双方碰合的第一次切断时使用的第一切布刀承受部、和切布刀承受座只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次以后切断时使用的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因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独立使用,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部分地与切布刀碰合的次数不同的部位消失。因此,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磨损进行的情况均等,不存在如以往那样的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不同的情况,能够使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达到均匀,从而在切布时能够无不良情况地可靠地切断圆眼部与直线部。
第三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具有第三切布刀承受部和第四切布刀承受部,其中,所述第三切布刀承受部,由形成为所述圆眼切刀部以上的长度的水平面构成;所述第四切布刀承受部,由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水平面构成,所述第三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第四切布刀承受部,隔开规定距离配置为在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只有所述第三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第四切布刀承受部的一方与所述切布刀碰合,并且所述双方的切布刀承受座的连结部,设有不与所述切布刀碰合的凹部,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其在使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使所述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在下述两个位置所述第三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圆眼切刀部碰合的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切布刀承受部只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四位置。
于是,根据第三发明,固定位于切布装置的下方的切布刀,并移动位于上方的切布刀承受座,因此,切布时以及缝制时产生的布屑或线屑不会夹在切布装置的可动部。
另外,关于圆眼扣孔的形成,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与圆眼切刀部碰合的第一次切断时使用的第三切布刀承受部、和切布刀承受座只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次以后切断时使用的第四切布刀承受部,因此,在形成圆眼部时使用第三切布刀承受部,在形成直线部时使用第四切布刀承受部。由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独立使用,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部分地与切布刀碰合的次数不同的部位消失。因此,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磨损进行的情况均等,不存在如以往那样的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不同的情况,能够使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达到均匀,从而在切布时能够无不良情况地可靠地切断圆眼部与直线部。
第四发明是根据第一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具有第五切布刀承受部和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其中,所述第五切布刀承受部,由形成为所述圆眼切刀部以上的长度的水平面构成,且配设在所述直线切刀部侧的上方;所述第六切布刀承受部,由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水平面构成,且配设在所述圆眼切刀部侧的上方,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其在使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使所述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在下述两个位置所述第五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圆眼切刀部碰合的该圆眼切刀部侧的第五位置,和所述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只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该直线切刀部侧的第六位置。
于是,根据第四发明,固定位于切布装置的下方的切布刀,并移动位于上方的切布刀承受座,因此,切布时以及缝制时产生的布屑或线屑不会夹在切布装置的可动部。
另外,关于圆眼扣孔的形成,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与圆眼切刀部碰合的第一次切断时使用并配设在直线切刀部侧的上方的第五切布刀承受部、和切布刀承受座只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次以后切断时使用并配设在圆眼切刀部侧的上方的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因此,在形成圆眼部时,使第五切布刀承受部向圆眼切刀部侧移动而使用,在形成直线部时,使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向直线切刀部侧移动而使用。由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独立使用,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部分地与切布刀碰合的次数不同的部位消失。因此,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磨损进行的情况均等,不存在如以往那样的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不同的情况,能够使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达到均匀,从而在切布时,能够无不良情况地可靠地切断圆眼部与直线部。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大幅度减少布屑或线屑引起的动作不良以及该动作不良导致的切布刀的损坏,从而能够提高缝纫机的寿命。另外,能够大幅度减少因切布刀承受座的磨损而引起的切断不良,从而提高缝制质量。


图1是表示装备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切布装置的锁扣眼缝纫机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切布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A向视图;图4是图2的B向视图;图5是表示图2~图4的切布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a)表示第一切布刀承受部在第一位置上位于圆眼切刀部及直线切刀部的上方的状态,(b)表示第一切布刀承受部在第一位置上与圆眼切刀部及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状态;图6是表示图2~图4的切布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a)表示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在第二位置上位于直线切刀部的上方的状态,(b)表示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在第二位置上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状态;图7是用于按顺序说明图5及图6的动作时形成圆眼扣孔的情况的图;图8是用于按顺序说明图6的动作时形成直线扣孔的情况的图;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切布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a)表示第三切布刀承受部在第三位置上位于圆眼切刀部的上方的状态,(b)表示第三切布刀承受部在第三位置上与圆眼切刀部碰合的状态;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切布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a)表示第四切布刀承受部在第四位置上位于直线切刀部的上方的状态,(b)表示第四切布刀承受部在第四位置上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状态;图11是用于按顺序说明图9及图10或图12及图13的动作时形成圆眼扣孔的情况的图;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切布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a)表示第五切布刀承受部在第五位置上位于圆眼切刀部的上方的状态,(b)表示第五切布刀承受部在第五位置上与圆眼切刀部碰合的状态;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切布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a)表示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在第六位置上位于直线切刀部的上方的状态,(b)表示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在第六位置上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状态。
图中,1-锁扣眼缝纫机;10、110、210-缝纫机的切布装置;20-切布机构;30-切布刀;30a-圆眼切刀部;30b-直线切刀部;50、150、250-切布刀承受座;50a-第一切布刀承受部;50b-第二切布刀承受部;150a-第三切布刀承受部;150b-第四切布刀承受部;150e-连结部;250a-第五切布刀承受部;250b-第六切布刀承受部;70、90-圆眼扣孔;71、91-圆眼部;72、92-直线部;80-直线扣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装备有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切布装置10的锁扣眼缝纫机(以下,只称为“缝纫机”)1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该缝纫机1是通过自动控制形成规定形状的钮扣孔,并且在钮扣孔的周围实施锁缝的缝纫机,大致包括底板部2,被缝制物载置在其上面一侧;脚柱部3,其从底板部2向上方竖立设置;机头4,其从脚柱部3在底板部2上方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输送台5,其使被缝制物在水平面内移动;布压脚6,其在输送台5的上面按压布;切布装置10,其用于形成钮扣孔;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其控制缝纫机1的动作。
切布装置10在钮扣孔锁缝时,形成如图7(a)~(d)所示的圆眼扣孔70或图8(a)~(d)所示的直线扣孔80。
如图2~图4所示,切布装置10具备切布机构20,该切布机构20具备切布刀30及切布刀承受座50,切布刀30为下方,切布刀承受座50为上方,对向地配置。
切布刀30,在上面作为刃部具有圆眼切刀部30a,其形成如图7(a)~(d)所示的由圆眼部71与直线部72构成的圆眼扣孔70中的圆眼部71;和直线切刀部30b,其形成直线部72,该切布刀30由切刀固定板33和螺钉34固定在由螺钉31固定于底板部2的上面的切刀基座32上。在切刀基座32上,通过两根螺钉35安装有键K,由此可在底板部2的上面沿图2的纵深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平行地移动。另外,在切刀基座32上,压入有布屑接收槽凸起36,在布屑接收槽凸起36上,通过止动螺钉38安装有布屑接收槽37。在布屑接收槽37的单侧,用带40固定着软管39,由此可将布屑排出到缝纫机外部。另外,在切布刀30的上面,具备形成为凹形状的退刀部30c,其在圆眼切刀部30a及直线切刀部30b与后述的第一切布刀承受部50a碰合时,使后述的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不与切布刀抵接。
再有,切布刀30的刃部,优选具有要求的切断长度的最小的切断可能的长度。
切布刀承受座50可移动地嵌合在切布刀承受座安装台51的安装槽51a中,经由通过螺钉52可调整位置地安装在切布刀承受座安装台51上的驱动缸安装板53,由用螺钉54固定的作为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的气缸55的杆前端螺钉部55a与设在切布刀承受座50上的螺钉部50c和螺母56固定,可沿气缸55的轴方向水平移动。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切布刀承受座50移动的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使用了气缸,但也可使用其他的驱动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驱动源与切布刀承受座直接连接,但也可经由连杆等连接。
在切布刀承受座安装台51上,用螺钉58可调整位置地安装有用于限制切布刀承受座50的初期位置的限制器57。切布刀承受座安装台51,通过切布驱动机构(省略图示)由螺钉60固定在可上下运动的上下轴59上,上下轴59,可上下移动地与轴套61嵌合,通过轴套61由螺钉62安装在机头4的下面。在切布刀承受座安装台51上,安装有接头63,来自接头63的空气,穿过设在切布刀承受座安装台51上的孔63a、设在切布刀承受座50上的孔50d,使被切断的布屑顺利地通过切布刀30的孔30d、切刀基座32的孔32a,从布屑接收槽37排出。
在切布刀承受座50的下面,具备第一切布刀承受部50a,其与切布刀30的圆眼切刀部30a和直线切刀部30b双方碰合切断被缝制物,由用于形成如图7(a)~(d)所示的圆眼扣孔70的圆眼部71和直线部72的一部分的水平面构成;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其只与切布刀30的直线切刀部30b碰合切断被缝制物,由只用于形成圆眼扣孔70的直线部72的水平面构成。
第一切布刀承受部50a形成为切布刀的刃部,即,圆眼切刀部30a与直线切刀部30b双方以上的长度,为了切布刀30在与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碰合时不由第一切布刀承受部50a切断布,形成为比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向上方凹入的阶梯形状。另外,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被形成为比第一切布刀承受部50a向下方延伸的阶梯形状。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优选设为切断插花孔(flower hole)(直线孔)的最小长度。此外,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在切布刀30与第一切布刀承受部50a碰合时,因上述的阶梯形状及退刀部30c,不与直线切刀部30b以及退刀部30c抵接而形成间隙。
下面,在如以上的结构的切布装置10中,对形成圆眼扣孔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圆眼扣孔的切布时,最初通过气缸55将切布刀承受座50水平移动到图5(a)所示的第一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5(b)所示,通过切布驱动机构使切布刀承受座50向下方移动,并下降至切布刀承受座50的第一切布刀承受部50a与切布刀30的刃部(圆眼切刀布30a及直线切刀部30b)碰合的位置,如图7(a)所示,形成圆眼部71及直线部72的一部分L1,然后,使切布刀承受座50上升到规定的位置。
此时,所产生的布屑,由来自安装在切布刀承受座安装台51上的接头63的空气,穿过切布刀30的孔30d、切刀基座32的孔32a、布屑接收槽37排出到缝纫机外部。
然后,在直线部72的切断长度未达到上述切断设定的规定的长度时,气缸55动作,使切布刀承受座50水平移动到图6(a)的第二位置。在该状态下,送布装置(省略图示)使输送台5的布只移动计算的移动量,然后,如图6(b)所示,通过切布驱动机构使切布刀承受座50再次下降到切布刀30的直线切刀部30b与切布刀承受座50的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碰合的位置,如图7(b)所示,切断L2部分并使其连续。所述的切断后的上升到规定位置的上升量,可以是在由送布装置输送布时切布刀承受座50不与布充分接触的最低限的量。
还有,在直线部72的切断长度未达到设定的规定长度时,进行上述第二位置的切布动作,重复剩余部分(例如,图7(c)的L3部分,图7(d)的L4部分)的切断,直至切断到规定的长度。
下面,对在切布装置10中,形成直线扣孔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切断直线扣孔时,预先通过气缸55使切布刀承受座50水平移动到图6(a)的第二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6(b)所示,通过切布驱动机构使切布刀承受座50下降至切布刀30的直线切刀部30b与切布刀承受座50的第二切布刀承受部50b碰合的位置,如图8(a)所示,切断布的M1部分。另外,在切断长度未达到规定的长度时,与上述圆眼孔切断同样地重复后退位置(第二位置)的切布动作,进行剩余部分(例如,图8(b)的M2部分,图8(c)的M3部分,图8(d)的M4部分)的切断,直至切断到规定的长度。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9~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切布装置进行说明。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切布装置上的切布刀承受座以外的结构,由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切布刀承受座150的下面,具备第三切布刀承受部150a,其只与切布刀30的圆眼切刀部30a碰合切断被缝制物,由只用于形成如图11(a)~(d)所示的圆眼扣孔90的圆眼部91的水平面构成;第四切布刀承受部150b,其只与切布刀30的直线切刀部30b碰合切断被缝制物,由只用于形成圆眼扣孔90的直线部92的水平面构成。
第三切布刀承受部150a被形成为切布刀的圆眼切刀部30a以上的长度。另外,第四切布刀承受部150b优选设为切断插花孔(直线孔)的最小长度。此外,第三切布刀承受部150a与第四切布刀承受部150b隔开规定距离配置为在切布刀与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只有第三切布刀承受部150a与第四切布刀承受部150b的一方与切布刀碰合。另外,第三切布刀承受部150a与第四切布刀承受部150b的连结部150e形成为不与切布刀30碰合的凹部。
下面,在如以上的结构的切布装置110中,对形成圆眼扣孔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圆眼扣孔切布时,最初通过气缸55使切布刀承受座150水平移动到图9(a)所示的第三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9(b)所示,通过切布驱动机构使切布刀承受座150向下方移动,并下降至切布刀承受座150的第三切布刀承受部150a与切布刀30的圆眼切刀布30a碰合的位置,如图11(a)所示,形成圆眼部91(L5部分),然后,使切布刀承受座150上升到规定的位置。
此时,产生的布屑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排出到缝纫机外部。
然后,气缸55动作,使切布刀承受座150水平移动到图10(a)的第四位置。在该状态下,送布装置(省略图示)使输送台5的布只移动计算的移动量,然后,如图10(b)所示,通过切布驱动机构,使切布刀承受座50再次下降到切布刀30的直线切刀部30b与切布刀承受座150的第四切布刀承受部150b碰合的位置,如图11(b)所示,切断L6部分并连接。所述的切断后的上升到规定位置的上升量,最好是由送布装置在输送布时切布刀承受座150不与布充分接触的最低限的上升量。
还有,在直线部92的切断长度未达到设定的规定的长度时,进行上述第四位置的切布动作,重复剩余部分(例如,图11(c)的L7部分,图11(d)的L8部分)的切断,直至切断到规定的长度。
再有,对于形成直线孔扣孔时的动作,存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位置变为第四位置、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变为第四切布刀承受部等变更,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1~图13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切布装置进行说明。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切布装置的切布刀承受座以外的结构,由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切布刀承受座250的下面,具备第五切布刀承受部250a,其只与切布刀30的圆眼切刀部30a碰合切断被缝制物,由只用于形成如图11(a)~(d)所示的圆眼扣孔90的圆眼部91的水平面构成;第六切布刀承受部250b,其只与切布刀30的直线切刀部30b碰合切断被缝制物,由只用于形成圆眼扣孔90的直线部92的水平面构成。
第五切布刀承受部250a被配置在切布刀承受座250的直线切刀部30b一侧(图12(a)的右侧),形成为切布刀的圆眼切刀部30a以上的长度。另外,第六切布刀承受部250b被配置在切布刀承受座250的直线切刀部30a一侧(图12(a)的左侧),优选设为切断插花孔(直线孔)的最小长度。在此,第五切布刀承受部250a与第六切布刀承受部250b,即可为由高低差划分,也可为同一平面。
下面,对在如以上的结构的切布装置210中,形成圆眼扣孔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圆眼扣孔切布时,最初通过气缸55使切布刀承受座250水平移动到图12(a)所示的第五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12(b)所示,通过切布驱动机构使切布刀承受座250向下方移动,并下降至切布刀承受座250的第五切布刀承受部250a与切布刀30的圆眼切刀布30a碰合的位置,如图11(a)所示,形成圆眼部91(L5部分),然后,使切布刀承受座250上升到规定的位置。
此时,产生的布屑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排出到缝纫机外部。
然后,气缸55动作,使切布刀承受座250水平移动到图13(a)的第六位置。在该状态下,送布装置(省略图示)使输送台5的布只移动计算的移动量,然后,如图13(b)所示,通过切布驱动机构,使切布刀承受座250再次下降到切布刀30的直线切刀部30b与切布刀承受座250的第六切布刀承受部250b碰合的位置,如图11(b)所示,切断L6部分并连接。所述的切断后的上升到规定位置的上升量,最好是由送布装置在输送布时切布刀承受座250不与布充分接触的最低限的上升量。
还有,在直线部92的切断长度未达到设定的规定的长度时,进行上述第六位置的切布动作,重复剩余部分(例如,图11(c)的L7部分,图11(d)的L8部分)的切断,直至切断到规定的长度。
再有,对于形成直线孔扣孔时的动作,存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位置变为第六位置、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变为第六切布刀承受部等变更,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以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固定位于切布装置的下方的切布刀,并移动位于上方的切布刀承受座,因此,切布时以及缝制时产生的布屑或线屑,不会夹在切布装置的可动部。
另外,关于圆眼扣孔的形成,具备切布刀承受座与圆眼切刀部和直线切刀部双方碰合的第一次切断时使用的第一切布刀承受部、和切布刀承受座只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次以后切断时使用的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因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独立使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部分地与切布刀碰合的次数不同的部位消失。因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磨损进行的情况均等,不存在如以往那样的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不同的情况,能够使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达到均匀,从而在切布时能够无不良情况地可靠地切断圆眼部与直线部。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固定位于切布装置的下方的切布刀,并移动位于上方的切布刀承受座,因此,切布时以及缝制时产生的布屑或线屑不会夹在切布装置的可动部。
另外,关于圆眼扣孔的形成,具备切布刀承受座与圆眼切刀部碰合的第一次切断时使用的第三切布刀承受部、和切布刀承受座只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次以后切断时使用的第四切布刀承受部,因此,形成圆眼部时使用第三切布刀承受部,形成直线部时使用第四切布刀承受部。由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独立使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部分地与切布刀碰合的次数不同的部位消失。因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磨损进行的情况均等,不存在如以往那样的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不同的情况,能够使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达到均匀,从而在切布时能够无不良情况地可靠地切断圆眼部与直线部。
此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固定位于切布装置的下方的切布刀,并移动位于上方的切布刀承受座,因此,切布时以及缝制时产生的布屑或线屑不会夹在切布装置的可动部。
另外,关于圆眼扣孔的形成,具备切布刀承受座与圆眼切刀部碰合的第一次切断时使用并配设在直线切刀部侧的上方的第五切布刀承受部、和切布刀承受座只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次以后切断时使用并配设在圆眼切刀部侧的上方的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因此,在形成圆眼部时使第五切布刀承受部向圆眼切刀部侧移动而使用,在形成直线部时使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向直线切刀部侧移动而使用。由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独立使用,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部分地与切布刀碰合的次数不同的部位消失。因此,各个切布刀承受部中磨损进行的情况均等,不存在如以往那样的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不同的情况,能够使切布刀承受部中凹下的状态达到均匀,从而在切布时能够无不良情况地可靠地切断圆眼部与直线部。
从这些情况出发,根据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切布装置,能够大幅度减少布屑或线屑引起的动作不良以及由该动作不良导致的切布刀的损坏。另外,能够大幅度减少由切布刀承受座的磨损引起的切断不良。
再有,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具备切布机构,其具备切布刀和切布刀承受座,其中,所述切布刀,具有形成圆眼扣孔的圆眼部的圆眼切刀部以及形成所述圆眼扣孔的直线部的直线切刀部;所述切布刀承受座,与所述切布刀对向地配设在所述切布刀的上方且与所述切布刀碰合;和切布驱动机构,其以使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接触分离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驱动其一方,所述切布机构,在切布刀与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切断被缝制物而形成钮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设有至少两种切布刀承受部,并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直线切刀部和圆眼切刀部碰合地水平移动,并且设有使该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的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具有第一切布刀承受部和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其中,所述第一切布刀承受部,由形成为所述切布刀以上的长度的水平面构成;所述第二切布刀承受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切布刀承受部沿水平方向离开设置,并由形成在第一切布刀承受部下方的水平面构成,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其在使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使所述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在下述两个位置所述第一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圆眼切刀部和所述直线切刀部双方碰合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只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具有第三切布刀承受部和第四切布刀承受部,其中,所述第三切布刀承受部,由形成为所述圆眼切刀部以上的长度的水平面构成;所述第四切布刀承受部,由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水平面构成,所述第三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第四切布刀承受部,隔开规定距离配置为在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只有所述第三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第四切布刀承受部的一方与所述切布刀碰合,并且所述双方的切布刀承受座的连结部,设有不与所述切布刀碰合的凹部,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其在使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使所述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在下述两个位置所述第三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圆眼切刀部碰合的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切布刀承受部只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四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具有第五切布刀承受部和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其中,所述第五切布刀承受部,由形成为所述圆眼切刀部以上的长度的水平面构成,且配设在所述直线切刀部侧的上方;所述第六切布刀承受部,由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水平面构成,且配设在所述圆眼切刀部侧的上方,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其在使所述切布刀与所述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使所述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在下述两个位置所述第五切布刀承受部与所述圆眼切刀部碰合的该圆眼切刀部侧的第五位置,和所述第六切布刀承受部只与所述直线切刀部碰合的该直线切刀部侧的第六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锁扣眼缝纫机的切布装置,具备切布机构,其具有设有形成圆眼扣孔的圆眼部的圆眼切刀部和形成直线部的直线切刀部的切布刀,和与切布刀对向地配设在切布刀的上方且与切布刀碰合的切布刀承受座;切布驱动机构,其以使切布刀与切布刀承受座接触离开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驱动其一方;切布刀承受座具有第一切布刀承受部,其由形成为切布刀以上的长度的水平面构成;和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其由比第一切布刀承受部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的水平面构成,还具备切布刀承受座驱动机构,其在使切布刀与切布刀承受座碰合时,使切布刀承受座水平移动在第一切布刀承受部与圆眼切刀部和直线切刀部双方碰合的第一位置及第二切布刀承受部只与直线切刀部碰合的第二位置。
文档编号D05B3/06GK1908279SQ20061010914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4日
发明者村井健二 申请人:重机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