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条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78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嵌条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行嵌条缝纫的嵌条缝纫机。
背景技术
嵌条缝纫机是一种例如通过在衣服的衣身布料上缝制嵌条布,并且在衣身布料和嵌条布上形成规定的切口,来形成衣兜的缝纫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即,在该嵌条缝纫机的缝制过程中,在针板上面,在衣身布料上重叠配置嵌条布,并且从其上方压下由底板部和垂直立设在其上面的立板部构成的滚边器。然后,分别把嵌条布的两端部从滚边器的底板部的上面沿着立板部的各个平面折叠,并保持该折叠状态,然后一边由送布机构沿着上述折叠线向一个方向一体地输送衣身布料和嵌条布,一边利用双机针在滚边器的立板部两侧形成两条缝迹线,把嵌条布以被折叠了的状态缝制在衣身布料上。然后,使中心切刀与机针的上下运动同步地上下运动,在上述缝迹线之间形成直线状的中心切口,之后,通过被配置成V字状的角切刀的上下运动,形成与该中心切口的两端部侧连续的两叉分支的大致V字状角切口,通过进行这样的缝制来形成衣兜。
日本特公平1-38517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以往的嵌条缝纫机中所装备的折入嵌条布的装置中,如图9所示,由于构成为沿着滚边器201的底板部201a的上面,使折入嵌条布的折入板202朝向水平方向且水平移动的构造,所以设置高度和动作方向被固定,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在嵌条布的厚度超过设定的厚度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由于布料的厚度和刚性,有时会发生折入板202在途中停止,折入动作中断的情况。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可采用下述的方法,即将贴付在内置折入板202的大压脚装置200的下面的橡胶203、更换贴付为具有与厚嵌条布(以下称为厚布)对应的厚度的橡胶,在折入板202动作时,使该折入板202的下面沿着底板部201a的上面,在比被折入的厚布的上面高的位置移动,由此来折入厚的嵌条布,但是在实际的嵌条缝制中,嵌条布的布厚根据不同的缝制批次而频繁地变化的情况很多,所以在贴付了用于折入厚嵌条布的橡胶203的状态下折入了薄嵌条布时,则如图11所示,在折入板202与嵌条布之间形成多余的间隙,由于布料松弛,所以产生了折入量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与嵌条布的布厚的变化的对应和折入量的稳定化,需要对应布厚来选择更换贴付适当厚度的橡胶203,然而带来了成本的提高和因更换作业而造成的装置的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与布厚的变化无关地圆滑地进行嵌条布的折入动作的嵌条缝纫机。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嵌条缝纫机,其包括滚边器,其具有底板部和垂直立设于该底板部的立板部,将被载置在衣身布料上的嵌条布沿着所述底板部以及立板部引导至机针的落针位置;和折入装置,其具有一对折入板,所述的一对折入板在隔着所述滚边器的立板部的两侧,并被配置在所述底板部上方,该各个折入板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所述立板部接近移动,所述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向所述底板部的上面侧折叠从该底板部的左右两端延伸出来的嵌条布的两端部,从而折入嵌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入装置具有以使所述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分别独立地支承该各个折入板的一对支承部件;和向下方按压所述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的施力部件。
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嵌条缝纫机中,所述折入装置具有维持所述折入板的离衣身布料上面的高度的段部,以使在所述一对折入板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接近移动来折入所述嵌条布时,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在所述底板部的左右两端的外侧,位于在所述嵌条布被折叠成从上下夹住所述底板部的情况下的合计厚度以上的高度。
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嵌条缝纫机中,所述折入装置构成为,在所述一对折入板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接近移动来折入所述嵌条布时,所述前端部朝向所述底板部的上面向斜下方接近移动。
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意一种所述的嵌条缝纫机中,所述支承部件枢轴支承所述各个折入板,使得所述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可上下移动。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隔着立板部而被配置在两侧的各个折入板,被支承部件支承为该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可上下移动的状态,并且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在常态下被施力部件施加了向下方侧的力。由此,在折入厚嵌条布的情况下,折入板的前端部根据布厚,一边在嵌条布的上面滑动,一边前进,执行折入动作,而且,即使在折入薄嵌条布的情况下,被向下方侧施力的折入板的前端部与嵌条布的上面接触滑动,执行折入动作。因此,可实现不受折入的嵌条布的布厚制约的圆滑的折入动作。另外,通过对折入板的前端部向下方侧施力,可沿着滚边器的上面一边将嵌条布抻平一边进行折入,从而,在折入的嵌条布上不会产生松弛等,可实现折入量的稳定化。另外,不需要在每次布厚发生变化时进行部件更换,从而可实现成本的降低和该嵌条缝纫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获得与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另外,特别是通过在折入装置设置了段部,将折入板的前端部维持在比在将嵌条布折叠成从上下夹住底板部的情况下的合计厚度还高的上方位置,在该状态下,将该折入板的前端部引导至与底板部的端缘上方重叠的位置的近前。因此,在折入板的动作中,在该折入板的前端部与嵌条布接触时,不会因嵌条布而停止向行进方向的移动,即使对于厚嵌条布也能够实现圆滑的折入动作。另外,利用段部所维持的高度,虽然被设定为在将嵌条布折叠成从上下把底板部夹在中间的情况下的合计厚度,但希望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嵌条布设想为,在缝制中一般所使用的范围内最厚的嵌条布。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获得与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另外,尤其是折入板的前端部朝向底板部的上面从斜上方下降,从斜上方与被折叠的嵌条布的上面接触。因此,在被折叠的嵌条布的上面不是与折入板的下面整体的平面接触,而只与其前端部直线接触。由此,可将被折叠的嵌条布的上面抻平地引导向立板部侧,所以,可不发生松弛地沿着滚边器的上面折叠嵌条布。其结果,可有效地实现折入量的稳定化。而且,由于折入板向斜下方接近移动,所以可适应与因前端部的移动而引起的高度变化对应的范围的布厚。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获得与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至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中任意一项发明相同的效果,另外,特别是由于折入板能够以该折入板的基端侧为中心转动,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折入板的前端部上下移动。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嵌条缝纫机的整体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中的D-D矢量方向表示折入动作前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嵌条缝纫机的进行薄布的折入动作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嵌条缝纫机的进行厚布的折入动作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的折入板的前端部形状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以往的嵌条缝纫机的折入动作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以往的嵌条缝纫机的折入动作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以往的嵌条缝纫机的折入动作的说明图。
图中10-嵌条缝纫机;11-缝纫机台;20-大压脚送布机构(送布机构);21-大压脚;22-支承体;23-大压脚臂;24-橡胶板;25-挡板座;30-滚边器;31-底板部;32-立板部;41-机针;42-针杆;51-中心切刀;51b-切刃部;60-折入装置;61-折入板;62-折入汽缸(驱动机构);63-支承部件;63a-转动支点;64-螺旋弹簧(施力部件);91-角切刀;N-嵌条布;M-衣身布料;F-送布方向;P-可动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下面,结合图1~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嵌条缝纫机10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嵌条缝纫机10的整体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各个图中所示的XYZ轴为基准设定各个方向,Z轴方向与后述的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方向一致,进行缝制作业的作业平面与Z轴方向垂直,把与该作业平面平行并进行送布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把与作业平面平行并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
嵌条缝纫机10是相对于衣身布料M进行嵌条布N(参照图3)的缝制,同时形成沿着这些布料的输送方向的直线状的中心切口、和在该中心切口的两端部形成大致V字状的角切口的缝纫机。
而且,该嵌条缝纫机10包括成为缝制操作台的缝纫机台11;配置于缝纫机台11的缝纫机机架12;作为输送由衣身布料M和嵌条布N构成的布料的送布机构的大压脚送布机构20;在衣身布料M的上侧从上方接触嵌条布N的滚边器30;在滚边器30的送布方向F的下游侧附近,即该滚边器30的立板部(将在后面叙述)32的两侧进行落针的针上下运动机构;作为中心切刀机构的可动切刀机构,所述中心切刀机构由缝纫机机架12所支承,通过使中心切刀51在各个机针41的送布方向F的下游侧的各个机针41的中间进行升降,在各个布料M、N上形成中心切口;和角切刀机构,其通过使角切刀91升降,在成为中心切口的两端的位置形成大致V字状的角切口。
以下,对各个部分进行说明。
(缝纫机台和缝纫机机架)
缝纫机台11被配置成其上面与X-Y平面平行,并在水平的状态下使用。该缝纫机台11的上面形成为沿着送布方向F、即X轴方向的长的长方形形状。在上述缝纫机台11上配置有后述的大压脚送布机构20和滚边器30,在缝纫机台11的下侧,配置有角切刀机构。
另外,在缝纫机台11设置有针板13,在形成于该针板13的两个针孔,设置于后述的机头部12c的前端的双机针41、41分别进行落针。在各个针孔的下侧,分别设有未图示的水平旋梭,插通了各个机针41、41的缝纫线在针板13的下侧被对应的水平旋梭分别捕捉,并与从各个水平旋梭拉出的底线勾连,由此来进行缝制。另外,在针板13的两个针孔的大致中间的送布方向F的下游侧,形成有插入中心切刀51的狭缝,并配置有通过与中心切刀51一同动作来切断布料的未图示的固定切刀。
缝纫机机架12由被配置于接近缝纫机台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机座部12a;从机座部12a立起设置的纵机身部12b;和从纵机身部12b的上端沿着Y轴方向设置的机头部12c构成,在机头部12c内收纳有后述的针上下运动机构和可动切刀机构的主要构成部分。另外,在机头部12c的前端侧下端部、垂下支承有双机针41、41和中心切刀51。
(针上下运动机构)针上下运动机构具有构成双机针的两根机针41、41;和在下端部保持各个机针41、41的两根针杆42、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未图示,但针上下运动机构包括支承各个针杆42、42的并使其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滑动的支承框;同时保持两根针杆42的针杆拱座;成为机针上下运动的驱动源的缝纫机主轴电机;基于缝纫机主轴电机进行旋转驱动的缝纫机主轴;固定连接于缝纫机主轴的一端部,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锤;一端部连接在从旋转锤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上,且另一端部与针杆拱座连接的曲轴杆;以及一端部被连接于支承框,且被没有图示的转动驱动源赋予转动驱动力的转动轴。
而且,在通过缝纫机主轴电机的驱动,缝纫机主轴被赋予了全旋转的旋转驱动力时,通过旋转锤和曲轴杆向各个针杆42、42传递了使其移动的、沿着大致Z轴方向的驱动力分量,从而使各机针41、41进行往复上下运动。另外,可以形成如下结构位于各个针杆42、42下端部的机针41、41,如果从转动轴被赋予了规定的角度范围内的转动力,则能够与缝制方向平行地移动,向与送布方向F相反的方向进行短行程的缝制,即所谓的反折(back tuck)缝制。
(可动切刀机构)可动切刀机构具有形成中心切口的中心切刀51;在下端部具有该中心切刀51、且在机头部12c内支承该中心切刀51能够沿着Z轴方向滑动的未图示的切刀杆;成为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的驱动源的步进电机,即切刀电机(未图示);以及成为切换中心切刀51的切断许可状态和切断禁止状态的切换动作的驱动源的汽缸(未图示)等。
而且,可动切刀机构通过进行汽缸的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的切换,来进行如下两个状态的切换,即不把切刀电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中心切刀的切断禁止状态;和传递切刀电机的旋转驱动力并将该旋转驱动力转换成为中心切刀51的上下往复动作的切断许可状态,从而形成所需长度的中心切口。
(角切刀机构)如图1、图2所示,角切刀机构被配置在缝纫机台11的下方的大压脚送布机构20的大压脚21、21(参考图2)的通过路径上,通过将角切刀91从下方插入由大压脚送布机构20输送来的嵌条布N和衣身布料M,在成为中心切口的两端的位置形成大致V字状的角切口。
上述的角切刀机构包括沿着送布方向F相隔一定的间隔配置的两个角切刀91、91;将各个角切刀91从其前端部侧覆盖的盖部件(未图示);和通过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使各个角切刀91和盖部件分别进行上下运动的上下运动用电机(未图示)。
(滚边器)下面,对滚边器3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滚边器30具有被配置在机针41、41的X轴方向后侧,为长尺状平板的底板部31;和沿着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垂直立设在其上面的立板部32。
该滚边器30由具有汽缸的未图示的支承机构支承,在非使用时,如图1所示,形成从双机针41、41的针下位置离开的退避状态。而且,在使用时,通过汽缸的驱动而下降,被配置于针板位置。
底板部31形成为长方形状,在使用时被支承为其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且其底面被正对载置在缝纫机台11的上面。
立板部32整体为长方形状的平板,在底板部31的上面,在该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立板部32以与底板部31在长度方向对齐的状态被垂直地立起设置。即,滚边器30将底板部31和立板部32一体形成为从其长度方向观察的倒T字形状。
这里,在针板13上,如果嵌条布N被重叠配置在被大压脚21、21按压的衣身布料M的上侧,则从该嵌条布N的上方载置滚边器30,将从底板部31的左右两端延伸出来的嵌条布N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折叠,从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方立起,并且,利用后述的折入板61、61将嵌条布N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保持为分别沿着立板部32的两侧的侧面的状态(参照图3)。即,形成使嵌条布N从立板部32的一侧的侧面经过底板部31延伸到另一侧的侧面的状态。这样,在把嵌条布N配置成卷在滚边器30上的状态下,一边输送嵌条布N和衣身布料M,一边在立板部32的两侧利用双机针41、41进行缝制。此时,通过中心切刀51的上下运动,来形成中心切口。
(大压脚送布机构)下面,对大压脚送布机构20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大压脚送布机构20包括输送被配置在滚边器30上的嵌条布N和衣身布料M的左右一对大压脚21、21;支承这些大压脚21、21的支承体22;通过支承体22使大压脚21、21上下移动的未图示的汽缸;通过支承体22使被大压脚21、21所按压的嵌条布N和衣身布料M向送布方向F移动的未图示的压脚电机;和将嵌条布N折叠到滚边器30的底板部31的上面侧的折入装置60。
各个大压脚21、21从上方观察为长方形状,由支承体22支承为各自的长度方向沿着X轴方向的状态。另外,各个大压脚21、21被支承为其下面与X-Y平面平行,其上表面的相互相对的缘部侧形成得较低,从X轴方向观察,其上表面呈楔形形状(参照图2至图7)。而且,在各个大压脚21、21的上面,分别载置有后述的折入装置60的折入板61,并且,各个折入板61、61能够沿着各个大压脚21、21的倾斜的上表面,朝向滚边器30侧滑动。
另外,大压脚21通过汽缸的驱动,可在上下两个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在上位置时,从缝纫机台11的上表面分离,在下位置成为缝纫机台11的上表面高度。另外,各个大压脚21、21被支承为在相互之间至少能够使滚边器30的立板部32通过的分离状态。
支承体22,通过未图示的滚珠丝杠机构,由未图示的压脚电机驱动,并被支承为在缝纫机台11上能够沿着X轴方向移动。该支承体22通过前端形成为二股的大压脚臂23与各个大压脚21、21连结,这些大压脚21、21被配置成从双机针41、41的上下运动路径的两侧通过的状态。
这里,对被搭载于本实施方式的嵌条缝纫机10的折入装置60进行详细说明。
折入装置60包括一对折入板61、61,其在隔着滚边器30的立板部32的左右两侧,被配置在底板部31的上方;作为驱动机构的折入汽缸62、62,其用于通过使各个折入板61、61进行相对于立板部32的离接移动,将嵌条布N沿着底板部31的上面折入;一对支承部件63、63,其通过该折入汽缸62、62将各个折入板61、61支承为使其前端部能够上下摆动;以及螺旋弹簧64、64,其作为向下方按压各个折入板61、61的前端部的施力部件。
折入板61是近似长方形状的板状部件,其长度方向沿着X轴方向配置,在待机状态下,被正对配置在大压脚21、21的上面(参照图2、图3)。各个折入板61、61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通过连结部件分别与折入汽缸62、62的可动部P连结。
各个折入汽缸62、62分别是单动式汽缸,如图2所示,相互的可动部P在滚边器30一侧,其前端朝向下方配置。该折入汽缸62以其可动部P驱动自如的状态被固定支承于支承部件63。另外,折入汽缸62保持折入板61,使得折入汽缸62的进退方向与折入板61的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
支承部件63,在其上部、沿着大致Y轴方向保持折入汽缸62,并且,在设置于其下部的转动支点63a、以沿着X轴方向的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并与大压脚臂23连结。
即,支承部件63具有以下的功能,即通过以转动支点63a为中心,支承上述折入汽缸62,使其能够在图2所示的箭头A或B的方向摆动,从而能够支承与该折入汽缸62的可动部P连结的折入板61的前端部,使得其能够在图2所示的箭头A或B的方向上上下运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折入装置60设置有螺旋弹簧64。
螺旋弹簧64,其一端连结在折入汽缸6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该螺旋弹簧64的另一端连结在上述的大压脚21的上端部(参照图2)。
该螺旋弹簧64是牵引弹簧,其常态为将折入汽缸62的可动部P的相反侧的端部向上方,即图2中的箭头A方向施力。换言之,通过利用该螺旋弹簧64对与上述支承部件63一体固定的折入汽缸62作用该施力,折入汽缸62以支承部件63的转动支点63a为中心、被施加朝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的作用力,与此同时,与折入汽缸62的可动部P的前端连结的折入板61,在常态下,其前端被施加朝向下方侧,即图2中的箭头A方向的作用力。
这样,折入装置60,通过折入汽缸62驱动各个折入板61、61,使各个折入板61、61朝向底板部31的上面向斜下方接近移动、并且向立板部32接近移动,使各个折入板61、61的前端部与从底板部31的下面的左右两侧延伸出来的嵌条布N的两端部接触,由此将该嵌条布N折叠折入到底板部31的上面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大压脚21、21的下面贴付有作为段部的橡胶板24,该橡胶板24维持折入板61的相对于底板部31的左右两端外侧的高度,以使折入板61的高度大于在嵌条布N被折叠成从上下将底板部31夹在中间的情况下的合计厚度d。
橡胶板24沿着大压脚21、21的长度方向被贴付在其下面,并可更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入板61的前端部与嵌条布N接触时的初始高度、即由橡胶板24(段部)所维持的高度G,与在嵌条布N被折叠成从上下将底板部31夹在中间的情况下的合计厚度d相比较,成为相等或以上,即,G≥d(参照图5)。例如,成为与折叠了厚布时的合计厚度d为3.2mm左右的情况下的厚度相对应的高度。
另外,上述各个大压脚21、21的上表面的倾斜,在被可滑动地载置在该大压脚21、21的上面的后述的折入板61、61折入薄的嵌条布N时,其前端的移动方向的延长(图3所示的虚线S),形成在比滚边器30的底板部31与立板部32的交界部更接近底板部31侧的位置。另外,符号25、25是用于载置挡板(flap)的挡板座(flap base),在图3、图5和图7中,为了使图简明化而省略了图示。
(嵌条缝纫机的缝制动作)下面,参照图3至图7,对嵌条缝纫机10的嵌条布的折入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嵌条布N的折入动作之前,在载置在缝纫机台11上的衣身布料M上配置大压脚21,然后从大压脚21、21之间将嵌条布N配置在衣身布料M上,从嵌条布N的上面配置滚边器30(参照图3)。由此,嵌条布N的两端部在橡胶板24和滚边器30的底板部31的端部之间被弯折向上方。另外,在此阶段,折入汽缸62为OFF状态,折入板61被配置在各个大压脚21、21的左右两侧,即各个大压脚21、21的斜面的高位置侧,并且,其下面整体与大压脚21、21的上面正对而与其面接触,该折入板61的前端侧呈被向下方侧施力的状态。
首先,对折入薄嵌条布N的情况的折入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启动各个折入汽缸62、62,则开始折入动作,该折入汽缸62的可动部P向前方(称为驱动时的折入汽缸62的移动方向)移动。与此同时,与该折入汽缸62的可动部P连结的各个折入板61、61随之在大压脚21、21的上面向斜下方下降,朝向立板部32,在各个大压脚21、21的上面滑动地接近移动(参照图4)。
各个折入板61、61在各自的前端部通过各个大压脚21、21的端缘时,与嵌条布N接触,将从滚边器30的底板部31的左右两端延伸出来的嵌条布N的左右两端折叠引导到底板部31的上面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嵌条缝纫机10中,如上述那样,由于橡胶板24的厚度(高度)被设定为折叠了即使在一般的嵌条缝制中所使用的嵌条布中也是充分厚的嵌条布时的厚度,所以,在折入薄嵌条布N的情况下,通过折入汽缸62使折入板61向当初的移动方向,即,在大压脚21的上面向下降方向移动(参照图5),使被折入板61的前端所按压折叠的嵌条布N与底板部31的上面紧密接触。然后,如果折入板61的前端部到达被折叠了的薄嵌条布的上面,则折入板61在对该折入板61一直作用的向下方的施力作用下,其前端部在将嵌条布N按压向底板部31侧的同时,在嵌条布N的上面滑动,一直前进到立板部32。即,由于在常态下通过折入汽缸62由螺旋弹簧64对折入板61向下方侧施力,所以,该折入板61的前端部对沿着底板部31被折叠的嵌条布N的上面一边向下方施力,一边进行抻平的移动,将嵌条布N引导至立板部32的基端部。从而将嵌条布N沿着底板部31折叠成无松弛的良好的状态。
下面,对折入厚嵌条布N时的折入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通过折入汽缸62的驱动使折入板61移动到接近立板部32的动作,与上述的折入薄嵌条布N的情况相同。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嵌条缝纫机10的折入装置60中,如上述那样,由于确保了即使在进行厚嵌条布N(以下称为厚布N)的折入时也能应对的橡胶板24的充分厚的厚度,所以,在折入板61与厚布N接触时,折入板61的前端部从斜上方与该被折叠的厚布N的上面接触(参照图6、图7)。
并且,随着将厚布N进一步折叠,折入板61的前端部被引导沿着厚布N的上面移动。即,折入板61在折入厚布N时,随着折入汽缸62的驱动,一边由前端部向下方按压厚布N,一边继续进行折入动作。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嵌条缝纫机10中,由于折入汽缸62以支承部件63的转动支点63a为中心被支承为摆动自如,所以使折入板61能够上下移动,从而,即使在折入厚的嵌条布N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前端部对应于布厚在嵌条布N的上面滑动自如地前进,将布可靠地折入到底板部31的上面。因此,不仅在折入薄布的情况下,即使在折入厚布的情况下,也能够不间断地进行折入动作。
而且,折入板61在进行缝制,即落针开始之前,在将嵌条布N良好地折入并保持之后,从缝制开始到缝制结束,一直维持在前进位置(按压位置),持续地保持将嵌条布N折入了的状态。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嵌条缝纫机10,可实现不会因不同的布厚而发生折入动作停止的情况,并且不受折入的嵌条布N的布厚的制约的圆滑的折入动作。另外,由于对折入板61的前端部向下方侧施力,所以能够将嵌条布N沿着滚边器30(尤其是底板部31)的上面抻平,同时进行折叠,从而可实现在折入的嵌条布N上无松弛等产生的折入量的稳定化。另外,由于不需要根据每次布厚的变化而进行部件更换,因此,可实现成本的降低,以及该嵌条缝纫机10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折入板61的动作中,在该折入板61的前端部与嵌条布N接触时,不会因嵌条布N而使向行进方向的移动停止,即使对于厚嵌条布N也能够实现圆滑的折入动作。
另外,由于折入板61向斜下方接近移动,所以能够适应与因前端部的移动而引起的高度变化对应的范围的布厚。另外,由于折入板61以该折入板61的基端侧为中心转动,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折入板61的前端部上下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入板61构成为如下结构通过折入汽缸62和支承部件63而被支承,由此以其基端侧为中心前端部能够摆动,但是,也可以例如通过螺旋弹簧等弹簧部件和橡胶等弹性体,将折入板61支承为能够进行上下平行移动,由此来构成使前端部能够上下移动的构造。
并且,也可以通过把折入板61形成为其前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形状,或使前端部的下部形成圆角,来构成在折入厚嵌条布时向上方退避的构造(参照图8(a)和(b))。
另外,驱动折入板61的折入汽缸62不限于单动式,也可以是复动式汽缸。
另外,利用橡胶板24(段部)维持的高度G,与在将嵌条布N折叠成从上下把底板部31夹在中间的情况下的合计厚度d相比较,为相等或以上(G≥d),但希望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嵌条布N设想为,在缝制中一般所使用的范围内最厚的嵌条布。
权利要求
1.一种嵌条缝纫机,其包括滚边器,其具有底板部和垂直立设于该底板部的立板部,将被载置在衣身布料上的嵌条布沿着所述底板部以及立板部引导至机针的落针位置;折入装置,其具有一对折入板,所述的一对折入板在隔着所述滚边器的立板部的两侧,并被配置在所述底板部上方,该各个折入板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所述立板部接近移动,所述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向所述底板部的上面侧折叠从该底板部的左右两端延伸出来的嵌条布的两端部,从而折入嵌条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入装置具有以使所述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分别独立地支承该各个折入板的一对支承部件;和向下方按压所述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的施力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条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入装置具有维持所述折入板的离衣身布料上面的高度的段部,以使在所述一对折入板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接近移动来折入所述嵌条布时,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在所述底板部的左右两端的外侧,位于在所述嵌条布被折叠成从上下夹住所述底板部的情况下的合计厚度以上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条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入装置构成为,在所述一对折入板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接近移动来折入所述嵌条布时,所述前端部朝向所述底板部的上面向斜下方接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条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枢轴支承所述各个折入板,使得所述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可上下移动。
全文摘要
一种能够与布厚的变化无关地圆滑地折入嵌条布的嵌条缝纫机。嵌条缝纫机(10)的大压脚送布机构(20)具有将嵌条布(N)折叠在滚边器(30)的底板部(31)的上面侧的折入装置(60),该折入装置具有在隔着滚边器的立板部(32)的左右两侧,并被配置在底板部上方的一对折入板(61、61);用于通过使各折入板相对立板部进行离接移动,来沿着底板部的上面折入嵌条布的折入汽缸(62);通过该折入汽缸将各折入板支承为其前端部可上下摆动的一对支承部件(63);和向下方按压各个折入板的前端部的螺旋弹簧(64)。即,通过构成使折入板的前端部能够退避到上方,并且被向下方施力的结构,无论从薄到厚的布厚,都可将嵌条布圆滑地折入。
文档编号D05B35/00GK1904178SQ20061010860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7日
发明者平泽裕 申请人:重机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