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26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尤指一种具适用于不同厚度被缝纫物,以平均的拉带上、下被缝纫物同步移动与延展性而保持末端平齐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具有改善拉动时的阻滞力及上、下层拉动受力不均造成的缝面与末端不平整等问题。
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缝纫机,为改善缝纫机的推布力量以降低缝线部位产生皱折,或应用于厚布缝纫时能顺畅的推移缝制,都是透过在压布脚后方设置一拉布滚轮,或搭配一薄底板、或者厚底板设置于缝纫机台面上,以因应被缝纫物的不同厚度,作为缝纫机车缝中,送布齿推布力量的辅助拉带施力,除提供第二拉布力量外,并让车缝中的被缝纫物与车线施以绷紧作用,降低缝线部位产生皱折,所以有良好设计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设计,将会提升其车缝运作与缝纫质量。
如目前台湾专利公报第239420号的实用新型专利案,此专利案所诉求的重点是在由一上底板,可由固定螺栓与固定螺帽,搭配下底板上定位刻度而调移位置的锁合于下底板上,且上底板具有圆弧形或倾斜的导引面,以配合不同厚度的被缝纫物调整与拉布滚轮紧贴度,以于车缝中辅助拉动被缝纫物移动。
但,上述专利案虽可透过上底板及下底板间的结合结构与定位刻度,产生相对拉布滚轮位置的调整来因应被缝纫物不同厚薄的车缝动作,但,上述专利案的技术结构对于被缝纫物仍仅有拉布滚轮的单侧滚动拉力施作于被缝纫物上,而被缝纫物通常是至少具有上、下二层或以上,相同或不同厚度的布物,于仅有拉布滚轮的单侧滚动拉力易产生上、下二层布物拉动受力不相同或不平均,会在上、下二层布物间产生不同的推动阻滞力,产生推布顺畅度不佳,尤其是对于上、下二层布物受力产生的延展变化也不同,因而易因受力不均造成缝面不平整,以及上、下二层布物末端不平齐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传统缺失,避免缺失存在,本实用新型以简单架构组成具惰动性匹配主动式拉布滚轮动作,使上、下被缝纫物能平均拉动受力与同步移动,对于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具有改善拉带时的阻滞力及上下层拉力不均造成的平整与平齐度,以提供使用者更简便,低廉但高实用性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包括第一底板,板面设有至少一调设刻度;第二底板,与上述第一底板结合,具有一基板,基板上设有定位部,以配合锁合组件结合于上述第一底板,另于基板端面设有至少一滚动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二底板的基板端面更包括设有一组轮部以排设上述滚动组件,该组轮部为成型于基板端面的至少一凹槽或框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组轮部更包括设有一压组组件结合于基板,以逆向挡制组装上述滚动组件的二端部,使其呈可滚动型态结合于组轮部动作。
由于上述底板组除可依被缝纫物厚度调设第二底板与拉布滚轮之间最佳配置位置,更可由第二底板上的滚动组件,匹配主动式旋转的拉布滚轮产生相对的惰动动作,使在车缝中对上、下层的被缝纫物产生平均的拉动受力,降低上、下层被缝纫物不同的阻滞力,拉布更为顺畅。同时,由主动式旋转的拉布滚轮与惰动的滚动组件的滚动匹配与平均拉动,让上、下层被缝纫物于车缝时的末端保持平齐。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目的功效,及其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于缝纫机台的示意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合于缝纫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调设位置以应用于薄型缝纫物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应用于厚型缝纫物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第一底板 1 第二底板 2缝纫机 3 拉布滚轮 4锁合组件 5 被缝纫物 6
板体 11 靠准部 12调设刻度 13 锁孔14滚动组件 20 基板21定位部 22 组轮部 23长孔 24 压组组件25锁件 26 端部2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详细说明,现配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组件分解、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包括有一第一底板1及可拆式结合于上述第一底板上的第二底板2,以构成具平均上、下层被缝纫物拉带受力的底板组结构,以提供使用者更简便,低廉但高实用性的底板组配置于缝纫机3台面上(请参考图1、图1A),搭配拉布滚轮4动作。
上述的第一底板1,具有一板体11,板体11一末端设有至少一靠准部12,让板体11易于靠准于缝纫机3台面固设,另于板体11的端面上,设有至少一调设刻度13及具螺纹的锁孔14,以利于上述第二底板2的结合与位置调设。
上述所提的第二底板2,包括有一基板21及结合于基板21上的至少一滚动组件20,另于基板21的端面上设有一定位部22及一组轮部23,该定位部22上设有至少一内凹的长孔24,以搭配锁合组件5对应第一底板1的锁孔14锁合第二底板2,换言之,该第二底板2可透过长孔24的长度空间内,搭配调设刻度13调整与第一底板1间的锁合位置,以因应被缝纫物厚度调设与拉布滚轮4之间最佳配置与互动位置,另于该组轮部23为至少一凹槽,或框孔成型,以配置上述的至少一滚动组件20,并为让滚动组件20在组轮部23能更顺畅、稳定的惰动运作,可进一步配合一压组组件25,搭配锁件26结合于基板21,形成对滚动组件20二端部27的夹设组合,保持滚动组件20的可转动性。
该滚动组件20,于本实施例结构中,为一长筒型的滚筒成型,于其二端设有端部27形成组设与转动轴设部位。
在其它具体实施例结构中,上述的滚动组件20也可为多数的滚珠、轴承、设于一心轴上的多数轴承,或者其它具有转动特性的组件之任其一配置,也可达到与上述滚筒配置相同的运作功能与效能。
请参阅图3、4、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与缝纫机结合、运作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根据上述组件组成后,由该第一底板1搭配其靠准部12固设于缝纫机3台面上,第二底板2则应用其长孔24,搭配第一底板1的调设刻度13,由锁合组件5依被缝纫物6厚度调设与拉布滚轮4之间最佳配置位置,并固设于第一底板1上,如图4、5所示。
由于上述底板组除可依被缝纫物厚度调设第二底板2与拉布滚轮4之间最佳配置位置,更可由第二底板2上的滚动组件20,匹配主动式旋转的拉布滚轮4产生相对的惰动动作,使在车缝中对上、下层的被缝纫物产生平均的拉动受力,降低上、下层被缝纫物不同的阻滞力,拉布更为顺畅。
同时,由主动式旋转的拉布滚轮4与惰动的滚动组件20的滚动匹配与平均拉动,让上、下层被缝纫物于车缝时的末端保持平齐。
又,上述该底板组与缝纫机3暨拉布滚轮4的结合配置在其它应用实施例架构中,也可依缝纫需求,或被缝纫物厚度、布质等不同,而选择由第一底板1,或第二底板2之任其一,直接固设于缝纫机3台面上与拉布滚轮4搭配使用。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但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例如等变化的等效性实施例,均应包含于本申请的专利范围中。
综上所述,本申请不但在组成架构与运作型态上确属创新,并能较习用物品增进上述多项功效,应已充分符合法定实用新型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恳请核准本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案,以励创作,至感德便。
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配置于缝纫机拉布滚轮下方台面上,与拉布滚轮之间形成对被缝纫物的拉带移动,其特征在于该底板组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与上述第一底板结合,于其一端面设有至少一滚动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底板更包括于其板体的一末端设有至少一靠准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底板更包括于其板体的端面上,设有至少一调设刻度及具螺纹的锁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底板具有一基板,基板的端面上设有一定位部,以配合锁合组件对应上述锁孔呈可调设的结合于上述第一底板,及一组轮部以配置上述滚动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部的端面设有至少一长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组轮部为至少一凹槽、框孔之任其一成型。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组轮部更包括搭配一压组组件、锁件以组设上述滚动组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滚动组件为一长筒型的滚筒成型,二端设有端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滚动组件为复数的滚珠、轴承、设于一心轴上的多数轴承、其它具有转动特性的组件之任其一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组更包括依缝纫需求、被缝纫物厚度、布质的不同,由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之任其一,直接固设于缝纫机台面上与拉布滚轮搭配动作。
专利摘要一种缝纫机拉布滚轮底板组的改良结构,包括有一第一底板,板面设有至少一调设刻度,及可结合于上述第一底板上的第二底板,以配置于缝纫机拉布滚轮下方台面上,前述的第二底板具有一基板,基板上设有定位部以配合锁合组件及上述调设刻度,以依被缝物厚度调设与拉布滚轮之间最佳配置位置,另于该基板一端面,设有至少一滚动组件,以惰动旋转搭配拉布滚轮的主动式转动,形成具平均上下被缝纫物拉带受力的拉布滚轮底板组结构,藉以改善拉动阻滞力、顺畅性及末端平整度等问题。
文档编号D05B27/00GK2908565SQ200620019060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4日
发明者陈英胜 申请人:禾格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