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筒式洗涤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91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滚筒式洗涤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沿水平方向、或者沿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水槽内的旋转滚筒内进行洗涤、漂洗、 脱水、烘干各个步骤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是在水槽内设置形成有许多孔、 容纳洗涤物并被驱动旋转的旋转滚筒。通常,通过控制该水槽内的供水、排水或者上述旋转滚筒的旋转来实施洗涤、漂洗、 脱水各个步骤。另外,由送风装置通过具有除湿装置、加热装置的循环送风路径,使水槽内的空气循环,从而实施洗涤物的烘干步骤。这些技术内容,例如在日本特开平8 - 243292号公 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2 - 200395号公报 (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中已公开。
除湿装置、加热装置,利用送风装置把水槽内的空气导入循环送风路径使之依次通过除湿装置和加热装置进行热交换, 成为除湿后被加热的干燥的高温空气。然后,把该高温空气送风到水槽内吹到旋转滚筒内的洗涤物上,反复进行上述操作。 通过这种烘千步骤,高效率地将洗涤物烘干。在该烘干步骤中, 从旋转滚筒内的洗涤物中分离出的线头等异物混入到在循环送风路径中循环的循环空气中,上述异物会使除湿装置、加热装 置发生堵塞、或进入送风装置的轴承部、或堆积在送风装置内各部分中,会导致不能完全实现功能。
因此,如专利文献l、 2中所公开的那样,在循环送风路径 的中途设有用于捕集异物的过滤器。像专利文献l所公开的那
样,在大多的情况下,该过滤器设在用于导入来自滚筒水槽的 循环空气的循环空气导入管路中的、送风装置、除湿装置、加
热装置的上游侧。但是,专利文献2公开了这样一种构造采
用通过对除湿装置采用注入冷却水来进行冷凝的方式,在对循 环空气进行除湿的同时,对异物进行加湿而使其落下,因此以 注水热交换部、送风装置、过滤器、加热装置的顺序进行配置。
由于过滤器捕集到的异物产生堆积,而增大了循环空气的 通过阻力,因此将其设置成可装卸。专利文献l公开了一种可 从洗涤烘干机主体前表面的装卸口直接进行装卸的过滤器。该
装卸口具有用于将其堵住的顶盖。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 种这样的过滤器可以通过设在洗涤烘干机顶面上的带盖的出 入口 ,在打开盖的状态下从其装卸口装卸加热装置与过滤器室
形成为 一体的加热过滤单元。
但是,专利文献l中所述的过滤器,在洗涤烘干机主体的 用于放入或取出洗涤物的开口的近旁,突出有盖板及装卸用的 抓手。因此,如果人等不小心挂到该盖板或抓手上,则容易使 过滤器的安装松动,若未注意到该松动而继续使用,则有可能 引起没被过滤器捕集的异物堵住下游的除湿装置等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过滤器,被装卸于处于洗涤烘 干机主体的较高位置、难以使人等不小心挂住的顶面。而且, 由于用与顶面齐平的盖板堵住出入口 ,所以更不容易挂住,也 不会发生由于过滤器位于盖板内侧而受到不小心的勾挂、使过 滤器松动的情况。可是,在装卸过滤器时,在洗涤烘干机主体 的较高位置且难以进行手操作的顶面上,必须打开装卸口的盖, 用手抓住并拿起位于装卸口里面的过滤器的抓手,因此难以操 作。另外,由于过滤器在处于较高位置的洗涤烘干机主体的顶 面处沿垂直方向进行装卸,因此,容易产生向前方的扭转力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装卸。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述,为了防止过 滤器的安装状态发生松动,在加热过滤单元的装卸口的相对的 口边缘设置相互成相反方向的凸状部。并且,由于采用使设在 过滤器上的相互相对方向的卡合片与该凸状部弹性卡合的卡合 脱离构造,因此,不容易抓住小抓手来装卸伴有卡合脱离阻力 的过滤器。而且,由于这种加热过滤单元内部设置带来的过滤 器的稳固保护结构,所以即使在顶面的装卸口上有盖也会在装 卸口与盖之间产生间隙。因此,水会洒落于洗涤烘干机主体顶
面的装卸口部。洒落于顶面的水流到装卸口 ,该水通过间隙进 入滴落到洗涤烘干才几主体内。无论该滴落的水落到加热过滤单 元的特别是过滤器室之上,还是避免该滴落的水进入加热过滤 单元内部到达加热器,都会有不进入加热过滤单元内的水向洗 涤烘干机主体内緩流跌落,流到其他内部电气设备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备有既防止被顶面的装卸口意外钩住,又 可以直接简单且容易地装卸,而且,即使落水等进入过滤器室 内也返回到循环送风路径的加热装置的下游侧而被加热发散, 不会给加热装置或送风装置等带来问题的过滤器结构的滚筒式 洗涤烘干才几。
本发明是一种滚筒式洗涤烘干机,该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在 水槽内设有形成有许多通孔、收容洗涤物并被旋转驱动的旋转 滚筒,通过控制向该水槽内的供水、排水、及上述旋转滚筒的 旋转来实施洗涤、漂洗、脱水各步骤,并且,利用送风装置使 水槽内的空气通过具有除湿装置及加热装置的循环送风路径而 进行循环,从而实施烘干洗涤物的烘干步骤,在循环送风路径 的中途具有过滤器室,在该过滤器室中安装有主要用于捕集线头等异物的可以装卸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过滤器室的供过 滤器出入的上端开口部向洗涤烘干机主体顶面的装卸口开口 , 设有循环空气导入口和积水部,上述循环空气导入口设置于上 述上端开口部的下方,用于导入循环空气,上述积水部位于比 使所导入的循环空气通过过滤器排出的循环空气排出口低的位 置,在该积水部设有通到循环送风路径的比加热装置更靠下游
的水流出口 ,在该水流出口处设有从循环送风路径的内面侧关 闭的单向阀。
根据这种构成,在烘干步骤中使在循环送风路径中循环的 循环空气通过安装于循环送风路径中的过滤器室的过滤器,捕 捉线头等异物,通过在比较高的洗涤烘干机主体的顶面上装卸 过滤器,满足过滤器容易避免不小心被人等挂住而松动的条件, 而且,可以从上方直接、容易且简单地从在洗涤烘干机主体顶 面开口的装卸口向过滤器室内装卸过滤器,该过滤器室的上端 开口部向上述装卸口开口。而且,过滤器室的上端开口部向洗 涤烘干机主体顶面的装卸口开口 ,由此即使落到顶面的水等通 过装卸口进入,也可以容易使水向位于比从过滤器室的上端开 口部向下设置的循环空气导入口和循环空气排出口更低位置的 积水部缓流跌落并积留于此处,同时使积留的水经由水流出口 向打开单向阀的方向通过单向阀而流入循环送风5^径的加热装 置的下游,即使有时流到水槽内,也可以降低不经过除湿装置 到达上游侧的加热装置、送风装置而造成问题的概率,并且可 以避免流到循环送风路径外的电气装备设备。此外,由于单向 阀的阻止习性或/和由循环空气的送风压力造成封闭而防止循 环空气从循环送风路径侧向过滤器室侧的逆流,所以不会阻碍 通过干燥高温空气的循环所进行的煤干步骤。
积水部由过滤器室的设有循环空气导入口的前部壁与设有
循环空气排出口的后部壁之间的底部的整个范围组成,其中向 侧方偏离循环空气排出口的范围成为较深的积留部,在积留部 具有水流出口。根据这种构成,过滤器室可以用积水部积留比 较多的进入水,该积水部利用了与用于从循环空气导入口导入 循环空气并通过过滤器而从循环空气排出口排出的循环空气导 入空间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整个容量相称的底部宽阔度。特别 是,积水部利用位于循环空气排出口侧方的加深的积留部增加 容量,从而可以应对大量水进入,并且把水优先积留于该积留 部,从而即使水位变高,该水也不容易跟随从过滤器室向循环 空气排出口排出的循环空气,而且,可以使积留部的水优先从 水流出口向加热通3各部流出,4吏水难以积留。
循环空气导入口与循环空气排出口满足彼此不相对的位置 关系。根据这种构成,则即使在循环空气在循环送风路径中循 环的烘干步骤中水进入过滤器室而被从循环空气导入口导入的 循环空气吹跑,由于所导入的循环空气不沿直线去往不与循环 空气导入口相对的循环空气排出口 ,而是以弯曲的路径行进, 所以被吹跑的水受到撞击或离心力引起气液分离而残留于过滤 器室内,容易积留于积水部。
循环空气导入口和循环空气排出口在左右方向上错开位 置,循环空气导入口位于上述积水部之上。根据这种构成,则 通过利用了过滤器室的左右扩展的较长路径有利地进行如下状 况,即,当循环空气从循环空气导入口导入到过滤器室的左右 方向中的没有循环空气排出口 一侧后去往循环空气排出口 一侧 时,试图在积水部的较深的积留部 一 侧由循环空气向后部壁的 撞击与向进路左右方向弯曲时的离心力引起气液分离,从而缓
流跌落到积水部的特别是积留部,容易优先地贮留在那里;在
从过滤器室的循环空气导入口侧到循环空气排出口侧排出循环空气时,使由循环空气与侧壁的撞击和向进路左右方向弯曲时的离心力引起气液分离而緩流跌落到积水部,即使其緩流跌落位置从积留部变为循环空气排出口侧,在积留部处的水位较低时,使分离出的水向积留部流落并贮留,从而容易防止分离出的水再次伴随从循环空气排出口所排出的循环空气而去。
循环空气导入口错位于循环空气排出口的上方,根据这种构成,则由于从循环空气导入口导入过滤器室的循环空气去往循环空气排出口的循环气流的进路也从过滤器室的上部变向下部,所以通过在比利用过滤器室的左右上下扩展更长的路径中的撞击、离心力来提高气液分离功能。
过滤器具有在向过滤器室安装该过滤器时盖住装卸口的顶 板、与大致沿着过滤器室内表面从该顶板向下延伸的笼形的支承框,使过滤器材料支承于支承框而位于过滤器室的循环空气排出口的内侧。根据这种构成,若顶板盖住装卸口地把过滤器安装于过滤器室中,由顶板盖住装卸口而使外观整洁,既防止垃圾、水直接进入洗衣机内部,又将笼形的支承框设置成大致 沿着过滤器室内表面,从循环空气导入口导入循环空气,通过 支承于循环空气排出口内侧的过滤器材料,利用过滤器室的全 部宽阔度而使循环空气向循环空气排出口顺利地排出,并且使过滤器室的宽阔度有效利用为上述积水部的宽阔度。
上述支承框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该上半部设在过滤器室上半部、用于从循环空气导入口导入循环空气,该下半部设在过滤器室的下半部、用于支承与循环空气排出口对应的过滤器材料。根据这种构成,则从循环空气导入口把循环空气导入到过滤器室和支承框的上半部,通过循环空气向过滤器室和支承框的下半部的流动以及利用过滤器室的至少上下的扩展而成的弯曲路径,一边使该循环空气进行气液分离, 一边将该循环空
气从循环空气排出口顺利地排出。
过滤器具有磁体,过滤器室具有过滤器检测开关,在将过 滤器安装于规定位置时,该过滤器检测开关与磁体相对并随动, 向外部输出电信号。根据这种构成,则由于由过滤器侧的磁体 与过滤器室侧的过滤器检测开关来检测安装过滤器、未安装过 滤器,并向外部输出与其相应的电信号,用于控制禁止在未安 装过滤器状态下使用滚筒式洗涤烘千机,所以可以防止由于未 安装过滤器引起的弊害,可以防止在未用可防止水从装卸口大 量进入的顶板覆盖的不良条件下的使用。
过滤器室与内置有加热装置的加热通路部构成单元,水流 出口在加热通3各部中的加热装置的下游位置开口 。根据这种构
成,则利用过滤器室和内置加热装置的加热通路部成为构成单 元的相互的相邻结构,使处于过滤器室的积水部的水流出口短 路开口于加热通路部中的加热装置的下游位置,与使用长的连 接通路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积水部的水顺利地流出到加热通路 内,减少组装洗涤烘干机主体之际的处理零件数。
加热通路部与上述送风装置构成为一体,加热通3各部与送 风装置一起同过滤器室结合而构成上述单元。根据这种构成, 则由于加热通路部与送风装置为一体,与过滤器室结合而由短 的通路将加热装置、送风装置和过滤器室三者连接而成紧凑的 单元,加热通路部可以连接于水槽的附近部分,过滤器室与水 槽之间也可以用内置除湿装置的短的除湿通路部来连接,所以 循环送风路径缩短。
根据本发明,则将过滤器装卸于比较高的洗涤烘干机主体 的顶面,容易避免不小心被人等挂住而松动,在该条件下,可 以从上方直接、容易且筒单地从在洗涤烘干机主体顶面开口的 装卸口向过滤器室内装卸过滤器,该过滤器室的上端开口部向上述装卸口开口。而且,过滤器室向装卸口开口,由此即使落 到顶面的水等通过装卸口进入,也可以容易使水积留于底部的 积水部,并使积留的水流入循环送风路径的加热装置的下游,
即使有时流到水槽内,也可以降低不经过除湿装置到达上游侧 的加热装置、送风装置而引起问题的概率,并且可以避免进入 的水进入到洗涤烘干机主体内的过滤器室外围而有损循环送风 路径外的电气装备设备。


图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的主要部 分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过滤加热送风单元、与洗涤烘干机主体的顶面、 装卸口、过滤器室、主过滤器、二级过滤器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洗涤烘干机主体的顶面、操作面板、装卸口、 主过滤器顶板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从送风风扇侧看过滤加热送风单元的后视图。
图5是从加热通路部侧看过滤加热送风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在看到过滤器室的状态下从上方稍微前面侧看过滤 加热送风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过滤加热送风单元中的送风装置与过滤器室的 具有防振构造部的固定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防振构造部的防振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方式
图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的主要部 分构造的剖视图。在图l中,滚筒式洗涤烘干机l中,通过悬挂构造将水槽3以悬挂状态配设在洗涤烘干机主体44内,形成为
有底圓筒形的旋转滚筒2,以其轴心方向自正面侧朝向背面侧 向下倾斜的方式配设在水槽3内。在水槽3的正面侧形成有与旋 转滚筒2的开口端连通的衣物出入口 11。通过打开门9,可以通 过上述衣物出入口 11将洗涤物从旋转滚筒2内取出或将其放入 旋转滚筒2内,该门9用于封闭设于洗涤烘干机主体44正面侧的 向上倾斜面上的开口部,该门9可开闭。由于门9设于向上倾斜 的倾斜面上,因此不用弯腰就可以实施取出或放入洗涤物的作 业,对于通常的从处于横向状态的开口部中取出或放入洗涤物 的滚筒式洗衣机,改善了其作业性。
在旋转滚筒2的周面上设有许多个与水槽3内连通的通孔 8,在该旋转滚筒2内周面的多个位置设有搅拌突起(未图示)。 可以利用安装于水槽3的背面侧的电动机7驱动该旋转滚筒2, 以使其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旋转。另外,未图示的注水管路 及排水管路以配管连接在水槽3上,可以通过控制注水阀及排 水阀而进行向水槽3内的注水及排水。
打开门9,向旋转滚筒2内投入洗涤物及洗涤剂,并使滚筒 式洗涤烘干机l开始运转,此时,自注水管路向水槽3内注入规 定量的水,由电动机7驱动旋转滚筒2进行旋转,开始洗涤步骤。 通过旋转滚筒2的旋转,重复使收容于旋转滚筒2内的洗涤物被 设于旋转滚筒2的内周壁上的搅拌突起向旋转方向抬起,并从 被抬起的适当的高度位置落下的搅拌动作,因此可以对洗涤物 起到捶洗作用地进行洗涤。在经过所需要的洗涤时间之后,脏 了的洗涤液从排水管路排出。之后,通过使旋转滚筒2高速旋 转的脱水动作使洗涤物中所含有的洗涤液被脱出。之后,自注 水管路向水槽3内注水,而实施漂洗步骤。在该漂洗步骤中, 也可以重复通过旋转滚筒2的旋转,使收容于旋转滚筒2内的洗
涤物被搅拌突起抬起后并落下的搅拌动作来实施漂洗。
在该滚筒式洗涤烘干机1中设有对收容于旋转滚筒2内的 洗涤物进行烘干的功能,形成有排出图l所示的水槽3内的空气 并对其进行除湿、将被加热了的干燥空气再次送入水槽3内的、
已述的循环送风路径5。如图1所示,在该循环送风路径5的中 途设有除湿装置31、加热装置32及送风装置15。这一点与通常 的滚筒洗涤烘干机相同。对该送风装置15进行旋转驱动,从而 在循环送风路径5中产生了空气流动,收容有洗涤物的旋转滚 筒2内的空气通过通孔8而被自水槽3向送风装置15 —侧排出, 使该空气在位于送风装置15上游的除湿装置31中凝结水分而 被除湿,则通过与加热装置32进行热交换而将上述空气加热, 从而可做成始终干燥的高温空气。该干燥的高温空气被从送风 装置15送向水槽3,而被送入到水槽3内。被送入到水槽3内的 高温干燥空气在通过通孔8进入到旋转滚筒2内而与衣物等洗 涤物相接触的同时,向水槽3中放出,而被再次向送风装置15 一侧导入。通过重复以上的在循环送风路径5中进行的如图l所 示的空气循环来实施烘干步骤。
另外,在利用该循环送风路径5的烘干步骤中,主要自衣 物等洗涤物上产生的线头等异物混入到在循环送风路径5中进 行循环的空气中进行循环,从而易于在实施烘干步骤的过程中 出现堵塞除湿装置31或加热装置32、搅入送风装置15的旋转 部、堆积在送风装置15内表面这样的故障,需要频繁地进行繁 瑣的维护,因此,通常在循环送风路径5的中途,例如在除湿 装置31、加热装置32、送风装置15的上游侧、即图l所示的送 风装置15的上游侧,设置收容有用于除去循环空气中的异物的 主过滤器35的过滤器室36。由此,即使异物混入到对洗涤物实 施烘干之后的空气中而被向除湿装置31 —侧导入,在通过过滤
器室36时也会被主过滤器35捕集到,而不会混入到流向下游侧 的循环空气中。因此,可以长期保全送风装置15、加热装置32、 除湿装置31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存在被捕集到的异物堆积在 过滤器室36内的主过滤器35中,循环空气的通过阻力渐渐增 大,而使烘干功能降低的问题,因此如已述的专利文献l、 2所 述,设置可装卸的主过滤器35。
另外,除湿装置31、加热装置32也可以是作为蒸发器、冷
起构成空调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湿装置31为利用来自未 图示的供水阀的水的喷雾等来冷却的换热板,与含有水分的循 环空气接触而凝结水分来除湿。加热装置32为加热器。送风装 置15为图2所示那种多叶片式的鼓风机。
虽然设置了上述主过滤器35,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 为了解决专利文献l、 2所述的问题,自开口于洗涤烘干机主体 44的顶面44a的图2、图3所示的装卸口51,在自下部向上部向 前方倾斜的装卸路径52中相对于过滤器室36装卸主过滤器35 所代表的过滤器91。若像这样地进行操作,则在烘千步骤中, 使在循环送风路径5中循环的循环空气通过安装于循环送风路 径5中途的过滤器室36中的主过滤器35而捕集线头等异物,还 满足通过在高度较高的洗涤烘干机主体44的顶面44a上装卸主 过滤器35,而容易避免人等不慎挂到而使主过滤器松弛这样的 条件,而且,与专利文献2所述的采用垂直装卸路径进行装卸、 而使该装卸力易于产生向前方扭曲成分的状况相比,由于本发 明自开口于洗涤烘干主体44的顶面44a的装卸口 51,沿难以产 生扭曲的、从下部向前上方倾斜的装卸路径5 2的方向进行装 卸,因此可以容易顺畅地进行装卸。为了使装卸更加顺畅,较 佳是与装卸口 51相连的过滤器室36可由在将主过滤器35自装
卸口 51向规定位置装卸的行程的整个长度上倾斜的装卸路径 52进行引导。
图2是表示过滤加热送风单元、与洗涤烘干机主体的顶面、
装卸口、过滤器室、主过滤器、二级过滤器的关系的剖视图。
在图2中,主过滤器35具有盖住上述装卸口 51的顶板53,在该 顶板53上具有手抓凹部56。该手抓凹部56带有反抗闭合弹簧54 而从上方推开的盖55。由此,在通过装卸口 51安装主过滤器35 时,最终可以做成以顶板5 3盖住装卸口 51而使外观形成为图示 那样大致齐平面的状态等,使得洗衣机美观、整齐,并且可以 使人等更加难以挂到,还可以用手指挂住设于顶板53上的手抓 凹部56,而稳定地抽出、安装主过滤器35。特别是,由于使该 盖55通过闭合弹簧54的作用始终扣合在该手抓凹部56中,因此 难以导致人等不慎挂到手抓凹部56。在装卸主过滤器35时,凭 借手指挂住手抓凹部56的动作推开盖55,因此可以不需要特别 的作业而以用手指挂住的方式就可容易且简单地装卸主过滤器 35。而且,手抓凹部56在其开口的前部形成有用于勾挂手指的 朝后的手抓边56a,该手抓边56a位于顶板5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 中央或稍靠前部的位置,因此,要以手指挂住手抓凹部56时, 由于其开口前部具有朝后的手抓边56a,从而用将手臂从前方 伸到洗涤烘干机主体4 4的顶面4 4 a上,以使手指伸入到手抓凹 部56中并弯曲这样自然的动作,简单而不会滑脱地挂住手抓边 56a,而容易且确实地拉出主过滤器35。并且,以挂住手抓边 56a的手指部和沿着顶板53外表面的手掌部夹持顶板53而稳定 地把持主过滤器35,可以容易且稳定地进行拉出后的搬运等操 作和向过滤器室36中的安装。并且,由于盖55的后部通过铰链 销57枢接在手抓凹部56的开口后部上,因此通过将手指伸入到 手抓凹部56中时的推开盖55,打开手抓边56a,并保持该状态
地挂住手指,因此,可以以一个连续的动作简单地进行以手指
挂住用于进行装卸的手抓凹部56、手抓边56a的作业。
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如图2所示,主过滤器35是将主过滤 材料79支承在自顶板53沿过滤器室36内表面向下方延伸地与 顶板5 3 —体成形或连结的笼形主支承框71上,并位于过滤器室 36的循环空气排出口 72的内侧,在主支承框71的顶板53下部分 的外周上安装有由硅橡胶等构成的密封件7 3,在向过滤器室3 6 的规定位置安装主过滤器35时,上述密封件73压接在位于装卸 口 51内侧的内周的台阶部74上,而使过滤器室36密闭,在主过 滤器3 5与过滤器室3 6之间设有将主过滤器3 5安装于规定位置 时进行弹性卡合的未图示的弹性卡合部。由此,仅仅以顶板53 盖住装卸口 51的方式将主过滤器35安装在过滤器室36中,自顶 板53向下方延伸的主支承框71就可随着主过滤材料79被插入 到过滤器室36中,在规定的安装位置,通过设在主支承框71的 顶板53下部分外周上的密封件73压接在装卸口 51内侧的内周 的台阶部74上以及弹性卡合部的弹性卡合,使过滤器室36维持 在密闭状态,同时,将主过滤材料79正确地定位在过滤器室36 的循环空气排出口 72的内侧。
图3是表示洗涤烘干机主体的顶面、操作面板、装卸口、 主过滤器顶板的关系的立体图。在图3中,开口于顶面壁的装 卸口 51在整个周围上具有自顶面44a立起的阻挡部44c,具有安 装于阻挡部44c内侧的、与主过滤器35的顶板53嵌合的凹部 44d。由此,顶板53不会单独自凹部44d向顶面44a突出,可以 使人等不会挂到,而且即使在顶面44a上洒落少量的水,也会 被阻挡部44c挡住,而阻止水进入到装卸口 51中,可以防止损 坏洗涤烘干机主体44内的电气装备品。另外,顶板53具有沿外 周向下突出的凸壁53a,凹部44d具有在其周壁44e与内周的朝上凸部44f之间接纳上述凸壁53a的成为企口榫接的嵌合构造, 来承载顶板53。万一水进入到装卸口 51中,也可以凭借凹部44d 上的与顶板53之间的企口榫接构造的密封功能防止流到装卸 口51内侧,从而可以使电气装备品更加安全。并且,顶板53稍 稍低于上述阻挡部44c。由此,水即使落到阻挡部44c上,也可 以利用水的表面张力来抑制水向低 一 阶的顶板5 3 —侧转移,由 此也提高了电气装备品的安全性。虽然未图示,但在装卸口51 与过滤器室36上端的开口 36d之间也靠密封件等密封,这适于 防止水漏出到循环送风路径5之外。
但是,若越过阻挡部44c程度的水洒落在装卸口 51的周围, 则容易流到阻挡部44c与顶板53之间而从装卸口 51进入过滤器 室36,如果顶板53覆盖装卸口 51,则虽然利用顶板53与装卸口 51之间的企口 ^f隼接构造来防止水通过装卸口 51向过滤器室36 的进入,但是如果水洒落在顶板53上,则水容易通过装卸口51 进入过滤器室36。
如果水进入到过滤器室3 6 ,则认为该水通过循环送风路径 5流到对水成问题的电气装备品、即送风装置15或作为加热器 的加热装置32等而损坏这些电气装备品。特别是,在本实施方 式中如图l、图2、图4、图5所示,内置加热装置32的加热通路 部5a为具有与送风装置15共用的壳体101的一体结构,利用螺 钉4 8将该加热通路部5 a与过滤器室3 6结合,成为用短通路将加 热装置32、送风装置15和过滤器室36三者连接起来的紧凑的过 滤加热送风单元102,除了可减少洗涤烘干机主体44的组装中 所组装的安装零件数之外,如图l所示,可以将加热通路部5a 连接到水槽3的附近部分,由于其余的过滤器室36与水槽3之间 可以靠内置有除湿装置31的短的除湿通路部5b来连接,所以循 环送风路径5缩短,具有热效率高的优点,但进入过滤器室36
的水容易流到送风装置15、加热装置32。
因为应对上述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l、图2、图3所 示,过滤器室36的用于使过滤器91出入的上端开口部36d向洗 涤烘干机主体44顶面44a的装卸口 51开口 ,在此条件下,设置 循环空气导入口78、和积水部103,该循环空气导入口78设置 于开口部36d下方,用于导入循环空气,该积水部103位于比用 于使导入的循环空气通过过滤器91排出的循环空气排出口 72 更低的位置,在该积水部103中设置通到循环送风路径5的加热 装置32下游的水流出口 104,在该水流出口 104上设有从循环送 风路径5的内面侧关闭的单向阀105。由此,过滤器室36通过其 上端开口部36d向洗涤烘干机主体44顶面44a的装卸口 51开口 , 即使落在顶面44a上的水等通过装卸口 51进入,也如图2中虚线 箭头所示那样,緩流跌落到设于过滤器室36的开口部36d下方 的循环空气导入口 78和位于比循环空气排出口 72更低位置的 积水部10 3并容易积留在那里,并且可以4吏积留的水通过水流 出口 104而向阀打开方向通过单向阀105流入循环送风路径5的 加热装置32的下游。因而,即使有时进入的水流到水槽3内, 也可以降低不经除湿装置31流到成为上游侧的加热装置32、送 风装置15而造成问题的概率。而且,可以避免流到循环送风路 径5之外的电气装备设备。此外,由于单向阀105的关闭习性或 /和单向阀105在循环空气的送风压力作用下关闭而防止循环空 气从循环送风^^径5侧向过滤器室36侧的逆流,所以不会阻碍 通过干燥高温空气的循环所进行的烘干步骤。具体地说,如图 2所示,水流出口 104在过滤器室36中的积留部103a的后部壁上 开口设置成向后突出的筒状,与设在加热通路部5 a的相对壁上 的导入口106嵌合,利用密封件107进行密封,从而在加热通路 部5a中的加热装置32的紧接着下游的位置开口或连通。上述导入口 106开口成向前突出的筒状。
图4是从送风风扇侧看过滤加热送风单元的后视图。图5是 从加热通路部侧看过滤加热送风单元的立体图。在图4、图5中, 单向阀105由具有弹性关闭习性的板构件、具体地说橡胶板构 成,从加热通路部5a的内侧紧贴水流出口 104或/和导入口 106。 而且,将外周 一部分的矩形钩部105a弹性插入加热通路部5a 的安装孔108而固定。
图6是在看到过滤器室的状态下从上方稍微前面侧看过滤 加热送风单元的立体图。在图6中,积水部103由过滤器室36 的设有循环空气导入口 78的前部壁与设有循环空气排出口 72 的后部壁之间的底部整个范围组成,比循环空气排出口更向侧 方偏离的范围成为较深的积留部103a,在那里有水流出口 104。 如此,过滤器室36可以用积水部103积留比4交多的进入水,该 积水部103利用与用于从循环空气导入口 78导入循环空气并通 过过滤器91而从循环空气排出口 72排出的循环空气导入空间 和过滤器收容空间的整个容量相称的底部宽阔度。特别是,积 水部103具有向侧方偏离循环空气排出口 72的加深的积留部 103a,从而进一步增加容量而可以应对大量水进入,并且把水 优先积留于该积留部103a,从而即使水位变高,该水也不容易 跟随从过滤器室36向循环空气排出口 72排出的循环空气,而 且,可以使积留部103a的水优先从水流出口 104向加热通路部 5a流出,使水难以积留。
另外,如图5、图6所示,过滤器室36的循环空气导入口 78 与循环空气排出口 72满足彼此不相对的位置关系,从而即使在 循环空气在循环送风路径5中循环的烘干步骤中水进入过滤器 室36而被从循环空气导入口 78导入的循环空气吹跑,由于所导 入的循环空气沿直线去往不与循环空气导入口 7 8相对的循环
空气排出口72,而是如图2、图6中实线箭头所示以弯曲的路径
行进,所以被吹跑的水受到撞击或离心力引起的气液分离而残
留于过滤器室36内,容易积留于积水部103、积留部103a,因 此不容易流到送风装置15、加热装置32。
特别是,由于循环空气导入口 78和循环空气排出口 72在左 右方向上错开位置,循环空气导入口 78位于积水部103的特别 是积留部103a之上,因此,通过利用了过滤器室36的左右扩展 的较长路径有利地进行如下状况,即,当循环空气从循环空气 导入口 78导入到过滤器室36的左右方向中的没有循环空气排 出口 72 —侧后去往循环空气排出口 72—侧时,试图在积水部 10 3的特别是深的积留部10 3 a —侧由循环空气向后部壁的撞击 与向进路左右方向弯曲时的离心力引起气液分离,从而緩流跌 落到积水部103的特别是积留部103a,容易优先地贮留在那里; 在从过滤器室36的循环空气导入口 78侧到循环空气排出口 72 侧排出循环空气时,使由循环空气与侧壁的撞击和向进路左右 方向弯曲时的离心力引起气液分离而緩流跌落到积水部103, 即使其緩流跌落位置从积留部10 3 a变为循环空气排出口 7 2侧, 在积留部103a处的水位较低时,使分离出的水向积留部103a 流落并贮留,从而容易防止分离出的水再次伴随从循环空气排 出口 72所排出的循环空气而去。
而且,循环空气导入口 78错位于循环空气排出口 72的上 方,从而由于^v循环空气导入口 78导入过滤器室36的循环空气 去往循环空气排出口 72的循环气流的进路也从过滤器室36的 上部变向下部,所以通过在比利用过滤器室36的左右上下扩展 而更长的路径中的撞击、离心力来提高气液分离功能。
另外,主过滤器3 5具有像已述的那样沿着过滤器室3 6的内 表面支承主过滤器材料7 9的主支承框71,该主过滤器3 5不会阻碍上述这样利用过滤器室36内上下左右的扩展而进行气液分 离,是优选的。具体地说,如图l所示,主支承框71具有从设在过滤器室36的上半部36b上的循环空气导入口 78导入循环空 气的上半部71b、和与设在过滤器室36的下半部36c上的循环空 气排出口 72对应的、用于支承主过滤器材料79的下半部71c, 从循环空气导入口 7 8把循环空气导入到过滤器室3 6和主支承 框71的上半部36b、 71b,通过循环空气向过滤器室36和主支承 框71的下半部71c的流动以及利用过滤器室36的至少上下左右 的扩展而成的弯曲路径, 一边使该循环空气进行气液分离,一 边将该循环空气从循环空气排出口 72顺利地排出。
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堵塞循环空气导入口 78、且不 使其旁通的条件下,将主过滤材料79的原本与循环空气排出口 72相对应的范围设置为如图2所示那样循环空气排出口 72之外 的更广阔区域,而使循环空气如图2的实线箭头所示地向循环 空气排出口 72流通,对此可以利用过滤器室36的宽阔度。由此, 由于主过滤材料7 9的通过循环空气的面积增大,因此而变得不 容易产生堵塞。
而且,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91为具有主过滤 器35和二级过滤器82的二重构造;上述主过滤器35先对从过滤 器室36的循环空气导入口 78进入、并被向循环空气排出口 72 排出的循环空气进行过滤;然后上述二级过滤器82再对循环空 气进行过滤。由此,对它们进行设计,以使它们具有这样的关 系二级过滤器82在安装主过滤器35之前安装而在取出主过滤 器35其之后取出。为了从过滤器室36的成为里侧的下半部36c 单独取出二级过滤器82,在前部壁101b上设有可使手指从内侧 挂住的手抓凹部133。在安装二级过滤器82时,使其从上方滑 入到过滤器室36中,仅此便可使其通过装卸路径52滑动至规定位置。
为此,具有沿着过滤器室36下半部36c的内表面的笼形的 副支承框110的二级过滤器82覆盖在主过滤器35的主支承框71 的下半部71c的外周上,在主过滤材料79的外侧支承着副过滤 材料83。由此,在将二级过滤器82安装在过滤器室36的下半部 36c中之后,将主过滤器35安装在过滤器室36的上半部36b和与 其相连接的二级过滤器82的内侧,导入到过滤器室36中的循环 空气通过主过滤器35的主过滤材料79、 二级过滤器82的副过滤 材料83这二重构造而放出到循环空气排出口 72,从而成为二重 过滤构造。由此,可以凭借较薄且空气阻力较小的主过滤材料 79及副过滤材料83确实地捕集到较细的线头等异物。因此,可 以获得除湿装置31、加热装置32、送风装置15等设备的功能较 强的保全性能,而且由于大部分异物会被首先通过的主过滤材 料79捕集到,因此会在主过滤材料79—侧频繁发生堵塞,而与 主过滤材料7 9 —侧的情况相比,在副过滤材料8 3 —侧产生堵塞 的次数极少。
如此形成了主过滤器35和二级过滤器82的二重过滤构造, 与此相对,如图2所示,在二级过滤器82上设有密封件94,该 密封件94使二级过滤器82与过滤器室36的循环空气排出口 72 一侧之间的空间成为独立排气空间9 5 ,使主过滤器3 5与二级过 滤器82之间成为独立排气空间96。由此,如图5箭头所示,导 入到过滤器室36、主支承框71的上半部71b中的循环空气依次 无旁通地通过主过滤器35与二级过滤器82之间的独立排气空 间96、 二级过滤器82与过滤器室36的循环空气排出口 72 —侧之 间的独立排气空间95,在被二重过滤构造除去了异物之后向循 环空气排出口 72放出。
进而,如图2所示,主过滤器35及二级过滤器82通过内装
23
等措施分别具有磁体lll、 112。如图6所示,过滤器室36具有 过滤器检测装置113,该过滤器检测装置113内装有l对过滤器 检测开关,在将主过滤器35及二级过滤器82安装于规定位置 时,该l对过滤器检测开关分别与这两个磁体lll、 112相面对 并随之动作,向外部输出电信号。由此,通过设在操作面板66 内侧的控制电路板67等的控制,若未安装主过滤器35、 二级过 滤器82这两者,则可以禁止使用洗衣机,还可以禁止在没有顶 板53的状态下直接进入水的状态下使用洗衣机。
另外,送风装置15与驱动电动机122同时是振动源,对此, 图l、图2、图4~图6中示出的单独包括送风装置15的壳体101 或包含送风装置15和加热装置32的壳体101与已述的过滤器室 36成为一体,该二者是通过具有相互间的防振构造部43、并用 螺钉48紧固将吸气口 121侧结合于过滤器室36的循环空气排出 口 72侧而成一体的,可以得到防振构造部43的相互间的防振作 用。具体地说,利用防振构造部43,可以防止送风装置15侧的 振动影响到过滤器室36—侧,过滤器室36、与之相连的除湿通 路部5 b 、固定过滤器室3 6的洗涤烘干机主体4 4不会产生共振 等。而且,由于防振构造部43在固定于洗涤烘干机主体44上的 过滤器室36上还发挥对送风装置15自身进行吸振的作用,所以 还可以降低传到加热通路部5a的振动,可以确保静音性。
对在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15、和过滤器室36中的循环空气 排出口 72与吸气口 121之间的设有密封件123的密封构造部的 外围的、图4中所示的多个部位间(具体地说是三个部位间) 相互间进行这种螺钉48的紧固。因此,仅靠在循环空气排出口 72与吸气口 121之间具有密封结构部,通过其外围的多个部位 间的螺钉4 8的紧固,就可满足密封性地将送风装置15单独或与 加热通路部5a—起相对连接于过滤器室36,利用该螺钉紧固可以得到防振构造部43。
图7是表示过滤加热送风单元中的具有送风装置与过滤器室的防振构造部的紧固部的剖视图。在图7中,具有送风装置 15与过滤器室36的相互相对着的紧固座15g、 36g中的设于一方、具体是沿上述相对方向设于过滤器室36上的凸轴36h,与 设于另 一方。具体是设在送风装置15上的紧固孔15h相嵌合的 嵌合结构,从而形成紧固。与这种紧固构造对应,防振构造部 43是通过在具有紧固孔15h的紧固座15g的与过滤器室36相反一侧紧贴的垫片46与上述凸轴36h之间,从垫片46侧旋入螺钉 48而将两个紧固座15g、 36g的相对部分间紧固的紧固构造而成, 防振构造部43是在上述凸轴36h与上述紧固孔15h的嵌合部之间、在上述两个紧固座15g、 36g的相对部分之间、以及在具 有上述紧固孔l5h的紧固座15g和垫片34之间夹着由丁烯橡胶等组成的防振构件47而构成。
由此,防振构件47利用了送风装置15与过滤器室36的相互 紧固的紧固座15g、 36g^皮此的凸轴36h与紧固孔15h的嵌合构造及向该嵌合部分之间插入防振构件47时的插入压力,起到使构件沿径向的窜动少的弹性支承作用,防振构件47还利用紧固 构造及其所紧固的紧固座15g、 36g彼此的相对部分之间、具有 紧固孔15h的紧固座15g与垫片46之间的紧固压力,起到使构件沿轴向的窜动少的弹性支承作用,从而,在任何方向上都可由防振构件47切断送风装置15对过滤器室36传递的振动,而且还进行对送风装置15自身的吸振,所以可以实现有效的防振。
图8是表示防振构造部的防振构件的立体图。在图8中,防振构件47是一体地具有筒部47a、两个凸缘部47b、 47c的橡胶成形品,如图6所示,该筒部47a位于上述紧固孔15h与凸轴36h 的嵌合部之间,上述两个凸缘部47b、 47c从该筒部47a的两端部向外伸出而分别位于上述两个紧固座15g、 36g的相对部分之 间、及具有上述紧固孔15h的紧固座15g和垫片46之间。因而, 筒部47a位于由 一 个防振构件47相互紧固的紧固座15g、 36g彼 此的嵌合构造中的轴孔嵌合部之间,上述筒部47a的两端部的 凸缘部47b、 47c分别位于在紧固构造中的紧固座15g、 36g之间 和紧固座15g与垫片46之间,从而可以实现上述防振作用,仅 将防振构件47的 一 凸缘部47c等从紧固座15g的紧固孑L 15h的一 方钻入安装于另一方形成紧固,就可以得到如上所述有效的相 互间防振作用和对送风装置15的吸振作用。
而且,两个凸缘部47b、 47c中的一凸缘部在全周上成放射 状伸出状态,另 一方在周向上多个部位处成放射状伸出状态, 在放射状伸出的多个凸缘部47c—侧容易钻入紧固孔15h。在图 示例子中连续的凸缘部47b位于紧固座15g、 36g的相对部分之 间,与周向上被分割的凸缘部47c位于紧固座15g、 36g的相对 部分之间的情况相比,提高了送风装置15与过滤器室36之间的 直接防振性。
另一方面,如图4、图5所示,在从送风装置15的排气口 124 起向与过滤器室36结合的结合面方向扩展延伸出的加热通路 部59的扩展区域5al中,加热通路部5a内置有长方形的加热装 置32,以横过该加热通路部5a,在加热装置32的下游成为从侧 方面临加热装置32的下游侧面的筒状通路5a2。由此,送风装 置15及其下游的加热通路部5a极短地紧凑连接,而且,增大了 循环空气通过加热装置32的通过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并且 可以经由水槽3把热交换后的高温空气供给到旋转滚筒2内。
本发明是已在滚筒式洗涤烘干机中的洗涤物烘干用的循环 送风系统中实用的、用过滤器捕集混入烘干步骤的循环空气中 的线头等的技术,做成在顶面上不容易受到不注意引起的松开
力、并可容易地装卸过滤器,从而可以应对落水等从开口于顶 面的过滤器的装卸口进入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滚筒式洗涤烘干机,该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在水槽内设有形成有许多通孔、收容洗涤物并被旋转驱动的旋转滚筒,通过控制向该水槽内的供水、排水、及上述旋转滚筒的旋转来实施洗涤、漂洗、脱水各步骤,并且,利用送风装置使上述水槽内的空气通过具有除湿装置及加热装置的循环送风路径而进行循环,从而实施烘干洗涤物的烘干步骤,在循环送风路径的中途具有过滤器室,在该过滤器室中安装有主要用于捕集线头等异物的可以装卸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室的供上述过滤器出入的上端开口部向洗涤烘干机主体顶面的装卸口开口,设有循环空气导入口和积水部,上述循环空气导入口设置于上述上端开口部的下方,用于导入循环空气,上述积水部位于比使所导入的上述循环空气通过上述过滤器排出的循环空气排出口低的位置,在上述积水部设有通到循环送风路径的比加热装置更靠下游的水流出口,在该水流出口处设有从循环送风路径的内面侧关闭的单向阀。
2. 根据权利要求l中所述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其特征在 于,上述积水部,由上述过滤器室的设有上述循环空气导入口 的前部壁与设有上述循环空气排出口的后部壁之间的底部的整 个范围组成,其中向侧方偏离循环空气排出口的范围成为较深 的积留部,在上述积留部具有上述水流出口 。
3. 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其特征在 于,上述循环空气导入口与上述循环空气排出口满足彼此不相 对的位置关系。
4. 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其特征在 于,上述循环空气导入口和上述循环空气排出口在左右方向上 错开,上述循环空气导入口位于上述积水部之上。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其特征 在于,上述循环空气导入口错位于上述循环空气排出口的上方。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中所述的滚筒式洗涤烘千 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具有在向上述过滤器室安装该过 滤器时盖住上述装卸口的顶板、与大致沿着过滤器室内表面从 上述顶板向下延伸的笼形的支承框,使过滤器材料支承于上述支承框而位于上述过滤器室的上 述循环空气排出口的内侧。
7. 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其特征在 于,上述支承框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该上半部设在上述过滤器室上半部、用于从上述循环空气 导入口导入上述循环空气,该下半部设在上述过滤器室的下半 部、用于支承与上述循环空气排出口对应的上述过滤器材料。
8. 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滚筒式洗涤供千机,其特征在 于,上述过滤器具有磁体,上述过滤器室具有过滤器检测开关,在将上述过滤器安装 于规定位置时,该过滤器检测开关与上述磁体相对并随动,向 外部输出电信号。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中所述的滚筒式洗涤烘干 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室与内置有上述加热装置的加热 通路部构成单元,上述水流出口在上述加热通路部中的上述加 热装置的下游位置开口 。
10. 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其特征 在于,上述加热通路部与上述送风装置构成为一体, 上述加热通路部与上述送风装置一起同上述过滤器室结合 而构成上述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在具有除湿装置和加热装置而实施烘干步骤的循环送风路径的中途具有可以装卸地安装有用于捕捉异物的过滤器的过滤器室,过滤器室的供过滤器出入的上端开口部向洗涤烘干机主体顶面的装卸口开口,设有积水部,该积水部位于比设置于上述开口部下方的循环空气导入口和循环空气排出口更低的位置,在积水部中设置带有通到循环送风路径的加热装置的下游的单向阀的水流出口。
文档编号D06F25/00GK101173442SQ200710163790
公开日2008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日
发明者中井厚仁, 井上贵裕, 寺井谦治, 松冈真二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