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64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衣物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烘干机,更为具体的说是一种可防止滚筒内部的棉绒通过热 风流入口逆流到加热器部,并粘贴在加热器线圈上而引起火灾的衣物烘干机。
技术背景一般来说,衣物烘干机是一种将通过电加热器或气体加热器生成的热风吹送到滚 筒的内部,吸收被烘干物中的水分,并对被烘干物进行烘干操作的装置。根据吸收 水分并对被烘干物进行烘干时产生的湿空气的处理方式,上述衣物烘干机大体上分 为排气式衣物烘干机和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其中,排气式衣物烘干机利用将从滚筒排出的湿空气向烘干机的外部排出的方 式。冷凝式衣物烘干机中利用将滚筒中排出的湿空气在热交换机中进行冷凝并去除 水分后,将去除水分的干燥空气再传送给滚筒,并再进行循环的方式。图l是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的概略图。参照附图l,现有技术中的衣 物烘干机,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由前面盖5、顶盖6及后面盖10构成的壳体; 可旋转的安装于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滚筒12;为了将被烘干物投放到上述滚筒12中,用于开闭上述前面盖5上形成的投放口 5a的门13;为了向上述滚筒12的后方供给 热风而加热空气的加热器线圈22;安装有上述加热器线圈22的加热器盖23;用于 向上述滚筒12提供旋转力的电机17;为了将上述电机17的旋转力传递给上述滚筒 12,围住上述滚筒12的外周面和连接轴21的传送带ll;用于引导通过上述滚筒12 的前方排出的空气再流动到上述滚筒12的后方的循环风道15;安装于上述门13的下侧,并用于过滤从上述滚筒12的前方排出的湿热空气中包含的棉绒的过滤器14; 用于除湿从上述滚筒12的前方排出的湿热空气的热交换机(图中未示);用于向上 述热交换机供给较冷的外部空气的外部风道19。其中,实线箭头表示循环的空气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与循环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外部的较冷的空气的流动。在上述后面盖10中安装有风道盖24,上述风道盖24 的作用是,引导由上述加热器线圈22加热的空气通过热风流入口 10a供给到上述滚 筒12的后方。此外,在上述风道盖24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循环上述循环风道15内的 空气的循环风扇18,上述循环风扇18将通过连接轴21传递到上述电机17的旋转力。 在上述外部风道19的内部安装有供给风扇16,上述供给风扇16将通过连接轴21传 递到上述电机17的旋转力。下面,将对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的操作进行说明。当上述电机17旋转连接轴21时,在上述连接轴21上缠绕的传送带11将旋转, 并使上述滚筒12进行旋转。并且,与上述连接轴21连接的循环风扇18将进行旋转, 并将空气向实线箭头方向循环。并且,与上述连接轴21连接的供给风扇16将进行 旋转,并将较冷的外部空气向虚线箭头方向供给到热交换机(图中未示),此外,从 上述滚筒12排出的湿热空气将经由上述循环风道15上安装的过滤器14流动到热交 换机中。上述热交换机将使从上述滚筒12排出的湿热空气与外部的较冷空气热交换,并 进行除湿。在除湿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将储存到另外的水箱(图中未示)中,并在 除湿操作结束后排出。上述除湿的空气将经由循环风道15供给到风道盖24的内部, 流入到上述风道盖24的内部的空气将通过加热器线圈22进行加热,随后将通过热 风流入口 10a流入到滚筒12中,并对被烘干物进行烘干。图2是图1中的后面盖上形成的热风流入口的示意图;图3是盖住图2中的热风 流入口的加热器盖和安装于上述加热器盖的加热器线圈的示意图,其中,实线箭头 表示热风流入口中流入的空气的流动。参照附图2及附图3,在现有技术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中,在后面盖10上安装 有加热器盖23,并安装于盖住热风流入口 10a的位置上。由此,安装于上述加热器 盖23的加热器线圈22和热风流入口 10a之间的距离只能很近。由于上述加热器线圈22和热风流入口 10a之间的距离较近,滚筒12内部的棉绒 将可能通过热风流入口 10a逆流,并粘贴在上述加热器线圈22上,由此,上述粘贴 的棉绒将可能燃烧并引起火灾。并且,在现有技术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中,为了使滚筒12进行旋转,在上述滚 筒12的后侧安装有起到旋转部作用的滑动轴承(journal bearing)(图中未示)。 上述滑动轴承的轴将通过后面盖10上穿孔的轴孔10b向上述后面盖10的后方凸出, 向上述后面盖10的后方凸出的滑动轴承的轴将通过螺母进行装配,并固定于上述后 面盖IO。上述滑动轴承的轴在上述后面盖10被风道盖(24,参照附图l)盖住时, 将无法从外部看到,因此,通过上述滑动轴承的轴传递g热量将被堵在封闭的风道 盖(24,参照附图1)的内部而无法向外部排出,从而导致'上述滑动轴承的温度上升, 上述滑动轴承将因其自身的热变形而导致使用寿命縮短。并且,为了更换滚筒12,将需要松开上述滑动轴承的轴上装配的螺母,但是, 螺母被上述风道盖(24,参照附图l)盖住而无法看到,由此,将需要拆卸上述风道盖(24,参照附图l)并松开螺母,从而导致售后服务(A/S)上存在不方便。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物烘 干机,该衣物烘干机可防止滚筒内部的棉绒通过热风流入口逆流到加热器部,从而 粘贴在加热器线圈上而引起的火灾。而且,本发明可通过构成滚筒的旋转部的滑动 轴承的轴向外部传递热量。本发明无需拆卸风道盖也可更换滚筒。第四,本发明可 使由加热器部加热的空气通过热风流入口顺畅的供给到滚筒。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衣物烘干机,其最好是包含有用于投放需要烘干的洗涤物的滚筒;与使热风向上述滚筒流入的热风流入口相隔一定的距离,并用 于供给热风的加热器部。上述加热器部沿着上述热风的上游(upstream)方向位于上述热风流入口的下侧, 上述加热器部中包含有加热器线圈;安装有上述加热器线圈的加热器盖,并且, 最好是还包含有用于将通过上述加热器线圈加热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口的引 导盖。或者,上述加热器部中包含有加热器线圈;安装有上述加热器线圈的加热器盖; 用于将通过上述加热器线圈加热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口的引导盖,在上述引 导盖的中央部最好是安装有温度检测部,其中,上述温度检测部最好是恒温器 (thermostat)、热敏电阻器(thermistor)、热电偶(thermocouple)等。在上述加热器盖的两侧形成有引导部,上述引导部用于将通过上述加热器部加热 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口。上述引导部最好是通过上述加热器盖的两侧弯曲而 成。上述引导盖最好是盖住上述加热器盖的开放的上部和上述热风流入口,并形成热 风的流动通路。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衣物烘干机,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用 于投放需要烘干的洗漆物的滚筒;形成有使热风流入到上述滚筒的热风流入口的后 面盖;与上述热风流入口相隔一定的距离,并用于供给热风的加热器部;用于将通 过上述加热器部加热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口的引导盖;用于盖住上述引导盖 及上述加热器部的风道盖。最好是,上述滚筒的旋转部通过上述引导盖及风道盖,并向上述风道盖的外部露 出。上述滚筒的旋转部由滑动轴承构成,向其外部露出的部分为上述滑动轴承的轴。其中,在上述风道盖中,上述轴露出的部分最好是凹陷形成。为了装配操作上的方便,最好是,上述引导盖预结合于上述加热器部或上述后面 盖,并在上述热风流入口的外围与上述后面盖固定结合。为此,在上述引导盖中最 好是形成有凸缘(flange),上述凸缘将结合于上述加热器部中形成的孔,并将插入 于上述后面盖上形成的孔中进行预结合。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冷凝式衣物烘千机,它通过热交换机冷凝 从滚筒排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并将从上述热交换机排出的空气传送给加热器部进行 加热,然后再使上述空气流入到上述滚筒,并烘干洗涤物,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 用于连接上述热交换机和上述加热器部的第1流路;用于连接上述加热器部和上述 滚筒的第2流路,其中,为了使上述加热器部和上述滚筒的热风流入口相隔一定的 距离,上述第2流路形成于上述加热器部和热风流入口相隔的之间的位置上。最好是,上述第1流路的一部分将通过盖住上述第2流路的风道盖而形成。在上 述加热器部形成有引导部,上述引导部用于将上述第1流路内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第2 流路。并且,最好是,上述第2流路通过盖住上述加热器部的开放的上部和上述滚 筒的热风流入口的引导盖而形成。并且,在上述第2流路的中心部形成有用于延迟 空气流动的流动延迟部。最好是,上述流动延迟部通过上述引导盖的中心部向下侧凹陷形成,在上述流动 延迟部中安装有温度检测部。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第一,在本发明中,使热风流入的滚筒的热风流入口和用于供给上述热风的加热 器部相隔一定的距离,根据如上所述的相隔一定距离的结构,滚筒内部的棉绒(lint) 将很难通过上述热风流入口逆流到上述加热器部中,由此,将可防止加热器线圈上 粘贴棉绒并引起火灾的情况。第二,在本发明中,作为滚筒的旋转部的滑动轴承的轴将通过引导盖及风道盖向 上述风道盖的外部露出,由此,通过上述滑动轴承的轴传递的热量将传送到外部, 从而将防止因上述滑动轴承的温度上升而导致其发生热变形,并使上述滑动轴承的 寿命縮短的现象。并且,为了更换滚筒,将无需拆卸风道盖,而只需松开在风道盖的外部结合于滑 动轴承的轴上的螺母即可,从而可使产品的售后服务(A/S)简单化。第三,在本发明中,在引导盖的中心部形成有向下侧凹陷的流动延迟部,在上述流动延迟部中安装有温度检测部。由此,温度检测部可在流动延迟的部分有充分的 时间检测出热风的温度,从而可准确的检测出的热风的温度,并且,根据检测出的 热风的温度在适当时间对加热器线圈进行开/关操作,从而可提高烘干效率,并防止 因过热而引起的火灾。第四,在本发明中,在加热器盖的两侧形成有引导部,上述引导部用于将通过加 热器部加热的空气引导到热风流入口,由此,在第1流路内停滞的热风将引导到第2 流路中,并顺畅的供给到热风流入口,从而可提高烘干效率。第五,在本发明中,为了方便进行装配操作,引导盖将预装配于后面盖或加热器 盖,并在热风流入口的外围固定结合于上述后面盖。如上所述,通过上述引导盖预 结合于上述后面盖或加热器盖,并在上述热风流入口的外围固定结合于上述后面盖, 将可使上述引导盖方便的装配于上述加热器盖和后面盖。并且,可容易的确定结合 于上述加热器盖和后面盖的上述引导盖的位置。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的概略图;图2是图1中的后面盖中形成的热风流入口的示意图;图3是盖住图2中的热风流入口的加热器盖和安装于上述加热器盖的加热器线圈 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衣物烘干机的图面,其图示出提取上述衣物烘干机的 后面盖、加热器盖、加热器线圈、引导盖、温度检测部及风道盖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后面盖、加热器盖、加热器线圈、引导盖及温度检测部进行装配 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截面VI-VI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后面盖、盖住上述后面盖的风道盖、位于上述风道盖内的加热器 盖,以及形成于上述加热器盖的引导部的示意图;图8是图4中的引导盖和后面盖结合的图面,其图示出引导盖的凸缘插入于后面 盖的孔的示意图;图9是图4中的引导盖和加热器部结合的图面,其图示出引导盖和凸缘插入于加 热器部的孔的示意图。附图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110:后面盖 111:热风流入口122a:上面盖 130:引导盖 Fl:第l流路112:热风循环口 121:加热器线圈120:加热器部 122:加热器盖 122b:下面盖 140:风道盖 F2:第2流路S:加热空间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衣物烘干机进行详细的说明。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衣物烘干机,其图示出提取上述衣物烘干机的后面盖、加热器盖、加热器线圈、引导盖、温度检测部及风道盖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后 面盖、加热器盖、加热器线圈、引导盖及温度检测部进行装配的示意图;图6是图5 中的截面VI-VI的示意图。作为参考,在以下进行的说明中,与现有技术中具有相同的作用及效果的结构部 件将赋予相同的图面符号,并将省去对其进行的说明。参照附图4至附图6,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衣物烘干机,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 用于投放需要烘干的洗涤物的滚筒12;形成有使热风流入到上述滚筒12的热风流入口 111的后面盖110;与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相隔一定的距离d,并用于供给热风的加热器部120;用于将通过上述加热器部120加热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 的引导盖130;用于盖住上述引导盖130和加热器部120的风道盖140。本实施例中的衣物烘干机是24英寸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它将反复执行通过热交 换机(图中未示)冷凝从上述滚筒12排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并使从上述热交换机排 出的空气经由热风循环口 112传送给上述加热器部120进行加热,然后将使上述加 热的空气流入到上述滚筒12,并对洗涤物进行烘干,并将烘干上述洗涤物后排出的 空气再传送给热交换机进行冷凝的过程。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向轴孔113的上侧对称穿孔形成有2个,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具有4个边角构成圆形状,并且,其上面和下面以圆弧形状弯曲的梯形状构成。上述一定距离d是通过测量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的中间点和加热器部120的加热 器线圈121的中间点得出的距离。如上所述,使热风向滚筒12的后侧流入的热风流入口 111和用于供给上述热风 的加热器部120将相隔一定的距离d,上述滚筒12内部的棉绒将很难通过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逆流到上述加热器部120,由此,将可防止因上述加热器线圈121上粘贴 棉绒而引起火灾的情况。上述滚筒12的旋转部将通过后面盖110、引导盖130及风道盖140向上述风道 盖140的外部露出,其中,在上述滚筒12的后侧可旋转的支撑上述滚筒12的旋转 部将由滑动轴承150构成。上述滑动轴承150的轴151将向衣物烘干机的外部露出,露出上述滑动轴承150 的轴151的风道盖140的部分凹陷形成,此外,在上述凹陷形成的部分穿孔形成有 孔(141,参照附图7),上述孔用于引出上述滑动轴承150的轴151。上述滑动轴承150的轴151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凹陷形成的原因在于,其无法将轴 151的长度按照规格要求加长形成。此外,在上述滑动轴承150的轴151露出的部分将结合螺母152,此时,在上述 螺母152和风道盖140的摩擦作用下,上述滑动轴承150将以固定于上述风道盖140 的凹陷部分的状态可旋转的支撑上述滚筒12的后侧。如上所述,上述滑动轴承150的轴151将通过上述引导盖130及风道盖140向上 述风道盖140的外部露出,从而可使通过上述滑动轴承150的轴151传递的热量顺 畅的传送给外部。由此,将可防止上述滑动轴承150因温度上升而发生热变形,并导致上述滑动轴 承150的使用寿命縮短的情况。并且,在更换上述滚筒12时,将无需拆卸上述风道盖140,而只需松开在上述 风道盖140的外部结合于上述滑动轴承150的轴151上的螺母152即可,从而使产 品的售后服务(A/S)简单化。上述加热器部120将沿着用实线箭头表示的热风的上游(upstream)方向位于上 述热风流入口 111的下侧,它包含有以下部分加热器线圈121;安装有上述加热器 线圈121的加热器盖122。上述加热器盖122由以下部分构成直接结合于上述后面盖110的上面盖122a; 在上述上面盖122a的上部结合,并用于盖住上述上面盖122a的下面盖122b。其中, 在上述上面盖122a中安装有加热器线圈121。在上述下面盖122b盖住上述上面盖122a的情况下,将形成通过上述加热器线圈 121加热所经由的空气的加热空间S。上述加热空间S的上部Su和下部Sd处于开放状态,流入到下部Sd的空气将沿着上游(upstream)方向从上部Su排出。上述引导盖130将盖住上述加热器部120的开放的上部Su和上述滚筒12的热风 流入口 111,从而形成作为热风的流动通路的连接上述加热器部120和滚筒12的第 2流路F2。为了使上述加热器部120和滚筒12的热风流入口 111相隔一定的距离d,上述 第2流路F2将形成于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和加热器部120之间的位置上。此外,在上述第2流路F2的中心部(C,参照附图6)形成有用于延迟空气流动 的流动延迟部131。上述流动延迟部131通过上述引导盖130的中心部C凹陷而成,如图6所示,其 凹陷的程度为上述后面盖110和引导盖130几乎贴近的程度凹陷形成。在上述引导盖130的中心部C几乎贴近上述后面盖110的程度凹陷形成的情况 下,通过上述引导盖130形成的第2流路F2的对应部分也将变窄,由此,在上述变 窄的第2流路F2上将形成使空气停滞并延迟流动的流动延迟部131。在上述流动延迟部131的作用下,如图5所示,空气将避开上述凹陷的部分,并 按实线箭头迂回流入到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中。在上述流动延迟部131中安装有恒温器、热敏电阻器、热电偶等温度检测部140,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恒温器。如上所述,在上述引导盖130的中心部C形成流动延迟部131,并在上述流动延 迟部131中安装温度检测部140,从而使上述温度检测部140有充分的时间检测出热 风的温度。由此,上述温度检测部140将可准确的检测出热风的温度,控制部(图中未示) 将根据检测出的热风的温度在适当时间对加热器线圈121进行开/关操作,从而可提 高烘干效率。并且,将可防止因过热而引发的火灾。上述风道盖140将形成用于连接热交换机和加热器部120的第1流路Fl的一部 分,其中,上述第1流路F1指的是使空气从热交换机(图中未示)经由贯通形成于 上述后面盖110的下侧的热风循环口 112,并流动到上述加热器部120的通路。上述风道盖140将形成上述第1流路Fl中的从上述热风循环口 112到加热器部 120的通路。图7是图6中的后面盖、盖住上述后面盖的风道盖、位于上述风道盖内的加热器 盖,以及形成于上述加热器盖的引导部的示意图。参照附图6及附图7,在加热器部120中形成有引导部123,上述引导部123用 于将上述第1流路Fl内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第2流路F2。为了将通过上述加热器线圈121加热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上述引 导部123将通过加热器盖122的两侧弯曲而成。作为制作上述引导部123的方法中的一例,向下面盖122b的下侧凸出的形成面 板,并且,向通过上面盖122a和下面盖122b形成的加热空间S弯曲90。而制作。 其中,在通过板金作业制作上述下面盖122b时,上述面板与其一体形成。如上所述,通过在上述加热器盖122的两侧形成引导部123,在上述第1流路Fl 内停滞的热风将引导到上述第2流路F2,并将顺畅的供给到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中, 从而可提高衣物烘干机的烘干效率。图8是图4中的引导盖和后面盖结合的图面,其图示出引导盖的凸缘插入于后面 盖的孔的示意图。参照附图5及附图8,为了方便进行装配操作,上述引导盖130将预结合于上述 后面盖IIO,并且,在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的外围固定结合于上述后面盖IIO。为此,形成于上述引导盖130的圆周上的凸缘132将插入于上述后面盖110的孔 113中,并且,螺钉将通过上述引导盖130的孔134结合于上述后面盖110的结合孔 (图中未示)中。当然,根据加工操作上的便利性,可在上述引导盖130中形成孔, 并在上述后面盖110中形成凸缘。如上所述,通过上述引导盖130预结合于上述后面盖110,将可容易的确定上述 后面盖110中装配的上述引导盖130的位置。并且,由于上述引导盖130在上述热风流入口 111的外围固定结合于上述后面盖 110,从而可将上述引导盖130方便的结合于上述后面盖110。图9是图4中的引导盖和加热器部结合的图面,其图示出引导盖的凸缘插入于加 热器部的孔的示意图。参照附图5及附图9,上述引导盖130将预结合于上述加热器部120,为此,在 上述引导盖130的下侧形成有凸缘135,上述凸缘135将结合于下面盖122b的孔 122bb。当然,根据加工操作上的便利性,可在上述引导盖130中形成孔,并在上述 加热器盖122中形成凸缘。其中,上述凸缘135是向上述引导盖130的下侧凸出的2个加强肋,其将以上述 引导盖130的中心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形成。为了使上述凸缘135插入到下面盖122b的内部,在与上述凸缘135对应的位置 上,上述下面盖122b的孔122bb贯通形成于上述下面盖122b。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只需将上述凸缘135插入于上述孔122bb中,即可方便的 完成上述加热器部120和引导盖130的预装配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用于投放需要烘干的洗涤物的滚筒;与使热风向上述滚筒流入的热风流入口相隔一定的距离,并用于供给热风的加热器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器部沿着上述热 风的上游方向位于上述热风流入口的下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器部中包含有加 热器线圈;安装有上述加热器线圈的加热器盖;并且,还包含有用于将通过上述加 热器线圈加热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口的引导盖。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引导盖的中央部安 装有温度检测部。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热器盖的两侧形 成有引导部,上述引导部用于将通过上述加热器部加热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 口。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通过上述加热 器盖的两侧弯曲而成。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盖将通过盖住上 述加热器盖的开放的上部和上述热风流入口而形成热风的流动通路。
8、 一种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 用于投放需要烘干的洗涤物的滚筒; 形成有使热风流入到上述滚筒的热风流入口的后面盖; 与上述热风流入口相隔一定的距离,并用于供给热风的加热器部; 用于将通过上述加热器部加热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热风流入口的引导盖;用于盖住上述弓I导盖及上述加热器部的风道盖。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滚筒的旋转部通过上 述引导盖及风道盖,并向上述风道盖的外部露出。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滚筒的旋转部由滑 动轴承构成,向其外部露出的部分为上述滑动轴承的轴。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风 道盖中,上述轴露出的部分将凹陷形成。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盖预结合于上 述后面盖或上述加热器部,并在上述热风流入口的外围固定结合于上述后面盖。
13、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引导盖中形成有 凸缘,上述凸缘将插入于上述加热器部中形成的孔和上述后面盖中形成的孔,并进 行预结合。
14、 一种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它通过热交换机冷凝从滚筒排出的空气中的水分,并将从上述热交换机排出的空气传送给加热器部进行加热,然后再使上述空气流入到上述滚筒,并烘干洗涤物,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 用于连接上述热交换机和上述加热器部的第1流路; 用于连接上述加热器部和上述滚筒的第2流路,其中,为了使上述加热器部和上述滚筒的热风流入口相隔一定的距离,上述第2 流路形成于上述加热器部和热风流入口相隔的之间的位置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l流路的 一部分将通过用于盖住上述第2流路的风道盖而形成。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热器部 中形成有引导部,上述引导部用于将上述第l流路内的空气引导到上述第2流路。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流路通过用于盖住上述加热器部的开放的上部和上述滚筒的热风流入口的引导盖而形成。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流路的中心部形成有用于延迟空气流动的流动延迟部。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动延迟部通过上述引导盖的中心部向下侧凹陷而成。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流动延迟部中安装有温度检测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衣物烘干机,包含有用于投放需要烘干的洗涤物的滚筒;与使热风向上述滚筒流入的热风流入口相隔一定的距离,并用于供给热风的加热器部。在本发明中,使热风流入到滚筒的热风流入口和用于供给上述热风的加热器部相隔一定的距离,根据如上所述的相隔一定距离的结构,滚筒内部的棉绒(lint)将很难通过上述热风流入口逆流到上述加热器部中,可防止加热器线圈上粘贴棉绒并引起火灾。
文档编号D06F58/20GK101328679SQ20081012967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5日
发明者朴秀原, 金庚泰, 金明钟 申请人: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