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针织机的供线引导装置及使用该供线引导装置的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78056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圆形针织机的供线引导装置及使用该供线引导装置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圆形针织机的供线引导装置及使用该供线引导装置的编织方法。尤 其是关于实施成圈或浮线选针方式进行编织提花的供给路中,防止当编织浮线状态延续过 久时会导致针织线由织针脱开而发生漏针的情况的防止具(线保持件)及使用此防止具的 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编织绗缝织物时,通常是使用罗纹对位(rib gating)的双面圆形针织机,如图1 所示的编织程序实行。图1所示的动作线Bl是表示针筒针(图2的符号1)的动作线的一 例,动作线Al是表示针盘针的一例。此种编织程序包括在第一供给路Fl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将第一线Yl 向针筒针ι供给,并从第一供给路Fl及第二供给路F2之间,将第二线Y2供给至针筒口 (tuyere) Sl及针盘口 Dl之间作为填充绵,在第二供给路F2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对针 筒针1供给第三线Y3,并以编织成圈状态对针盘针2供给第三线Y3,在第三供给路F3中, 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对针筒针1供给第四线Y4,在第四供给路F4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 状态对针筒针1供给第五线Y5,并以编织成圈状态对针盘针2供给第五线Y5。由上述编织过程得到的织物为3层状织物,即由针筒针1织成的表面线圈m (参 照图6),由针盘针2编成的背面线圈N2(参照图6),以及插入上述表背层之间的填充绵线 Y2。若是在图1的第一供给路Fl至第四供给路F4的全部针筒针1进行编织成圈,则编成 的表面织物为平纹组织。但是要求带有花纹的组织时有时可在这些路中进行编织提花组 织。即,按照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要求,利用第一供给路Fl至第四供给路F4的针筒针1进 行编织成圈或浮线选针。在此这些供给路中,为了防止针织线从只用针筒针1编织的第一 供给路Fl及第三供给路F3发生织针脱开(即所谓的漏针)的防止具(图1及图2的符号 3)设置于这些供给路上的压针三角部。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想要在第一供给路Fl和第三供给路F3高速的实施编织 成圈或浮线选针而编织一种编织成圈选针少而浮线选针延续较长等提花织物时,若是所用 的针织线为人造纺丝或聚丙烯纺丝之类的材质较坚硬而缺乏伸缩性的针织线时,如喂纱张 力设定为7克以上时,由于针织线无伸缩性,因此在形成线圈时容易发生断线。因而,需要 将喂纱张力设定于4 6克。此时,会发生如图10(a) (c)所示,即在喂纱器4与捕捉由 喂纱器4供给的线的针筒针1之间的线Y4由于供给量多于成圈所需的线量,于是多余的线 便会如虚线所示,以3mm左右的振幅产生较大振动,而如图2的箭头所示,线从所述防止具 的引导面脱开,结果无法将线供给至要进行针织选针的针筒针1上而发生漏针。另外,线从 所述防止具的引导面脱开后浮线状态持续过久时会产生浮线的纱的横移而在下一路中的压针三角部被编织,形成错误的花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止针织线从引导针织线的防止具的引导面脱 开的漏针防止件(线保持件)。本发明的漏针防止件在使用双面圆形针织机进行各种编织组织的一工序即只用 针筒针进行编织成圈或浮线时使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引导面,其防止针织线在圆形 针织机的径向方向上振动而自引导面脱开;第二引导面,其防止针织线在圆形针织机的上 下方向上振动而自引导面脱开。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为使用罗纹对位的双面圆形针织机编织绗缝织物的方法,其 中,在第一供给路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将第一线供给于针筒针,将作为填充绵的第二 线从第一供给路及第二供给路之间供给于针筒口及针盘口之间,在第二供给路中,以编织 成圈或浮线状态对针筒针供给第三线,并以编织成圈状态对针盘针供给第三线,在第三供 给路(F3)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对针筒针供给第四线,在第四供给路中,以编织成圈 或浮线状态对针筒针供给第五线,并以编织成圈状态对针盘针供给第五线,所述编织方法 的特征在于,在第三供给路及第四供给路之间设置所述漏针防止件。根据本发明,因从供给路供给的线是经由设置于喂纱器及针筒针之间的漏针防止 件的第一引导面引导,因此不受与所需的提花织纹对应变化的选针影响,能够始终维持同 一喂纱角度。同时,即使针织线产生较大振动也可通过与针盘大致平行配置的第二引导面 防止针织线绕到针筒针的背后产生漏针的问题,其结果,例如编织绗缝织物时,可靠防止针 织线脱开织针,从而能够将不良织物的编织防患于未然。并且,以往是通过将针织机的转速降低以防止漏针的发生,但设置本发明的漏针 防止件时可以高速进行编织,大幅提高织造的生产率。使用福原精机制作所制造的机型 V-LEC4BSB、以38英寸针筒20机号织针(gauge)进行实验的结果证实未安装本发明的漏针 防止件时仅能以IOrpm的低速编织,但安装后实现15rpm的高速编织。


图1是现有例的绗缝编织的编织程序的前视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漏针防止件的左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漏针防止件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绗缝编织的编织过程的主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漏针防止件的左侧视图;图6是利用本发明绗缝编织的编织组织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设有漏针防止件及管式喂纱器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漏针防止件的第3实施例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第5实施例中,将漏针防止件及其保持架安装于织机上的状态,其中 (a)为侧视图、(b)为主视图;图10表示图1中的现有例的课题。
具体实施例方式只用针筒针进行编织成圈或浮线的编织法是作为各种编织组织的一工序被采用。
5本发明的漏针防止件可使用于绗缝编织。本发明的漏针防止件为板状,从仅由所述针筒针进行编织成圈或浮线选针的供给 路上的针筒的压针三角部的上部向下方设置。在该压针三角部中,位于针筒针的针钩部正 上方的所述漏针防止件的第一引导面是朝向圆形针织机的中心方向以10 30度(优选是 约20度)的角度向上方倾斜,并在针筒针的背后,形成有引导面朝向供给该针织线的喂纱 器弯曲约90度的第二引导面。第二引导面的下边位于与针盘大致平行的位置,然后,第二 弓I导面以与针盘的针沟底的高度大致水平地延伸。所述漏针防止件优选能够与针织线的进入角度对应对上下、左右及径向朝内方向 进行调整。通过该结构,能够对该漏针防止件的位置进行微调整。所述漏针防止件的材质为碳素工具钢,其厚度为0. 1 0.3mm (优选约0.2mm)。使 用此种材质及厚度时,圆形针织机在正常动作状态时,该漏针防止件被固定在所述位置,但 发生异常而有异物等冲击漏针防止件时,会产生弹簧作用而移动至受害不致于扩大的回避 位置。作为漏针防止件的其他方式,也可以使用引线等线状构件来形成漏针防止件的第 二引导面的下边。进而,第一引导面的下边也可以由引线等线状构件来形成。此外,当针织机的旋转方向相反时,将各部分的装置左右翻转设置即可获得与本 发明同样的效果。以下,基于

本发明的漏针防止件及使用该漏针防止件的编织方法的实施 例。实施例1图3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漏针防止件5的立体图;图5是漏针防止件5的左侧 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绗缝编织的编织过程的主视图,在此图中也有显示漏针防止件5的 主视图。如图3所示,漏针防止件5是由杆体58支承。杆体58的上部为圆柱状,下部具有 平面部581。漏针防止件5由安装螺丝59安装于杆体58的平面部581。该漏针防止件5及杆体58与喂纱器4相邻安装。如图7所示,漏针防止件5的杆 体58以能够上下移动及旋转的方式经由螺丝60安装于漏针防止件保持架55上。漏针防 止件保持架55利用螺丝62以固定在喂纱器支承圆环6且能够在漏针防止件5的左右方向 上调整的状态固定。另外,漏针防止件保持架55的螺丝63以能够调整漏针防止件5的径 向朝内方向的安装。如图3及图5所示,漏针防止件5是碳素工具钢材制的板状物,厚度约0. 2mm。包 括在只用针筒针1作编织成圈或浮线选针的供给路中,从针筒的压针三角部的上部向上方 延伸的延长部51及设置于此延长部51的末端的第一及第二引导面53、54的形成部52。第 一引导面53的末端为向下延伸的突起部57。该突起部57具有约1. 6mm的高度,用于防止 针织线松弛而从第一引导面53脱开。第一引导面53是用于将从供给路供给的针织线在X点维持大致相同供线角度的 面,设置于喂纱器4及捕捉喂纱器4供给的针织线的针筒针1之间。漏针防止件5的第一 引导面53位于压针三角部中针筒针1的针钩部正上方且向针织机的中心方向朝上方倾斜 约20度。于是,当针织线因振动而脱离X点时,该针织线仍可因张力而沿该倾斜返回X点。
第二引导面54的下边是用于防止针织线绕到针筒针1背后的部分,其大致与针盘 D平行(参照图5)且与针盘D的针沟底高度大致水平地延伸。第二引导面54与所述第一 引导面53相连续且朝向喂纱器4弯曲90度形成,如图3锁线部所示。图4表示进行绗缝编织的双面圆形针织机(福原精机制作所制的机型V-LEC6BSB, 38英寸针筒20机号织针)的编织程序。在该编织部中,插入针筒S(参照图5)的针筒针1 及插入针盘D(参照图5)的针盘针2分别以与圆形针织机的垂直方向及径向方向相互对置 的方式排列。图4所示的动作线B2是表示针筒针1的动作线的一例,动作线A2是表示针 盘针2的动作线的一例。在各个供给路设有由喂纱器保持架(未图示)支承的喂纱器4,该喂纱器4用于 将针织线供给于织针。喂纱器保持架安装于针盘三角保持架(未图示)或喂纱器支承圆环 (图7的符号6)上。如以下说明所示,与所需的提花织纹对应,进行针筒针1及针盘针2的选针,在针 筒S及针盘D之间插入填充线Y2,通过有选择地连结所述表面线圈m及所述背面线圈N2 来编织绗缝织物。在图4中,在第一供给路Fl中,与所需的提花织纹对应,针筒针进行编织成圈或浮 线选针。此时针盘的L针(低针踵针)被选针于稍许伸出针盘2以按压织物的防窜位置 (实际上对针盘针不供线,即在浮线选针状态)以防止织物随着针筒针1的上升而与针筒针 1 一起被拉起,而针盘的H针(高针踵针)进行浮线选针。第一线Yl (聚酯220分特)从喂 纱器4供给至被选择的针筒针1。在所述第一供给路Fl及第二供给路F2之间设有管状喂纱器7,经由该喂纱器7将 填充绵(聚酯660分特)朝向下一个供给路向针筒口及针盘口 S1、D1之间供给。在第二供给路F2中,与所需的提花织纹对应,利用针筒针1进行编织成圈或浮线 选针。针筒的L及H针2都进行编织成圈选针。第三线Y3(聚酯220分特)则被供给于由 喂纱器4选出的针筒针1及所有的针盘针2。在第三供给路F3中,与所需的提花织纹对应,针筒针1进行编织成圈或浮线选针。 针盘的H针2被选针于稍许伸出针盘针2以按压织物的防窜位置以防止织物随着针筒针1 的上升而与针筒针1 一起被拉起,另外,在针盘的L针进行浮线选针。第四线Υ4(人造纺丝 20支)从喂纱器4供给至被选择的针筒针1。在所述第三供给路F3与第四供给路F4之间设有用以防止由第三供给路F3供给 的第四线Υ4发生漏针的漏针防止件5。由第三供给路F3供给的第四线Υ4是由设置于喂纱器4及捕捉由喂纱器4供给的 针织线的针筒针1之间的漏针防止件5的第一引导面53及第二引导面54的交叉点X附近 引导,因而与所需的提花织纹变化的选针无关,而例如始终维持相同供线角度。并且,即使 第四线Υ4发生大幅振动也通过与针盘D大致平行配置的第二引导面54防止该第四线Υ4 绕到针筒针1的背后发生漏针。在第四供给路F4中,与所需的提花织纹对应,针筒针1进行编织成圈或浮线选针。 此时针盘的L、H针均进行编织成圈选针。第五线Y5(聚酯167分特)从喂纱器4供给至被 选出的针筒针1及所有的针盘针2。此外,上述实施例是使用第一供给路Fl至第四供给路F4的四色提花的绗缝编织,针筒针1在第一供给路Fl至第四供给路F4的任一供给路进行一次编织成圈选针。基于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绗缝织物的编织组织图。图6显示各喂纱器Fl F4的针的排列,其中下层为针筒针1的排列,上层为针盘 针2的排列。针盘针2的针的排列为L针与H针的二种针交互的排列由两针道三角(two lace cam)进行的选针,而针筒针1的针的排列为只有一种针被排列而进行计算机选针。在第一供给路Fi中,利用针筒针按提花编织来编织表面线圈m。在第二供给路F2中,将填充线Y2插入针盘D和针筒S之间,利用针筒针1进行的 提花编织来形成表面线圈W及利用所有的针盘针2来编织背面线圈N2。在第三供给路F3中,利用针筒针1按提花编织来编织表面线圈m。如本实施例 中,表面线圈m之间连续出现浮线时易发生漏针,为此需在第三供给路及第四供给路间设 置漏针防止件5。在第四供给路F4中,利用针筒针1按提花编织法来编织表面线圈Ni,及利用所有 的针盘针2来编织背面线圈N2。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1中,漏针防止件5只设置于第三供给路F3及第四供给路F4之间, 但在第一线Yl使用人造纺丝时等,如图7所示,可配合需要在第一供给路Fl及第二供给路 F2之间设置管式喂纱器7A及漏针防止件5A。上述管式喂纱器7A是通过从漏针防止件保 持架55的下部突出的管式喂纱器保持架71安装。实施例3如图8所示,漏针防止件5B的第二引导面54B的下边由引线等线状构件56形成 也能够获得相同效果。实施例4虽未图示,漏针防止件的第一引导面及第二引导面的下边皆可用引线等线状构件 形成,而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其中,针织线有较易缠住线状构件的缺点)。实施例5图9为将实施例5的漏针防止件5及其保持架55安装于织机上的状态,其中(a) 为侧视图;(b)为主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漏针防止件5C的杆体58C用螺丝60C安装于漏针防止件保持架 55C,且能够上下移动及转动。该漏针防止件保持架55C用螺丝61以能够调节左右及径向 方向的方式安装于针盘三角支架6C或喂纱器支承圆环(未图示)上。
8
权利要求
一种漏针防止件(5),其在使用双面圆形针织机进行各种编织组织的一工序即只用针筒针进行编织成圈或浮线时使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引导面(53),其防止针织线在圆形针织机的径向方向上振动而自引导面脱开;第二引导面(54、54B),其防止针织线在圆形针织机的上下方向上振动而自引导面脱开。
2.如权利要求1的漏针防止件,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面(53)配设于喂纱器(4)及捕捉由该喂纱器(4)供给的线的针筒针(1) 之间,以将从供给路供给的线维持于大致相同的给线角度;所述第二引导面(54、54B)的下边与针盘(D)大致平行地延伸,以防止线绕到所述针筒 针(1)的背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漏针防止件,其中,该漏针防止件能够与针织线的进入角度对应对上下、左右及径向朝内方向进行调整。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漏针防止件,其中,所述漏针防止件(5、5A)为板状且从供给路的针筒的压针三角部的上部向下方设置; 所述第一引导面(53)朝向圆形针织机的中心方向以10 30度的角度向上方倾斜; 所述第二引导面(54)与所述第一引导面(53)相连续且朝向所述喂纱器(4)弯曲90度。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漏针防止件,其中, 所述漏针防止件的材质为碳素工具钢,其厚度为0. 1 0. 3mm。
6.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漏针防止件,其中,所述第二引导面(54B)的下边由引线等线状构件(56)形成。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漏针防止件,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面(53)的末端为向下方延伸的突起部57,以防止线松弛而从所述第一 引导面(53)脱开。
8.—种编织方法,其是使用罗纹对位的双面圆形针织机编织绗缝织物的方法,其中, 在第一供给路(Fl)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将第一线(Yl)供给于针筒针(1),将作为填充绵的第二线(Y2)从第一供给路(Fl)及第二供给路(F2)之间供给于针筒 口 (Si)及针盘口 (Dl)之间,在第二供给路(F2)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对针筒针(1)供给第三线(Y3),并以编 织成圈状态对针盘针(2)供给第三线(Y3),在第三供给路(F3)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对针筒针(1)供给第四线(Y4), 在第四供给路(F4)中,以编织成圈或浮线状态对针筒针(1)供给第五线(Y5),并以编 织成圈状态对针盘针(2)供给第五线(Y5), 所述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三供给路(F3)及第四供给路(F4)之间设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漏针 防止件(5、5A、5B),以防止针织线的漏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编织方法,其中,在第一供给路(Fl)与第二供给路(F2)之间设置有管状喂纱器(7)及漏针防止件(5、 5A、5B),以防止针织线的漏针。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编织方法,其中,当针织机的旋转方向相反时,将各部分的装置左右翻转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形针织机的供线引导装置及使用该供线引导装置的编织方法。编织绗缝织物时防止发生漏针。漏针防止件(线保持件)(5)配设于进行绗缝织物的双面圆形针织机。具备第一引导面(53),其防止针织线在圆形针织机的径向方向上振动而自引导面脱开;第二引导面(54),其防止针织线在圆形针织机的上下方向上振动而自引导面脱开。所述第一引导面(53)配设于喂纱器(4)及捕捉由该喂纱器(4)供给的针织线的针筒针(1)之间,以将该供给的针织线维持大致相同的进入角度。所述第二引导面(54)的下边与针盘(D)大致平行地延伸,以防止针织线绕到针筒针(1)的背后。
文档编号D04B15/58GK101910490SQ200980101458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6日
发明者大西康司, 山田刚 申请人: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