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纺纱线,尤其是涉及一种混纺断彩纱线。
技术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穿着的舒适美观性要求越来越严格,需求变换越来越快,求新求异、健康环保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具有风格变化多样、立体感强、色彩丰富的纺织产品得到开发,并得到了广大人们的青睐。但是目前的用于生产纺织产品的纱线大都是单纱单色,单纱的粗细单一,这样利用上述纱线就很难生产出风格多样、立体感强、色彩丰富的纺织产品,也很难满足人们对纺织产品的需求。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在一种纱线上可以具用不同的色彩,并且同一纱线的粗细可变的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
混纺断彩纱是一种在基纱上断断续续包覆一些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彩纱的一种新型纱线,因是新兴纱线,工艺同普通纱完全不同,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所述混纺断彩纱线是由彩色纤维和本色纤维混纺而成,包括步骤
1)将彩色纤维经抓棉混合、开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条和并条,再经粗纱工序得彩色粗纱;
2)将本色纤维经抓棉混合、开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条和并条,再经粗纱工序得基纱;
3)将基纱从细纱机的中罗拉后连续喂入,彩色粗纱由后罗拉后喂入再经后牵伸区喂入中罗拉,而后罗拉由伺服电机单独传动下间歇转动,喂入的彩色粗纱在中罗拉和间歇转动的后罗拉牵伸下被间歇拉断,这样基纱和被间歇拉断的彩色粗纱在前牵伸区被中罗拉和前罗拉牵伸后经前罗拉输出,经加捻形成彩色粗纱间歇包覆在基纱上的混纺断彩纱线。
因目前的服装面料所用原纱大多数是涤粘和涤棉品种,因此混纺断彩纱可采用涤棉混纺而成。即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彩色纤维为黑涤纶纤维,所述本色纤维为棉纤维。当然彩色纤维可以是不同纤维或相同的纤维,同样本色纤维也可以是不同纤维或相同的纤维。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混纺断彩纱线中棉纤维和黑涤纶纤维的重量配比为棉纤维85%,黑涤纶纤维15%。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彩色粗纱被间歇拉断的长度100-1300mm,间距 100-1200mm。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彩色粗纱被间歇拉断的平均长度800mm,平均间距 700mmo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后牵伸区设有一双口喇叭头,基纱经一喇叭口导引连续喂入中罗拉,被间歇拉断的彩色粗纱经另一喇叭口导引断断续续喂入中罗拉。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双口喇叭头的两喇叭口与中罗拉喂入处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以防止出粗节。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后罗拉后设有用于导引彩色粗纱喂入后罗拉的后喇叭头,后喇叭头的喇叭口与双口喇叭头中导引彩色粗纱的喇叭口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止出粗节。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后罗拉的最高转速低于中罗拉的转速,这样,以防止出粗节。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保证成纱质量,工艺相比同规格的棉涤混纺纱可以采用小定量,轻牵伸的工艺原则,且彩纱粗纱捻系数要比正常生产同种纱偏大掌握如偏大5%,以防止在混纺断彩纱线的生产中间歇扭断,使半制品结构紧凑但不蓬松,加强纤维梳理,增加成纱截面纤维根数的办法,在开清棉工序上更换了梳针式打手,在精梳工序上增加梳理钳次, 以解决成纱强力低的问题。在加捻形成混纺断彩纱线时,成纱捻系数要比纺制同规格的棉涤混纺纱偏大掌握如偏大10 %,增大罗拉隔距的办法,提高成纱条干水平,加强基纱彩色粗纱间的包合力。
生产混纺断彩纱线的设备可以采用当前的纺纱设备即可,只需在细纱机后牵伸区设有一双口喇叭头,双口喇叭头位于中罗拉后,后罗拉后设有后喇叭头,后喇叭头的喇叭口与双口喇叭头导弓I彩色粗纱的喇叭口在同一直线上,双口喇叭头的两喇叭口与中罗拉喂入处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罗拉由伺服电机单独传动下间歇转动,基纱经双口喇叭头一喇叭口导引连续喂入中罗拉,彩色粗纱经后喇叭头喇叭口喂入后罗拉,彩色粗纱在中罗拉和间歇转动的后罗拉牵伸下被间歇拉断,经双口喇叭头另一喇叭口导引断断续续喂入中罗拉,之后基纱和被间歇拉断的彩色粗纱在前牵伸区被中罗拉和前罗拉牵伸后经前罗拉输出,经加捻形成彩色粗纱间歇包覆在基纱上的混纺断彩纱线。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混纺断彩纱线是由彩色纤维和本色纤维混纺而成,由彩色粗纱和基纱分别由中罗拉后和后罗拉后喂入,且彩色粗纱在中罗拉和间歇转动的后罗拉牵伸下被间歇拉断,这样基纱和被间歇拉断的彩色粗纱在经前罗拉输出后,加捻形成彩色粗纱间歇包覆在基纱上的混纺断彩纱线。上述生产混纺断彩纱线方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便于实行,且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纱具有不同的色彩,同一纱线的粗细可变,纱织成的织物可呈现一种丰满活泼、色彩的风格、织物布面立体感强、风格特别、个性化强、外表光洁、平滑、毛羽少能满足各类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 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混纺断彩纱线是由彩色纤维和本色纤维混纺而成, 彩色纤维为黑涤纶纤维,本色纤维为棉纤维,混纺断彩纱线中棉纤维和黑涤纶纤维的重量配比为棉纤维85%,黑涤纶纤维15%,包括步骤
1)将黑涤纶纤维经抓棉混合、开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条和并条,再经粗纱工序得黑涤纶粗纱;
2)将棉纤维经抓棉混合、开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条和并条,再经粗纱工序得基纱;
3)将基纱从细纱机的中罗拉后连续喂入,黑涤纶粗纱由后罗拉后喂入再经后牵伸区喂入中罗拉,而后罗拉由伺服电机单独传动下间歇转动,喂入的黑涤纶粗纱在中罗拉和间歇转动的后罗拉牵伸下被间歇拉断,这样基纱和被间歇拉断的黑涤纶粗纱在前牵伸区被中罗拉和前罗拉牵伸后经前罗拉输出,黑涤纶粗纱被间歇拉断的长度800mm,间距700mm, 经加捻形成黑涤纶粗纱间歇包覆在基纱上的混纺断彩纱线。其中,
生产混纺断彩纱线的设备可以采用当前的纺纱设备即可,只需在细纱机后牵伸区设有一双口喇叭头,双口喇叭头位于中罗拉后,后罗拉后设有后喇叭头,后喇叭头的喇叭口与双口喇叭头导弓I黑涤纶粗纱的喇叭口在同一直线上,双口喇叭头的两喇叭口与中罗拉喂入处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罗拉由伺服电机单独传动下间歇转动,基纱经双口喇叭头一喇叭口导引连续喂入中罗拉,黑涤纶粗纱经后喇叭头喇叭口喂入后罗拉,黑涤纶粗纱在中罗拉和间歇转动的后罗拉牵伸下被间歇拉断,经双口喇叭头另一喇叭口导引断断续续喂入中罗拉,之后基纱和被间歇拉断的黑涤纶粗纱在前牵伸区被中罗拉和前罗拉牵伸后经前罗拉输出,经加捻形成黑涤纶粗纱间歇包覆在基纱上的混纺断彩纱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断彩纱线是由彩色纤维和本色纤维混纺而成,包括步骤1)将彩色纤维经抓棉混合、开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条和并条,再经粗纱工序得彩色粗纱;2)将本色纤维经抓棉混合、开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条和并条,再经粗纱工序得基纱;3)将基纱从细纱机的中罗拉后连续喂入,彩色粗纱由后罗拉后喂入再经后牵伸区喂入中罗拉,而后罗拉由伺服电机单独传动下间歇转动,喂入的彩色粗纱在中罗拉和间歇转动的后罗拉牵伸下被间歇拉断,这样基纱和被间歇拉断的彩色粗纱在前牵伸区被中罗拉和前罗拉牵伸后经前罗拉输出,经加捻形成彩色粗纱间歇包覆在基纱上的混纺断彩纱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纤维为黑涤纶纤维,所述本色纤维为棉纤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断彩纱线中棉纤维和黑涤纶纤维的重量配比为棉纤维85%,黑涤纶纤维1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彩色粗纱被间歇拉断的长度 100-1300mm,间距 100_1200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彩色粗纱被间歇拉断的平均长度800mm,平均间距70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后牵伸区设有一双口喇叭头,基纱经一喇叭口导引连续喂入中罗拉,被间歇拉断的彩色粗纱经另一喇叭口导引断断续续喂入中罗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双口喇叭头的两喇叭口与中罗拉喂入处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后罗拉后设有用于导引彩色粗纱喂入后罗拉的后喇叭头,后喇叭头的喇叭口与双口喇叭头中导引彩色粗纱的喇叭口在同一直线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后罗拉的最高转速低于中罗拉的转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纺断彩纱线制造方法,是由彩色纤维和本色纤维混纺而成,包括将彩色纤维制成彩色粗纱、将本色纤维制成基纱、将基纱从细纱机的中罗拉后连续喂入,彩色粗纱由后罗拉后喂入再经后牵伸区喂入中罗拉,而后罗拉由伺服电机单独传动下间歇转动,喂入的彩色粗纱在中罗拉和间歇转动的后罗拉牵伸下被间歇拉断,基纱和被间歇拉断的彩色粗纱在前牵伸区被牵伸后输出,经加捻形成彩色粗纱间歇包覆在基纱上的混纺断彩纱线。上述方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便于实行,且生产的纱具有不同的色彩,同一纱线的粗细可变,纱织成的织物呈现一种丰满活泼、色彩的风格、织物布面立体感强、风格特别、个性化强能满足各类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文档编号D02G3/04GK102505236SQ201110321489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1日
发明者丁宏利, 厉慧芝, 李竹明, 耿杉 申请人:丁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