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蓄热抗菌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255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蓄热抗菌面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品领域,涉及一种面料,具体涉及一种双层蓄热抗菌面料。
背景技术
传统的面料通常为单层结构,功能较为单一。近几年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双层面料,双层面料为三维结构,具体立体层次感,厚实度和强力都比较好,但现有的双层面料主要为全棉双层面料,不具备蓄热抗菌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蓄热、抗菌功能的双层蓄热抗菌面料。技术方案一种双层蓄热抗菌面料,包括表层面料、里层面料,两层面料由独立系统的经纬纱相互重叠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由表经和表纬交织形成,所述里层面料由里经和里纬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经纬线由抗菌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纱线构成,所述表层面料和所述里层面料通过交织点相连。作为优选,所述双层蓄热抗菌面料的经线纱支为7s-80s/2,纬线纱支为 21s-300s/2。作为优选,所述的交织点均勻分布于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重叠处,交点间的间距为 1-2. 5cm。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面料结构合理,由经纬线交织沉浮,为三维结构,具体立体层次感,不仅外形美观,同时具有蓄热、抗菌等功能。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实施例1如附图所示,一种双层蓄热抗菌面料,包括表层面料、里层面料,两层面料由独立系统的经纬纱相互重叠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由表经1和表纬2交织形成,所述里层面料由里经3和里纬4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经纬线均由抗菌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纱线构成,经线纱支为7s,纬线纱支为21s,所述表层面料和所述里层面料通过交织点 5相连,所述的交织点5均勻分布于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重叠处,交点间的间距为1cm。实施例2如附图所示,一种双层蓄热抗菌面料,包括表层面料、里层面料,两层面料由独立系统的经纬纱相互重叠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由表经1和表纬2交织形成,所述里层面料由里经3和里纬4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经纬线均由抗菌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纱线构成,经线纱支为40s,纬线纱支为150s,所述表层面料和所述里层面料通过交织点5相连,所述的交织点5均勻分布于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重叠处,交点间的间距为2cm。实施例3如附图所示,一种双层蓄热抗菌面料,包括表层面料、里层面料,两层面料由独立系统的经纬纱相互重叠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由表经1和表纬2交织形成,所述里层面料由里经3和里纬4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经纬线均由抗菌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纱线构成,经线纱支为80s/2,纬线纱支为300s/2,所述表层面料和所述里层面料通过交织点5相连,所述的交织点均勻分布于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重叠处,交点间的间距为 2. 5cm0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蓄热抗菌面料,包括表层面料、里层面料,其特征在于两层面料由独立系统的经纬纱相互重叠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由表经(1)和表纬( 交织形成,所述里层面料由里经C3)和里纬(4)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经纬线均由抗菌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纱线构成,所述表层面料和所述里层面料通过交织点(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蓄热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蓄热抗菌面料的经线纱支为7s-80s/2,纬线纱支为21s-300s/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蓄热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织点( 均勻分布于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的重叠处,交点间的间距为1-2. 5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蓄热抗菌面料,包括表层面料、里层面料,两层面料由独立系统的经纬纱相互重叠交织形成,所述表层面料由表经和表纬交织形成,所述里层面料由里经和里纬交织形成,所述双层面料的经纬线均由抗菌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纱线构成,所述表层面料和所述里层面料通过交织点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面料由经纬线交织沉浮,不仅外形美观,同时具有蓄热、抗菌等功能。
文档编号D03D13/00GK202072861SQ201120127709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7日
发明者王娟, 蒋忠, 陈小云 申请人:南通绿芭蕉纺织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