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35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在缝纫机头部设有用于驱动缝纫机的驱动电机和用于控制驱动电机的驱动的控制基板。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一种缝纫机,在该缝纫机的缝纫机机架上直接安装了用于使缝纫机主轴旋转的驱动电机,在该缝纫机机架上从竖直机体部的上部水平地延伸设置有臂部。在该缝纫机中,如图1所示,以作业人员侧作为缝纫机正面侧的情况下,在缝纫机头部1的竖直机体部Ia从左侧面延伸设置有臂部lb。此外,在竖直机体部的右侧面侧安装有箱状的伺服控制器2。如图2所示,在该伺服控制器2内配设有伺服电机3和用于控制缝纫机的电子设备电路板4。此外,在伺服控制器2的正面壁部形成开口部加,在该开口部 2a内转动自如地设有反向送布杆5。在伺服控制器2内,反向送布杆5的基端部转动自如地设在竖直机体部Ia的右侧面,其前端部向外部突出地配置。通过该反向送布杆5,能够进行送布方向的正、反移送方向的切换。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申请公布第101363175号说明书但是,在上述结构的缝纫机中,在内置电子设备电路板4的伺服控制器2的正面壁部上形成的开口部加内,配设有反向送布杆5,所以该开口部加和伺服控制器2内成为连通的状态。因此,灰尘等有可能通过该开口部加从外部进入到配置有电子设备电路板4的伺服控制器2内。此外,在工具误插入到开口部加内的情况下,工具通过开口部加而接触伺服控制器2内的电子设备电路板4或连接基板与各种开关及致动器的布线,有可能造成作业人员触电。因此,在缝纫机正面,即使在其他作业中使用工具的情况下,也必须切断缝纫机的电源,存在该作业要花费时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即使在具备反向送布杆的缝纫机头部安装有控制基板,也能够较好地进行安全的缝制。本实用新型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的一个方式采用如下结构,其具备缝纫机头部,旋转自如地支撑缝纫机主轴;驱动电机,固定在上述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上,与上述缝纫机主轴以同一轴心连接;反向送布杆,其基端部摆动自如地设置在上述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上,通过摆动从上述缝纫机头部的一端面侧向缝纫机正面侧延伸出的前端部,将送布机构的送布方向切换为正方向或反方向;电机盖,配置在上述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侧,通过形成在正面部的缺口部,将上述反向送布杆的前端部延伸到缝纫机正面侧,并且,覆盖被固定在上述缝纫机头部的驱动电机的外表面;以及控制基板,在上述电机盖内露出地配置,并且对上述驱动电机进行驱动,该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具备隔壁部件,该隔壁部件分隔上述缺口部内的上述反向送布杆的动作区域和上述电机盖内部,从而将上述动作区域与上述电机盖的内部区域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的一个方式所采用的结构为,所述隔壁部件是绝缘体。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的一个方式所采用的结构为,所述电机盖具备第一盖,固定在所述缝纫机头部,具备至少覆盖所述驱动电机的外表面中的、所述驱动电机的背面侧的背面部;以及第二盖,设置为可自如地拆装到被固定在所述缝纫机头部的所述第一盖,并且,具备形成有所述缺口部的正面部,该正面部至少覆盖除了所述背面之外的所述驱动电机的外表面中的、驱动电机的正面侧;所述隔壁部件形成为从所述电机盖内部侧覆盖所述反向送布杆的摆动区域的凹状,以在所述缝纫机正面侧开口的状态被固定在所述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具备反向送布杆的缝纫机头部的电机盖内安装有控制基板,也能够防止从外部进入灰尘,能够降低在控制基板上的短路等造成的缝纫机的故障等。 另外,能够防止作业人员意外地直接或间接接触通电的控制基板或布线而触电,能够较好地进行安全的缝制。
图1是示出现有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4是示出该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图5是示出该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右侧视图。图6是示出在该缝纫机的电机盖的外部配置的滑轮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从缝纫机头部的正面侧观察该缝纫机的滑轮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该缝纫机的电机盖的立体图。图9是该电机盖的正视图。图10是该电机盖的右侧视图。图11是该电机盖的左侧视图。图12是构成该电机盖的后盖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该电机盖的前盖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该电机盖的前盖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缝纫机的隔壁部件的反向送布杆盖的图。图16是示出作为该缝纫机的隔壁部件的反向送布杆盖的正视图。图17是示出作为该缝纫机的隔壁部件的反向送布杆盖的仰视图。图18是示出作为该缝纫机的隔壁部件的反向送布杆盖的左侧视图。图19是示出作为该缝纫机的隔壁部件的反向送布杆盖的右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0034]10 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15 驱动电机20缝纫机头部20a 一侧面21缝纫机机座部22竖直机体部23缝纫机臂部30 电机盖31 正面部31a 缺口部40 操作面板50 电源开关60控制基板62 主基板64 过滤基板80 反向送布杆90 反向送布杆盖92分隔壁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3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的概略结构的外观图。此外,由位于与缝纫机正面侧相对的位置上的作业人员使用该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以下,称作“缝纫机”)10。首先,对缝纫机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缝纫机10是在缝纫机头部20 —体地具备驱动电机15和电气附件的缝纫机,该缝纫机头部20设在缝纫机机座部21上,该缝纫机机座部21沿着未图示的缝纫机工作台的顶板面配置。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头部20,配置在未图示的缝纫机工作台的上表面;电机盖30,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的一侧面(右侧面)20a,并且收容驱动电机15及电气附件。缝纫机头部20具有竖直机体部22,从缝纫机机座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直立设置;以及缝纫机臂部23,构成缝纫机头部20的上部,并从竖直机体部22的上部延伸出,与缝纫机机座部21对置地配置。缝纫机机座部21及缝纫机臂部23从竖直机体部22的另一侧面(左侧面)延伸设置,从正面观察,缝纫机10的外形由缝纫机机座部21、竖直机体部22及缝纫机臂部23形成为大致“二”字形。此外,在缝纫机臂部23内,缝纫机主轴(省略图示)沿着缝纫机臂部23的延伸方向转动自如地设置。该缝纫机主轴的前端部与在缝纫机臂部23的前端部23a配置的針上下机构(省略图示)连结。此外,在缝纫机头部20内,缝纫机主轴对旋梭机构、送布机构和送布调节机构等进行驱动,该旋梭机构在由旋转旋梭插穿到缝针的缝线上缠绕底线,该送布机构随着缝针的上下运动来输送作为針板上的被缝制物的布料,该送布调节机构对送布机构的送布量进行调节。此外,缝纫机主轴、旋梭机构、送布机构、送布调节机构等是众所周知的结构,省略图示。该缝纫机主轴与配设在电机盖30内的驱动电机15的旋转轴连结,通过驱动电机15的驱动而旋转。驱动电机15在缝纫机10中安装在缝纫机头部20的右端面,即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右侧面)20a的上部。驱动电机15配置在缝纫机臂部23的基端侧,将驱动电机15 的旋转轴的一端部和缝纫机主轴的基端部连结而使驱动电机15的旋转轴与缝纫机主轴处于同一轴心。S卩,使驱动电机15的电机旋转轴和缝纫机主轴位于同一轴心上而将驱动电机15 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的一侧面、即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20a。此外,在该驱动电机15的电机旋转轴的另一端部16(参照图幻连结着滑轮17,滑轮17配置在电机盖30的外部。这些驱动电机15和滑轮17分别在缝纫机臂部23的一端侧,沿着缝纫机臂部23的延伸方向配置。该电机盖30形成与竖直机体部22的外部形状对应地形成的矩形箱状,并且,由热传导率高且散热性优良的材料形成,在此是通过压铸形成。此外,如图5所示,电机盖30 构成为能够分割为后盖30a和前盖30b。将在后面描述这些后盖30a和前盖30b的详细内容。电机盖30在内部收容驱动电机15,并以露出的状态收容作为电气附件的控制基板(参照图8)60。该电机盖30覆盖驱动电机15的外表面,并且,覆盖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右侧面)20a和竖直机体部22的背面部的下部。电机盖30将竖直机体部22的正面2 及上表面22b、电机盖30的正面部31及上面部32的外表面做成同一面,并安装在缝纫机头部20 (详细地说是竖直机体部2 上。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电机盖30通过从背面部34侧插入到正面部31侧的螺钉等固定部件71,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的竖直机体部22的背面部。此外,如图5所示,电机盖30通过从电机盖30的右侧面部33侧向缝纫机头部20 侧插入的螺钉等固定部件72,将电机盖30的底面部35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的底面部。 此外,电机盖30的底面部35与背板部34的下边部正交地接合。如上所示,在缝纫机的前后方向上,通过固定部件71和在缝纫机左右方向即缝纫机头部20的长度方向上插入的固定部件72,电机盖30被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上。通过这些固定部件71、72,电机盖30牢固地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上。在电机盖30的正面部31,设有进行缝纫机动作的各设定的操作面板40和电源开关50。如图6所示,在电机盖30的右侧面部33,从形成在右侧面部33的圆形的开口部 33a内突出地配置有滑轮17。电机盖30的正面部31的右侧上部、即位于滑轮17侧方的右侧面部33和正面部 31的结合部分,形成缺口的形状。该结合部分位于比缝纫机头部20正面更靠近背面侧的位置。具体来说,在右侧面部33,相对于在背面侧覆盖滑轮17的半周的第1右侧面部(以下,称作“第1侧面部”)37, 在正面侧覆盖滑轮17的半周的第2右侧面部(以下,称作“第2侧面部”)36朝向缝纫机头部20的左侧面侧倾斜。此外,如后述,该电机盖30是由后盖30a和前盖30b的两个部件形成的,右侧面部33中的第2侧面部36是前盖30b的一部分,第1侧面部37是后盖30a的一部分。通过该结合部分,具体而言通过位于比滑轮17更靠近正面侧的位置的第2侧面部 36,如图7所示,能够从位于与缝纫机头部20的正面对置的位置上的作业人员的位置,通过目视确认到滑轮17。此外,作业人员能够沿着第2侧面部36的坡度伸出胳膊使滑轮17旋转。图8 图11所示的控制基板60对缝纫机进行驱动控制,其配设在电机盖30的内部。控制基板60具有缝纫机控制电路,并且具备配设面积较大的主基板62和同主基板62相比配置面积较小的子基板64。此外,子基板64是用于除去向主基板62提供的供给电压中的杂波的过滤基板64,下面,将子基板64称作过滤基板62来进行说明。电机盖30自身能够分割为具备图12所示的控制基板60的后盖(第1盖部)30a, 以及图13及图14所示的前盖(第2盖部)30b。如图12所示,后盖30a至少覆盖被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的一侧面(右侧面)20a 上的驱动电机15的外表面中的驱动电机15的背面侧,并且具备后视时呈L字形的背面部 34。该背面部34是电机盖30a的背面部34,利用该背面部34的右侧部分和底面部35,从背面侧和底面侧覆盖驱动电机15。此外,后盖30a利用背面部34的左侧部分和与该左侧部分的外边缘正交地设置的面部39a、39b、39c、39d,覆盖竖直机体部22的背面部的下部。在后盖30a上,背面部34和底面部35通过插入到各自形成的螺纹孔303、304中的固定部件71、72,被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上。因此,电机盖30只通过后盖30a被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 (详细地说,是缝纫机头部20的竖直机体部2 上。如图5及图12所示,在该背面部34和面部39b的外表面设有凹凸形状的散热部 38。此外,在后盖30a的背面部34的内表面,在整个内表面上以露出电路的状态安装了主基板62。通过该散热部38发散主基板62发出的热量,能够冷却主基板62。此外,在与后盖30a的右边部接合的第1侧面部37的内表面,以露出电路的状态安装了过滤基板64。如上所示,在后盖30a的内表面,在确保驱动电机15及驱动电机15的下方空间的同时,安装了各基板62、64。此外,后盖30a的底面部35形成竖直机体部22的底面,即形成配置在比缝纫机头部的底面还靠上方的板状。该后盖30a的底面部35与载置了缝纫机头部20的缝纫机工作台的顶板面(图3所示的机座部21的上表面高度)之间,形成空间S。后盖30a的底面部 35的外表面是大致平坦的水平面,起到作业人员挂手指的挂指面35a的作用。利用该挂指面35a能够容易举起缝纫机10自身,能够容易进行缝纫机10的缝纫机安装。能够分别从缝纫机正面侧、缝纫机背面侧及缝纫机右面侧利用该挂指面35a。此外,该挂指面35a的形状不限定于平面,也可以是符合容易挂住手指的形状的凹凸状的面。前盖30b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该后盖30a上。前盖30b至少覆盖驱动电机15的外表面中除了驱动电机背面以外的、驱动电机15 及电气附件的前面侧。在此,前盖30b具备正面部31和与正面部31的上边部接合的上面部32。即,前盖(第二盖)30b具备至少覆盖除了驱动电机15的背面之外的驱动电机15 的外表面中的、驱动电机的正面侧的正面部31和上面部32。利用该上面部32,前盖30b除了覆盖驱动电机15及电气附件(控制基板60)的前面侧之外,还覆盖上面侧。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前盖30b中,在上面部32的背面侧两端部形成螺纹孔301, 在正面部31的下端部形成螺纹孔302。利用插入到这些螺纹孔301、302中的螺钉等固定部件73、74(参照图8),前盖30b以从上方及前方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后盖30a上。此外,用后盖30a和前盖30b分割了电机盖30的右侧面部33。具体来说,由后盖 30a的第1侧面部37和前盖30b的第2侧面部36形成右侧面部33。在这些第1侧面部 37、第2侧面部36,分别形成有分割开口部33a而形成的半圆状的缺口部(参照图12 图 14)。这些缺口部分别覆盖滑轮17的小径部17b (参照图6)的半周。如图13及图14所示,设在正面部31的操作面板40具备面板基板42,配置有 IXD、开关及蜂鸣器等;以及安装在板基板42的前面侧的面板盖44。面板盖44具备按钮部, 该按钮部在前盖30b的正面部31向外部露出地设置,并对面板基板42的开关进行开闭操作。此外,操作面板40安装成对形成在前盖30b的正面部31上的面板用开口部31b 进行封闭。面板用开口部31b形成为比操作面板40的外形小。在该面板用开口部31b,从前面侧重叠配置面板基板42和面板盖44。并且,在面板用开口部31b的开口边缘部形成的螺纹孔中,从正面部31的背面侧插入的自攻螺钉等固定部件46,通过面板基板42被固定在面板盖44上。电源开关50进行缝纫机主电源的开闭,通过形成在正面部31上的开口部 31c (参照图3、图13及图14)在缝纫机正面侧露出。这些操作面板40及电源开关50设置在电机盖30的正面部31即缝纫机正面侧,能够提高位于缝纫机正面侧的作业人员的操作性。此外,在前盖30b的正面部31、即电机盖30的正面部31,在与竖直机体部22邻接的边缘部的下方,形成有缺口部31a。该缺口部31a同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20a形成用于配设反向送布杆80的开口部。如图3所示,在该开口部内配置了反向送布杆80,该反向送布杆80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缝纫机头部20的右端面)20a上。图3所示的反向送布杆80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将基于送布机构(省略图示)的送布方向切换成正方向或反方向。该反向送布杆80从该缺口部31a内、即电机盖30内侧, 朝着电机盖30的外侧即缝纫机的外侧(详细地说,是缝纫机正面侧)延伸设置。图15是示出在安装于缝纫机上的电机盖中,从后盖30a上拆下前盖30b的状态的图。在反向送布杆80中,向该缝纫机外侧延伸出的一端被配设成与用户的操作位置侧的侧面即缝纫机正面并行且水平。具体来说,反向送布杆80具备摆动臂82,向缝纫机前方延伸,其基端部被固定在从竖直机体部22内经由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20a延伸到外部的轴(省略图示)上;以及操纵杆84,从摆动臂82的前端部,与缝纫机正面并行且水平地延伸设置。摆动臂82以固定于基端部的轴为中心,以在上下方向上可摆动的方式支撑前端部的操纵杆8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反向送布杆80配置于图15所示的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将布向正方向(从缝纫机正面侧向背面侧的方向)输送。反过来说,在反向送布杆80配置于虚线所示的下方位置的状态下,将布向反方向(从缝纫机背面侧向正面侧的方向)输送。此外, 这些反向送布杆80的位置可以由周知的传送切换检测传感器(省略图示)检测到。作为该传送切换检测传感器,例如采用具有受光部和发光部而构成的光学传感器等,但是只要构成为能够检测到反向送布杆80被配置在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反向送布侧的下方位置)的情况,就可以采用各种传感器。由此,当传送切换检测传感器检测到送布方向通过作业人员的反向送布杆80的操作而从正方向切换到反方向的情况时,切换检测传感器将表示该情况的检测信号向控制基板80的主基板62输出。主基板62根据该输入的信号来控制缝纫机驱动,来切换送布方向。在该反向送布杆80的缝纫机头部20的右端面20a侧、即竖直机体部22的右侧面 20a侧,安装有反向送布杆盖(隔壁部件)90,该反向送布杆盖(隔壁部件)90从右侧面侧覆盖进行摆动的反向送布杆80 (详细地说,是反向送布杆80的摆动臂82)。反向送布杆盖90覆盖反向送布杆80的一侧,并且,对配置在前盖30b内的反向送布杆80的摆动臂82的摆动区域R和电机盖30的内部区域R 1进行分隔。即,从由导电性高的压铸件等成型的电机盖30隔开反向送布杆80,在此,该反向送布杆盖90为绝缘体。 本实施方式的反向送布杆盖90由ABS树脂成型。如图15所示,反向送布杆盖90具有分隔壁部92,该分隔壁部92将在缝纫机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反向送布杆的摆动区域R和电机盖30的内部区域Rl垂直地进行分隔。该分隔壁部92与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20a隔着规定间隔、即能够配置摆动臂82的宽度而对置地配置。此外,分隔壁部92的外形同摆动臂92的摆动范围及前盖30的缺口部31a的形状对应地形成。在此,分隔壁部92的背部形成为向背面侧突出的悬垂(overhang)状。分隔壁部92通过分隔摆动区域R和电机盖30的内部区域Rl,阻碍经由反向送布杆80的摆动区域R的开口部即缺口部31a而进入缝纫机10的长度方向上的内部区域Rl内。如图16 图19所示,在该分隔壁部92的上部及背部,与这些形状对应地且与这些上部和背部正交地形成了上板部94和背板部96。这些上板部94及背板部96配置在竖直机体部22的右侧面和分隔壁部92之间, 从上方及后方覆盖反向送布杆80。在反向送布杆盖90的上板部94形成有凸缘98,在凸缘98上与分隔壁部92平行地开设有螺纹孔98a (参照图18、图19)。凸缘98与上板部94的背面侧连接,并且从背板部96向上方突出地设置。通过插入到该凸缘98的螺纹孔98a(参照图18、图19)中的螺钉99 (参照图15), 反向送布杆盖90在竖直机体部22上被固定为朝正面侧开口的状态。此时,上板部94及背板部96分别与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20a抵接。S卩,反向送布杆盖90形成为由分隔壁部 92、上板部94及背板部96从电机盖30的内部区域Rl侧覆盖反向送布杆80的摆动区域R 的凹状。再者,反向送布杆盖90在缝纫机正面侧开口的状态下,被固定在缝纫机头部20 (竖直机体部22)的一侧面20a上。由此,反向送布杆80成为被仅在缝纫机正面侧开口的反向送布杆盖90包围的状态,反向送布杆80的摆动区域R同电机盖30的内部区域Rl完全隔离。即使从后盖30a上拆下前盖30b,也能够形成与露出控制基板60的后盖30a内部隔离了反向送布杆80的摆动区域R的状态。[0104]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中,在电机盖30的缺口部31a内动作的反向送布杆80的摆动区域R和电机盖30内的内部区域Rl,通过反向送布杆盖90被隔离。由此,不能够通过缺口部3Ia从反向送布杆80的摆动区域R进入电机盖30的内部区域Rl内。因此,灰尘不会通过缺口部31a进入到电机盖30内,此外,即使螺丝刀等工具通过缺口部31a从缺口部13a误插入到摆动区域R内,也不会进入到电机盖30内。由此, 不会接触到配设在电机盖30内的主基板62与过滤基板62之间的布线、控制基板60与电源开关50之间的布线等。这样,在本缝纫机10中,能够防止来自外部的尘埃等进入电机盖 30内,同时,能够减少控制基板60上的短路等引起的缝纫机的故障等。此外,能够防止作业人员意外地直接或间接接触到通电着的控制基板60或布线上而触电。此外,在本缝纫机10中,作业人员位于缝纫机正面,同时拆下固定部件73、74(参照图8)而从后盖30a上取下前盖30b,由此,如图15所示,能够在缝纫机正面容易露出电机盖30的内部。此外,此时在滑轮17中露出缝纫机正面侧的一半,所以在不拆下滑轮17自身的情况下,就在缝纫机正面侧露出电机盖30的内部。因此,即使在缝线进入了电机盖30 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去除。此外,由于沿着后盖30a的内表面安装了主基板62及过滤基板64这样的控制基板60,所以仅通过拆下前盖30b,就在缝纫机正面、即作业人员侧露出控制基板60。此时,连接到电源开关50、控制基板60的布线也朝作业人员侧露出。由此,能够在不拆下滑轮17及电机盖30整体的情况下,仅通过拆下前盖30b,就能够容易进行控制基板60、布线的维护。此外,在覆盖驱动电机15的电机盖30内安装有控制基板60等的电气附件,所以不需要加工缝纫机头部20自身来形成用于配置电气附件(在此为控制基板60)的空间,就能够实现一体地具备电气附件的缝纫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即使在具备反向送布杆的缝纫机头部安装有控制基板,也具有能够进行较佳缝制的效果,作为在缝纫机头部具备直接连结到缝纫机主轴上的驱动电机的缝纫机而有用。
权利要求1.一种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缝纫机头部,旋转自如地支撑缝纫机主轴;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上,与所述缝纫机主轴以同一轴心连接; 反向送布杆,其基端部摆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上,通过摆动从所述缝纫机头部的一端面侧向缝纫机正面侧延伸出的前端部,将送布机构的送布方向切换为正方向或反方向;电机盖,配置在所述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侧,通过形成在正面部的缺口部,将所述反向送布杆的前端部延伸到缝纫机正面侧,并且,覆盖被固定在所述缝纫机头部的驱动电机的外表面;以及控制基板,在所述电机盖内露出地配置,并且对所述驱动电机进行驱动, 该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具备隔壁部件,该隔壁部件分隔所述缺口部内的所述反向送布杆的动作区域和所述电机盖内部,从而将所述动作区域与所述电机盖的内部区域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件是绝缘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盖具备 第一盖,固定在所述缝纫机头部,具备至少覆盖所述驱动电机的外表面中的、所述驱动电机的背面侧的背面部;以及第二盖,设置为可自如地拆装到被固定在所述缝纫机头部的所述第一盖,并且,具备形成有所述缺口部的正面部,该正面部至少覆盖除了所述背面之外的所述驱动电机的外表面中的、驱动电机的正面侧;所述隔壁部件形成为从所述电机盖内部侧覆盖所述反向送布杆的摆动区域的凹状,以在所述缝纫机正面侧开口的状态被固定在所述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上。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电气附件一体型缝纫机,即使在具备反向送布杆的缝纫机头部安装有控制基板,也能够较好地进行安全的缝制。在旋转自如地支撑缝纫机主轴的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上,以将驱动电机的旋转轴与缝纫机主轴处于同一轴心而连接的方式,固定着驱动电机。在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上,摆动自如地设有向缝纫机正面侧延伸的反向送布杆。反向送布杆将送布机构的送布方切换成正方向或反方向。电机盖具有摆动自如地配设有反向送布杆的缺口部,被配置在缝纫机头部的一侧面侧。在电机盖内露出地配置着控制基板。反向送布杆的动作区域和电机盖的内部区域通过反向送布杆盖被隔离。
文档编号D05B69/00GK202202123SQ201120163128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绪方孝宏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